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Script!

蘭亭八柱:

  蘭亭八柱乃圓明園遺物,於1910年(宣統二年)被移到頤和園,後置於耶律楚材祠中1915年,江朝宗致函溥儀內務府,請求拉運圓明園蘭亭碑及山石,以供社稷壇開拓公園之用。其後,蘭亭碑及八根石柱,分別於1917年前和1941之後運至中山公園,直到1971年,始用八根石柱,在唐花西側新建成重簷八角亭,額曰景自天成。八根石柱之蘭亭帖,多有風化,半數帖尚好,仍可辨讀

  第一根柱子上,刻的是唐初書法家虞世南的臨摹;第二根柱子上,刻的是褚遂良的臨摹;第三根柱子上,刻的是馮承素的臨摹;第四根柱子上,刻的是唐著名文學家柳宗元的蘭亭詩真跡;第五根柱子上,刻的是唐著名書法家柳公權所寫的蘭亭詩原本;第六根柱子上,刻的是清乾隆進士於敏中補修柳公權所寫的蘭亭闕筆;第七根柱子上,刻有明書畫家董其昌仿柳公權所寫的蘭亭詩;第八根柱子上,刻的是乾隆皇帝臨摹董其昌仿柳公權所寫的蘭亭詩

  蘭亭八柱及蘭亭碑皆為圓明園坐石臨流亭之舊物,今為中山公園內景自天成亭重要組成部分。

  坐石臨流亭,位於同樂園西北,建成雍正五年(1727)前,仿自紹興古蘭亭意境,時稱流杯亭于仄澗中,奇石峭列,激波分注,作亭據勝處。亭為重簷三開間,乾隆帝弘命名為坐石臨流

  乾隆四十四年(1779)春,弘收集到歷代書法名家《蘭亭帖》墨六幀(唐虞世南、褚遂良、馮承素蘭亭序》,唐柳公權書《蘭亭詩》並後序,明董其昌臨柳公權《蘭亭詩》,戲鴻堂刻柳公權《蘭亭詩》原本),再加上大學士於敏中補戲鴻堂刻柳公權蘭亭詩闕筆,及乾隆禦臨董其昌仿柳公權蘭亭詩,合為蘭亭八柱冊。弘為了永其傳,即將坐石臨流亭改建成八方重簷亭,並易以石柱,每柱刻帖一冊,此即著名的圓明園蘭亭八柱

  坐石臨流亭中有一石屏(即蘭亭碑)屏由屏身、屏座兩石組成,屏高六尺,闊五尺、厚一尺;須彌座高約一尺半。屏的正面鏤刻有王羲之等文人雅士《蘭亭修禊》圖,碑陰刻乾隆禦筆詩四首(九年坐石臨流詩,四十四年、四十七年、五十年題蘭亭八柱冊”)

  北京中山公園唐花塢迤西,有座八根石柱築成的重簷藍色琉璃瓦八角亭,亭額題曰景自天成。該亭建於1971年,亭內置有石碑一塊,名為蘭亭碑。石碑的正面刻有《蘭亭修禊》曲水流圖,圖的上方還刻有清高宗乾隆皇帝己亥年(乾隆四十四年)暮春題寫的蘭亭八柱冊並序的全文。碑陰刻有甲子年(乾隆九年)、己亥年、壬寅年(乾隆四十七年)、乙巳年(乾隆五十年)所作的禦制詩和詩注。該碑及八根石柱,均為圓明園四十景之坐石臨流景區的遺物。

  據欽定《日下舊聞考》載:坐石臨流在水木明東南,澹泊寧靜之東,溪水周環,軒宇三楹,西向蘭亭坐石臨流景區的一個景點,該亭在早期原是一座開間的長方形敞亭,後來在改建時建成了重簷八方亭,它是清代雍正初年仿浙江紹興蘭亭意境而建的。對此,乾隆皇帝在其中一首詩中作了說明:白石清泉帶碧蘿,曲流貼貼泛金荷。年年上巳尋歡處,便是當年晉永和。該詩將此亭曲水流觴的景觀,引伸到東晉永和年間,王羲之在紹興古蘭亭每年上巳日(即三月初三)的雅事,以此說明該亭的園林淵源。

  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于永和九年春,與群賢儒士聚會宴詠時,席間飲酒賦詩,王羲之為32人詩作,寫了一篇324字的《蘭亭序》,又稱《蘭亭詩序》或稱《蘭亭集序》。該序在書法上有很高的價值,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而這次歷史上的聚會,也被稱為蘭亭會。酷愛書法藝術的乾隆皇帝,對於文人雅士遊興會古蘭亭和王羲之所書《蘭亭序》帖深表贊許,而坐石臨流景區的蘭亭,其文化內涵尚顯不足。於是從內務府藏帖中,盡搜歷代名家的蘭亭墨,共收集到蘭亭帖墨六幀:唐虞世南、褚遂良、馮承素《蘭亭序》、唐柳公權書《蘭亭詩》並後序、明董其昌臨柳公權《蘭亭詩》、戲鴻堂刻柳公權《蘭亭詩》原本,加上清大學士於敏中補戲鴻堂刻柳公權《蘭亭詩》所缺部分,及乾隆禦臨董其昌仿柳公權《蘭亭詩》,合為蘭亭八柱冊。同時於乾隆四十四年,在蘭亭改建時,將原亭的木柱,改為八根石柱,每根石柱均為方形,每面寬半米,長約四米有餘。乾隆帝在他所作的題記中寫道:己亥春,輯蘭亭八柱之冊,就此亭易以石柱,而各刻一冊,其目的是以永其傳。所以,在他的詩中強調鉤摹傳八柱,蓋欲永其齡。即此千秋寶,因他

  如今,坐石臨流景區的蘭亭,早已無跡可尋,成為了野草叢生的廢墟。英法聯軍將圓明園焚毀後,蘭亭和蘭亭八柱這兩件重要文物被棄荒野。至1914年,將北京城內社稷壇改為中央公園,為充實公園內的文物,於1917年將該文物運到中央公園,並在繪影樓前建前廳三間,四出廊,作為陳列碑石之用。新中國建立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這一重要文物,於1971年,利用這八根石柱,在中山公園內建起了蘭亭,同時也將原來的石碑置於亭中。今天,蘭亭碑仍完好,字跡圖像清晰,八根柱石之蘭亭帖雖有風化,但仍可辨讀。這座重簷八角的蘭亭碑亭,成為中山公園的重要景觀之一,同時也成為人們憑弔圓明園滄桑歷史的一件重要文物。

  《蘭亭八柱帖》冊(初拓本)

  中國清刻蘭亭集帖的善本。托裱經折裝,兩函 8冊,每冊內為一卷,包括一種蘭亭序帖,共 175開,每開縱29.8米,橫34.2米。

  八卷按八卦之名乾、坎、、震、、離、坤、兌為序,第一卷,虞世南蘭亭序;第二卷,褚遂良蘭亭序;第三卷,馮承素蘭亭序;第四卷,柳公權蘭亭詩墨;第五卷,戲鴻堂刻柳公權蘭亭詩原本;第六卷,於敏中補戲鴻堂刻柳公權書蘭亭詩闕筆;第七卷,董其昌仿柳公權書蘭亭詩;第八卷,乾隆皇帝臨董其昌仿柳公權書蘭亭詩。其中虞、褚、馮摹本和柳書蘭亭詩為內府所藏。八帖首有乾隆撰寫題記,帖後附刻歷代名人題跋。因以墨蹟鉤摹上石,刻工精良,使筆意墨趣神采畢現。每冊前後有乾隆禦之寶印章,現藏故宮博物院。

  蘭亭八柱刻於乾隆四十四年(1779),置於圓明園文源閣。圓明園被毀後,1917年將蘭亭碑及碑亭石柱移入北京中山公園,現存該園蘭亭碑亭內。

 

蘭亭的地理位置:紹興城區西南13公里的蘭山麓。

蘭亭八柱:

  虞世南臨本 完整本 第一柱 

  褚遂良臨本 第二柱

  馮承素摹本 完整 第三柱

  唐柳公權書蘭亭詩 第四柱

  內府勾填戲鴻堂刻的柳公權蘭亭詩 第五柱

  清於敏中補戲鴻堂刻柳公權蘭亭詩缺筆 第六柱

  明董其昌臨柳公權等蘭亭詩 第七柱

  清禦臨董其昌臨柳公權書蘭亭詩 第八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