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Script!

新唐書<李白傳>

李白字太白,興聖皇帝九世孫。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龍初,遁還,客巴西。白之生,母夢長庚星,因以命之。十歲通詩書,既長,隱岷山。州舉有道,不應。蘇頲為益州長史,見白異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學,可比相如。」然喜縱橫術,擊劍為任俠,輕財重施,更客任城,與孔巢父、韓准、裴政、張叔明、陶沔居徂來山,日沉飲,號「竹溪六逸」。 

  天寶初,南入會稽,與吳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長安。往見賀知章,知章見其文(蜀道難),歎曰:「子,謫仙人也!」言於玄宗,召見金鑾殿,論當世事,奏頌一篇。帝賜食,親為調羹,有詔供奉翰林。白猶與飲徒醉于市。帝坐沈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為樂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頮面,稍解,授筆成文,婉麗精切,無留思。帝愛其才,數宴見。白嘗侍帝,醉,使高力士脫鞾,力士素貴,恥之,擿其詩以激楊貴妃,帝欲官白,妃輒沮止。白自知不為親近所容,益驁放不自脩,與知章、李適之、汝陽王璡、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為「酒八仙人」。懇求還山,帝賜金放還。白浮游四方,嘗乘月與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宮錦袍坐舟中,旁若無人。

  安祿山反,轉側宿松、匡廬間,永王璘辟為府僚佐,璘起兵,逃還彭澤;璘敗,當誅。初,白游并州,見郭子儀,奇之。子儀嘗犯法,白為救免。至是子儀請解官以贖,有詔長流夜郎。會赦,還尋陽,坐事下獄。時宋若思將吳兵三千赴河南,道尋陽,釋囚辟為參謀,未幾辭職。李陽冰為當塗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遺召,而白已卒,年六十餘。

  白晚好黃老,度牛渚磯至姑孰,悅謝家青山,欲終焉。及卒,葬東麓,元和末,宣歙觀察使范傳正祭其冢,禁樵採。訪後裔,惟二孫女嫁為民妻,進止仍有風範,因泣曰:「先祖志在青山,頃葬東麓,非本意。」傳正為改葬,立二碑焉。告二女,將改妻士族,辭以孤窮失身,命也,不願更嫁。傳正嘉歎,復其夫傜役。

  文宗時,詔以白歌詩、裴旻劍舞、張旭草書為「三絕」。

 

  【譯文】

  李白,字太白,是興聖皇第九代孫。他的祖先于隋朝末年因為犯罪被流放到西域。神龍初年,他的父輩從西域逃回來,客居於巴西(在今四川)。

  李白出生的時候,他母親夢見太白星,因此給他取字叫太白。十歲時就通讀詩書,及至長大成人,隱居於岷山。當時所在州郡憑有道科舉薦他,可是他沒有應舉。蘇廷為益州(今四川成都)長史時,看見李白,覺得非常驚奇詫異,說:“這個青年天才英特,如果再稍加努力,增加點學問,便可以同漢代的司馬相如相比。”然而李白愛好縱橫家的那一套術數,學擊劍,想當個遊俠之士,輕視財產而樂於施捨。

  後來,李白又客居任城(今山東濟甯),同孔巢父、韓准、裴政、張叔明、陶沔居於徂來山,整天沉醉於酣飲之中,當時號稱“竹溪六逸”。

  天寶初年,李白南遊到會稽(今浙江紹興),和吳筠友善。吳筠被召入京,因此李白也到了長安。

  李白在長安,去拜見賀知章;賀知章見到他的〈蜀道難〉詩,感慨驚歎地說:“您,是個天上貶下人間的仙人啊。”並且常在玄宗面前說起,玄宗就在金鑾殿召見李白,談論當代的大事,李白於是獻上一篇賦頌〈大獵賦〉。玄宗皇帝賜李白吃的東西,並且並自為他調羹,下詔命他為翰林供奉。李白和酒徒還在街市中醉酒〈杜甫酒中八仙歌:長安市上酒家眠,‧自稱臣是酒中仙〉,玄宗皇帝坐在沉香子亭,突然之間意識有些感慨,想要聽演奏歌唱李白的歌詞。於是召李白入宮,但是李白已經醉倒,左右侍從用水洗他的面,酒醉稍醒,拿筆給他,他提起筆一揮而就〈清平調三首〉,下筆成文,詞章婉轉華麗,意精旨切,一氣呵成,不留餘思。玄宗愛他的才華,好幾次召見並設宴招待他。李白曾陪玄宗皇帝飲酒,醉了,讓高力士替他脫鞋。高力士平素為朝中顯貴,還替李白脫鞋,把這深深地當作恥辱,於是他就挑剔他詩中的行病,並加以附會,用以把楊貴妃激怒。玄宗皇帝想讓李白當官,楊貴妃老是一直從中作梗加以阻止。

  李白自己知道不被玄宗的親近所容忍,愈加桀驁不群,放蕩不羈和賀知章、李適之、汝陽王李、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並稱為“酒中八仙人”。李白懇切請求引退還居山林,玄宗皇帝也就把金錦賞賜於他,讓他回去。

  李白浮游漂泊于四方,曾在夜色之間借著月色,與崔宗之乘船從采古磯至金陵(今江蘇南京),身上穿著皇帝所賜宮錦袍,坐在船中,好像旁邊沒有人一樣。

  普安祿山起兵造反,天下大亂,李白輾轉於宿松(今屬安徽)和匡廬(今江西廬山)之間。永王李嶙聘請他到幕下當僚佐,及至永王起兵,心懷不軌,他即逃回彭澤(今屬江西);永王失敗了,李白按照罪行說來應當被處斬。當初,李白遊並州(今山西太原)曾見郭子儀,對郭偷偷地稱他奇特。當時郭子儀犯法,應受處法,李白救了他,他才免受到處罰。以至李白論罪當誅的時候,郭子儀願解除官職以贖李白之罪,於是他得免一死,朝廷下詔,把他長期流放夜郎。正好碰上大赦,又回潯陽(今江西九江),因為某一件事獲罪下獄。那時宋若思率領吳地之兵三千人將赴河南(今河南洛陽),道經潯陽,把李白釋放了,並且聘任他為行軍參謀,沒有過多久,又辭去參謀之職。李陽冰任當塗(今屬安徽)縣令,李白去投奔。代宗即帝位以後,召李白任左拾遺之職,然而在這時候李白已然死了,終年六十多歲。

  李白晚年相當愛好黃老之學,經牛渚磯來到姑孰(今安徽當塗),喜好謝眺終老的青山,他也想在此地終老,等到他死了,先葬在龍山東麓。元和末年,宣歙觀察使范傳正在姑孰拜祭他的墓,並下令禁止在李白墳墓周圍砍柴和放牧。范傳正訪問李白的後裔,只有嫁給平民為妻的兩個孫女,行為舉止仍然保持著斯文世家的風度和儀範。他們見了范傳正,哭泣地說:“先祖志在青山,臨時葬在龍山東麓,不是他原來的意思。”於是改葬于青山,並立了兩通石碑。他還告訴李白的兩位孫女,要將他們改嫁給土族為妻;兩位推辭感謝說孤獨窮苦而失身于平民,是命該如此,不想再嫁。范傳正嘉獎感慨讚歎不絕於口,免除其夫的徭役。

  唐文宗時,下詔把李白的歌詩,斐旻的劍舞,張旭的草書,合稱為“三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