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Script!

第十一課  現代詩選()

課後活動學習單解答

《單一選擇題》

B1.秋天:「秋天棲息在農家裡」句中使用「棲息」一詞使「秋天」人格化,在修辭學中稱之為轉化之「擬人法」。下列詩句中同樣使用「擬人法」的選項是: (A)蘆篷上滿載著白霜 (B)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 (C)草野在蟋蟀聲中更寥闊了 (D)收起青鯿魚似的烏桕葉的影子。

(A)(C)均為一般直述句 (D)用魚網將烏桕葉的影子捕收起來,是將抽象具體化,為轉化之「形象化」手法。

B2.秋天詩中多處使用加了修飾語的長句,此乃將西洋句法融於現代詩的創作,下列何者不是採用西洋句法所寫成? (A)震落了清晨滿披著的露珠,/伐木聲丁丁地飄出幽谷 (B)草野在蟋蟀聲中更寥闊了。/溪水因枯涸見石更清了 (C)牛背上的笛聲何處去了,/那滿流著夏夜的香與熱的笛孔 (D)向江面的冷霧撒下圓圓的網,/收起青鯿魚似的烏桕葉的影子。

(A)此句意為:伐木聲震落清晨的露珠,飄出幽谷 (B)此為兩個並列的句子,係中文句法 (C)此句意為:在香與熱的夏夜,在牛背上吹笛,讓天地間充滿笛聲的牧童哪裡去了 (D)向籠罩著冷霧的江面撒下圓圓的網,收網時,也把映在水中、像青鯿魚一般的烏桕葉影子給收起來了。

C3.有關秋天詩,說明錯誤的選項是: (A)此詩從農家、漁人,以及原野上的牧羊女,這三背景來描寫秋的氣息 (B)詩的第一節中,以伐木聲、鐮刀收割稻子、竹簍裝滿瓜果等豐收的意象描寫秋天 (C)第二節詩中描寫江面的冷霧、蘆篷滿載白霜,充分表現中國傳統「悲秋」的氣息 (D)第三節的場景是晚上,描寫牧羊女找不到吹笛的牧童,心中充滿悵惘的情緒,正可與秋天空闊的情境相呼應。

(C)第二節之「冷霧」、「白霜」純為秋景之描寫,而撒網、收網、滿載、輕輕搖著小槳歸泊等動作,皆是秋天收穫之輕鬆閒適的表現,沒有「悲涼」感。

C4.下列有關何其芳的敘述,何者錯誤? (A)新月詩派之後,企圖矯正其過分注重格律之弊,使現代詩的面貌介於自由與格律之間 (B)結合中國的古典意象及西方的分行句法,擅於融和中西詩學  (C)受到抗戰的影響,早期詩集預言中多抗爭、社會寫實之詩作 (D)與卞之琳、李廣田並稱「漢園三詩人」。

(C)預言為抗戰以前的詩集,富唯美主義,多寫個人心理,具濃厚抒情氣息。

C5.下列詩句節錄自何其芳雨天,請依文意選出排列順序最恰當的選項:呵,我曾用淚染溼過你的手的人,愛情原如樹葉一樣 ()在被忘記裡紅色的花瓣開放 ()在人忽視裡綠了 ()紅色的花瓣上顫抖著過,成熟的香氣 ()在忍耐裡露出蓓蕾 ()這是我日與夜的相思 而且飄散在這多雨水的夏季裡,過分地纏綿,更加一點潤 (A)甲丙丁戊乙 (B)甲乙丙丁戊 (C)乙丁甲丙戊 (D)甲戊

由引文第二句「愛情原如樹葉一樣」所使用的譬喻,推知以下詩句的順序:()綠了→()露出蓓蕾→()紅色的花瓣開放,描述樹木生長開花的經過。而()()(),使用了頂針修辭格。由此可排列出正確的順序。

 

《多重選擇題》

BDE6.下列「 」中的語詞屬於「狀聲詞」的選項是:  (A)蒹葭「蒼」,白露為霜 (B)伐木聲「丁丁」地飄出幽谷 (C)「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 (D)「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 (E)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A)茂盛狀。語譯:河邊的蘆荻青茂密,秋天的露水已凝結成霜。詩經秦風蒹葭 (B)伐木聲 (C)形容無聲響的狀態,非狀聲詞。徐志摩再別康橋 (D)織布機發出的聲音。語譯:織布機唧唧發出聲響,木蘭正在窗下織布。木蘭詩 (E)馬鳴聲。語譯:揮手就此離別,馬兒也不停地哀鳴。李白送友人。

ABE7.下列哪些詩歌描寫農家秋天豐收的景象? (A)一徑尋村渡碧溪,稻花香澤水千畦 (B)秋晚田疇盛,朝光市井漁商波上客,雞犬岸傍村 (C)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D)疏籬外,桃花灼;池塘上,楊柳弱。漸茅簷日暖,小姑衣薄。春韭滿園隨意剪,臘甕邀人酌 (E)霧氣洋溢、果實圓熟的秋/你和成熟的太陽成為友伴,/你們密謀用纍纍的珠球,綴滿茅屋檐下的葡萄藤蔓。

(A)語譯:為了尋找農村,一路走來渡過青溪,看到的是整片瀰漫稻香的水田。韋莊 杜舊居之二 (B)語譯:正值深秋收穫的季節,田裡許多農夫正忙碌地工作,早上天一亮,市集、井邊就擠滿喧鬧的人潮。河面船上也有捕魚的、做生意的人,岸邊、村裡到處可見步的雞與守門的狗。王維早入滎陽界 (C)此詩寫夏日農家之景。語譯:農村裡的男男女女早上出門耕種,晚上回家織麻,各有各的工作。小孩子還不懂得幫忙農事,卻也在桑樹下模仿大人種瓜。成大夏日田園雜興 (D)此詩寫的是春日的景象。語譯:門前圍籬外的桃花開得正豔,池塘邊的楊柳展現嫋嫋的姿態。住在茅屋裡,隨著春天的到來而漸漸覺得暖和,家中的女子脫去冬日的厚衣,改著輕薄的服飾。滿園子裡長滿了春天新生的韭菜,可以隨意剪下烹調,再加上剩下的半甕臘月時釀製的酒,剛好可以邀人來共酌。鄭燮四時田家苦樂歌春 (E)慈秋頌

ABC8.下列所錄之現代詩中,富有中國古典意象的選項是: (A)我打江南走過/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B)你曾是黃河之水天上來/陰山動/龍門開/而今黃河反從你的句中來 (C)依舊是月圓時,/依舊是空山,靜夜,/我獨自月下歸來,──/這淒涼如何能解 (D)終有一年春天/我們的子孫會讀到/頭條新聞如下/冬候鳥小水鴨要北返了/經過淡水河邊的車輛/禁鳴喇叭 (E)一個手指頭/輕輕便能關掉的/世界/卻關不掉/逐漸暗淡的螢光幕上/一粒仇恨的火種/驟然引發熊熊的戰火/燒過中東。

(A)蓮花開落為古典閨怨詩常見之意象。鄭愁予錯誤 (B)化用李白之典故與詩句。余光中戲李白 (C)月圓、空山、靜夜等皆為中國古典之意象。胡適秘魔崖月夜 (D)克襄希望 (E)電視、中東戰火皆非古典意象。非馬電視。

 

《非選擇題》

  美學家說:「感覺是我們進入審美經驗的門戶。」因此,文學家多善用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意象,藉由多重感覺意象的描寫引起讀者的聯想,激動讀者的情緒。下列作品的創作皆符合此項特點,請指出下列作品中所運用的感覺類型:

1.震落了清晨滿披著的露珠,/伐木聲丁丁地飄出幽谷。/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用背簍來裝竹籬間肥碩的瓜果。(何其芳秋天) 

答:視覺、聽覺、嗅覺

2.草野在蟋蟀聲中更寥闊了。/溪水因枯涸見石更清了。/牛背上的笛聲何處去了,/那滿流著夏夜的香與熱的笛孔?(何其芳秋天)

答:聽覺、視覺、嗅覺、觸覺

3.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裡長。(王昌齡送魏二) 

答:嗅覺、視覺、觸覺、聽覺

4.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秦觀踏行上片) 

答:視覺、觸覺、聽覺

5.乘彩舫,過蓮塘,棹歌驚起睡鴛鴦。女帶香伴笑,爭窈窕,競折團荷遮晚照。(李南鄉子) 

答:視覺、聽覺、嗅覺

1.清晨滿披著的露珠」、「肥碩的瓜果」為視覺;「伐木聲」為聽覺;「稻香」為嗅覺。

 2.「蟋蟀聲」、「笛聲」為聽覺;「溪水因枯涸見石」為視覺;「夏夜的香」為嗅覺;「清」、「(夏夜的)熱」為觸覺。

 3.橘柚香」為嗅覺;「江風引雨」為視覺;「涼」為觸覺;「聽清猿」為聽覺。

 4.「霧」、「樓臺」、「月」、「斜陽」為視覺;「春寒」為觸覺;「杜鵑聲」為聽覺。

 5.「彩舫」、「蓮塘」、「驚起睡鴛鴦」、「團荷遮晚照」為視覺;「歌」、「笑」為聽覺;「游女帶香」為嗅覺。

 

課外學習

閱讀何其芳歡樂、花環二詩,進一步了解何其芳典型的詩風。

 

應用練習

仿本詩以一季節為題,習作新詩一首。

《提示》

1.對該季節要有真切的感覺,並以之為詩的主要內容。

2.講究辭藻、節奏、押韻,力求有美感。

3.不要寫成分行的散文。


第十二課  訓儉示康

課後活動學習單解答

《單一選擇題》

B1.下列文句「 」中的「數」字,其音、義與「會數而禮勤,物薄而情厚」中的「數」字相同的是: (A)常「數」月營聚,然後敢發書 (B)「數」為言 (C)不可遍「數」 (D)惟收「數」文章,封題其上。

*題幹(B)ㄕㄨㄛˋ,多次、頻仍 (A)(D)ㄕㄨˋ,幾 (C)ㄕㄨˇ,計算 (B)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 (D)白居易與元微之書。

C2.下列選項「 」中的字,其字形、字音完全正確的是: (A)風「」一時:ㄇㄧˊ (B)民生凋「蔽」:ㄅㄧˋ (C)」揉造作:ㄐㄧㄠˇ (D)肆無忌」:ㄉㄢˋ

(A)ㄇㄧˇ (B)敝 (D)

C3.訓儉示康一文中,運用了許多正反對比的說理技巧以逼顯主題,下列何者未包含其中? (A)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 為美 (B)古人以儉為美德,今人乃以儉相詬病 (C)君子寡欲,則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則能謹身節用遠罪豐家 (D)儉,德之共也;,惡之大也。

(C)寫君子與小人因儉而寡欲所帶來的好處。

A4.下列文句,何者不可與「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互為闡發? (A)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而無憾 (B)一簞食,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C)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D)衣敝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

(A)語譯:願把自己的車馬、皮衣,和朋友共用,就算是用破舊了,也不覺得遺憾。論語公冶長 (B)語譯:吃的是一小筐飯,喝的是一瓢水,居住在簡陋的巷子中,別人都受不了這種貧苦,顏回啊,卻仍然不改變他讀書求道的樂趣。論語也 (C)語譯:吃粗米飯,喝水,彎著手臂當枕頭睡,樂趣也在其中了。論語述而 (D)語譯:穿破舊的袍子,和穿狐貉皮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覺得慚愧的,恐怕只有仲由吧。論語子

D5.下列詩作,主旨在斥責奢靡浪費的是: (A)虢國夫人承主恩平明騎馬入宮門。卻嫌脂粉顏色,淡掃蛾眉朝至尊(張祜集靈) (B)玉樓天半起笙歌,風送宮笑語月殿影開聞夜漏,水晶簾捲近秋河(顧況宮詞) (C)春城無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韓寒食) (D)乘興南遊不戒嚴,九重誰省書函?春風舉國裁宮錦,半作障泥半作帆(李商隱隋宮)。

(A)語譯:國夫人受到君王的恩寵,天剛亮便騎著馬進入宮中。她自恃嬌豔,怕脂粉損壞了她的容顏,所以只輕描眉黛便來朝見君王。寫楊氏姊妹承寵的景象,而有委婉諷諭之意 (B)語譯:高聳入天的玉樓又奏起笙歌,與嬪妃們的笑語聲混和著隨風飄來,月色清明,雲霧消散,靜夜裡只聽得漏刻的滴水聲,這時,我捲起水晶簾,彷彿更靠近天上的銀河。這是一首宮怨詩 (C)語譯:春天,京城裡處處飛舞著花兒,寒食時節,宮柳在春風的吹拂中斜曳著;入夜時,漢宮將蠟燭分別賜給王公,只見嬝嬝燭煙散入五侯家中。借漢宮的事,以唐室、代以來,宦官的擅權 (D)語譯:隋煬帝因為政局安定,就趁興到江南遊玩,毫無戒備防範。而朝廷上哪還有人會去注意臣子進的奏章呢?在和暖的春風中,全國人民都忙著裁製要進獻給皇帝的錦繡。可是這些用老百姓心血所做成的華麗錦繡,竟然一半作了馬身上的遮泥布,一半作了遊船上的風帆了。

《多重選擇題》

AE6.下列文句「 」中的字詞,名詞轉品作動詞用的有: (A)就酒家「」之 (B)「遠」罪「豐」家  (C)「衣」取蔽寒,「食」取果腹 (D)雖舉家「錦」衣「玉」食 (E)饘粥以「餬」口。

(A)本義為酒杯,此處作動詞用,以酒待客 (B)遠離、豐厚;形容詞作動詞用 (C)衣服、食物,名詞 (D)名詞轉品作形容詞用。錦,華美的;玉,珍異的 (E)本義為稠粥,此處作動詞用。

DE7.下列有關資治通鑑的敘述,正確的有: (A)為紀傳體名著 (B)是司馬光以十九年的時間獨自編撰而成 (C)資治通鑑所記,上起春秋,下終北宋初年 (D)內容以政治、軍事為主 (E)宋神宗以「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故賜名為資治通鑑。

(A)編年體 (B)有劉、劉恕、范祖禹等人助編 (C)是書所記,上起戰國,下終五代。

ABC8.下列文句,何者強調節儉的重要性? (A)與其不遜也,寧固 (B)以約失之者,鮮矣 (C)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D)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E)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D)強調慎終追遠。語譯:父母在世時,侍奉生活起居,要依照禮制;父母去世後,從殯殮到埋葬,都要依照禮制;每逢祭祀時,也都要依照禮制。論語為政 (E)強調謹言力行。語譯:古人不肯輕易說話,是怕自己做不到而認為這是可恥的。論語里仁。

《非選擇題》

請填入下列詩文或對聯中所指之人。

1.山四顧,阿房一炬,當時奢侈今何處?只見草蕭疏,水縈紆,至今遺恨迷煙樹列國周齊秦漢楚。贏,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張養山坡羊山懷古)

答:秦始皇。

2.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杜牧金谷園)

答:綠珠

語譯:從前的繁華韻事已隨香塵消散,而金谷園裡的流水,卻仍然無情地流著;草木在春天裡,依然自動地滋長著。黃昏時,東風送來哀怨的鳥啼。落花就如同當年跳樓的綠珠

3.英傑那堪屈下僚,便栽門柳事蕭條。鳳凰不共雞爭食,莫怪先生折腰。(胡曾彭澤)

答:陶淵明。

陶淵明不肯「為五米折腰」而辭彭澤令。

4.幾根傲骨頭,撐持天地;兩個餓肚腹,包羅古今。(佚名題清聖祠)

答:伯夷、叔齊。

 

課外學習

閱讀張繼高新勤儉及李家同消費主義氾濫,人格滅頂兩篇文章,加強了解節儉在當今社會裡的時代意義。

 

應用練習

每個人對處理金錢的觀念不同,有的人節儉度日,量入為出;有的人主張努力消費,刺激生產;也有人身懷多卡,舉債度日。然而節儉並不等於吝嗇,適當的消費也並不等於奢侈,寫一篇「我的用錢哲學」,說明自己對使用金錢的態度,並舉出正反例證支持自己的論點。

《提示》

1.詳細說明並分析自己對金錢消費的原則和看法,說理儘量明白透徹。

2.以所聞所見為例,舉出正反例證來支持自己,使文章深具說服力。

3.務求真切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看法,唯有真誠才可能說服他人,儘量避免流於八股說教。


第十三課 

課後活動學習單解答

《單一選擇題》

A1.下列「 」中的讀音,何者兩兩相異? (A)圍爐擁「」/青青子「」 (B)刑「」交迫/「」人說夢話 (C)光陰」/「上升 (D)初生之「犢」不畏虎/貪「」案件。

(A)ㄑㄧㄣㄐㄧㄣ (B) (C)ㄖㄢˇ (D)ㄉㄨˊ

C2.下列是一首現代詩,請依文意選出排列順序最恰當的選項:「時間是萬能摺紙家/出一把金髮梳/ ()疊成一對銀蠟燭 ()復把槐花輕輕疊 ()開在妹妹怒放的青春 ()梳白媽媽的烏絲 ()燃盡爸爸的夢想 /最後,一艘小船/把我的喜怒哀樂/載向皚皚的彼岸」(曾美玲時間)  (A)甲乙丙丁戊 (B)丁戊甲乙丙 (C)甲戊乙丙 (D)甲戊丙丁。

提示句的關鍵字詞為「金髮梳」,在此有類似兼語的性質(同時兼任上句的賓語及下句的主語),故其下需接一相關述語,自然為()了。再細後列文句,明顯有排比傾向,接著考量副詞「復」的用法,故當選(C)

B3.「一粒沙裡看出世界,一朵野花裡見天國」意近於: (A)以管窺天,以蠡測海 (B)見微知著,由小喻大 (C)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D)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A)比喻見聞狹隘,僅片面看問題 (B)「見微知著」:看到事情些微跡象,就能知道它的真相及發展趨勢 (C)人更加努力上進。唐王之渙登鸛鵲樓 (D)形容人與大自然相親相融。元翁森四時讀書樂。

《多重選擇題》

ACE4.「人生短暫,宛如□□□□,稍縱即逝」缺空的成語可以是: (A)電光石火 (B)角之爭 (C)白駒過隙 (D)五日京兆 (E)曇花一現。

(A)(C)(E)皆形容時間之迅速逝去 (B)喻所爭者小 (D)喻官吏任職時短,不能做長久治事的打算。

(全)5.對生命無常、短暫的感,是中國文學作品中重要的主題,下列何者表達出這樣的感懷? (A)人生寄一世,忽若塵。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 (B)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 (C)青青陵上柏,磊磊澗中石。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 (D)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奄忽隨物化,榮名以為寶 (E)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A)語譯:人生在世如那旅人投宿,快得像狂風吹起的塵土,何不鞭打著你的快馬,占要道、謀高位、捷足先登。古詩十九首今日良宴會 (B)語譯:一年四季運行從不停歇,人的生命像朝露一樣短暫。人生匆促像寄宿般短暫,壽命怎可能像金石般堅固呢。古詩十九首驅車上東門 (C)語譯:看到陵上柏樹長青,澗中眾石磊,歷久不變;想起人生短促,就如同遠行的過客一般,匆匆而去。古詩十九首青青陵上柏 (D)語譯:生命脆弱不像金石那般堅固不壞,哪能長生不老?很快就會隨萬物而消失,應該把追求事業、名聲當作目標。古詩十九首迴車駕言邁  (E)語譯:對著酒應當引吭高歌痛快喝它幾杯,人生苦短,正如清晨的露水,太陽一出來就消失了,而逝去的歲月不再,令人不禁憂苦。曹操短歌行。

AC6.漸的意旨是:世上的一切事物恆在變化之中,而事物的變化則都是「漸進」的,以極細微、極緩慢的速度進行,令人不易察其變。下列選項,何者屬於此類? (A)性相近也,習相遠 也 (B)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C)但屈指西風幾時來,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 (D)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E)酌酒與君自寬,人情翻覆似波瀾。

(A)指人的本性相同,但因學習耳濡目染之下,而漸有君子、小人之分。論語陽貨 (B)表示作者念念不忘殺敵報國。語譯:酒後夜裡挑亮燈芯,細看我那把寶劍;夢醒聽見各處營寨接連吹起雄壯的號角聲。辛棄疾破陣子 (C)指不知不覺歲月匆匆流逝。蘇軾洞仙歌 (D)言人生匆匆,年華轉瞬即逝。李白將進酒 (E)人心變化像波瀾般翻覆無常。王維酌酒與裴迪。

 

《非選擇題》

  下列有許多成語,請先了解詞義後,回答問題:

參考選項:

(A)彈丸之地 (B)長地闊 (C)小易盈 (D)立談之間

(E)星移換 (F)千金之子 (G)尊榮 (H)蝸牛角上

(I)尺寸之地 (J)天長地久 (K)立錐之地 (L)陰陽潛移

(M)爾之地 (N)彈指之間 (O)年深月久 (P)矯揉造作

(Q)直言不諱 (R)虛情假意

1.哪些成語可用來形容地方狹小?

答:AHIKM

2.哪些成語可用來表示時間短暫?

答:DN

3.哪些成語的意思和「天真爛漫」相反?

答:PR

(B)形容天地廣闊無垠 (C)形容眼光短淺,容易自滿 (E)比喻時光流逝 (F)富貴人家子弟 (G)把榮華富貴看得像破鞋一樣,表示輕視、不屑或毫不在意的意思 (J)天地永恆無窮的存在著 (L)四季的變遷 (O)經歷過很長的一段時間 (P)裝腔作勢,刻意做作 (Q)直述其事,無所避諱 (R)虛偽做作,無真實的情意。


附錄:補充教材  裨海紀遊(節選)

課後活動學習單解答

《單一選擇題》

D1.下列各選項「 」中文字之讀音,完全相同的是: (A)廣「」/「」亂/「」賊 (B)」旱/「」望/「 」牙 (C)」竊/「/「 (D)」/「挑」逗/「挑」燈夜戰。

(A)ㄇㄠˋㄇㄠˋㄇㄠˊ (B)ㄌㄠˋㄌㄧㄠˋㄌㄧㄠ ˊ (C)ㄆㄧㄠˋ/ㄆㄧㄠˋ/ㄆㄧㄠˇ (D)ㄊㄧㄠˇ。

A2.下列文句中「比」字的意思,共有幾種? ()「比」歲漸寒,冬月有裘衣者 ()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里仁)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比」得軟腳病,往往而劇(韓愈祭十二郎文)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 (A)五 (B)四 (C)三 (D)二 種。

()ㄅㄧˋ。近;動詞 ()ㄅㄧˋ。依從;動詞 ()ㄅㄧˋ。並列、相連;形容詞 ()ㄅㄧˋ。最近;副詞 ()ㄅㄧˋ。偏私;動詞。

B3.下列關於裨海紀遊一文的說解,恰當的是: (A)由「惜地尚多,求闢土千一耳」可知土地不適宜耕作 (B)「沿海沙岸,…土性輕浮,風起揚塵蔽天」句中「輕浮」指土層不深,土質疏鬆 (C)驟而禍輕,颱緩而禍久且烈」句中「驟、緩」是形容颱風的強度 (D)「春風畏始,冬風慮終」意謂春風來時,要考慮如何開始耕種,冬風來臨了,要小心年尾的收成。

(A)遍地沃土,可惜未開發 (C)颶風、颱風滯留陸地的時間 (D)春天最怕初春的大風,冬天要擔心冬末的大風。

A4.下列各文句「 」部分修辭格的說明,正確的是: (A)天氣四時皆夏,恆「苦」鬱蒸──轉品  (B)舟雖泊澳,「常至粉」──視覺摹寫 (C)凡「樹芃芃鬱茂──錯綜 (D)海中「鱗」諸物翔水面──譬喻。

(B)飾 (C)鑲嵌(同義詞)、轉品(動詞作名詞) (D)借代為海中的魚類、甲殼類。

C5.關於永河和裨海紀遊,及其遊後相關著作,錯誤的敘述是: (A)永河入是為開採硫礦,當初開採地點在淡水 (B)該書為了解臺灣早期開發狀況及居民生活習俗的重要文獻 (C)就當初永河遊歷經過,所謂「海」當是現今黃海海域  (D)另著有偽鄭逸事,記述延平郡王王族諸事,雖因大清國立場,呼為「偽鄭」,但是對於鄭成功的孤忠大義給予高度的評價。

(C)郁永河由廈門海行,經澎湖至安平,由淡水出海,航至福州。故當是指臺灣海峽。

A6.下列關於臺灣的歷史事件,依時間先後排列之次序應是:(以下資料取材自清王石鵬臺灣三字經) ()藍總兵,施提督,急東征,始盡 ()芝龍,歸大清,荷蘭據,遂橫行。西班牙,亦竊據 ()朱一貴,稱巨魁,七日內,陷全 ()明運竭,有成功,破天浪,師渡東。逐荷人,復故土。屯墾, ()有海賊,林道乾,走入島,住數年。顏思齊,亦海寇,鄭芝龍,繼其後  (A)戊乙丁丙甲 (B)甲乙丁丙戊 (C)戊丙乙丁甲  (D)戊甲乙

茲依臺灣開發先後敘述:

()海盜與臺灣:

(1)明代之際,林道乾引導日本倭寇於大陸沿海掠,嘉靖四十二年(一五六三),俞大猷破之。林道乾敗走臺灣

(2)顏思齊在正史中被歸為海寇,但在臺灣開發史上卻功不可沒,連橫臺灣通史為臺灣歷史人物列傳,即以之為首。他在天啟五年(一六二四)在笨港(今嘉義新港)登岸,一方面安撫原住民,一方面築寨墾荒。隔年,染傷寒,暴斃;部眾公推鄭芝龍為領袖。

()荷人據

  顏思齊之開發集中於諸羅,及鄭芝龍降清事盡廢。先是,荷蘭人於明熹宗天啟元年(一六二一)來求互市地,許,重幣,乃允築一城於海邊,土人稱為紅毛樓按:又名熱蘭遮城,即今赤崁。鄭芝龍既已降清,漢人大率離,荷人勢力漸往北擴張。天啟六年,西班牙軍隊由雞籠登陸,旋即占領淡水,築聖多明哥城按:即今淡水紅毛城。崇禎十五年(一六四二),荷、西交戰,西班牙敗戰,退出臺灣,荷蘭人正式占領全臺灣。

()明鄭王朝:

  鄭成功駐軍臺灣,對臺灣之建設居功偉,如設官分治(劃定行政區域,據以任官)、屯田墾荒、招徠閩粵之民(人口數增至二十五萬)。

()入清版圖:

  明鄭王朝歷成功、經、克,因施引清兵入臺而亡。清廷為收買人心,懷柔政策治大封明鄭君臣官爵。久而久之,文恬武嬉,官吏只知圖利,駐臺之清兵亦腐化不堪;於是有心人士自稱明鄭遺臣聚眾反清事件時有所聞。事實上,自康熙年間臺灣入清版圖至甲午割讓,如朱一貴之事件,層出不窮。

(),音ㄓㄨˇ,砍。藍總兵即藍鼎元族兄藍廷珍,施提督為施第六子施世驃,時任廈門水師提督。

 

《多重選擇題》

CD7.下列選項中詩歌,與永河所撰「竹枝詞」,風格相近的是: (A)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餘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浮雲白日,遊子不顧反。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 (B)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C)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D)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愁 (E)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解識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

「竹枝詞」乃描寫地方風物、民情的詩歌 (A)敘述遊子不歸,空閨獨守之哀怨。語譯:你遠離了故鄉,一程又一程,沒有停止的時候,我們彷彿就這樣永遠地分離了!相隔如此地遙遠,各在天邊海角。路途艱險阻隔又遙遠,何時能再相見?人們說:胡地的馬依戀著北風,越地的鳥兒在朝南的枝上築巢。而你呢?分離的越來越久,我的衣帶也日漸寬鬆了。想必是那浮雲遮住了白日,才使得你不想回鄉吧?思念令人年華漸老,轉眼間,一年又將盡了!唉,算了!拋開這些不再多說了,只希望你好好照顧自己,保重身體!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B)述戰亂之苦。語譯:山河依舊存在,但是京師已淪陷,國是日非。長安城在春天時,草木依然茂盛,卻已人煙稀少。這原本是花開鳥鳴令人欣喜的季節,但是因為我感傷時事,恐怕花朵要濺滴上傷心淚,因為滿懷離愁,聽見了春鳥鳴叫,恐怕也要驚動心中思鄉的愁悶。戰火已延續三個月了啊,整個春天都要這樣過去了,此時一封家書真可抵上萬兩黃金啊!我焦急的抓著頭上的白髮,它日漸稀疏,簡直要插不上玉簪了。杜甫春望  (C)語譯:楊柳青翠,江面平靜。在這美麗的環境裡,少女聽到了心上人的歌聲從江邊傳來。「他是不是假藉歌聲向我表達情意呢?」少女想著,抬頭湊巧看見晴雨不定的天氣,東邊天空晴朗,西邊卻下著雨。那麼,接下來的天氣是晴是雨,真是難以捉摸哪!劉禹錫竹枝詞  (D)語譯:春天來了,山桃紅豔的花朵開遍整座山頭,蜀江的流水依偎著山巒滔滔地流。花朵容易凋謝就像是你對我的愛情啊,而我心中的愁悶就像是水流一樣有無限多。劉禹錫竹枝詞 (E)寫楊貴妃之美。語譯:牡丹花和傾國傾城的美人相映生輝,常常能夠讓君王含笑地注視。名花和美人都了解也能消解君王案:春風君王心中的許多煩惱,在沉香亭北讓君王倚著欄杆欣賞。李白清平調。

◎閱讀下列文章後,回答第8.題。

  水沙廉雖在山中,實輸貢賦1。其地四面高山,中為大湖,湖中復起一山,番人聚居山上,非舟莫即2,番社形勝無出其右3自柴里社轉小徑,過斗六門,崎嶇而入,阻大溪三重4。水深險,無橋梁,老藤橫跨溪上,往來從藤上行。外人至,輒股不敢前5,番人見慣,不也。其番善罽毯6,染五色,狗毛雜樹皮為之,陸離如錯錦7質亦細密。四方人多欲購之,常不可得。番婦亦白皙好,能勤稼穡8,人皆饒

  尾、龍岸番皆偉9多力,既盡文身,復盡文面,窮奇極怪,狀同魔鬼。常出外掠殺人,土番聞其出者,皆號哭遠避。鄭經親統三千眾往10,既深入,不見一人。時亭午11酷暑,將士皆渴,競取所植甘蔗之。劉國軒守半線12,率數百人後至,見鄭經馬上啖蔗大呼曰:「誰使主君至此?令後軍速退。」既而13曰:「事急矣,退亦莫及,令三軍速刈草為營14亂動者斬。」言未畢,四面火發,文面15五六百人奮勇跳戰,互有殺傷。餘皆竄深山,竟不能滅,僅其巢而歸。至今崩山、大甲、半線諸社,慮其出擾猶甚患之16。(節錄自永河番境補遺)

注釋:

1輸貢賦:向朝廷繳納稅賦。

2非舟莫即:沒有倚靠船隻不能到達。

3番社形勝無出其右:番社的地形、風景,別處無法超過它。 

4大溪三重:被三條大溪阻隔。

5輒股不敢前:往往雙腿發抖,不敢前行。 

6罽毯:毛織的地毯。,音ㄐㄧˋ

7陸離如錯錦:美麗如織線交錯的錦繡。陸離,美好貌。離騷:「高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 

8稼穡:農,音ㄙㄜˋ

9偉岸:身材魁梧。 

10:音ㄐㄧㄠˇ也,殺戮。

11亭午:正中午。 

12半線:今彰化一帶。 

13既而:不久。 

14刈草為營:割雜草成臨時防守的營壘。 

15文面:指尾、龍岸番借代修辭。 

16患之:以之為患。患,意動用法。

ACE8.下列敘述,哪些是正確的? (A)依文中所述,若水沙廉在臺灣中部,當是指日月潭 (B)尾、龍岸番皆偉岸多力,即所謂土番 (C)可見鄭經對於尾、龍岸番」並不了解,已落入埋伏 (D)「外人至,輒股不敢前」,句中「股」指臀部  (E)四面火發,文面五六百人奮勇跳戰」句中「文面」使用借代修辭

(B)按「土番聞其出,皆號哭遠避」句,可知二者相異。大抵言之,所謂土番,指平埔族,漢化較早 (D):雙腿發抖 (E)借代「斗尾、龍岸番」。

 

《非選擇題》

◎配合題:古今地名連連看。

 安平     打狗

 嘉義     諸羅

 高雄     ‧鯤

 彰化     半線

 基隆     噍吧哖

 玉井     雞籠

噍吧哖,抗日事件發生地。


附錄:補充教材二  離子選

課後活動學習單解答

《單一選擇題》

B1.良桐一文所欲傳達的旨意為: (A)諷諭當時讀書人貴古賤今的心態 (B)諷諭為政者不重內涵,只重外表的虛飾,是非曲直不分 (C)凡事應該一試再試,直至成功為止,就像工之僑薦琴一般 (D)國君用人除了考慮外在的容貌舉止,還需考慮內在學識涵養。

*劉基親歷元末腐敗之政治,對當權者之保守無知、晉用庸才,不僅感到憤怒,甚至絕望,遂幡然覺悟,一如故事人物工之僑「入于宕冥之山」般,最後隱居青田山。

B2.公一文所欲傳達的旨意為: (A)諷刺貪官吏,終將作法自斃 (B)諷刺尸位素餐的當權者,終將滅亡 (C)暗喻群眾的盲從,沒有主見,人云亦云 (D)嘲諷元朝末年百姓甘為魚肉,不知反抗暴政。

*狙公以「群」比喻被統治的百姓,以「公」比喻統治者,具的指出統治者是靠人民的勞力奉養的,如果施政太,逼人太甚,人民一旦覺悟,政權便失去倚靠。

B3.說卦傳:「離也者,明也」下列各句中「離」字的意義,符合此義的選項是: (A)「離」 (B)「離」子 (C)「離」經道 (D)分崩「離」析。

(A)遭遇 (C)違背 (D)分裂。

B4.以下寓言出自於離子食,請依文意填選最適合的文句: 齊人有好食者,每食必詬其僕,至壞器投匕箸,無空日。館人厭之,忍言。將行,贈之以狗,曰:「是能逐禽,不腆以。」行二十里而食,食而召狗與之食。狗嗥而後食,且食而且嗥,主人詬于上,而狗嗥于下,每食必如之。一日,其失笑,然後覺。離子曰:「『   』。又曰:『飲食之人,則人賤之。』斯人之謂矣。」 (A)食人食而不知檢 (B)夫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 (C)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D)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語譯:有一個齊國人,他喜歡一邊吃飯一邊罵人。他每次吃飯,都要責罵自己的僕人,甚至還會摔壞餐具、亂丟筷子、湯匙。沒有一天不是這樣。餐館的人都討厭他,只是隱忍著不說。他要離開時,大家故意送給他一條狗,跟他說:「這隻狗啊,會捉野鳥,如果您不嫌棄的話,就收下吧!」齊人帶著狗走了二十多里路,停下來吃飯。他也把狗叫過來給 一點東西吃。這隻狗先是狂叫了一陣,才開始吃,而且邊吃邊叫,主人在桌上叫罵,狗兒在桌下狂叫,往後每次吃飯都是這樣。有一天,他的僕人看到這樣的景象,忍不住笑了出來。齊人才知道自己受人愚弄。離子說:「一個不懂得尊重自己的人,才會招來別人的侮辱,還有,『只懂得追求吃喝的人,是會被別人瞧不起的』,說的就是這個齊人吧!」 (A)語譯:豬狗吃人的食物而不知道節制。孟子梁惠王上 (C)語譯:上天所降下的災禍是可以預防而避免的,而本身行為不正所招來的禍患會讓自己無法生存下去。孟子公孫上 (D)讀書人立志學道,卻認為穿破敗的衣服,吃粗劣的食物是可恥的,這樣的人不值得和他談論道。論語里仁。

 

《多重選擇題》

(全)5.下列有關寓言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寓者,寄託也,即用淺近的故事,表達一種主張或思想 (B)主要結構可分兩部分:以故事為喻體,以寓意為本體 (C)寓言故事常以虛構、誇張手法描寫人物,或將動植物擬人化 (D)先秦寓言大多穿插於文章之中,不能獨立成篇 (E)劉基離子多藉寓言故事以明志,或體現個人哲學思想,及對人生的觀察。

 

《非選擇題》

一、閱讀下列短文,並自參考選項中選出正確者填入空格內。

參考選項:

(A)列子  (B)柳宗元  (C)李白 (D)白居易

(E)三戒  (F)蛇者說 (G)蝜蝂

(H)離子 (I)誠意文集

  中國寓言有著深遠的文學傳統。先秦諸子的作品之中包含許多寓言故事,而其中莊子一書十之八九皆為寓言故事。唐宋時期,寓言與政治社會關係密切,因而加強了寓言的諷刺性。1. B 的一系列寓言作品,即從日常生活取材,以諷諭世俗、針時政,賦予寓言新生命,其中2. F 一文藉寓言點出「苛政猛於虎」旨意,以喻唐朝苛政之害。明劉基亦承繼此精神,藉寓言以寄託其對時政的批評及理想,3. H )為劉基寓言文學的代表作品。

(A)列子是一部道家的哲學名著。舊題為周朝列禦寇撰,實為魏晉時人蒐集道家文獻編輯而成,計八卷。其大部分思想與莊子相同。(E)(F)(G)為柳宗元作品。

 

二、閱讀下列二則寓言,回答問題。

()葉公子高好龍,鈎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拖尾於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新序雜事)

()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莊子秋水)

語譯:()春秋時楚大夫葉公子高很喜歡龍,他的武器上畫著龍,工具上刻著龍,屋子內牆上繪滿龍,柱子上更雕著龍。天上的真龍聽說葉公這麼喜歡龍,便到葉公家探訪他。真龍把頭伸進窗口,把尾巴拖在廳堂上,葉公看見真龍來了,竟然連忙掉頭逃跑,嚇得魂飛魄散,面無血色。原來葉公不是真正喜歡龍,而只是喜歡外表像龍的東西罷了。()你難道沒有聽過那燕國壽陵的少年,特地到趙國首都邯鄲學習走路的故事嗎?結果,不但未曾學得趙國人的方法,反而連自己原來怎麼走路也忘記了,只好狼狽地爬著回去。

1.物質文明不斷提升,致使時下年輕人常浮慕無實,不切實際,不求腳踏實地。正如( 甲 )則寓言所言一樣。

2.學習他人首先在於認清自己的能力,並具有適當的學習方法,否則便容易像( 乙 )則寓言所言的,不僅無法學習到別人的長處,反而失去了自己本身的優點。

葉公好龍:比喻表裡不一,似是而非的假象。

邯鄲學步:比喻一味仿效他人,未能成就,卻反而失去原來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