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Script!

王羲之生平逸事

一、王羲之生平

       王羲之(303-361),東晉書法家,字逸少。原籍瑯琊(今屬山東臨沂),居會稽山陰(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內史,人稱王右軍 邪王家傑出之代表。他於西元303年誕生於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但生命的大部分卻在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度過。

王羲之父王官淮南丹陽太守、會內史;伯父王導,曆事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出將入相,官至傅,南渡後朝政之穩定,皆賴其力。當時有民王與馬,共天下,史書上亦曾記載東晉建立甫初王導與皇帝共同接受大臣朝賀。可以想見其家族之煊赫。

之幼時不善於言辭,長大後卻辯才出眾,且性格耿直,享有美譽。晉大尉郗鑒選擇女婿,坦腹東床的典故就出於王羲之。他在當時是朝野看好的人物。

據史書記載,朝廷公卿看重王羲之的才器,屢屢召舉為官,他卻屢屢辭謝。後為征西將軍亮參軍,累遷至長史,晉遠將軍、江州刺史,官至右軍將軍、會內史。他後來與太原王述不和,稱病去職,歸隱會,自適而終。王右軍王會稽,即出自於他的這一番經歷。

王羲之自幼酷愛書法,由父王 、叔父王啟蒙,七歲善書,十二歲時經父親傳授筆法論,語以大綱,即有所悟。王 善行、隸二書;王擅長書畫,王僧《論書》曾評:自過江東,右軍之前,惟為最,畫為晉明帝師,書為右軍法。王羲之從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書學薰陶。

王羲之早年又從衛夫人學書。衛夫人名爍,師承鐘,妙傳其法。她給王羲之傳授鐘之法、衛氏數世習書之法以及她自己釀育的書風與法門。以後王羲之渡江北遊名山,博覽秦漢以來篆隸古之跡,見與衛夫人所傳鐘法新體有異,因而對於師傳有所不滿;經觀摩各家,博採眾長,終於撮眾法,備成一家,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後來他曾自述這一歷史轉折:

羲之少學衛夫人書,將謂大能;及渡江北遊名山,比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鐘爵、梁鵠書;又之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于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嶽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於眾碑學習焉。

從這段話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斷開拓視野、廣聞博取、探源明理的經歷和用心。

王羲之志存高遠,富於創造。他學鐘,自能融化。鐘書尚翻,真書亦具分勢,用筆尚外拓,有飛鳥騰之勢,所謂鐘家隼尾波。王羲之心儀手追,但易翻為曲減去分勢,用筆尚內抵,不折而用轉,所謂右軍一搨瓘直下

他學張芝也是自出機。唐代張懷耿曾在《書斷》中指出這一點:剖析張公之草,而濃折衷,乃愧其精熟;損益鐘君之隸,雖運用增華,而古雅不逮,至研精體勢,則無所工。王羲之對張芝草書剖析折衷,對鐘繇隸書損益運用,對這兩位書學大師都能研精體勢

王羲之的書法長於楷書、行書、草書等書體。在漢魏質樸淳厚書風的基礎上,博採眾長,創造出一種美流便、雄逸俊雅的新書風。對後世具有深遠的影響,被譽為書聖

另外,據史書記載,王羲之還有灑脫漂亮的外在風貌,《世說新語》曾說:時人目王右軍,飄如遊雲,矯若驚龍。飄如遊雲,矯若驚龍八字,即指其富贍的內心世界。

晉代玄學盛行,崇尚老莊哲學,因此,王羲之對人生、社會、自然的思考當然受其影響。晉室南渡之初,他見會有佳山水便有終老之志;辭官歸隱後,山陰道上行,山川相映發,自然有應接不暇之感;他又泛舟大海,遠采藥石,在他的心胸中滌除塵慮,接納自然萬物之美,進一步發現宇宙的深奧精微所有這些他都印證到書藝上,正如《書斷》所說:千變萬化,得之神功,自非造化發靈,豈能登峰造極!。

王羲之晚年移居于剡之金庭(今浙江嵊州市金庭鎮),與當時名士謝安等在此寄情山水,安度晚年,去世後即安葬於瀑布山下(史傳此地為道家的洞天福地之一)。

二、王羲之坦腹東床

王羲之為人坦率,不拘禮節,從小就不慕榮利。《世說新語》載有王羲之坦腹東床的美談。

  晉代的另一大士族郗鑒欲與王氏家族聯姻,就派了門生到王家去擇婿王導讓來人到東廂下逐一觀察他的子侄。門生回去後對郗鑒彙報說:王氏的諸少年都不錯。他們聽說來人是郗家派來選女婿的,都個個神態矜持。只有個人在東床上坦胸露腹地吃東西,好像不知道有這回事一樣。郗鑒聽了,說: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後來一打聽,知道坦腹而食的人是王羲之,就女兒嫁給了他。

  從這則逸事上看,王羲之從小就具有 達的性格,很少為一些小事戚戚於心。也許這就是他的書法雄渾開闊,具有自由氣象、瀟灑神態的原因之罷。也因為這個典故,後來人們就把東床坦腹東床作為女婿的美稱,或稱呼他人的女婿叫令坦

  王羲之因為少有美名,朝廷公卿都喜愛他的才幹,屢次徵召為侍中、史部尚書等職,他都辭不受。他不喜當官、更喜歡清靜。他在任職期間,曾對宰相謝安和參與朝政的殷浩等人發表過重要而切實的政見。他還對饑民開倉賑濟。這些都說明他不慕榮利但為人正直的品格。

  王羲之從小愛好書法。幼年時他曾跟隨姨母,著名的女書法家衛夫人學過書法。渡江後,他又學習了前輩書法大師李斯、曹喜、張芝、張昶、蔡邕鍾繇和梁鵠等人的書法。這使他的書法融合各家所長,自成一家。再加上他的家族中擅長書法的人濟濟一堂,父輩王導、王曠、王異等都是高手,這對他的書法學習的幫助也是極為顯著的。

  王羲之對真書、草、行諸體書法造詣都很深。他的真書勢形巧密,開闢了一種新的境界;他的草長濃折衷;他的行書遒媚勁健。人們稱他的字飄若浮雲,矯若驚龍龍跳天門,虎臥
王羲之的書法刻本很多,像《樂顏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贊》等楷書作品,在中國古代書法史上都佔有重要位置。他的行草書傳世墨寶有《寒切貼》、《姨母帖》、《初月帖》等十餘種。這些墨寶雖然是唐人雙勾廓填摹本,但也都不失為難得的珍品。他的行書《快雪時晴帖》只有二十四字,被清乾隆皇帝列為《三希帖》之首。

  《蘭亭序》是王羲之最著名的代表作。從文學的角度,它文字優美,情感逸,是千古絕妙的好文章。從書法的角度,它被譽為法貼之冠,被各代名家悉心鑽研。

  王羲之還善於繪畫,是歷史上比較早的兼精繪畫的書法家之。他的夫人郗氏和他的七個兒子都善於書法,是一個聞名於世的書法世家,這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也是不多見的。尤其是他的小兒子王獻之,繼承父學,且進一步獨創天地,字畫秀媚,妙絕時倫,以至與父齊名,人稱二王

     三、王羲之逸事

  (一)王羲之與《蘭亭集序》

  古人每年三月初三,為求消災除凶,到水邊嬉游,稱為修。 東晉永和九年年三月初三日,大書法家王羲之和當時名士謝安、孫綽、許詢、支遁等42 人來到這,舉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詩歌會。一群文人雅士,置身於崇山峻嶺,茂林修竹之中,眾皆列坐曲水兩側,將酒()置於清流之上,任其飄流,停在誰的前面,誰就即興賦詩,否則罰酒。據記載,當時參與其會的42人中,12人各賦詩二首。九歲的王獻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罰酒三。王羲之將37首詩彙集起來,編成一本集子,並借酒興寫了一篇324字的序文,這就是著名的《蘭亭集序》。 為天下第一行書

  (二)王羲之與題扇橋、躲婆弄、筆飛弄

  《晉書·王羲之傳》雲:王羲之嘗在山見,持六角扇賣之, 之書其扇,各為五字。初有慍色,因謂曰:但言是王右軍書,以求百錢耶如其言,人買之。他日,又持扇來,羲之笑而不答。題扇橋由此得名。此後老便屢屢糾纏右軍,請再題字。王右軍出門只好躲開老,於是就有了躲婆弄躲婆弄附近又有筆飛弄。因為王羲之墨寶從不肯輕易予人,而求書者不絕於門,那位老更是糾纏不絕,王羲之不勝其煩,將筆向空中一擲,飛到了附近的一條弄內,以後此弄便叫筆飛弄

  (三)王羲之以字換鵝

  相傳王羲之一天乘一葉扁舟,遊覽水鄉景色,只見在茂林修竹之間,一群白鵝戲水在河面上。他目不轉睛地觀賞白鵝的種種姿態和戲水的情狀,掩飾不住一片愛之情。那艄公對他說:何不將它買下?一打聽,原來鵝的主人是一位道士。道士探明了王羲之的來意之後,心中好不喜歡,但卻不露聲色地說:我這鵝是不賣的,倘如右軍大人想要,就請寫一本《道德經》來換吧。王羲之欣然同意。就這樣,以字換鵝,興致勃勃地將白鵝帶了回去。王羲之寫的這本經,就是後來聞名於世的《黃庭經》。詩人李白有詩雲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出典就在此。
王羲之何以如此喜歡白鵝呢?據說,這與他鑽研書法有關,他以為執筆時食指應如鵝頭那樣昂揚微曲,運筆時則像鵝掌撥水,方能使精神貫注於筆端。清代有位書法家叫包世臣的,還對此種情狀作詩曰:全身精力到毫端,定台先將兩足安;悟入鵝群行水勢,方知五指力齊難

  (四)《蘭亭集序》與唐太宗

  《蘭亭集序》傳到王羲之的後代智永時,由於智永出家當了和尚,臨終時將它傳給弟子辯才。辯才擅長書畫,將《蘭亭集序》珍藏在梁間暗檻之中。酷愛王羲之書法的唐太宗,遍求蘭亭真本,終於瞭解到它在辯才手中,於是想方設法謀取,但辯才不露真情。唐太宗無奈。就派禦史蕭翼專程趕到越州設計騙取真跡。蕭翼扮成一個窮書生,帶著二王(即王羲之和王獻之)的一些雜帖拜訪辯才,同他交了朋友,兩人經常飲酒賦詩,評論二王書畫,在酒酣耳熱之時,辯才終於透露出他藏有《蘭亭集序》的真本蕭翼使辯才視他為好友而失去警覺,將蘭亭真跡置於桌案之上,不再放回梁間暗。一天,蕭翼知道辯才外出,便潛入僧房,盜走了蘭亭真跡。蕭翼偷走蘭亭真跡,來到地方官處,命令他傳辯才面叩朝廷禦史。辯才到後,蕭翼對他說,他奉聖旨來取蘭亭真跡,現在已經到手,喚他來告別。辯才聽後,氣昏在地,驚悸痛惜而死。唐太宗得到王羲之真跡後,令人摹刻翻,賜給他的皇子近臣。到了他臨終時,埋入昭陵。因此,這天下第一行書長埋地下,後世所傳都是歷代書法家的摹仿之作,難怪詩人陸游詩曰繭紙藏昭陵,千載不復見,為此歎息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