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Script!

資訊教育的迷思與省思 2001.10.16

緣由:

     近日閱讀天下雜誌教育專刊之「海闊天空Ⅳ」,深感教育改革確實已刻不容緩。雖然此回雜誌乃以資訊教育為思考起點,主要是談網路與電腦對教學的影響與衝擊,但我以為真正教育改革不在網路與電腦(這只是一種技能),而是學習主體的重新確立---是學生而非老師,是能力而非知識。如此,不自覺地又回歸到九年一貫的教育改革理念,想起柯老師曾說教革九年一貫的原因與目的,其中之一是要符合世界競爭的方向,因應時代的衝擊包括資訊化與國際化:其中之二,則是培養能力。故我以為二者實為一體兩面,如何促成兩者的整合,以使教革竟全大功,以下提出一些想法與建議,希望能為教育盡薄棉之力。

 

現象與迷思:

     電腦的多媒體化與網路化不僅改變了生活方式,似乎也要改變教學的方式。近年來,人人自覺電腦能力的必須,教育部也三令五申的要求與培訓,似乎教學已與電腦密不可分,似乎電腦能力已成為優秀老師的必備能力,似乎只要有好的電腦操作能力,就是好老師。電腦化,可能是新時代老師教學進步的迷幻藥。 

      電腦網路無所不在,學生上網頻率大增,所能接受的知識遠超過課本,越來越多學生的電腦能力遠遠超過老師,日益〝侵犯〞老師知識與能力的權威,老師開始有些惶惶不安。學生漸漸露出知識的傲慢,以為電腦能力就是一切的能力。知識的傲慢與能力的忽視,因為電腦,似乎已經從老師身上傳染到學生身上。對老師而言,不知是一種救贖還是一種嘲諷。

      電腦融入教學被人喊得價響,似乎是必然與正確的不二答案。有人主張每間教室要有電腦、單槍投影機,作業要上網查資料、交檔案,學生認為作業要得高分就是要炫、要多圖片和多彩色。

      電腦,漸漸成為品質保證,成為救命仙丹,成為學習主體,甚至成為主義、信仰。

      然而,電腦的時代意義與功能卻也無以取代。閱讀習慣、資料獲取都在更改,而教育與時代是絕不許脫節的。

問題與探討:

1.      九年一貫,電腦網路化教學是教改的目的,還是手段?

2.      課程統整是教改的目的,還是手段?若是手段,是唯一或最好的手段?

3.      以〝教授知識〞為主,還是〝培養能力,知識學習〞為主?

4.      以〝教師〞為主,還是〝學生〞為主?或是電腦為主?

5.      展望未來,教改中,有人強調以學習、學生為本為,有人強調電腦工具的革命性功能,兩者衝突嗎?亦或是教革的不同角度切入?

6.      如何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給予學習樂趣?是課本重編,還是教學方法的革新?

7.      誰能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給予學習樂趣?是電腦、網路還是老師?

8.      核心課程的推廣、傳授,與電腦、網路教學可以結合嗎?何者為客,何者為主?

9.      技能課程的落實與培養,如何與時代結合?

10.  網路及電腦在資訊搜尋、與成果展示或討論中,扮演何種進化的角色?

 

比爾蓋茲說:「有人擔心科技會取代老師,我要鄭重聲明,絕對不會,但是,科技將會成為影響未來老師角色的關鍵」。

 

想法與建議:

        比爾蓋茲所謂的未來老師,就是要能引導學生去發掘問題、討論文提,進而發表結論的老師。這樣的老師,不再是一個知識的權威者,也不是知識的唯一來源,而是一位引導、支援與參與者,這其中,網路與電腦只是學習過程中的工具,或許是主要依賴的工具,卻也不是唯一的工具。

                簡言而之,就是回到以〝學習〞為主體,以學生為主軸的教育模式。

                這不是未來老師才該體悟的角色認知,這一直就該是老師的面目,只是我們迷失了,忽略了。只是我們反客為主,自以為是。

 

具體的方法,或許可以是:

1.      知識的提供:編定教科書與教師手冊,以規範學習領域,提供可依循、參考的指標。

2.      教學方法的觀摩:老師正確的教學方法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能量與釋放學生的學習空間。

(1)    專人收集學習式的教法宣導:提供老師觀摩、學習。

a.       舉辦全國徵教案比賽。

b.      全球教學網站搜尋。

c.       舉辦研討會激盪創造。

(2)    專人建立教案的Databse與參考資料的資源網站,並進行老師的培訓與討論團體。

(3)    結合電腦專才,討論就教案、成果發表與論壇的推行方法與設計技巧,提供老師參考。

(4)    建立學生的發表原地,並與社會單位結合,引導學生與世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