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課 諫逐客書 李 斯
一、奏議類文體
釋名 |
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 |
|
異稱 |
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表、奏、議四類;而後有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 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
|
分類 |
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異 |
|
策 |
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 |
|
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 |
||
例作 |
進策 |
蘇軾•教戰守策 |
表 |
李密•陳情表;諸葛亮•出師表 |
|
疏 |
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
|
書 |
李斯•諫逐客書 |
二、奏議類文章比較
篇名 |
時代 |
作者 |
對象 |
主旨 |
諫逐客書 |
秦 |
李斯 |
秦始皇 |
論逐客之過失,使秦王取消逐客令 |
出師表 |
蜀漢 |
諸葛亮 |
劉禪 |
「親賢臣,遠小人」勖勉後主 「討漢賊,復舊都」自誓 |
陳情表 |
晉 |
李密 |
武帝 |
以祖母年高乏人奉養,懇辭太子洗馬之職,武帝賞賜奴婢二人,郡縣供應祖母膳,密得終養 |
諫太宗十思疏 |
唐 |
魏徵 |
太宗 |
以十思進疏,說明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
教戰守策 |
北宋 |
蘇軾 |
仁宗 |
國家承平時,須使民眾接受軍事訓練,而後才能處變不驚,臨危制亂 |
三、論政之文
篇目 |
作者 |
內容大義 |
文體 |
文章深義 |
出處 |
宮之奇諫假道 |
左丘明 |
左傳僖公五年,晉國二度向虞國借道攻虢國,宮之奇以為不可,虞君一意孤行,自食惡果 |
史書 記敘文 |
闡明國之存亡,在人君之德而不在神 |
左傳 |
諫逐客書 |
李斯 |
秦王政驅逐留秦外來人才,李斯以秦國史實及秦王之霸心說之 |
奏議類 |
論逐客之過失,主張王者不卻眾庶 |
史記•李斯列傳 |
出師表 |
諸葛亮 |
蜀後主建興五年,諸葛亮準備伐曹魏,出師前上書勸後主尊賢納諫,復興漢室 |
奏議類 |
以親賢臣,遠小人勖勉後主,以討賊興復自誓 |
昭明文選 |
諫太宗十思疏 |
魏徵 |
以十思進疏,陳述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和立德建業的要道 |
奏議類 應用文之上行公文 |
論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
貞觀政要 |
教戰守策 |
蘇軾 |
主張國家承平的時候,懍懷憂患意識,才能面對突發災患 |
策議類 對策 時論 |
論居安思危,教民戰守,矯陳時弊,顯現謀國之忠及憂世之忱 |
東坡全集 |
六國論 |
蘇洵 |
藉戰國時六國因賂秦而自取滅亡的事例,諷北宋當時對契丹、西夏納幣求和之退怯政策 |
論說文 史論 藉古諷今 |
提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的建言,警誡當朝勿蹈六國破亡之覆轍 |
嘉祐集 |
指喻 |
方孝孺 |
由鄭仲辨發疾、求醫、用藥經過,推演出謀國治天下的道理 |
寓言體 論說文 |
禍患常積於忽微,警惕人當慮患於未形,治亂於始發 |
遜志齋集 |
廉恥 |
顧炎武 |
士大夫一向注重節操,五代風俗敗壞,廉恥掃地,清初士夫變節求榮,因而提出行己有恥 |
論說文 |
論廉恥和國運興衰的關係,強調禍敗亂亡皆由於寡廉鮮恥所致 |
日知錄 |
四、駢文與散文
文體 |
散文 |
駢文 |
||
別稱 |
古文 |
四六文 |
||
性質 |
無韻 |
無韻 |
||
時代 |
始於秦、漢以前,復興於唐、宋 |
盛於六朝 |
||
特點 |
樸實無華,蘊含教化 |
對偶工整,詞藻華麗,音韻和諧,用典繁多 |
||
主張 |
文以明道 |
追求形式的美 |
||
態度 |
認真,嚴謹 |
散淡,超然 |
||
駢文演進 |
起源:中國文字單音階、孤立語特性產生之天然的對偶本質 |
|||
秦漢 |
即有對偶句,如:李斯•諫逐客書 |
|||
齊梁 |
聲律說興起;陸機•文賦;庾信•哀江南賦 |
|||
唐代 |
駢文嚴格對偶,重詞性,重平仄,如:李商隱、初唐四傑、燕許大手筆(燕國公蘇頲、許國公張說) |
|||
清代 |
清代力追漢、魏、六朝,如:汪中、袁枚 |
|||
聯考題例 |
1.下列關於駢文的敘述,何者正確?A駢文語句講求對偶 B一般用四字和六字,故稱四六文 C講究平仄 D以用典為工 E注重藻飾。答案:全 2.有關駢文的敘述,何者正確?A六朝最盛行 B南北朝著名作家有徐陵、庾信等 C四六文即駢文 D清汪中長於駢文 E多用典故、注重辭藻。答案:全 |
|||
五、四史
請參見第二冊第十二課 出師表
六、賦
請參見第三冊第八課 赤壁賦
七、文字演變
使用年代 |
文字名稱 |
說明 |
殷商 |
甲骨文 |
刻畫書寫在龜甲獸骨之上,又稱為卜辭 |
商周 |
金文 |
多鑄刻在銅器上,又稱鐘鼎文 |
周秦東土 |
孔壁古文 |
漢武帝末,魯恭王由孔子宅壁發現,又稱蝌蚪文 |
周秦西土 |
籀文 |
全亡於晉代,今可見只有說文解字,又稱大篆 |
秦 |
小篆 |
李斯作倉頡篇,取大篆省改,今全可見於說文解字之9353字 |
漢 |
隸書 |
秦人程邈造,形體脫離六書原則 |
魏晉 |
楷書 |
後漢完備成體;唐開成石經使用文字 |
備註:1.草書初創於漢代,為書寫簡便而作。張芝善作草書,人稱草聖 2.行書為最後產生之字體,約在魏之後出現,以晉王羲之最佳 |
八、字義比較
|
字形 |
字義 |
詞例 |
1. |
叩 |
敲 |
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 |
忽聞「叩」門而聲低者(杜光庭•虬髯客傳) |
|||
以杖「叩」其脛(論語•憲問) |
|||
磕、觸 |
「叩」頭、「叩」首 |
||
問 |
「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
||
牽、拉住 |
伯夷、叔齊「叩」馬而諫(史記•伯夷列傳) |
||
2. |
讓 |
推辭、捨棄 |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
責備 |
夫人姐妹「讓」之曰(漢書•李夫人傳) |
||
勸說 |
獨有鳳姐、鴛鴦二人撐著,還只管「讓」劉姥姥(曹霑•紅樓夢) |
||
3. |
制 |
控制 |
「制」鄢、郢 |
制定 |
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孟子•梁惠王上) |
||
先王「制」禮,而弗敢過(禮記•檀弓) |
|||
規模、格局 |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范仲淹•岳陽樓記) |
||
修葺南閤子,其「制」稍異於前(歸有光•項脊軒志) |
|||
掣、高舉(ㄔㄜˋ) |
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 |
||
4. |
卻 |
拒絕 |
「卻」賓客以業諸侯 |
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 |
|||
推辭 |
兼議從容,無前「卻」也(杜光庭•虬髯客傳) |
||
此係公事,先生幸勿推「卻」(羅貫中•三國演義) |
|||
擊退 |
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蘇洵•六國論) |
||
退 |
少「卻」,吾惡紫臭(韓非子•齊桓公好服紫) |
||
「卻」收頭囊中(杜光庭•虬髯客傳) |
|||
「卻」坐促絃絃轉急(白居易•琵琶行) |
|||
追至大洋,且戰且「卻」(宋濂•秦士錄) |
|||
了 |
於此失「卻」局(杜光庭•虬髯客傳) |
||
再、且 |
「卻」說魯肅領了周瑜言語(羅貫中•三國演義) |
||
探他虛實,「卻」來回報(羅貫中•三國演義) |
|||
我且和夫人廝見了,「卻」來吃酒未遲(魯智深大鬧桃花村) |
|||
正 |
魯智深提起禪杖,「卻」待要發作(魯智深大鬧桃花村) |
||
豈 |
明日即將來射曹軍,「卻」不甚便(羅貫中•三國演義) |
||
但是 |
肅允諾,「卻」不解其意(羅貫中•三國演義) |
||
把柳條鞭打那馬,「卻」跑不去(魯智深大鬧桃花村) |
|||
雖然 |
好「卻」是好,只是不要捋虎鬚(魯智深大鬧桃花村) |
||
5. |
服 |
順從、服從 |
諸侯親「服」 |
予嘗愛晏子好仁,齊侯知賢,而桓子「服」義也(錢公輔•義田記) |
|||
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
|||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論語•為政) |
|||
帖 |
不夠吃一「服」藥(賴和•一桿「稱仔」) |
||
食用 |
不多花錢的漢藥「服」食(賴和•一桿「稱仔」) |
||
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方孝孺•指喻) |
|||
穿著 |
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韓非子•齊桓公好服紫) |
||
亦不敢「服」垢弊以矯俗干名(司馬光•訓儉示康) |
|||
衣物 |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司馬光•訓儉示康) |
||
佩帶 |
「服」太阿之劍 |
||
文車二駟,「服」劍一(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
|||
奉行 |
汝非徒身當「服」行,當以訓汝子孫(司馬光•訓儉示康) |
||
從事 |
有事弟子「服」其勞(論語•為政) |
||
6. |
適 |
合適 |
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 |
恰好 |
左右「適」有衣紫而進者(韓非子•齊桓公好服紫) |
||
靖以左僕射同平章事,「適」東南蠻入(杜光庭•虬髯客傳) |
|||
往 |
子「適」衛,冉有僕(論語•子路) |
||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
|||
朞年出之,抱以「適」市(劉基•工之僑為琴) |
|||
悅樂 |
吾與子皆所共「適」(蘇軾•赤壁賦) |
||
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
|||
剛才 |
「適」才歡喜的有些引動了痰(儒林外史•范進中舉) |
||
偶然、偶爾 |
「適」從父入市,見帽肆挂狐尾,乞翁市之(蒲松齡•聊齋志異) |
||
舒服、自得 |
舒「適」 |
||
專主(ㄉㄧˊ) |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里仁) |
||
7. |
繆 |
通「穆」(ㄇㄨˋ) |
昔「繆」公求士 |
纏繞(ㄌㄧㄠˊ) |
山川相「繆」(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
||
纏補(ㄇㄡˊ) |
未雨綢「繆」 |
||
錯誤(ㄇㄧㄡˋ) |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繆」賞(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
九、字形辨析
★相同偏旁
臾 |
膏腴之壤、阿諛、庾信、人焉廋哉 |
襄 |
天壤之別、尊王攘夷、紛紜擾攘、禳解、吵嚷 |
高 |
阿縞之衣、形容枯槁、撐篙、茼蒿、犒賞、皜白、嚆矢(響箭) |
|
駿馬、高峻、疏浚、逡巡、叫唆、曰削月朘、怙惡不悛 |
卑 |
彈箏搏髀、髀肉復生、奴顏婢膝、脾胃、啤酒、鼙鼓雷動、登陴、裨益、睥睨、俾能自立、卑躬屈節、有口皆碑、稗官野史、捭闔縱橫、一顰一笑 |
翏 |
秦繆公、繆巧、未雨綢繆、謬論、蓼莪、含蓼問疾、膠 柱鼓瑟、僇人、寥若晨星、戮力同心 |
|
纖離、抽籤、懺悔、一語成讖、殲滅 |
|
簪纓、僭越、潛移默化、讒譖、噆味含甘 |
|
蹇行、謇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