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喜怒哀樂
人們都認為孔子是聖人,兩千多年來孔子也幾乎被大家給神格化了。似乎忘了孔子也是個人,也是個有喜怒哀樂各種情緒的人。其實在《論語》中我們可以發現孔子本來就是個普通人,〈季氏第十六〉記載孔子在家中管教伯魚的過程(16.13),那叮嚀、嘮叨的樣子與一般的父母有何不同呢!至於他有什麼了不起的地方呢?我想只是因為他面對生活的態度極為用心吧!現在我們就從《論語》中的一些篇章來看看孔子的喜怒哀樂吧!
在〈陽貨第十七〉中記載:「子之武城,聞絃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17.4)孔子見到學生(子游)能行禮樂教化於政事之中,心中的喜悅可想而知,臉上的笑容應是十分燦爛的吧!而平日生活現場的孔子則是和善親切的,〈述而第七〉說:「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7.4)〈鄉黨第十〉則記載:「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10.1),這些都說明孔子平日的生活是充滿喜悅平和的。
《論語》中直接描述孔子生氣的章句幾乎沒有,不過我們卻可以從某些對話中去揣想一下。〈顏淵第十二〉中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在這一段對話中,我們可以想見孔子是有些生氣的,執政者不能自我反省施政是否得宜?卻只想到運用嚴刑峻法,豈不是把人民當一般的畜牲來對待了嗎?〈陽貨第十七〉記載了宰我問三年之喪的事(17.21),孔子對於宰我的說法也相當地生氣。子女對父母的感恩與回報竟不從仁心出發,卻以外在的事物來評斷,這樣的本末倒置當然是令人生氣的。
而令人感到悲傷的事,在孔子而言多半是與人事、學生有關。〈雍也第六〉記錄了孔子去探視病危的伯牛,孔子有些感傷的說:「斯人也而有斯疾也。」(6.10)當然更令孔子感到悲傷的是顏淵的去世了,〈先進第十一〉記著:「顏淵死,子哭之慟。」(11.10)而伯魚的去世,子路被殺,這些都讓孔子哀慟不已。
生活中,孔子對於許多美好的事物都感到高興,尤其是自身及學生們的學習修養。〈先進第十一〉說:「閔子侍側,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頁,侃侃如也。子樂,」(11.13)孔子的樂應該是因為這些學生們都各有其優秀的表現與修為而樂吧!在〈學而第一〉孔子亦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1.1)可見在日常生活中孔子的樂趣是經常可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