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第一課~第六課 複習卷詳答
一、 單一選擇題
3.(A)學習、請教(B)勝過/尊崇。賢賢易色:以尊敬賢人得心來代替愛好美色的心
(C)用來/何以(D)寧靜/清靜淡泊
4.(A)動詞→名詞 (B)名詞→副詞 (D)副詞
7.(A)比浴生活驕奢(B)指女性間的友誼(C)形容在沒有基礎和條件很差的情況下自力更生,艱苦創業(D)比喻事物雖有缺點,卻無損其整體的完美
*閱讀測驗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
◎易 解:善於學習的人,老師很安閑,而教育效果反而加倍的好,學生更把功勞歸諸於老師教導有方;對於不善學的人,老師教得很辛苦,效果卻僅得一半,學生反而歸 罪於老師。善於發問的人,好比砍伐堅硬的木頭,先從容易下手的軟處開始,慢慢的擴及較硬的節目,時間久了,木頭自然分解脫落;不善發問的人,使用的方法剛 好相反。善於回答問題的人,有如撞鐘,輕輕敲打則響應得小聲,重力敲打,則響應的聲音就很響亮,一定要打鐘的人從容不迫,然後鐘聲纔會餘音悠揚傳之久遠, 不善答問的人剛好相反,這都是增進學問的方法。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後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易解:自己沒有心得,沒有獨到見解的人,不夠資格作老師。一定要學生提出問題,纔加以解答;學生心裡有疑難,沒有能力表達時,老師纔加以開導;老師開導了,學生仍然不明白,雖然暫時放棄指導,等待將來也是可以的。
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君子察於此三者,可以有志於學矣。
◎易解:良匠的兒子,想必也能學習補綴皮衣(古代工藝相近);良弓的兒子,想必也能製作畚箕;剛學駕車的小馬,都事先把小馬繫在車後,而車子就在馬的前面,讓馬跟著學習。君子觀察這三件事,就可以立定求學的志向了。
二、 多重選擇題
21.(A)漸漸/約略(B)普通人/很多人(C)無法/不可以(D)值得一看/形容數量很大
(E)書籍/信件
28.(B)先敘後議,先揚後抑(E)後句語意:出生的嬰兒雖然本性善良,養在屋中,長大後不能說出馬、牛、羊、雞、犬、豬六種牲畜的名稱:即使有忠信的資質,不學不能夠成大器
29.(A)唐初陳子昂、元結等人便已經提倡散文(以提倡但還沒提出完整的理論傑夠 )(E)駢文於晚唐再度興起,古文運動之建立需至北宋才完全成功
30.(A)陳之藩的散文呈現出清淡雋永,引人深思的風格(E)二人皆非鄉土文學作家
三、 非選擇題
(A)臨渴掘井:比喻事到臨頭才著手準備,為時已晚
(B)世風日下:社會的風俗習慣日漸澆薄,每況愈下
(D)勞燕分飛:比喻夫妻、情人間的別離
(E)曲突徙薪:比喻事先採取措施,以防患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