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Script!

99 年第十三場文學家駐館作家李黎分享  昨日之河 - 我的文學路 (取自城市閱讀運動文學)

高雄文學館舉辦「文學家駐館」活動,邀請從美國返台短期逗留的旅美作家李黎,擔本任館105 場的駐館作家,以「昨日之河 - 我的文學路」為題,在文學館與喜愛文學的民眾暢談她的文學歷程及創作經驗 。這場演講可說讓民眾享用了一餐豐盛的文學饗宴。

    李黎,本名鮑利黎, 1948 生於江蘇南京,次年到台灣。高雄女中畢業後赴臺大歷史系就讀, 70 年代赴美就讀政治研究所。曾任編輯及教職,現旅居美國加州史丹福,從事文學創作。著有小說集《最後夜車》、《天堂鳥花》、《浮世》、《初雪》、《傾城》、《袋鼠男人》(改編拍攝成同名電影)、《浮世書簡》、《樂園不下雨》等;散文集《別後》、《悲懷書簡》、《天地一遊人》、《世界的回聲》、《晴天筆記》、《加利福尼亞旅店》等及翻譯《美麗新世界》。

       李黎的創作文類有小說、散文、翻譯、評論及電影劇本。早期作品以描寫海外華人鄉愁為主。 1989 年經喪子之痛後,她的作品除了悼念亡兒的散文集《悲懷書簡》之外,還有以其子投影,藉由一位聰慧男孩為創作原型寫成的小說,常蘊含對生命重生的不妥協意念。近幾年旅行各地,藉著行走在異鄉的觀察,呈現自己的閱讀及思想。曾獲聯合報短篇及中篇小說獎、行政院優良電影劇本獎、華航旅行文學獎。代表作被收入《中華現代文學大系》小說卷及散文卷、《廿世紀台灣文學金典》小說卷:並列為《台灣小說二十家》 (1978-1998)

演講一開始,高雄市立圖書館組長簡短引言:今天很榮幸請到享譽國內外的 李黎 老師為大家講述她的文學路,關於老師的介紹,請文學台灣基金會董事長鄭炯明醫師來引言: 我和李黎小姐今天是第一次見面,但很早就知道她;因為我 52 - 55 年在雄中初中部就讀,李老師在雄女讀書,參加了當時高中生的徵文活動得到第一名,所以那時在刊物上就看過她的作品,她對寫作很積極,後來上台大,再到國外定居,不論翻譯、小說、散文和劇本都有很高的成就,她在海外雖然有三十多年了,但很關心台灣,相信大家可以從這場演講中看到她文學生命的形成。

  以下擷取自演講內容:

  很高興來到高雄文學館。就一個都市而言,有這樣的文學館是高雄的光榮。

  今天的講題定為「昨日之河」,這是我剛剛寫完而正在修改中的回憶錄的書名,預定在明年出版,講的是我童年往事和成長的故事。

一、昨日之河

  我的文學路是從童年,從高雄開始的。到目前我已經出了 30 多本書, 1980 年出的《西江月》是第一本小說集,至於為什麼是在北京出版,等到後面再來說明。

  若問我為什麼要寫作,我想是出於一種想跟人溝通的願望。由於小時候我講話沒人要聽,雖然我奶奶和父母都很疼愛我,作為獨生女還是很寂寞,所以剛開始表達自己是用畫的,現在 powerpoint 上看到的照片是我請父親把我的畫掛到牆上去,這可以算是我第一個作品發表會吧 ! 我後來就用圖畫來編故事。

認字以後我發現了文字的力量,像小時讀安徒生的〈人魚公主〉,安徒生的童話故事大多很悲哀,我大概受到影響,寫作風格比較偏向悲劇 - 小美人魚的版本很多,但我最不喜歡華德廸斯耐的大團圓結局。這個故事使我想到用文字表達的重要:小美人魚為了王子犠牲了她美妙的聲音,無法對王子表白,我那時心裏就想:妳不能說但可以寫呀 ! 為什麼不能用寫的告訴他,你有多愛他,你才是救他的人。

  第一次發現文字的震憾力是在我 13 歲那年,讀到紅樓夢最後賈寶玉在雪地裡披著大紅色斗篷向父拜別的一幕,讓我驚訝原來文字的描述可以這樣動人!我,每隔幾年會重讀紅樓夢,幾乎每次都有新的感受體會。除了紅樓夢,中學時也讀了許多舊俄的經典作品,是一個親戚從大陸帶過來的。後來接觸到<現代文學>、<文學季刊>兩個雜誌,可以說是給了我現代文學的啟蒙。考上台大歷史系之後我常去西門町的明星咖啡館前看周夢蝶的書攤,也知道我心儀的作家在樓上聚會或寫作,那時因為害羞,沒敢上前和他們談話。後來我的新書發表會或訪談都選在明星。

二、關鍵年代- 1968 與文學尋根

我讀大三的那一年正是 1968 年,那一年世界上發生了許多事,二戰後的嬰兒潮起來反抗威權,像美國的反越戰、中國的文化大革命、捷克的布拉格之春、德國和法國甚至日本的學潮,但台灣那時還是封閉的社會,雖然並不很清楚外面世界發生的事但感覺到很壓抑苦悶,尤其是我敬愛的作家陳映真被抓,還有柏楊,更加使我產生疑問。

  大四那年有個動物系的男生給我看一本小說《美麗新世界》( Brave New World ),並提議一起把它翻譯出來,這本書的作者是赫胥黎,他是文學世家出身,用的英文都很典雅,也引用了許多莎士比亞的名句,所以很不易翻,不過畢業後還是以筆名黎陽由新潮文庫出版了。這算是我的第一本書。很多年之後,這本書出新版本時,出版社堅持要掛上那個男生的名字 - 薛人望,因為他已是史丹福大學的生物醫學教授, 也是我的丈夫。

1970 年我到美國,但沒好好念書,而是不務正業的在補課” - 閱讀在台灣被禁的 30 年代的文學。

  這也觸發我寫第一篇小說 教授的一天投到<現代文學>竟獲得刊出,這對我而言是很大的鼓勵,但是我並沒有繼續寫作,而是去保釣了,後來釣運變成統運,而我的樸素想法是:有個統一強大的祖國,就不會有喪權辱國的事情發生。 ( 去年清華大學有一場「 1970 年代保釣運動文獻之編印與解讀國際論壇」研討會,我也參加了發言,並捐出許多當年的保釣刊物包括我自己編的 )

釣運後期我發現理想和現實有著很大的落差,我一直在追尋正面的烏托邦,但是體會到每制度都有問題,還有就是保釣對於我雖不算政治活動但已經很複雜了,加上作了母親,我就離開了運動,回到文學,並且開始思考文化祖國的追尋,由於被貼上左派學生的標籤,我 15 年不能返台,所以我的第一本小說集《西江月》是在北京出版的。我也訪問了幾位知名的大陸老作家,他們已是文學史上的人物,在台灣更不能提及,現在則是活生生的在我面前出現,像《西江月》書名是是茅盾題的字,封面則是我高中同學洪素麗詩人、散文和小說作家及畫家,現在住在紐約,也是高雄的光榮!)的木刻畫,並由中國資深女作家丁玲為我作序。

  我訪問過巴金,那時他身體不錯,但再次訪問時已在醫院了,他講話很放得開,這次訪問經過也收在散文集《別後》裡。

1980 年我訪問盾,但盾在我訪問後四月就過世了,他的北京故居也成了紀念舘。四分之一世紀之後,我和家人去江南玩,經過浙江烏鎮,就在盾家鄉的故居紀念館,小兒子發現我和他的合照,給我的感覺好像自己也不在世間了!(笑)

  我也曾經訪問過錢鍾書和楊絳夫婦, 錢 先生學問太大,還好我看過他的小說《圍城》,所以可以講上話,他們有個女兒,年紀比我大一點,大概因為思女之情對我很親切,但十多年後, 錢書 先生病故,而唯一的女兒也因癌症過世,我後來還見過幾次楊絳,她今年一百歲了,她寫的《我們仨》是最令人感動的作品,寫他們三口深厚的情誼。

  沈從文的作品雖然是在我年紀較大時讀到的,但其實小時候已看過和他作品有關的電影,就是林黛主演的電影<翠 >(原著是<邊城>),我到現在還會唱這部電影的主題曲,所以訪問沈從文時我還唱給他聽,還有<金鳳>(原著<貴生>改編),他聽得很高興。這是一封他早年寫給他妻子張兆和的信,上面還有一幅他的畫作,現在展示給大家欣賞:

  這是桃源上面簡家溪的樓子,全是吊腳樓

  這可惜寫不出聲音,多好聽的聲音!這時有搖人唱歌聲音,有水聲,有吊腳樓人語聲 ... 還有我喊叫妳的聲音,妳聽不到,妳聽不到,我的人!

    我在 1987 訪問沈從文時,他因為中風而行動遲緩,也堅持不裝假牙,可是他曾是一位多麼溫婉的人,他的笑容我甚至用嫵媚來形容。他在 1988 年過世。他說過他的寫作「是為了要修一座希臘式的小廟,面供奉的叫做人性。」 他是我極為敬愛的一位中國作家,他的寫作風格給予我很大的啟發。

三、最後夜車:

  我雖然人在國外,但希望我的文字能在台灣發表,所以 1982 年我用薛荔為筆名,寫了篇小說<最後夜車>投稿聯合報得到小說獎,但不敢回台領獎,因為那時還有旅美學者被警總問話後死在校園中,還有個女留學生在海關被抓,說是從她的鞋跟找出大陸風光照片膠卷,都是很恐怖的故事。所以那時我給報社的得獎照片都不敢用正面的。

  後來國民黨比較文明了,我可以從美國返回台灣探望生病的母親,但是到了桃園機場還是很緊張。剛回到台灣時都沒人認得我,可是有人記得 教授的一天,還問我認不認得黎陽

  次年我在台灣出版的第一本小說集就叫〈最後夜車〉,請到 陳映真 先生為我寫序 ,還是用我的好朋友洪素麗的板畫當封面。後來也相繼出了幾本書,《天堂鳥花》是由大陸作家中國的良心賓雁作序。另一部得獎小說《傾城》寫的是南加州大地震對一家人的衝擊和影響。還有《悲懷書簡》是為了懷念大兒子而作,他 13 歲那年因為心臟病過世,這也讓我體會到文字療傷的作用,像《小王子》( The Little Prince )裡的那個小王子,以死亡的形式讓自己可以回到原來的星球,這個故事帶給我很大的安慰。  

  四年後,我又生了一個兒子,取名天晴,我為他寫了本《晴天筆記》,面還附了我的插畫,寫的是從懷他開始到兩歲的過程。

  《浮世》是短篇小說集,寫的是青少年自殺事件;《浮世書簡》則是由 18 篇情書組合而成的小說,是一個女人對人生和愛情的掙扎,每封信都有兩張照片,是我的美國攝影家朋友拍攝的。

  《袋鼠男人》的構想源自於我的丈夫 - 他是位研究生物醫學的科學家,寫的時候我也正想要懷孕,就以一個想懷孕的男人為主角,因為妻子不能懷孕,就想要自己生小孩,因而寫作時我的情況和主角是同步進行;後來我把它改成劇本拍成電影,由邱心志、陳文敏等人演出,我也參與拍攝過程,不過很少有作者對於自己作品改編成電影時會滿意的

  《樂園不下雨》是小留學生的故事,許多台灣父母把小孩放到美國的寄宿家庭自己就回國了,美國人稱之為「直昇機小孩」,也產生許多問題。這篇劇本得到新聞局優良電影劇本獎,但沒人找我拍成電影。後來把它改寫成長篇小說,在三年前出版。

四、尋找紅氣球:

  我喜歡旅行寫作,不是純粹的去旅遊,也是為了當地的文學、文化、歷史背景,或甚至是為了個人、一部電影。

  《尋找紅氣球》這本書是我寫了一年專欄文章的結集,本來是想不再寫專欄了,結果今年又為了中國時報寫了。這本書的書名起源自一部法國電影<紅氣球>,描述一個小男孩和一個氣球的故事,沒有對白,我的小兒子很喜歡,他兩、三歲時常要我一遍又一遍的放給他看,所以當我去巴黎時就為他去找尋五十年前電影拍攝的地點 。

  我在史丹福大學修一門繪畫課程,跟著教授到歐洲去寫生,所以有了【威尼斯畫記】,但我稱不上是畫家,只是個喜歡畫畫的學生而已。
   我喜歡橋,到世界各地看橋畫橋,像這幅蘇州的胡相思橋,這座橋為什麼叫這個有趣的名字?是胡亂相思呢,還是有個姓胡的人在這為誰相思?没有人知道答案。

  《海枯石》是散文集,為何沒有加個「爛」字,是有原因的,因為裡面有一篇文章名為<海枯石未爛>,講的是我和家人到加拿大洛磯山上尋找古生物化石,由於大自然的巨變,億萬年後原本在海底的生物化石竟然到了高山上,海枯了,但石未爛

  我很喜歡昔日的上海,我的興趣在新舊的對照;還有就是張愛玲,我去上海尋訪她的故居常德公寓,還有〈色戒〉中的一些場景,像昔日的西伯利亞皮裘店、司令咖啡 ( 不需要像電影裡那樣用英語點咖啡,沒那麼誇張 !) 前幾年也訪問到胡蘭成的姪女胡青芸。還有她在舊金山和洛杉磯的舊居

  上海也是我追尋老歌的地方,像王家衛十年前的電影<花樣年華>裡有許多 1940 年代的歌曲,都是我小時耳熟能詳的。位於上海徐家匯公園的小紅樓原來是百代唱片公司,許多歌曲在此錄製,現在二樓是法國餐廳,樓下則是酒吧,但也掛著許多老照片。在這也跟大家介紹當年有名的作曲家陳歌辛,他生於 1914 年,卒於 1961 年,一生作了上百首歌曲,大都是流行了半個多世紀的名作,像<玫瑰玫瑰我愛你>、<夜上海>、<薔薇處處開>,還有就是慶祝抗戰勝利的<恭喜恭喜>,到現在過年的時候都還可以聽到。可說沒有他就沒有白光、姚虹、李香蘭、周這些名歌星。他的大兒子陳鋼是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的作曲者之。我與陳鋼合寫了一本介紹老歌的【玻璃電臺 - 上海老歌留聲】。

  陳鋼堅持用「玻璃電台」這個書名,是因為舊時上海的大百貨公司會有個玻璃小房間,當作電台有播音員在面播音,而陳歌辛的妻子金嬌麗當時就是位播音員,<玫瑰玫瑰我愛你>就是為她寫的。 為了對父母親的感情記憶,所以陳鋼堅持用這個名字 。

  印刻文學雜誌用我作封面那期是介紹我的【樂園不下雨】,與我作訪問對談的是小說家駱以軍,訪談在明星咖啡店進行。

  剛出的新書《加利福尼亞旅店》,講的是旅行和人生 - 人生本來就是一趟旅途,要怎麼走就看你自己;剛寫完的《昨日之河》預備明年出版,寫的是我的童年回憶,目前還在修改中。

  最後,我以文學館要我提供的文學觀,也是對文學深刻的體會做為結語:「文學的終極關懷就是人。以文字凝視人世的美與哀傷,抗拒遺忘。」

  是最寶貴的,做好個人比什麼都重要,你屬於哪族群哪色彩並不重要。而遺忘是最可怕的,用文字寫下來,才可以放心。我很感謝文學和文字之美,讓我學習讓我成長。

  【作家與讀者互動】

:請問老師對於人生的無奈有什麼看法?就像林黛玉認為深情就會產生痛苦,

這個看法是不是也表示文學所表現的都是負面的人生?

:人生本來就有許多無奈,可是我們不會因為這樣就不要開始人生啊。其實我的寫作是有正面的東西,全然都是負面的。而且正因為世間有許多荒涼,就要用美麗的事物填補它。

:請問老師,妳提到以前有許多文章都是用背的,那是否主張所有的好文章都要背誦呢?  

:我要感謝以前的老師要我們背誦,現在隨時用得上;但我認為要選擇經典集,容易琅琅上口和喜歡的文章比較容易記住。  

:請問老師對於旅遊的心情是如何?要作什麼準備嗎?

:我在旅遊時對人最有興趣,也喜歡逛市場,因為最能表現當地人的生活。我旅行時都會隨身攜帶筆記本、速寫簿和相機,那是我用不同的方式保存記憶 - 記憶不見得只能用文字保存,也可以用圖像和攝影等。

:請問老師,妳那麼喜歡文學,為什麼會是考上歷史系而不是中文系?

:我當年是因為分數的關係被分到歷史系的,其實我很想上中文系。後來發現創作並不見得要讀文學系。

:老師在寫作上是先訂題目再寫還是先寫再訂題目?

:題目是先要有的,因為那等於是主題,但後來未必會用同樣的名字,因為在寫作,尤其是寫小說的過程中,常會有意想不到的發展。

駐館作家李黎先生開講

民眾踴躍索取陳啟淦先生簽名實況

駐館作家李黎先生開講

文友們專注聆聽演講

文友們專注聆聽演講

民眾踴躍索取李黎簽名實況

文友們專注聆聽演講

民眾踴躍索取李黎簽名實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