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課 大同與小康 小戴禮記(戴聖)
一、經書沿革
請參見第一冊第十二課 論語選
二、集體創作之文學作品
書名 |
年代 |
編撰者 |
編撰說明 |
內容 |
課文曾提及 |
詩經 |
周 |
孔子刪編成定本 |
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孔子以前,亦不只三百多篇 |
十五國風、二雅、三頌 |
小雅•蓼莪 |
戰國策 |
東周 |
1.劉向整理定名 2.曾鞏重編 |
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漢代以前已成書 |
為國別史,寫十二國策士游說諸侯之事 |
戰國策•齊策•馮諼客孟嘗君 |
禮記 |
周 |
1.孔門後學所記 2.戴聖編纂成書 |
孔門後學所記,戴聖取四十九篇編纂,東漢末年盛行 |
含多記有關於禮的單篇文章 |
禮記•檀弓選 |
呂氏春秋 |
周、秦 |
秦相呂不韋集門下客共同編寫 |
為統一學術思想,統一後王朝政治藍圖 |
含十二紀、八覽、六論,以儒道為主,漢志列雜家 |
呂氏春秋•察今 |
世說新語 |
南朝宋 |
劉義慶集門下客共同撰寫而成 |
義慶性好文學,喜召募文士,編集圖書 |
為東漢到魏晉間名士的軼聞瑣事 |
世說新語選 |
資治通鑑 |
北宋 |
司馬光主撰,范祖禹、劉攽、劉恕助編 |
為宋朝皇帝治理國事之借鏡 |
所收史事上起戰國,下迄五代,為編年通史 |
訓儉示康 廉恥 |
三、禮記
作者 |
漢書•藝文志•六藝略,班固自注:「七十子後學所記。」 |
創作 源始 |
古人閱讀儀禮時,悟出的道理附記在儀禮中;久之,空間被記滿,另取簡片記載。其後,內容脫離儀禮羈限,廣泛討論許多與禮相關的事宜 |
正名 |
因附於儀禮後,故稱為禮記 |
篇章 |
原為一百三十一篇,經西漢戴德刪取八十五篇,為大戴禮記;戴聖刪取四十九篇,為小戴禮記 |
內容 |
1.儒家禮治主義、人格教育之典籍。為古代生活大全,禮學叢書 2.其中大學、中庸兩篇已獨立為四書之一 3.其中禮運大同篇闡述儒家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 |
注疏 |
東漢鄭玄注(鄭玄有「經神」之稱,平今古經文之爭),唐孔穎達正義 |
其他 |
漢初所稱「五經」之禮指儀禮;三禮並入「十三經」之一,都有鄭玄的注 |
四、三禮比較
書名 |
作者 |
篇數 |
內容 |
性質 |
注釋 |
別稱 |
周禮 |
相傳周公所作 |
六篇、四十二卷 |
計分天地春夏秋冬六官,記載政治制度,冬官已佚,考工記代之 |
記載古代理想官制 |
漢鄭玄注 唐賈公彥疏 |
漢稱「周官」 |
儀禮 |
古文家:周公 今文家:孔子 |
古文佚,今文十七篇五十卷 |
記存古代禮儀規範 |
記載禮儀之書 |
漢鄭玄注 唐賈公彥疏 |
漢稱「禮」 |
禮記 |
孔子弟子及其後學(戴聖編) |
四十九篇。六篇專論,另大別為十類,今文經 |
哲理、政治、禮樂器物、生活儀節 |
解釋儀禮之書,禮治主義、人格教育 |
漢鄭玄注 唐孔穎達正義 |
漢稱「記」 |
其他 |
1.禮記本不是經,漢代附禮之記 2.大學、中庸乃是禮記中二篇 3.中國最早一部職官政典是周禮 4.漢代立五經博士,其「禮」指儀禮 5.孔穎達注五經,其「禮」指禮記 |
五、大同與小康比較
分類 |
時間 |
治道 |
政治制度 |
社會制度 |
經濟制度 |
成效 |
其他 |
大同之治 |
五帝時期 |
以仁為治 |
君位:天下為公 諸侯:選賢與能 外交:講信修睦 |
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
貨不必藏於己,力不必為己 |
謀閉而不興 盜竊亂賊而不作,外戶而不閉 |
以公出發 |
小康之治 |
三代時期 |
以禮義為紀 |
君位:天下為家 諸侯:大人世及以為禮 外交:城郭溝池以為固 |
各親其親,各子其子 |
貨力為己,功為己 |
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
以私為出發,以仁義為依歸 |
六、字義比較
|
字形 |
字 義 |
詞 例 |
1. |
用 |
因為 |
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
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論語•公冶長) |
|||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詩經) |
|||
需要 |
焉「用」亡鄭以陪鄰(燭之武退秦師) |
||
行 |
騾之剛愎自「用」,自以為不屈者,久矣(劉大櫆•騾說) |
||
行走 |
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孟子•盡心下) |
||
2. |
分 |
職責(ㄈㄣˋ) |
男有「分」,女有歸 |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諸葛亮•出師表) |
|||
情誼(ㄈㄣˋ) |
次敘病心,終論平生交「分」(白居易•與元微之書) |
||
預料(ㄈㄣˋ) |
「分」作溝中瘠(文天祥•正氣歌) |
||
辨別(ㄈㄣ) |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論語•微子) |
||
分析(ㄈㄣ) |
用化學化「分」梁啟超這件東西(梁啟超•學問之趣味) |
||
清楚的、明白的 (ㄈㄣ) |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杜甫•新婚別) |
||
區別、不同之處 |
是君子、小人之「分」也(荀子•不苟) |
||
欲知舜與蹠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孟子•盡心上) |
|||
半 |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水經江水注) |
||
關係 |
「分」屬叔侄,情同兄弟(韓愈•祭十二郎文) |
||
3. |
由 |
因為 |
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
用 |
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 |
||
4. |
兵 |
戰爭 |
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
兵器 |
棄甲曳「兵」而走(孟子•梁惠王上) |
||
甲「兵」頓敝,而人民日以安於佚樂(蘇軾•教戰守策) |
|||
武備 |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論語•顏淵) |
||
以去「兵」為王者之盛節(蘇軾•教戰守策) |
|||
士兵 |
「兵」彊則士勇(李斯•諫逐客書) |
||
今天下屯聚之「兵」,驕豪而多怨(蘇軾•教戰守策) |
|||
軍事 |
使平民皆習於「兵」,彼知有所敵(蘇軾•教戰守策) |
||
5. |
賢 |
尊崇 |
以「賢」勇知,以功為己 |
「賢」賢易色(論語•學而) |
|||
認為賢德 |
亡國之君,各「賢」其臣(世說新語•規箴) |
||
先生 |
向三「賢」孰愈(世說新語•品藻) |
||
才德 |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韓愈•師說) |
||
高明 |
師不必「賢」於弟子(韓愈•師說) |
||
6. |
矜 |
老而無妻(ㄍㄨㄢ) |
「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
憐(ㄐㄧㄣ) |
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李密•陳情表) |
||
「矜」愍愚誠,聽臣微志(李密•陳情表) |
|||
嘉善「矜」不能(論語•子張) |
|||
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論語•子張) |
|||
惜、貪戀(ㄐㄧㄣ) |
本圖宦達,不「矜」名節(李密•陳情表) |
||
莊重(ㄐㄧㄣ) |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論語•衛靈公) |
||
7. |
志 |
記載 |
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
遊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
|||
立定志向 |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論語•為政) |
||
期望 |
羿之教人射,必「志」於彀(孟子•告子上) |
||
記,文體 |
余既為此「志」,後五年吾妻來歸(歸有光•項脊軒志) |
||
8. |
與 |
通「舉」(ㄐㄩˇ) |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
參與、相關 (ㄩˋ) |
昔者,仲尼「與」於蜡賓 |
||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論語•微子) |
|||
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
|||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論語•泰伯) |
|||
親善、親附(ㄩˇ) |
失其所「與」,不知(燭之武退秦師) |
||
「與」嬴而不助五國(蘇洵•六國論) |
|||
類(ㄩˇ) |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張載•西銘) |
||
等待(ㄩˇ) |
日月逝焉,歲不我「與」(論語•陽貨) |
||
對待(ㄩˇ) |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論語•顏淵) |
||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論語•子路) |
|||
贊同(ㄩˇ) |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論語•先進) |
||
「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論語•述而) |
|||
稱許(ㄩˇ) |
迷途知返,往哲是「與」(丘遲•與陳伯之書) |
||
教育(ㄩˇ) |
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論語•子路) |
||
支助(ㄩˇ) |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 |
||
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孟子•公孫丑上) |
|||
替(ㄩˇ) |
所欲,「與」之聚之(孟子•離婁上) |
||
向(ㄩˇ) |
「與」虎謀皮 |
||
微斯人,吾誰「與」歸(范仲淹•岳陽樓記) |
|||
和(ㄩˇ) |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論語•衛靈公) |
||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里仁) |
|||
子行三軍,則誰「與」(論語•述而) |
|||
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論語•述而) |
|||
歟(ㄩˊ) |
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論語•公冶長) |
||
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論語•公冶長) |
|||
9. |
放 |
放逐 |
齊「放」其大臣孟嘗君於諸侯 |
「放」淫辭、拒邪說 |
|||
亡失的(ㄈㄤˋ) |
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
||
至、到達(ㄈㄤˇ) |
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孟子•離婁下) |
||
摩頂「放」踵 |
|||
依據(ㄈㄤˇ) |
「放」於利而行,多怨(論語•里仁) |
||
10. |
蓋 |
大概是 |
仲尼之嘆,「蓋」嘆魯也 |
玉之言,「蓋」有諷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
|||
不隨俗靡者,「蓋」鮮矣(司馬光•訓儉示康) |
|||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
|||
實在是 |
「蓋」不廉則無所不取(顧炎武•廉恥) |
||
雨傘 |
風則襲裘,雨則御「蓋」(蘇軾•教戰守策) |
||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歸有光•項脊軒志) |
|||
超過 |
子房以「蓋」世之才(蘇軾•留侯論) |
||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杜甫•八陣圖) |
|||
發語詞 |
「蓋」嘗試論之(蘇軾•教戰守策) |
||
「蓋」亭之所見,南北百里(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
|||
盍、何不(ㄏㄜˊ) |
「蓋」亦反其本矣(孟子•梁惠王上) |
||
善哉!技「蓋」至此乎(庖丁解牛) |
|||
11. |
隱 |
不行 |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 |
遮蔽 |
重巖疊嶂,「隱」天蔽日(水經江水注) |
||
困窮 |
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典論•論文) |
||
隱藏 |
桓子曰:是「隱」君之賜也(錢公輔•義田記) |
||
高 |
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曾鞏•墨池記) |
||
憐憫 |
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孟子•梁惠王上) |
||
12. |
歸 |
女子出嫁 |
男有分,女有「歸」 |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詩經•桃夭) |
|||
後五年,吾妻來「歸」(歸有光•項脊軒志) |
|||
女子返回娘家 |
吾妻「歸」寧(歸有光•項脊軒志) |
||
返回 |
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歐陽脩•醉翁亭記) |
||
勾踐之困於會稽而「歸」(蘇軾•留侯論) |
|||
「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論語•公冶長) |
|||
趨向 |
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也(孟子•離婁上) |
||
聚攏 |
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歐陽脩•醉翁亭記) |
||
歸附 |
微斯人,吾誰與「歸」(范仲淹•岳陽樓記) |
||
稱許 |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論語•顏淵) |
||
贈送(ㄎㄨㄟˋ) |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論語•陽貨) |
||
13. |
君子 |
有才德者 |
言偃在側,曰:「君子」何嘆 |
君王 |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 |
||
在位者 |
「君子」寡欲,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司馬光•訓儉示康) |
||
對人敬稱 |
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杜甫•贈衛八處士) |
七、字形辨析
★相同偏旁
胃 |
喟然而嘆、渭水之濱、胃部、刺蝟、稱謂 |
匽 |
風行草偃、揠 苗助長、鼴鼠飲河 |
今 |
矜持、衣衿、阿妗(舅媽)、衾枕 |
昔 |
蜡賓、昔時、腊肉(乾肉)、愛惜、踖(ㄐㄧˊ)踏 |
八、課外閱讀
成子高寢疾 禮記•檀弓
成子高寢疾,慶遺入請曰:「子之病革矣!如至乎大病,則如之何?」子高曰:「吾聞之也,生有益於人,死不害於人。吾縱生無益於人,吾可以死害於人乎哉?我死,則擇不食之地而葬我焉。」
語譯:成子高臥病在床,慶遺進入寢室請示:「您的病已經很危急了,如果有不測時,那麼後事該怎麼處理呢?」子高說:「我聽說,活著的時候要有益於人,死後也不要為害他人。我縱然活著的時候無益於人,難道可以死後為害他人嗎?我死後,就選擇一塊不毛之地葬了我吧!」
※有關孔門的詠史作品
1. 夫子何為者?栖栖一代中。地猶鄹氏邑,宅即魯王宮。嘆鳳嗟身否,傷麟怨道窮。今看兩楹奠,當與夢時同――孔子
2. 誰云聖達節,知命故不憂?宣尼悲獲麟,西狩涕孔丘――孔子
3. 那長沮桀溺的諷嘲,也只是式微的塵埃/豈敢於面對我胸中/逐漸長高的太山――孔子
4. 不亦樂乎/背對戰爭,讓一頭黑髮/隨風飄蕩/不亦樂乎/在瘦瘦的太陽底下/回想/默默無言,他曾見過好幾個國君/戴頭巾的和不戴頭巾的男人孩子/六個/七個/從黃昏的沂水中間走向落日/穿上四月的白色衣袍――孔子
5. 見過許多河流,北方和南方/他的馬車穿過城門,又穿過城門/最後來到泰山腳下/他的頭髮白了,在五十歲那年/夜裡聽見了上天的聲音/早晨起來,有人問他生和死/問他做官和讀書,問他各種禮節/對父母的態度/也有人問他種菜和賣鞋/問他太陽和打仗的事情――孔子
6. 家貧而苦學的精神/發育了困厄中的志向/陋巷正因其陋/勝過世界上所有的帝王的殿堂――顏淵
7. 陋巷裡有一個潦倒的讀書人/三十二歲病餓早亡/死於讀書人祖傳的貧寒/滿腹學問不能當乾糧/從此做了中國知識分子榜樣――顏淵
8. 允矣聖人之徒,聞善則行,聞過則喜/大哉夫子之勇,見危必拯,見義必為――子路
多麼美好的世界――讀大同與小康 凌性傑
記得在不斷奔馳的列車車廂中,我們談到這個世界,也談到很久很遠的未來。這小小的移動空間,最容易令人傷感,因為在其中有忽忽的奔逝、微微的希望。親愛的D,我突然察覺你年輕的聲音裡有過多的憂患。記得我們是那樣說的嗎?如果世界願意讓我們快樂一點,我們應該就會快樂一點的。社會要有秩序,文明需得進展,我們只能亦步亦趨的向前不是嗎?
往古來今,在島上,或是其他地方,各樣的牢籠始終會困住一些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苦處難關,年紀相隔十餘歲,我們看著彼此奮力面對這個年紀必須面對的一切,同情而能共感,這便令人珍惜。因而我們渴望一個美好的世界,心中鬱壘有以銷卸的理想國度。所有的渴望祈求,不都來自於對現實生活的無奈與灰心?從前讀批判理論,思想家認為人之所以(自我)異化實乃大眾文化工業的殘害所致。馬克斯的信徒不也以創造美麗新世界為務,意欲摧毀讓人變成鬼的資本主義體系。活在體制之中,我則以為,陋劣的體制才是讓我們活得人不像人的可怕怪物。透過體制,權力得以細緻地展布、施為,控制於是無所不在。政令與律法輕易的改變我們的生活,權力者往往任性的決定了我們的快樂不快樂。
然而不快樂啊,我們就是不快樂。親愛的D,我多麼想讓你看見我所經歷的美好時代。跟侯孝賢一樣,我心中亦有屬於自己的,「最好的時光」。那時的我,正是你這樣的年紀。島上經濟起飛了,股市破萬點。我的母親憑著一攤小吃,可以養活全家六口人。那時的教育部不會屢出奇招,要我們把臺灣地圖躺著看,也不會任意的把制度改了又改。每年寒暑假,我們歡喜的參加教育部文藝營,免費的文學養成教育。我們盡情享用國家資源,一天三餐外加早午茶與消夜,快樂是無須擔憂未來,快樂是知道自己怎樣都可以安身立命。
流水十年,恍若一瞬。如今我無法想像自己的晚景,也無法想像我們究竟要面對怎樣的世界?戰爭與疾疫最容易改變我們的日常生活,也最容易扭曲好不容易累積的文明與教養。那天我聽著你說未來,心中小小的心願。誠然,我們有自由決斷的權力,可是我們的生活模式往往又是被這個體制決定的。親愛的D你說你好累,升學的路上由不得自己,我說想太多的人要受苦了。問題是,我們不得不想那麼多。想著想著,幾乎就是途窮而哭的那個人了。那就撐著點,你說。我暗自慶幸,我們尚有這撐著點的勇氣與理想。我們不是快樂的讀過論語嗎?孔子要學生說說自己的志向,曾點希望:「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在暮春三月春服已成的時候,走向天地,簡單的洗浴、乘涼,體觸生活的安穩定靜。那樣活著,便十分美好。
天地同和,萬物各安其所,孰能不樂?王安憶在烏托邦詩篇裡頭說:「一個人在一個島上,也是可以胸懷世界的。」「我只知道,在一個人的心裡,應當懷有一個對世界的願望,是對世界的願望。」我們當下能做的,就是走向生活,真誠的面對一切而已。面對,並且選擇。選擇我們可以選擇的。
在生活的角落,我喜歡清晨醒來,享用早餐、啜飲咖啡之際,對著落地窗外的藍色大洋發呆。客廳裡反覆播放路易斯阿姆斯壯,What a wonderful world ! 這個世界的美好,越發可以想像。他是這樣唱的,「看見樹的翠綠和玫瑰的紅豔,它們為你我綻放。我心中想著,多麼美好的世界啊!我看到了藍天白雲,明亮、幸福的一天。夜晚向人們道晚安,我心中想著,多麼美好的世界啊!……我聽著嬰兒哭泣,看著他們長大。他們學習著許多我從不知道的事物。我心中想著,多麼美好的世界啊!」
那是一個多麼美好的世界!禮記•禮運中記載,子游問道老師為什麼嘆氣,孔子不禁感嘆自己未能趕得上那大道通行、天下為公的時代。他提了這樣的願望,一個對世界的願望:「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我隱約看見,人性的輝光,多麼的溫暖。個人與集體,懷有對一美好世界的理想。我也願意相信:我欲仁,斯仁至矣。只是我不相信,權力在無情的政客手中,生活在制度的刀俎之上,我們可以保有多少人性的美好。
我們又嘆了氣,輕易想起陳黎的詩句,「這世界教我們希望,也教我們失望;/我們的生命是僅有的一張薄紙,/寫滿白霜與塵土,嘆息與陰影。」朱天文的荒人手記裡一再提及幸福的時刻,對美好秩序的追念肇因於它已然消逝。在不可逆的時間裡,我們理應大踏步向前,繼續保有熱情與希望。親愛的D,我們始終相信能夠愛是件好事。不只愛自己,也能愛他人,更愛這個世界萬事萬物運行不休歇。每個人知道自己應當去哪裡,年老的能夠安養餘生,青壯年的才能得以發展,兒童們健康快樂的成長。如果有一天,我們的世界溫厚和諧,有詩歌有音樂,沒有偷盜與搶劫……
我們任意看著草色青青,萬物欣有託。這樣,世界就多麼美好。
延伸閱讀:
王安憶,〈烏托邦詩篇〉,收錄於《冷土》,印刻。
朱天文,《荒人手記》,時報。
愛因斯坦,〈我心目中理想的世界〉,收錄於《人類存在的目的》。
九、禮記名句
1.敖不可長,欲不可從(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曲禮上)
【釋意】傲慢的習氣不能滋長,個人的私慾不能放縱,求善的志向不能自滿,享樂的行為不能過分。
2.苛政猛於虎。(檀弓下)
【釋意】苛刻的政令比老虎還凶猛。
3.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學記)
【釋意】即使有好菜,不吃便不知道它的味道鮮美;即使有精深的道理,不學也不知道它的奧妙所在。
4.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學記)
【釋意】自己學習以後才知道本身的不足之處,教了別人以後才知道自己有所不通。知道不足,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不通,就會發憤努力。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
5.不學操縵,不能安弦。(學記)
【釋意】不從調弦聽音學起,指法就不熟練,琴就彈不好。比喻學習要從基礎開始。(操縵:調弦聽音。安:熟習)
6.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學記)
【釋意】學習的時候,只是個人鑽研,而不知和同學互相交流,這樣就會訊息貧乏,學識淺陋。
7.差若毫釐,謬以千里。(經解)
【釋意】開始如果差了一點兒,最後就會錯到千里以外去。說明做任何事情,開始的時候一定要謹慎小心,絕不能出一點兒差錯。
8.君子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後己。(坊記)
【釋意】有才德的人總是把別人看得很尊貴,而把自己看得很低賤,他往往把別人讓在前面,而自己跟在後面,以示謙讓。
9.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中庸)
【釋意】做任何事情,事前有準備的,就能做成;事前沒準備的,就做不成。
10.君子誠之為貴。(中庸)
【釋意】品德高尚的人把誠實看作最貴重的美德。
11.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
【釋意】廣博地學習,詳盡地詢問,深入地思考,清楚地辨析,忠實地履行。
12.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表記)
【釋意】品德高尚的人交往不用虛言,像水那樣清淡;品德低下的人交往時虛詞相飾,像酒那樣甜蜜。(醴:甜酒)
13.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儒行)
【釋意】廣博地學習而沒有窮盡,忠實地躬行而不知疲倦。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個德才兼
14.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儒行)
【釋意】不將金玉當作寶貝,而將忠信當作寶貝。
15.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學)
【釋意】如果真想讓自己在道德修養上一天提高一步,那就應該像每天都洗澡那樣,棄舊圖新,天天如此,不可間斷。
16.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大學)
【釋意】喜歡一種事物時,不要放過它的過錯;厭惡一種事物時,不要抹殺它的好處。說明看問題要客觀、全面,不能感情用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