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Script!

                                    霓虹燈的原理是什麼?How do neon lights work?

譯者

美國西拉庫斯大學物理系主任席夫回答說:
  依定義,像氖、氦、氬這些惰性氣體,是不會(或者說,幾乎不會)透過化學鍵與其他原子形成穩定分子的。可是如果要製造氣體放電管(比如說氖氣管,即霓虹燈管),卻是相當容易的事。這顯示所謂的「惰性」其實是個相對的概念。我們只需拿一個玻璃管,裝入惰性氣體,在玻璃管兩端的電極間施加適度的電壓,光就跑出來了。從原子的尺度來看,放電管兩端的電壓能使自由電子加速,電子動能因而增高,可以一直增加到某個最大值。如果電壓所提供的能量夠大,這些加速電子與原子碰撞,就能夠將原子裡的電子撞離。離子化了的原子因為失去了一個電子,成為帶正電的離子。這些正離子與帶負電的電子所構成的離子體,就可以在兩端電極間形成電流。
  那麼,究竟為什麼放電氣體會發光呢?因為猛烈的碰撞或許還無法將電子從原子中打出來,而只能夠將電子拉到有較高能量的軌域,也就是說讓原子處於激發態。而一旦電子從高能量軌域回降至原先所處較低能量的軌域時,多出來的能量就變成光子跑出來,放電管也就發光了。光子的能量,也就是它的波長或顏色,正取決於兩個軌域的能量差。原子可以放出一系列各種能量的光子(對光譜學家來說就是發射譜線),對應到不同軌域的能量差,而不同種類的原子各有其特殊的光譜。例如水銀放電管所發出的光,其色澤(藍色)就和氖氣管色)大大不同。事實上,氦氣就是這樣發現的。英國天文學家洛克耶於1868年日食之時,測量太陽光譜,發現一條在地球上從未看過的譜線。他因而將這個新元素命名為helios:現今氦的英文名為helium,也就是希臘文中的太陽。  (本文出自SA 200203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