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Script!

[資料]《史記老子申韓列傳》: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氏,,字,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日:「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者可以為飛者可以。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迺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彊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而去,莫知其所終。或曰:「老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而離,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隱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為魏將,封於段干宗子注,注子宮,宮玄孫假,假仕於漢孝文帝。而假之子解為膠西王卬太傅,因家於齊焉。世之學老子者則儒學,儒學亦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邪?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

 老子生平

  「老子者,楚苦縣歷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耽,周守職室之史也。」

  或曰:「老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而養壽也。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而離,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自孔子死之後有二十九年,而《史記》周見秦獻公。」而儋或即老子。

  以上三個老子是否同一人,實不得而知。

  一般記載說,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生卒年不詳,一說生於公元前六零四年丁朝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時,楚苦縣歷鄉曲仁里(河南鹿) 人,(人死後所封的名號)(耳外輪平而不日)。所以有人叫他李耳,也有人叫他老聃。老子修道德,其學主無為之說,以自隱無名為務。後世視其為道家始祖。近代有很多學者認為老子是戰國時代的人,也舉了很多據。因此兩派人馬都說自己對。但是比較多人認為老子是春秋時代的人。

孔子問禮
  一般人都說老子是春秋時代的人,其一證據是孔子曾向他問關於「禮」的問題。孔子一直嚮往周朝的禮樂典章制度,欲到洛陽走一趟,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他達成了願望。學生之中有個名叫南宮敬叔(說為子),奉命陪他去洛陽考察,魯昭公還送了他們雙套馬車和一名僮僕。雖然這時的洛陽已大不如前,可是由貫通四方的馬路,以環繞市街的高大城牆,仍然可以看出過去繁華的規模。

  孔子師徙去拜訪當時管理國家圖書的老子,交換了很多關於禮制的問題,「禮」就是有關於祭祀和日常生活的禮儀。

  孔子見了老子,老子對孔子說:「善於經商的人雖然富有但卻像什?也不擁有,德高的君子往往像個愚笨的人一樣毫不外露。你應該儘快去掉你的驕氣和過多的欲望,這些東西對你沒有一點好處。」

  有一次老子問孔子讀什麼書,孔子說在讀《周易》,並說聖人都讀這本書。老子說:「聖人讀它可以,你為何要讀它?這本書的精髓是什麼?」孔子說:「精髓是宣揚仁義。」老子說:「所謂仁義,是一種白白惑亂人心的東西,就像夜咬得人不能睡覺的蚊蟲一樣,只能給人們增加混亂和煩惱罷了。你看,那鴻鵠不用每天洗浴羽毛就自然雪白,烏鴉也不用每天染墨而自然漆黑。天自來高,地自來厚,日月自來就放射光芒,星辰自來就是排到有序,草木生來就有區別。你如果修道,就順從自然存在的規律,自然就能夠得道。宣揚哪些仁義之類的有何用,那不和敲著鼓去尋找丟失的羊一樣可笑嗎?你是在破壞自然規律,敗壞人的天性!」

  老子又問孔子:「你已經明白道的真義了嗎?」孔子說:「我想了二十七年,仍然沒有得到啊。」老子說:「如果道是一種有形的東西可以拿來獻人,那人們會爭著拿它獻給君王。如果道可以送人,人們就會拿它送給親人。如果道可以說得清楚,人們都會把它告訴自己的兄弟。如果道可以傳給別人,那人們都會爭著傳給自己的子女了。然而上面說的那些都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一個人心沒有正確的對道的認識,那道就絕不會來到他心中的。」

  孔子說:「我研究《詩經》、《書經》、《周禮》、《周樂》、《易經》、《春秋》,講說先三治國之道,深明周公、召公成功之路,我以此謁晉了七十多國君,但都不採用我的主張。看來人們是太難說服了!」老子說:「你那『六藝』全都是先王時代的陳舊歷史,你說哪些又有何用呢?你現在所修的也都是些陳陳相因的舊東西。是前人的鞋子留下的印,腳印和腳印,還能有何不同嗎?」

  辭別時老子曰:「富貴的人為人餞行,常常贈送禮物,而仁者則贈送言。我沒有富貴,倒是願意仿效仁者,送您幾句話:『一個能深思明察的人,常常遇困厄,是因為他喜歡議論別人的緣故;學問淵博的人,常常遇到不測,是因為他好揭發別人的罪惡。所以為人行事,做子女的應該心存父母,做人臣的應該心存君上,不能只顧本身,存有一己的私念。』」

  孔子從老子哪兒回來,三天沒有說話。子貢很奇怪地問是怎樣,孔子說:「我如果遇見有人的思路像飛鳥一樣放達時,我可以用我似弓箭般準確銳利的論點射住他制服他。如果對方的思想似麋鹿一樣賓士無,我可以用獵犬來追逐它,一定能使他被我的論點所制服。如果對方的思想像魚一樣遨遊在理論的深淵中,我可以用釣勾來捕捉他。然而如果對方的思想像龍一樣,乘雲駕霧,遨遊於太虛幻境,無影無形捉摸不定,我就沒法追逐和捕捉他了。我見到老子,覺得他的思想境界就遨遊在太虛中的龍,使我乾張嘴說不出話,舌頭伸出來也縮不回去,弄得我心神不定。」

  雖然孔子認為老子的人生哲學太消極,與自己的處世態度不同,但仍佩服老子的學問和人品, 就像中國人最尊敬的「龍」一樣。 而道士賈善翔為老子立傳,即名曰《猶龍傳》。

陽子見老子
  陽子見到老子,老子對他說,「虎豹由於身上有花紋,猿猴因為過分敏捷,所以才招人射殺。」陽子問老子,君王很英明的統治會達到什麼的程度。老子說:「一位真正英明的君王,應該是他雖有蓋世的功勞但老百姓卻不知道。他使萬物都井井有條,而老百姓認為本來就應該是那樣。他德行很高但老百姓卻並不歌頌他的名字。他在位或不在位都與天下百姓沒有什麼關係。」

騎青牛過函谷關
  春秋戰國時代,周天子己沒能力維持和平,諸侯互相爭戰,弄得民不聊生。老子居住在周地很久,眼見周室日衰,遂離開這是非之地。傳說老子騎青牛過函谷關青羊肆(今青羊宮)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彊為我著書。」於是老子為他講道德經,講到一半,老子有事要走,對尹喜說:「子行道千日后于成都青羊肆尋吾」。一千天後,老子回來,在這繼續對尹喜講經。撰寫了一本「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書」上下篇便離去。當然大家最關心的是老子最後去那裡呢?史記他騎著青牛到西域塞外隱居去了,除道教典籍記載他登昆侖山外,沒有人知到他住在那裡。

  以上是司馬遷所記老子經歷,有些是含混不清的。到西漢武帝時,已有關於老聃事跡的一些不同說法,司馬遷在《史記》中只是如實地記下了聽到的有關老子的史實和某些傳說,有的問題已不易明確做出結論。 正是老子傳記中的含糊不清之處和《老子五千言》中的神秘主義思想,為後來的道教所利用,老子被披上了宗教外衣,成為道教開山祖師。

關於老子的傳說
  關於老子為何姓李的記載,傳說他的母親有一次看見空中大流星飛過後就懷了身孕。由於是上界的神靈之氣出現在李家,所以老子生下後姓了凡人的李氏。也有一說老子的母親碰巧是在李樹下生了老子,老子一出生就能說話,指著李樹說:「就用它作我的姓吧。」但比較可信的說法是老子的母親沒有丈夫,他是隨母親娘家而姓李的。

  關於李耳為何名老子,一說為老子的母親懷了他七十二年才剖開左生下了他,一出生就是白髮蒼蒼,故名老子。一說為周文王時,老子做守藏史(管庫的官名),到武王時,他還擔任柱下史(相當秦漢的禦史),人們看他如此長壽,就稱他「老子」。

  據說老子要出關到西方去,守關的令尹名喜,知道老子不是一般人,就向他問道術。老子聽 了又驚又怪,竟吐出舌頭來半天沒收回去,從此才有了「老聃」這個稱號,這個說法是錯誤的。根據《九變》及《元生十二化經》的記載,老子沒進關時已經有了「老聃」這個別號了。老子改過好幾次名字,不僅是一個「」字而已。他所以改名,是根據《九宮》、《三五經》、《元辰經》上說的,人這一生會有幾次命運中的坎坷,每到一個「坎兒」的時候,如果能改一下名字,以順應運氣的變化,就可以平安消災延年益壽。

  現在一些有道術的人,也常常這樣做。老子在周朝活了三百多年,這麼長的時間,必然會有多次的厄運坎坷,所以老子改名的次數也就必然多了些。

  傳說老子生於開天闢地之前,是天的精靈神,自然就是神靈了。

  還有人說老子在上三皇時是玄中法師,下三皇時是金闕帝君,伏羲氏時是郁華子,神農氏時是九靈老子,祝融時是廣壽子,黃帝時是廣成子,顓頊時是精子,帝嚳時是祿圖子,堯時是務成子,舜時是尹壽子,夏禹時是真行子,殷商時是錫則子,周文王時,是文先生。

  又有一種說法說老子是文王的守藏史。有的說,老子在越國就是範蠡,在齊國就,是鴟夷子,在吳國就是陶朱公。這些傳說在各種書籍中都有記載,但都是沒有依據的傳說。

  晉代道士葛洪(字川,號抱朴子)說:「老子如果真是上天的精靈神人,就會世世代代都出現在人間,放棄他尊貴的身份活於凡夫俗子中,專門從事人間辛勞的工作,背離神界的清明高潔而進入人間的庸俗齷齪,放棄天界的官位而接受人間的封爵。自有天地以來就有道術,修煉道術的人更是從來沒有間斷過。從伏羲以來,到夏、商、周三代,著名的道家世代都有,何止僅僅是一位老子呢?這是因為後來的一些學道的人們為推崇老子而誇大其詞,才編造了那些奇聞異說以聳人聽聞罷了。實事求是地說,老子就是在研究道學上成果最突出的個人,而絕不是神仙異類。」

  葛洪按《西升中胎》及《複命苞》和《珠韜玉機》、《金篇內經》等典籍上的記載說,老子皮色黃白,眉毛很美,額頭寬闊耳朵很長,眼睛很大,牙齒稀疏,四方大口嘴唇很厚。他的額頭有十五道皺紋,額角兩端似有日月的形狀。他鼻子很端正,有兩根鼻骨,耳朵上有三個耳孔。他一步可跨一丈,雙手上有十道貴人的紋路。

  如果想準確地考證確定老子的生平,應該以史書上的正式的記載為主,並參考一些神仙的經傳秘文。其他一些世俗的傳說大都很荒誕,不可憑信。

老子被道教當成教主
  道教尊老子為太上老君,後稱「太上道德天尊」。老子之被神聖化,始於東漢。東漢的張陵(後來的張天師)創設天師道。其後道教典籍將老子極度神化,謂其「生於無始之時,無因而起,是萬物之先,元氣之先」。太上老君的稱呼始於北魏,但還沒有大規模信奉活動。至唐高祖時,李淵因老子與自已同姓,便開始崇奉,致使歷代唐皇均累加尊號,甚至在全國各地立廟際祀,一直延至近世。老子的封號曾經長達二十五字,那就是「長生大主號太平,真正太一妙氣,皇天上清金闕後聖九玄帝君」。現今社會各行業中,如鐵匠、煤窯 、碗筷 、磨刀 、蹄鐵匠等,皆祭拜老子為祖師爺。老子亦稱為伯陽、太上老君、老聃、老君、老子、老子道君、李伯陽、李老君。唐高宗時,尊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

《道德經》
  老子對當時的時局感到不滿,也對當時的學說感到煩厭,他非常關心老百姓的生計,因此寫了《道德經》,告訴王侯欺騙老百姓的方法,以及說明當時讀書人所說的道理其實是錯的。

  關於《老子》的產生時間,一般認為成書在戰國時期,其中雖有老聃本人的思想,但它更多表現了戰國時期的特徵。《老子》分上、下篇共五千多字。後人稱上篇為《道經》,下篇為《德經》,合稱《道德經》。近年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老子》則先《德經》而後《道經》。《老子》是一本道家的哲理書,主要闡述自然無為思想,其中包含了不少對立轉化的樸素辯證觀點。但它具有一定的文學性,影響後世文學。在形式上,此書是語錄體韻文,語言精練,多排比對偶之句。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維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其修辭比,多為後世文士所取法。 古今《老子》者多家,魏王弼《老子注》多言玄理,最為通行。清人魏源《老子本義》掘其義蘊。近人馬敘倫《老子校詁》詳於章句訓詁。

老子的出生地
  老子的出生地長期爭論不休,經過考古專家的發掘鑑定,老子故里位於河南省鹿邑縣的清宮鎮。據新華社自河南鄭州報導,一九九七年,為尋找老子的有關遺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清宮遺址進行了調查和發掘,取得了重要收穫。經由對清宮西側隱山遺址的發掘,證明早在原始社會至商代,這已是人類的聚落。在西周時期的長氏貴族墓地,發掘出一座西周初年大墓,出土各類精美文物上千件。在春秋時期的遺址上則埋有馬坑、祭祀坑,中有玉、玉銅碗等器皿。這都說明老子生活的地方不是一般的村落,而有豐富的文化內。 文物工作者在對清宮遺址進行了調查和發掘後, 初步了解清宮的建築規模。經鑽探,在今清宮太極殿周圍三十五萬平方公尺的範圍內,有大面積的建築基址。眾多的碑刻記載表明,自漢代以後官方和民間一直把鹿邑太清宮作為老子的故里進行祭祀。

  鹿邑太清宮遺址始建於東漢延八年(公元一六五年),當時漢桓帝尊老子李耳為道家鼻祖,在其誕生地建「老子廟」祭祀,目前遺址處仍存有明、清時期修建的太極殿、三聖母殿、娃娃殿等

  歷代皇帝對老子的祭祀一直延續著。自東漢起,各代帝王和地方官員喜歡在清宮前禦製碑碣清宮內外碑刻如林。大陸考古人員四年來共收集和出土三十多塊碑刻,碑刻反映了歷代帝王官員祭祀老子的情況。

  考古人員發現,皇家對老子的尊崇在唐宋時期達到頂峰,唐高祖李淵尊老子為李姓始祖,並以老子廟為家廟,親赴鹿祭拜。唐玄宗李隆基兩度拜老子廟,更名為「清宮」,還將祭祀老子母親的「李夫人祠」更名為「洞霄宮」;唐玄宗敕命所立的「唐開元神武皇帝道德經注碑」,不久前在太極殿南百米處出土。

  北宋真宗趙恆即位後,對老子尊崇有加,在大中符七年親赴清宮,大興土木,擴大清宮、洞霄宮、明道宮,清宮的建築規模此時達最高峰;至今仍立在洞霄宮前的「先天太後贊」碑,是真宗皇帝親筆所書,此碑高八公尺、寬兩公尺,重五十多噸,為現今中國道教同類碑刻之最。

  出土的金代「續修清宮碑記」,詳細記載清宮歷遭兵、水患及金代重修的情況,「金代清宮地產碑」並記載金代清宮的地產面積達五千三百畝;在元代,清宮被列為國家級保護單位,出土的「元代聖旨碑」記載了皇帝專門為保護清宮頒發的聖旨、執照和令旨等,規定清宮方圓四十里內的土地、樹木屬清宮所有。

  據主持挖掘工作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張志清指出,已挖掘出唐、宋、金、元時期的清宮建築基址,清理的遺跡有迴廊、房基、院牆等。從挖掘情況看,宋代清宮的建築規模和結構,與鞏義北宋皇陵陵寢建築相同,同為皇家的祭祀場所,金、元時期仍部分使用,並進行重修和改建。

  張志清說,太極殿周圍三萬五千平方公尺的範圍內已鑽探到大面積建築基址,考古工作將繼續進行。

老子後人
  根據《史記》記載,老子的兒子叫李宗,為魏國將軍,有功被封邑在段(地名)。李宗的兒子名李汪,李汪的兒子是李言(),李言的玄孫李瑕()仕於漢孝文帝。李瑕的兒子李解,當過膠西王卬傅,家在齊國。

總結
  老子的後學莊子作《南華經》以闡述道德之義,其對道家之重要,如孟子之對於孔子。與莊子並先後,發揚老子之學者為列子、惠施、慎到、田及宋等,使老子之學成為道家之祖。老子被公認是古代世界的三大聖人之一,與希臘的蘇格拉底和印度的釋迦牟尼齊名。二十多年前中國大陸的考古學家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發現了最新的《帛書老子》甲本和乙本,前幾年又在湖北荊門市郭店一號楚墓發現《簡本老子》引起了學術界很大的討論和研究。根據統計,有關老子《道德經》研究的書,在世界上就有一千七百多種,甚至紐約時報還選老子為十大作家的第一名。所以老子思想就越來越受世人重視了

《史記老莊申韓列傳》 、《九宮》、《三五經》、《元辰經》、《中國一百神仙圖》、河南省鹿邑縣清宮考古報導

老子言道

  人生有很多困惑是自己無法解答,一定要有明通的明師來為我們解答,老子就是明師,老子所提出的「道」,可以回答我們生命中所有的疑惑。老子所寫的《道德經》是人類歷史上最明通的哲學經典,能為我們解決人生所面臨的種種問題,使我們得到身心完全的自由。老子的生平得言甚多,最普遍的說法是以老子為春秋末期的楚人,受楚文化影響,而楚多隱者,隱逸之風乃楚文化特質之一,老子的思想學說亦在這種環境下產生。老子所著《道德經》五千言中,內容可分個人修身方法,政治主張,哲學主張──道的解釋   

老子的宇宙觀

  道德經五千言,授古體以立論,治修身,皆可用也。道德經,首講「本體論」,以「道」為基本概念,說「道」為宇宙萬象的真體,宇宙出於「道」,無「道」即無宇宙。說「至道」即真理,即自然,即「天地之根」。這種說法,即是老子哲學的主幹。

道生萬物
  《道德經》中所說的中心思想是「道」,「道」是老子最高的思想範圍,「道」的意思是「自然」。老子觀察自然界與人事間的結果,發現並歸納出抽象的法則或規律道,「道」是自然和社會變化的總規律。就自然界說,這「道」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不,可以為天下母;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廿五章)

  老子想出「道」存在於物質世界之前,最初的地球混元一氣,天地不分,獨立在空中,依一定的軌道,圓形運行,無聲無息,(沒有生物)永無休止。由於「道」的存在,萬物才得以產生。地球最初的現象稱為「大道」,大曰逝,逝是無窮盡的腦部運動,大曰遠 (想無限遠的大自然),直至想到真理--道;得道之後便可以歸真返樸--反()。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生萬物。」「」是指「元氣」,「二」是指「陰陽二氣」,「三」是指「陰陽交合」。道產生了元氣,元氣產生了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產生了陰陽交合,陰陽交合產生了萬物。是天地萬物生生不息所依循的自然法則;老子又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我們以道定義T4,以道的變化過程說明:

i(kx-wt)-i(kx-wt)
T4(x,t)=Le+Ge

  以有定義An,以無定義In,以有無的原頭一定義1。依陰陽學:

An^In→T4
i(kx-wt)-i(kx-wt)
T4(x,t)=Le+Ge

2
T4=1(
見圖式T4)

  道從靜的觀點來看,道包括有與無兩部份,他以為「無」是天下萬物的最後根源,因此「無」就是他所說的「道」。我們把有演譯解釋為現象,把無解釋為本體,那麼道T4從無從In的觀點,即本體的觀點來說, 是不可說不可描寫的。但人一定要把它說出來,那只好站在現象的觀點即有、 An的觀點來描寫它,但這描寫後的道,已經不是原來本體的道,故此「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與有無的關係為:An^In→T4

  無即本體In是天地的開始,有即現象即An是萬物的母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處在無,即本體、In的觀點,可以看到道的巧妙;處在有,即現象、An的觀點,可以看到道的端倪。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兩者皆出於道T4。只是因不同的立足點而有不同的名子,都可以稱為玄:「玄之又玄,是眾玄妙的門」(一章)、「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四十二章)這樣的「道」,沒有任何物質屬性和形象,卻超越於物質世界之上,成為物質世界的源泉。就人事界來說是古今政治的因果規律,因此「道」是老子學說的中心。

  「道」,從動的觀點來看,「道」是形成宇宙,維持萬有的母力,是永遠不停的來回運動,發展到極點,又回到中點。即在:

i(kx-wt)-i(kx-wt)
T4(x,t)=Le+Ge

  之間,來回運動。「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二十五章)、「大道兮,其可左右」(三十四章)、「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十六章)、「谷神不死,是謂玄,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六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四章)、「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五章)

道法自然
  「道」,因變化不已,不可執著,而且應站在相反的位子看問題:「知其雄,守其,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二十八章)「將欲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三十六章)道產生有無,但道從何而來?此大微妙,非人智所能盡,非語文所能描盡,萬物循之而生,而成,而變,此力健行不息,周行不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我們以人定義T1,以地定義An,以天定義In,以道定義T4。所以說,道是無限大的,而天、地、人也是無限大的,這種無限大的現象,就是自然。 人以地為法則,地以天為法則,天以道為法則,而道是依照自然的法則而存在的。 自然是本性使然,故效發自然規律,可以保身、存位、馭眾、治國。


  這種將自然律表現於事物上的特性,名為「德」,故「德」是「道」的具體表現。人類的最高修養,莫如依道之動,反本歸真,「如嬰兒之未孩(孩指未喜愛,一種無知無,天真無邪之人生)老子觀察了萬物自然的變化情形,又了解到社有亡的因果關係,發現任何事物都含有正反對立兩方面;並且互相依存。

物極必反
  老子認為世上萬事萬物的進行,其所遵循的法則是「物極必反」和「禍福相倚」的。他提出了「禍兮福之所福兮禍之所伏。」凡是事物在某一方面發展到極致的時侯,也就是它走向相反方向的開始。因此,「禍」與「福」在輪流的變換著。故要避禍求福,便不可把福發展到極致,逾其限度,所以要謙遜、卑弱,知足寡欲,功成身退,要以柔制剛。換這,就是要人懂得清虛自持卑弱自守,使物極必反的事情不會發生。

  「道」有很多意義,老子認為我們的世界就是「道」變成的,「道」也有「行得通的正路」以及「宇宙間最高真理」的意思。

老子的政治觀

   對於政治,無為而治政策是最聰明的方針。通過更繁複的法制或是強制實行法制,通常是使事情便得更糟。高稅賦和戰爭都和老子的哲學精神相違背。

祟尚自然
  「道」,來回的變化不已,來回於有無之間。我們應從自然去學習道,不應該反對「道」,自然是無限的,沒有人為思想或行為存在其間的,故老子在政治上認為要順乎自然。不執著,不強求,應隨著道的變化恰到好處,順其自然。如果要順從自然,便必先要「無欲」。其次要「不爭」。最後要「無名」。這樣便可以達到「小國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音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第八十章)自然致治的社會。他的理想社會是國家小、人民少,不必冒生命危險遠他方,與鄰國也老死不相往來。對於一切器物,都不使用,回復上古時代的純樸社會。把損害身心的思想或行為去掉,也就是無為。能夠無為,心與自然是萬能的,無所不為的,那就是無不為,也就是自然所表現的道,故「無為才能無所不為」。

   上述是老子的理想國,和儒家的堯舜禪讓差不多。第廿五章說:「大曰逝,逝曰遠 ,遠若反」老子經過無限的觀察行動(),把思想放到無限遠大的地方(),最後,歸真反()樸到上述的理想國去()達到無為的境界,而多個理想國的人民,都明白大道。

提倡無為
  老子學說的宗旨是「無為自化,清靜自正。」老子曰:「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張,盜賊多有。」「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人難治。」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謂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六十五章)此與儒家言上古之治,民生活安樂,同一境界。故有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何有於我哉?」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七十四章) 犯重罪者判死刑,但人民不怕,依然很多人冒死去犯法取利,嚴刑峻法,失其效用。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者多,是以饑()」目前很多地方還是如此。相對而言,低稅制可以保障私有產權及降低交易費。在西漢初年,文帝、景帝以老子的「淆艀無為」(經濟學上的 減少政府干預)理念治國,採用低稅率,輕徭薄賦,成就史家稱頌的「文景之治」。

  老子主張世間一切事物,包括人生、政治、社會、宗教等,都要順其自然,不宜加干涉,這便是「無為」。故此「無為而治」才是老子真正的治國原則,因為「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的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聖人處無為之事而行不言之教。」「好靜」、「無事」、「無欲」就是「無為」思想的寫照。

絕聖棄智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所不為。」(四十八章)對知識與欲望的過度要求,都不是道。我們以為學日益定義T0,以為道日損定義T1以損之又損定義T2,以無為無所不為定義T4為學指現象界的有An。現象界的知識愈學愈多,為道指:

[pvP(p)]^[a'vA'(a')]→T1

i(kx-wt)-i(kx-wt)
T1(x,t)=Ae+Pe

  為道日損表示我們的修練,老子認為文明是人類痛苦與罪惡的源泉,慾望和知識都令人民安於現象,所謂「五色令人目,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獵令人發狂」,這時人們就會運用各種手段肆行欺詐;人們利用智識對象不斷分別辨認,乃致心靈發生變化,失去本來清靜、淨化的心境,結果只會產生悖的念頭,產生世界上許多貪婪、殘酷、虛偽的行為,從而失去人生淳樸的原始狀況。把不必要的世俗東西或知識慢慢放棄,而回歸本性T1,達到無為境界,即本物本體In的境界,這時候也就是道T4,無為而無所不為境界。所以一個理想的社會是使民無知無欲,孤國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都國相望,雞天之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因此,他主張人民要廢棄知識與文字,以堵塞這一痛苦的根源。老子認為人的知識要進到「無知」、「無欲」的消極境界。便要去智,「無知」、「無欲」。他否認智慧,反對求學問,要「絕聖棄智」、「絕學無憂」,以回到上古「無知」、「無欲」的混沌世界。

  老子又認為人類在道德方面的發展,正是人世間墮落的表現,照他看來,人們在自然的原始狀態下,雖然不知道什麼是道德,但那時倒是個至德至的境界,他說:「失道而後有德,失德而後有仁,失仁而後有義,失義而後有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詐偽,六親不和,有孝,國家昏亂,有忠臣。」故此,所謂「仁、義、禮、智」等行為規範,皆大道既廢後,未分飾人類行為之事,是違反自然之理,應該一併廢除。故他主張:「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人世紛擾,病痛的根源,來於人們失去澄靜()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三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巧棄利,盜賊無有。」(十九章)法令滋彰,盜賊多有。」(五十七章)「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七十五章)「戰爭是強求的事,不是道,兵者,不祥之器。」(三十一章)

  老子認為沒有惑人外物的存在,就不會引起這些念頭,人君者要提倡「不尚賢」,「不貴貨」的風氣,來壓低「逞人」「逐」的念頭。所謂賢便是指道德、智慧、榮辱等可欲之事,這些事原非生理必需,但人們在好名的妄念下,爭相為賢,以求榮顯,其至不惜出之以爭,現在既不尚賢,那麼大家便不會為名位而肆行爭奪,故「不尚賢,使民不爭」其次是「貨」,老子認為把「難得之貨」淡然處之,這樣人們便不會為這「難得之貨」挺而走險強行廝奪,故「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大智若愚
   老子認為人民要沒有知識、沒有欲望、沒有事可做,人人無所作為,便可以做到「無為而治」,達到最理想的社會。當無為而無所不為的時候:「大成若缺,大盈若沖,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四十五章)老子所以要主張「無為」,因為他認為「有為」必定招致失敗,有所得必有所失。然而,老子所主張的「無為而治」,並不是真的要「無為」到底,他的最後目的,是在「無不為」。政府對人民不加干涉,結果卻「民自化、民自正、民自富、民自樸。」社會自然安定,人民自然沒有痛苦,國家便得到治,道便是「無為而無不為」了。

知兵者知兵之害
   此外,我們可從老子著作中看出他厭惡戰爭的思想:「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人民反抗壓迫,還復自由),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第三十章)、「夫佳兵者不詳之器,(一件好兵器是不祥之)…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與孫子兵法所言同),恬淡為之,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哀悲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第三十一章)

   上述表示老子對戰爭的厭惡,與墨子學說相同,從字裡行間,知老子也是個知兵者不知兵不知兵之害,聖人無所不能,宜乎孔子對老子乃有猶龍之嘆。

老子的處世觀(人生觀)

  老子深知宇宙門往不復的常理「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這都是自然三理,為人處世,老子主「修身」而重「保身」,不談「愛人」而尚「順人」要做到「保身」「順人」,就要「篤守虛靜」,因為「虛」「靜」是萬物根源的狀態,面對世事的紛擾,人事的紛囂,仍以回返清靜為宜,這正是反本歸真的道理,如此則人能無欲無求,不為外物所惑。

  人要順從於「道」,按「道」行事。爭權奪利是荒唐的,也是非常不道德的。「道」是不滅的,人應該順其道而行。老子認為柔弱勝剛強,他認為「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天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他嘗以水為喻,指出「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水是非常柔弱的,心甘請願地向低處流去,即使遇上最弱的力量,也不表示反抗,然而水卻是不可摧毀的。反之,最堅硬的石頭也有被水擊破的那一天。對於個人,素和自然是值得讚揚的。暴力應該被避免,人應當清心寡慾。人不應該改變世界,而是要尊重世界,故處世應以柔為本

  老子認為人要像大海一樣能夠容納所有的小溪流。他還說我們和別人相處,要像天和地一樣,互相包容,大家才能夠長久快樂的生活,千萬不可以只顧自己,自私自利的獨活。老子還認為世界上死掉的東西,都是長得過於巨大和僵硬的;活著的東西都是細小以及柔軟的。因此我們的思想和我們的行為都不可以過於自大,也不可以僵硬,否則我們就會走向死亡之路。

  「道」產生我們,供養我們,卻完全沒有要我們回報,又從不會傷害我們,我們應像「道」一樣不可以傷害別人;我們要學習「道」犧牲自己去幫助別人,更不可以要求別人回報。甚至別人給我們很高的名位,我們也不可以自大的以為我們的名位是應得的。

修身學道

  《老子》第三章:「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名無欲,使夫智者所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這是老子所主張的教育原則。

  虛其心──所以受道(客觀研究自然)
  實其腹──所以為我(充實所要學的事物)
  弱其志──所以從理而無所(不受無理事物影響)
  強其骨──所以自立而幹事(身體強健可以任事)

   以上四個解釋是嚴復先生扼要地對老子原文的解釋;常無不正的念頭,最聰明的人也不敢賣弄小聰明,若能不作壞事,天下無有不治的。

   《老子》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棄彼取此。」

   由青、黃、、白、黑所繪製的物質多看了,會令人眼花,不懂得分辨好醜由宮、商、角、徵、羽五音組成的音樂,多聽了會令人聽覺麻木。由酸、甜、苦、辣、甘五味製成的食物,多吃了會令人味覺麻木。 跑馬、打獵的事做多了,會使人發狂。 很貴重難得的東西,會使人整天擔心被盜而整天不安。 所以說聖人(得道之人)只為他的腹中修養而生活,不為耳目的享受而生活,是以捨棄彼而取此。

   《老子篇》廿八章:「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意思是世人皆喜歡光榮,炫耀自己,以求富貴,我獨安於貧賤和人們以為恥辱的環境,我寧願守在谷底,讓別人站在峰巔,谷底的位置無可再低,而高峰卻慢慢會塌下來,填滿谷底,哪時我越站越高,而一向站在高峰的人就會跌下。 這是老子以退為進的思想,也是做人要遵守的道理。

其他
  老子所寫的《道德經中》除了以上所介紹的之外,還有哲學、美學、兵學、教育學等等。

  《道德經》的篇幅很短,中文不到六千字,但其思想的內涵卻是極其豐富。在中國,雖然儒家思想是中國歷代哲學的主流,中華文化是以孔子的儒家思想為主;史記亦:「之學老子者則儒學,儒學亦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邪?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 」不過儒家的哲學中吸收了道家的很多思想,像《易經》這樣有名的書,裡面的解釋文字,其實都是受老子的影響,故此儒家還是很尊重老子思想的。

老子的影響

  老子的理想究竟可否實現?還是它純粹只是一種烏托邦的幻境罷了,抑或人生不值得經歷大風大雨?就因為所有的價值標準、愛憎好惡都市相生相對的?究竟道德經是一種法則?還是它純粹只能提供我們另一種想法罷了。烏托邦是指老子的「理想社會」和「無為而治」方面,這是從政治和社會來看的。老子思想是元的,與其問老子的理想能否實現,不如先看看老子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有多深,再來深思他的理想是否能實現。老子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其實是多方面的,像政治、經濟、軍事、科技和文學藝術中都產生了不可或缺的影響。

  這種影響首先表現在以老子為首的道家思想,構成了中國文化深層結構上的哲學框架。有人說它「規定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整個結構功能,制約著中國文化的發展。」又說「中國文化思想發展史從某種意義講,是以道家思想為哲學根據的儒家網常名教不斷豐富、完善、發展的歷史,要建立網常名教體系,並以此服人,就必須證明其天然合理性。這時,道家思想的作用顯示了。董仲舒的『天人比附』,魏晉的『名教出於自然』,宋明的『天理』、『人欲』之辨,都無一例外地採用了道的範疇論證。」不僅如此,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還在思維方式上,以理性直覺的特徵使中國傳統文化更多地顯示自身的特色。

  就具體影響來看,老子「無為而無不為」的政治哲學,通過由申不害、韓非形成的法家學派,以及通過下道家形成的黃老學派,對漢代乃至於以後歷代統治者的統治方術,都無不影響。

  同時,《老子》雖非兵書,但其深刻及具體的論兵思想,也對中國軍事思想史的發展和完善,有其不可抹滅的影響。

  在宗教方面,老子被與神仙方術結合,在東漢年間形成道教,成了中國重要的本土宗教。而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還被看成是佛教思想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接合點。雖然佛教傳入中國並流行開來,並非僅僅是由於道家,但是老莊思想確為其提供了一塊必要的文化土壤。

  老子「道法自然」的宇宙論,對中國科學思想的形成功不可沒。老子還直接影響了《黃帝內經》的思想,對統醫學的形成也有重要的作用。甚至氣功養生學之類的,和老子思想也有著密切的關係,像老子提到的「營」、「玄」就被看作是氣功鍛煉中的「意守」、「內觀」,是一種特殊的氣功境界。他如「專氣致柔」等觀念,也都對氣功養生方面有許啟示。

  老莊對魏晉時期的文學理論和玄言、山水田園詩,產生了直接的影響。從陳哀樂的建安詩歌,到 達幽深的正始文學;從憤世嫉俗的詠懷詩,到返於自然的山水田園詩,這色彩斑斕的魏晉文學,到處都滲透著道家思想的影響。不僅如此,老子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學概念和範疇,後來都被改造為中國美學史中的核心範疇,這對形成中國古代文藝的審美趣味和藝術風格,都有決定性的作用。比如說中國山水畫的色彩觀念、虛實結構、創作觀念等都和老子反對「五色」,主張「有無相生」、「道法自然」有著密切的聯繫。

  其實不只是中國,在西方老子思想也有所影響或契合之處。有些西方學者在科學研究方面受到了某些啟示,從而確立或發現新的理論。丹麥物理學家爾認為,中國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就已確立了與他相同的觀點,這其中就包括了老子的陰陽觀。李政道先生也認為,量子力學中一條很基本很重要的「測不原理」,與老子所謂的「道可道,非常道」頗有相合之處。

  總之,老子的人生旋律、處世哲學、倫理思想、社會思想、政治思想、認識論及形上學各方面的看法,確有值得我們去學習和深思的地方。而老子及以其為代表的道家思想,不但是「人」學,同時也是探索宇宙奧秘的「天」學(即然之道)。雖然老子思想中的有些層面,可能理想性強些,現實性少些。但他對生命的洞見,卻是引領我們從疏離冷漠的心靈中,走出自然天真的道路和良方。
  
  至於道德經是不是一種法則?我想它只是提供我們消解人為造作、回歸自然之道的良方罷了。

老子成為道教之祖之因

  太上老君是道教最高神之一,是三大超神中的一位。他被神聖化,始於東漢。東漢的張陵(後來的張天師)創設天師道,為了和佛教抗衡,便抬出老子為祖師,並尊為太上老君。後稱「太上道德天尊」。其後道教典籍將老子極度神化,謂其生於無始之時,無因而起,是萬物之先,元氣之先。

  「老子大概活了160,也有人說活了200。有人認為老子或就是老子,可也不一定是。」以上是司馬遷所記老子經歷,有些是含混不清的。想來,到西漢武帝時,已有關於老聃事跡的一些不同說法,司馬遷在《史記》中只是如實地記下了聽到的有關老子的史實和某些傳說,有的問題已不易明確做出結論。正是老子傳記中的含糊不清之處和《老子五千言》中的神秘主義思想,為後來的道教所利用,老子被披上了宗教外衣,成為道教開山祖師。

  東漢末張陵創立了早期道教。為與佛教抗衡,並抬高道教的身價,張陵採取了聰明的作法──抬出一位古代聖賢作為教門祖師,老聃遂中選。《後漢書》載:「楚王劉英(光武帝之子)通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潔齋三月,與神為誓。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聖母碑》,將老子等同於道,生於無形之先,起於太初之前,為先天地的神靈。東漢中期,祖天師張道陵在蜀(四川)中創立正一道(又稱天師道),著《老子想爾注》,謂「道散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老子被正一道尊為太上老君。把老子描繪成神仙,好讓後代人更崇拜他學習他。道教選中老聃作為自己的祖師爺,也是事出有因。

  老聃名氣大,是道家始創人;修養高,即如儒家創始人孔聖人,也曾向老聃請教禮法,老聃的學問修養使孔聖人也不得不佩服。再者,老聃輩份大,與佛祖釋迦牟尼同時,在論資排輩上,決不會低於佛祖,最不濟也可勢均力敵。漢桓帝時,邊韶《老子銘》,稱「老子道成仙化,蟬蛻渡,自農以來,為聖者作師。」此後,道教將老子之道,作為其最高信仰,將老子尊為「道德天尊」,列為三清尊神(尚有元始天尊,靈寶天尊)

  後來道徒們編造了「老子出函谷化胡」之說,硬是把如來老祖當成道門的晚輩了。

  第三,老子傳記中的一些含糊說法,都是道士們穿鑿附會的極好材料。如「老子將要出關西去,打算登昆侖山。守關的令尹喜通過占卜預知會有神人從這經過,就命人清掃了四十道路迎接,果然是老子來了。老子出行以來,在中原一帶都沒有傳授過什麼,他知道令尹喜命中注定該得道,就在那停留下來。有一個叫徐甲的人,從少年時受雇老子作僕人,老子每天大約應付給他一百錢,一共欠了他七百二十萬錢的工錢。徐甲見老子出關遠行,想儘快討回自己的工錢又怕不可能,就求人寫了狀子告到令尹喜那。替徐甲寫狀子的人並不知道徐甲已跟隨老子二百多年了,只知道他如果索回老子所欠的工錢就會成為富翁,就答應把女兒嫁給徐甲。徐甲見那女子很美,更加高興,就把告老子的狀子遞交給令尹喜。令尹喜看了狀子大吃一驚,就去告訴了老子。老子對徐甲說:『你早就該死了。我當初因官小家窮,連個替我打雜的人都沒有,就雇了你,同時也就把『太玄清生符』給了你,所以你才能一直活到今天。你為什麼要告我呢?我當初曾答應你,如果你將來進入了『安息國』,那時我會用黃金計算你的工錢全數還給你。你怎麼竟這樣急得等不了呢?』說罷就讓徐甲面向地下張開嘴,只見那『太玄真符』立刻被吐了出來,符上的朱砂字還像剛寫時一樣,而徐甲則頓時變成了一具枯骨了。令尹喜知道老子是神人,就跪下磕頭為徐甲求情,並自願替老子還欠債。老子就把那太玄真符又扔給徐甲,徐甲立刻復活了。令尹喜就給了徐甲二百萬錢打發他去了。令尹喜向老子恭敬地執弟子之禮,老子就把長生之道的秘方授給了令尹喜。令尹喜又向老子請求更進一步的教導訓誡,老子就口述了五千字,令尹喜回去後記了下來,這就是老子著名的經典《道德經》。令尹喜按照老子的教導去修行,果然也成了仙。」

  第四,道家主張清靜無為和養生之道,是道教神仙方士們各種方術的極好裝飾。如說老子是受命於天的人,必然是通達靈異的人,他的稟賦氣質與平常人不同,老子理所當然成為道家的首領。老子濟助世人的法術有九種丹八種石,有金酒、金液等仙藥此外,以「玄而又玄,玄妙之門」的玄學修養心性,運氣煉身,消災辟邪,清除鬼魅,並有不食五穀、超脫變化之法,有符咒教戒、驅使鬼魅之法。

  第五,老子《道德經》中的神秘主義成分,尤其是關於「道」的觀念,與宗教思想十分接近,道徒們利用和解釋起來,十分得心應手。如「老子的道術共有九百三十卷,符術十卷,這些都在他的著作中詳載,有目錄可查。凡不在他著作中的,都是後來的道士們私自增添的,並不是老子本人的著作。」

  所以,道教選中老子作為教主,是有其客觀原因與內在原因的。

道教與企業管理

  關於「自然無為」的價值,在美國人著作《未來的行政首腦》中得到了實。該書將博大精深的老子思想與企業管理相融合,把傳統文化和老子哲學哲學中的合理部分,運用於現代企業經營思想、企業文化、經營謀略、管理藝術、創造學和企業家素質中。

  本書共分六篇,提出道、德、柔、無、反、水六大管理法則。文化篇探討企業文化、企業價值觀等;治理篇分析管理模式、組織制度等;謀略篇論述致勝之道、攻守原理等;創造篇探索創意激發、創造思維等;藝術篇闡明經營藝術、管理計巧等;修身篇討論領導風格、養生之道等。

  該書首先引用了老子的「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老子》十七章),認為「道法自然」是行政首腦從政處事賴以成功的圭臬。這個行政首腦,可以類推為企業的領導人,要使企業管理「功成事遂」,也必須「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說不要勉強地去幹那些悖於自然的事,悖於規律的事。老子講過:「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五十一章)這是說,「道」所以被尊敬,「德」所以被珍貴,就在於人們不要加干涉它,而要順任它自然發展。又說:「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老子》六十四章)。意謂輔助萬物自然發展而不加干涉。老子十分重視按規律辦事。老子的思想,啟示我們,企業管理也必須按「道法自然」的原則辦事,方能成功。

  「道法自然」,持「無為」態度對待事物。在企業管理中,除處理領導與被領導關係應如此外,在處理集權、分權的關係,在建立職能組織機構時,也應如此。領導除把必要的權集中在自己的手裡外,應把更多的權下放給下屬單位,這是為了讓下屬更好地順應下面實際辦事,調動下屬積極性所必須的,也是為了使領導更好地擺脫一般事務,超脫地去謀慮企業大道方面的事,以做好工件。

  讓我們從經濟生活、企業管理的角度來說明「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句話的價值。這句話告訴我們在處理經濟生活、企業管理時要慎重,「烹飪」是必要的,但不能操之過急,制定的政策、制度不能朝令夕改、朝三暮四,要有一定的無為精神,對部下得放手時且放手。《老子》中有一段話,似乎是解釋上述思想的,他說:「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老子》三十二章)大意是說開始管理,就要確定管理做法,但必須適可而止,適可而止才能免遭失敗的危險。

  《老子》四十章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話是說天下萬物生於可見的具體事務,即「生於有」,而具體事物的「有」卻是由那些不見於形、不聞於聲的「無」即「道」產生的。企業管理中的創新也應本此思想去實施。另外《老子》十一章是這樣寫的:「三十,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植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這段話是說,三十根輻條集中到一個裡,有了車的中空處,車才產生作用。揉陶土坯制成器皿,有了器皿中的空隙處,器皿才起作
用。開鑿門窗建房屋,有了門窗四壁的中空處,才有房屋作用的存在。所以「有」給人以便利,而「無」卻為「有」提供作用。這裡所說的「有」與「無」是對立統一的關係。對企業管理起著開拓思路的作用。

  從管理價值說,老子的有無觀至少還有以下幾層意義:

  一、「有生於無」,它啟示我們看問題要全面些,不僅要看到車、車,還要看到間於車輻、車的空隙部分,要重視「有」,還要重視「無」,重視時尚不見之於現實的東西。

  二、做工作辦事情,管理者要把自己置身於「無」的境界中。「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假如能從現實的紛繁的「此山」中跳出來,擺脫陳舊的思維模式,就能把廬山真面目辨析出來,用這樣的思想狀態考慮問題,它將比就事論事地想問題效果好,可以避免發生「當局者迷」的錯誤。

  三、假如把「無」看成是混沌現象,恍惚狀態、真空狀態,假如企業領導者又把自己的思想溶入於這種「無」的廣闊的思索天地、想空間中,那麼企業領導人就可憑借自己的智慧才華,無無絆,無無礙,在這個「無」的天地裡翱翔,讓自己的智慧綻放出晶瑩美麗的浪花來。我們的企業家都應該學會這種超塵凡的本領,學會讓自己的思想善於從「有」進入「無」中,再從「無」中升騰出一個新的「有」來,使企業管理更完善。

千古風流人物專欄----老子

  誰知道楚國苦縣

  雖說僅是在浩浩黃河之南而已,卻也還受到悠山水的餘澤,時代是衰微的周室,李耳,便在這樣的時代中生長。

  傳說,李耳便是老聃,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寫了一本老子,因此被視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當然,面對這樣時代遙遠的人物,要求證,有太多的臆測,像是以為老子是,或者是老子,想來,那都無妨他在中國思想上的輝煌。

  「反者,道之動。」要能這樣深切的明白萬物的有無相生,即使聰慧如現代人,也未必有這樣的創造力,所謂「無為而治」,更是善體天地運行之後的應世。有太多的智慧蘊藏在那本「老子」之中,於是,在聽過太多老子其人的解析之後,我們似乎更不該忽略掉,那本又被稱為「道德經」的道家經典了。

  整體說來,曰道,曰常,曰反。這便是道德經的思想大要。

  所謂的「道」,蘊藏在萬事萬物之中,指萬有的規律,是內在而又超越的。之所以內在,是因為每萬事萬物都有他自然運行的規律,之所以超越,那是因為它先天地而存。「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可以為天下母。」不懂沒關係,只要掌握內在又超越的萬物運行規律,你也同老子一般,看到了宇宙運行的規律。

  所謂的「常」,是指常道,是指宇宙萬物由無而有,由有復歸於無的行動法則。當生即生,當滅即滅,這種生滅是恆常不變的道裡,再怎麼樣脆弱的東西,也曾經堅強的存留天地間,再怎麼樣的堅硬的頑石,也中有毀壞的一天,這種「常」,不正是存在萬物的行動法則嗎?

  所謂反,便是循環往復之意,萬物莫不週而復始、因循往復,想想,萬物的生滅,從沒有止息的一天,總在有滅的同時,孕育了下一代的生,也因此,構成了萬物,構成了世界。

  想來,重要的不是學說,重要的是對我們生命智慧的啟發。知道「道」,可以讓我們對宇宙運行有一份瞭然;知道「常」,可以讓我們不恐懼於生滅;知道「反」,那便可以讓我們激出生命的潛力,因為在生命消逝的同時,另一種新生也將延續舊有的生命。

  您說,老子的智慧是否宏觀?

  於是,不要緊緊死守著教課書上以為文明無用的老子,應該進入他深邃無比的生命之中,看看不一樣的生命體會,或者,你會發現,老子,是如何主觀又客觀的導引人,看待這萬物萬事的諸般。

轉載至千古風流人物專欄 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