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古文運動
壹、背景
一 文學因素:魏晉齊梁以下駢體文盛行,其流弊為內容空洞,遠離實際。這個時期的創作傾向,不論詩文辭賦,都偏重聲律、形式與辭藻的美化,形成中國文學史上柔靡浮艷的文風。
二 社會因素:中唐之後國勢日漸衰微,內有藩鎮割據、朝綱不振、又有宦官把持朝政,外則強敵環伺,士子文人想恢復大唐國風、重振國家勢力,於是從古代的思想、文學中找出可以改變當時社會的精神價值----儒家思想與先秦兩漢散文。
貳、先驅
1.南北朝之間有劉勰、鍾嶸、裴子野、蘇綽、李諤……等人的批評,但效果不大。
2.初唐則有柳冕、陳子昂 、元結、蕭穎士、李華、梁肅……等力主以散文矯正駢文之弊,然亦未成為風氣。
參、發展過程
一、唐 韓愈
1思想:
(1)提倡聖學:聖學即儒家學說即「仁義道德」。容易明白、實行。
(2)推尊孟子,建立道統: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孟子(原道)。自言:「非聖人之志不敢存」。
(3)排斥佛老:韓愈認為佛教與與儒家倫理道德不合。佛教為異族宗教,非本土所有。佛教妨害國計民生。
2文學主張:
(1)文以載道:文章的內容要合儒家的倫理道德,符合教化,有益人心。
(2)反對駢文:駢文至中唐已僵化無生氣、空洞無內容。
(3)提倡散文:以先秦、兩漢內容 蘊含教化、樸實無華、形式自由、語言簡潔、風格雄渾健朗的散文取代六朝以來華麗纖弱的駢文。自言:「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
(4)言必己出、務去陳言:反對剽竊,強調語言的創造性。雖是學習古人文章,但只師其意不師其辭。
(5)文從字順:文句要妥貼流暢,要求語言要繁簡適宜。
二、古文運動在唐代成功之因:
1韓愈有完備的文學理論,又有傑出的作品。
2韓愈曾在國子監三任博士、一任祭酒,故門生眾多,如皇甫湜、李翱、李漢、張籍、沈亞之……等,人多勢眾。
3朋友同道的襄助:尤其是柳宗元主張「文以明道」 ,與韓愈在理論上互勵,以文章相聲援。
肆、後續發展
1西崑體:
唐代的古文在韓愈、柳宗元去世之後便漸沒落,唐末五代,駢體又佔壓倒優勢,宋朝楊億、劉筠、錢惟演等,主盟文壇,詩文學李商隱,他們喜作駢文,不重視文章內容,只注意形式上的對偶工巧、音調和諧,和字句的美麗而已。由於楊億編有《西崑酬唱集》,是故宋代這樣的文體被後代稱為西崑體。
2文學反動:提倡古文
北宋的古文運動是以復古為號召的文學革新運動,在歐陽修、王安石和三蘇的大力倡導之下,繼承了韓、柳的成就,使古文成為文學主流,蔚為風氣。
(1)歐陽脩力尊韓文,力主明道致用。
(2)先有范仲淹、宋祁、司馬光應和,繼有曾鞏、王安石、三蘇等人響應,古文遂為風氣。
(明代 茅坤編成《唐宋八大家文鈔》始有唐宋八大家之名:韓柳歐曾王三蘇)
3影響:
晚明的歸有光、唐順之(唐、宋派)、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公安派)、鍾惺、譚元春(竟陵派)和清代的姚鼐(桐城派)、曾國籓等,都是沿著八大家的道路前進。這個運動的餘波,到了近代五四新文學運動起來,才衰落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