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進步的學習精神
《論語》<學而第一>記載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1.15)從這一段的對話中,我們可以掌握到一些重要的訊息。首先,在孔門的教學過程中,有一部份是由學生先開始、先提出問題的。換言之,古代的教學活動不全然是由老師所主導的,反而有許多情況是師生之間彼此互相激勵成長的。不像現在的課堂活動,多半由老師單向的灌輸知識給學生(在論孟的篇章中,便有許多由學生提問的討論學習紀錄。);其次,子貢應是平常就十分用心於德行問題的思考,並且能注重自己的德行實踐,不然也不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再其次,子貢的舉一反三,正符合孔子所謂的「不憤不?,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的要求(7.8),也間接的說明了子貢學識的深度及用功的精神。確實是超越同儕,而能在孔門四科十哲之中子貢名列「言語」科。而蔡仁厚老師在《孔門弟子志行考述》一書中說子貢是「賢達敏辯」,應該就是根據這些卓越的表現吧!
再其次是子貢的說法,他的見解是:我們雖然貧窮,卻不因為想要擺脫貧窮而趨炎附勢。而如果我們是有錢的富貴人,也能夠做到不因為自身的財富,而在別人面前顯現驕縱之氣。這樣的修養其實是十分地難能可貴的,一般而言並不容易做到。所以孔子給子貢的回答是:「可也。」,也算是一種肯定了。但是即便是如此,在孔子看來這仍然只是相當消極的一種德行修養。所以孔子提出了更積極、更進一步的說法:雖然貧窮卻能安貧樂道;富貴而能與禮行仁,充分呈現「求則得之,舍則失之。」主動精神。除了提出不同的看法指點子貢之外,當然也希望子貢能再接再厲、不斷進步。這樣的用心,子貢是完全能體會的,所以引用詩經勉勵人要不斷精益求精的詩句回 應 老師的指導,正是師生相得益彰、相互輝映的美事啊!
所以,從這樣的篇章裡,我們可以想見孔子的誨人不倦與同學用心學習。進而明白,人生的學習必須是不斷精進用心的,如此也才能顯現人生珍貴的天賦學習權。而孔子的一生不就是這種精神的具體呈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