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的思考與隨想
所謂「教學」,是「教」與「學」,不只是授課,而是「教」學生如何去「學」,過程中更要隨時依學生的反應與需求給予協助。也就是說,不能只給魚,而是給他魚竿並教他如何去釣魚,而且要真正讓他去釣,而非紙上談兵而已。要去培養學生的能力,而非傳輸知識而已,知識是學生在學習中自己建構而得,而非上課聆聽而得。
一、 引發學習興趣:
1. 書籍導讀:老師認養自己有心得的書,鼓勵多位同學共同閱讀,再一起以讀書會的方式討論,分享。
2. 舉行競賽:說科學家故事比賽,植物認識比賽,實驗操作比賽,科學趣味競賽等等
3. 電影欣賞: 輔以學習單
4. 教具製作:老師提供教具的原理與做法
二、問診室的預習卷
1. 預習卷:主要是測知學生的原始(迷失)概念而非測驗有無唸書。亦可針對單一的主要觀念、議題。
2. 從作業收集問題:每章作業時,可要求學生寫出在學習本章的過程中,感到困難、豁然了解與仍然不懂的地方。
三、多元豐富的授課方式
1. 多元的準備:教具的示範,錄影帶等媒體的演示與網站資料的補充。「資訊融入教學」。
2. 豐富的準備:預習卷與作業中了解學生的程度與困惑。
課程內容蒐集與生活相關的應用事例。
四、「教」「學」進(程)度的確實掌握:
1. 註記授課內容與對應時數。
2. 註記測驗、作業與媒體的使用時機與內容。
3. 測驗卷應保留、編號並記錄學生的成績。作業除紀錄其形式與內容外,最好可保留優良作業以為日後範本。媒體應註明使用的內容、出處與所花時間。
4. 從預習卷與作業收集所得的學生問題,加上從學生測驗後分析歸納學生不易清楚的觀念、題目,應放入「教」「學」進度中,作為「教」「學」過程中的參考與指引。
「教」「學」進度表的擬定需要時間與經驗,沒有人可以幫你,也無法抄襲,因為每個人的「教」「學」進度表都是獨一無二的。「教」「學」進度表不僅是預定的計劃表,更是所有過程、成效的紀錄表。所謂教學經驗,即是在不斷的規劃、實施與紀錄中成形。當老師的「教」「學」進度表逐年成形時,每班獨一無二的「教」「學」進度才可能漸漸形成。
五、能擴展學習的多樣化作業:
1. 能輔助學習、解決疑惑的作業:相關內容的教學媒體,讓學生帶回家撥放,若能針對媒體內容設計一些問題與要求,效果會更好。
2. 重回學習現場的作業:若能將上課錄音(影)下來,讓學生回家還能多聽幾遍,豈不很好?
3. 身體力行的作業:選擇與課程內容相關的展覽、活動,並配合導覽與學習單。教具製作,除可讓學生進行比賽,獲得獎勵外,更可讓學生就教具的原理與操作進行口頭報告與討論。
六、不斷分析、改良的評量策略:
1. 對試題與答題者的專業分析:能因材施教,依此調整上課、命題的方向與難度。
2. 融入學習的評量或測驗:
A. OPEN BOOK:可於預習考、隨堂考進行,也可用於講解後的例題測驗。讓考試變成查資料比賽,讓學習重點被學生確定、練習,對程度不佳的同學特別適用。
B. B4(A4)快攻法:目的在促成考試前的積極準備。
七、互動與隨時的網路資源:
1. 上課的書面資料與註解,若有相關的參考資料及影音媒體那更棒。
2. 經過篩選的、相關的網路資源介紹與連結。
3. 問題討論區。學生可以把疑問傳上網站,由老師和上網的同學共同回答。
4. 心情特區。把學習所遇到的酸、甜、苦、辣與大家一起分享,心靜才能心定,心定才能有所學。
5. 題庫及即時練習、測驗區。方便學生課後練習與自我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