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賢易色 松山高中 劉桂光
推廣讀經的經驗中,最常遇到的問題是:「經書都看不懂怎麼辦?」我們的回答通常是:「不懂有什麼關係,人生不懂的事太多了,只要多用心,『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或者強調重在記憶背誦,孩子其實並不重現理解的問題。」可是大人總是不放心,因此我便勸家長們一起來讀經。但是問題仍然存在,「不懂怎麼辦?」我想若說要完全掌握孔子的本意恐怕是不可能的事,可是如果我們多用心去體會研習,或許要理解經典並不一定是難事。以下便是一個例子。
【學而第一篇】的第七章記載: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1.7)在理解上,比較有因難的是第一句「賢賢易色」,自古以來便有許多不同的解釋。
(一)何晏、朱子的看法:「以敬重賢人的心,替代愛好美色的心。」
(二)皇侃的《論語集解義疏》則另有一種說法是:「如果有人能改變其好色的心來尊敬賢人,那麼這個人便比賢人還要賢能。」
(三)其次他又提出一個說法:「想要尊敬這個賢人,那麼就應當改變平常的臉色,以一種莊敬的容貌面對之。」近人南懷瑾先生的看法與此相類,但較為精確而簡要(見《論語別裁》。
(四)劉寶楠引用《漢書》顏師古注的看法則是認為,此段文字的下面談到事父母、事君、交朋友,因此這一句應該也是指人倫的關係,以他的意見,這句話應是指夫妻之間,所以將之譯為:「對待妻子,重視品德,不重容貌。」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注》就採用這一種說法。另外還有
(五)清代的王念孫《廣雅疏證》認為這一句話的意思是:「尊敬賢能的人,如同愛好美色一般。」以上我們提出了五種不同的解釋,究竟那一種才對呢?
從整章的文意來看,這五種說法似乎都有其道理,皆可通解本章之文義。其實,我們讀經典只要理解的意思不會造成經典本身的矛盾,我想都是可以的吧!只是我們可以再想一想,假設孔子聽到子夏說的這一段話,那麼孔子會採用哪一種見解呢?在《論語》的子罕及衛靈公兩篇中,孔子分別說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子夏的說法或許是有感於此吧!從孔子的慨嘆,我們可以有以下的兩種推測: (1)世風日下,孔子只好退而求其次,要求人們的好德之心至少要等同於好色之心吧!若以此來看,則第五種王念孫的看法似乎較合理。(2)但若是更積極的選擇,也就是孔子有感於世風如此墮落,而更應該強調德行的重要,那就應該是第一種了。
至於我的說法對不對?你也可以加入討論啊!這便是讀經的樂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