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Script!

第二課 魯智深大鬧桃花村            施耐庵

一、中國小說史

請參見第二冊第九課 劉姥姥

二、古典小說作者比較

人名

時代

字號

生平

學術

施耐庵

元末

名子安,字耐庵

元末曾任官錢塘,與當道不合,隱於興化,閉戶著書

水滸傳、志餘

羅貫中

元末明初

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

生平事蹟鮮少記載,相傳為施耐庵弟子,為人落落寡合,懷才不遇,著述三國演義,以抒發不平之氣

以三國志平話為藍本,著成三國志通俗演義

蒲松齡

清初

字留仙,號柳泉

自幼才華過人,但屢試不第,七十二歲舉貢生,一生精力盡於著作

聊齋志異

曹 霑

清初

字雪芹,一字芹圃

祖先三代均為江寧織造,家世顯赫,祖父曹寅曾主持全唐詩刻印,十餘歲時,家族獲罪被抄沒,生活陷於困境

以血淚寫成小說紅樓夢

吳敬梓

清初

字敏軒,一字文木

出身望族,因不善治生,性情豪縱,數年間揮霍殆盡,推薦博學鴻詞科不就,絕意仕進,客死異地

儒林外史、文木山房詩文集、詩說

劉 鶚

清末

字鐵雲,筆名洪都百鍊生

個性曠達不羈,精算學,通地理,留心西洋科學,曾助吳大澂治黃河,利用外資開山西礦被指為漢奸。庚子亂,低價購太倉粟濟飢民,被流放新疆而死

鐵雲藏龜(甲骨文之始)、老殘遊記、歷代黃河變遷圖考

三、古典小說比較

書 名

世說新語

水滸傳

三國演義

紅樓夢

儒林外史

聊齋志異

老殘遊記

朝 代

南朝劉宋

元末明初

元末明初

清 初

清 初

清 初

清 末

作 者

劉義慶

施耐庵

羅貫中

曹 霑

吳敬梓

蒲松齡

劉 鶚

體 裁

短篇記人

章回體,白話文

章回體,文白夾雜

章回體

章回體,然為短篇

短篇體

章回體

性 質

筆記小說

俠義小說

歷史小說

言情小說

諷刺小說

神怪小說

譴責小說

遊記小說

篇 章

36

120

120

120

55

431

20

內 容

記東漢至東晉間高士言行、軼事瑣聞

北宋梁山泊一帶俠盜的故事

東漢黃巾之亂至西晉滅吳

寫名門豪族中內眷的奢華生活

揭露舊禮教與科舉制度的弊害

記仙狐鬼魅的故事

記自身遊歷之見聞

學術地位

富文學價值,開後世說部之先河

首部章回小說;一百零八人物各有其面目個性

首部以歷史為題材的章回小說

中國最偉大的古典言情小說

中國第一部的諷刺章回小說

人物個性塑造成功

描寫風景的能力是文學史上最大貢獻

備 註

1.小說之詞始見於莊子•外物篇。

2.第一部神話小說是干寶的搜神記。

3.現存最早的小說總集是太平廣記。

4.第一部由文人獨創的長篇小說是明代的金瓶梅。

5.最短的小說是陶淵明的隕盜。

6.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男不讀金瓶  ,女不讀西廂。(因為西廂、金瓶誨淫,水滸誨盜,三國誨奸,西遊誨邪)

7.十歲宜讀西遊,二十宜讀紅樓,三十宜讀水滸,四十宜讀金瓶,五十宜讀三國,六十宜讀六記。

四、小說四大類

類 別

說 明

例 作

內 容

筆 記

漢、魏、六朝之作,多為零星記事,欠缺完整結構

干寶搜神記

志怪小說

劉義慶世說新語

志人小說

傳 奇

唐代盛行,已有完整結構,多為文言短篇小說

沈既濟枕中記

神怪小說

白行簡李娃傳

愛情小說

元稹會真記

愛情小說

杜光庭虬髯客傳

俠義小說

平 話

宋代盛行,模仿唐代小說或以白話為之的話本

樂史太真外傳

志人小說

章 回

元代開始發展長篇小說,多用白話

大唐三藏法師取經記(章回小說之祖)

施耐庵水滸傳

俠義小說

羅貫中三國演義

歷史小說

明代作品

許仲琳封神演義

神怪小說

吳承恩西遊記

神怪小說

清代作品

曹雪芹紅樓夢

愛情小說

吳敬梓儒林外史

諷刺小說

劉鶚老殘遊記

譴責小說

清代文言短篇

清代文言短篇;似唐傳奇

蒲松齡聊齋志異

神怪小說

五、字義比較

 

字 形

字 義

詞 例

1.

差、少

我家時常齋僧布施,哪「爭」師父一個

爭吵

老漢莊上,又和他「爭」執不得

2.

再、且

我且和夫人廝見了,「卻」來吃酒未遲

「卻」說魯肅領了周瑜言語(羅貫中•三國演義)

探他虛實,「卻」來回報(羅貫中•三國演義)

魯智深提起禪杖,「卻」待要發作

雖然

好「卻」甚好,只是不要捋虎鬚

退

少「卻」,吾惡紫臭(齊桓公好服紫)

「卻」收頭囊中(杜光庭•虬髯客傳)

「卻」坐促絃絃轉急(白居易•琵琶行)

追至大洋,且戰且「卻」(宋濂•秦士錄)

於此失「卻」局(杜光庭•虬髯客傳)

推辭

兼議從容,無前「卻」也(杜光庭•虬髯客傳)

此係公事,先生幸勿推「卻」(羅貫中•三國演義)

排拒

「卻」賓客以業諸侯(李斯•諫逐客書)

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李斯•諫逐客書)

明日即將來射曹軍,「卻」不甚便(羅貫中•三國演義)

但是

把柳條鞭打那馬,「卻」跑不去

肅允諾,「卻」不解其意(羅貫中•三國演義)

擊退

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蘇洵•六國論)

3.

曉得(ㄒㄧㄥˇ)

莊家們不「省」得師父是活佛處來的

不「省」所怙(韓愈•祭十二郎文)

問安(ㄒㄧㄥˇ)

晨昏定「省」(朱子治家格言)

省察(ㄒㄧㄥˇ)

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

探視(ㄒㄧㄥˇ)

汝來「省」吾(韓愈•祭十二郎文)

節約(ㄕㄥˇ)

「省」吃儉用

4.

直接

「逕」奔到莊前看

「逕」來舟中相探孔明(羅貫中•三國演義)

「徑」往北岸進發(羅貫中•三國演義)

「逕」自拄著柺杖(白先勇•國葬)

說著一「逕」離了瀟湘館(曹雪芹•劉姥姥)

小路

遠上寒山石「逕」斜,白雲生處有人家(杜牧•山行)

6.

對人輕蔑的稱呼

你這「廝」村人好沒有道理

互相

我且和夫人「廝」見了,卻來吃酒未遲

7.

休息

於路不投寺院去「歇」

凋謝

啼到春歸無尋處,苦恨芳菲都「歇」(辛棄疾•賀新郎)

止息

凝絕不通聲暫「歇」(白居易•琵琶行)

8.

莊客「掇」張桌子

摘取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曹操•短歌行)

9.

有酒再「將」些來吃

明日即「將」來射曹軍(羅貫中•三國演義)

可「將」身後託汝(韓愈•祭十二郎文)

還「將」兩行淚,遙寄海西頭(孟浩然•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

小嘍囉把鼓樂就廳前擂「將」起來

「將」何適而非快(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將」恐今之視古,亦猶後之視今也(劉義慶•世說新語)

若、如果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蘇軾•赤壁賦)

接近

今滕絕長補短,「將」五十里也(孟子•滕文公上)

即將

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

將領(ㄐㄧㄤˋ)

刺客不行,良「將」猶在(蘇洵•六國論)

使「將」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率領(ㄐㄧㄤˋ)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盧綸•塞下曲)

六、字形辨析

★相同偏旁

大相渭分明、不之談(荒誕沒有根據的話)、自、引就戮、高風節、另闢蹊攣、不而走、山、石聲硜硜

是生非、大、口懸河、般、消聲

杖、一香、目禮、冊、顏有術

煌、火蟲、蠅狗苟、魂牽夢、晶、墳煢煢犖犖嫇(新婦、幼婦

忿、引、縲、神態

馬、水聲潺潺

、酒、明修道、信牘、戔戔一線、別、祚、息、噴

虎鬚、起雙袖、江月、界(疆域)

拾、點、危泣、中生、刺、

下、驚鴻一車羸馬、卑禮厚帚自珍、束手待氣、浮雲日、甕中之腳、

開門盜、捕、修、邏、擊中流、

七、小說詩文集錦

1.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紅樓夢

2.      壯士英雄藝略芳,挺身直上景陽岡。醉來打死山中虎,自此聲名播四方。
――水滸傳

3.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三國演義

4.      叫人覺得人比官格外可貴,學問比八股格外可貴,人格比富貴格外可貴。
――儒林外史

5.      有福同享,有苦同受,是他們的口號;大秤分魚肉,小秤分珠寶,是他們的生活。
――水滸傳

6.      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
――聊齋志異

7.      紛紛五代亂離間,一旦雲開復見天。草木百年新雨露,車書萬里舊江山。
――水滸傳

8.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
――儒林外史

八、水滸傳歇後語

1.      梁山兄弟――不打不相識

2.      沒有三兩三,不敢上梁山

3.      武大郎跳舞――抱大腿

4.      武大郎娶妻――凶多吉少

5.      魯智深三拳打死鎮關西――痛快

6.      魯智深倒拔垂楊柳――好大力氣

7.      李逵升堂辦案――亂打一通

8.      潘金蓮給武松敬酒――不懷好意

9.      梁山的軍師――無(吳)用

10.  孫二娘開的店――進不得

11.  惡狗服粗棍,老虎怕虎松

12.  林沖誤入白玉堂――禍從天降、受騙上當

九、全文欣賞

第四回 小霸王醉入銷金帳 花和尚大鬧桃花村

話說當日智真長老道:「智深,你此間決不可住了。我有一個師弟,見在東京大相國寺住持,喚做智清禪師。我與你這封書去投他那裡討個職事僧做。我夜來看了,贈汝四句偈子,你可終身受用,記取今日之言。」智深跪下道:「洒家願聽偈子。」長老道:「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而遷,遇江而止。」魯智深聽了四句偈子,拜了長老九拜,背了包裹,腰包,肚包,藏了書信,辭了長老并眾僧人,離了五臺山,逕到鐵匠間壁客店裡歇了,等候打了禪杖,戒刀完備就行。寺內眾僧得魯智深去了,無一個不歡喜。長老教火工,道人,自來收拾打壞了的金剛,亭子。過不得數日,趙員外自將若干錢來五臺山再塑起金剛,重修起半山亭子,不在話下。

再說這魯智深就客店裡住了幾日,等得兩件家伙都已完備,做了刀鞘,把戒刀插放鞘內,禪杖卻把漆來裹了;將些碎銀子賞了鐵匠,背上包裹,跨了戒刀,提了禪仗,作別了客店主人并鐵匠,行程上路。過往人看了,果然是個莽和尚。

 

………………………………………………中間接第二課課文………………………………………………

 

劉太公扯住魯智深,道:「師父!你苦了老漢一家兒了!」魯智深說道:「休怪無禮。且取衣服和直裰來,洒家穿了說話。」莊家去房裡取來,智深穿了。太公道:「我當初只指望你說因緣,勸他回心轉意,誰想你便下拳打他這一頓。定是去報山寨裡大隊強人來殺我家!」智深道:「太公休慌,俺說與你。洒家不是別人,俺是延安府老种經略相公帳前提轄官。只因打死了人,出家做和尚。休道這兩個鳥人,便是一二千軍馬來,洒家也不怕他。你們眾人不信時,提俺禪杖看。」莊客們那裡提得動。智深接過手裡,一似撚燈草一般使起來。太公道:「師父休要走了去,卻要救護我們一家兒使得!」智深道:「恁這閒話!俺死也不走!」太公道:「且將些酒來師父喫──休得要抵死醉了。」魯智深道:「洒家一分酒只有一分本事,十分酒便有十分的氣力!」太公道:「恁地時,最好;我這裡有的是酒肉,只顧教師父喫。」

且說這桃花山大頭領坐在裡,正欲差人下山來打聽做女婿的二頭領如何,只見數個小嘍囉,氣急敗壞,走到山寨裡,叫道:「苦也!苦也!」大頭領連忙問道:「有甚麼事,慌做一團?」小嘍囉道:「二哥哥喫打壞了!」大頭領大驚。正問備細,只見報道:「二哥哥來了!」大頭領看時,只見二頭領紅巾也沒了,身上綠袍扯得粉碎,下得馬,倒在廳前,口裡說道:「哥哥救我一救!……」只得一句。大頭領問道:「怎麼來?」二頭領道:「兄弟下得山,到他莊上,入進房裡去,叵耐那老驢把女兒藏過了,卻教一個胖大和尚躲在女兒床上。我卻不提防,揭起帳子摸一摸,喫那廝揪住,一頓拳頭腳尖,打得一身傷損!那廝見眾人來救應,放了手,提起禪杖,打將出去,因此,我得脫了身,拾得性命。哥哥與我做主報讎!」大頭領道:「原來恁地。你去房中將息,我與你去拿那賊禿來。」喝叫左右:「快備我的馬來!」眾小嘍囉都去。大頭領上了馬,綽鎗在手,盡數引了小嘍囉,一齊?喊下山來。

再說魯智深正喫酒哩。莊客報道:「山上大頭領盡數都來了!」智深道:「你等休慌。洒家但打翻的,你們只顧縛了,解去官司請賞。取俺的戒刀出來。」魯智深把直裰脫了,拽扎起下面衣服,跨了戒刀,大踏步,提了禪杖,出到打麥場上。只見大頭領在火把叢中,一騎馬搶到莊前,馬上挺著長鎗,高聲喝道;「那禿驢在那裡?早早出來決個勝負!」智深大怒,罵道:「腌臢打脊潑才!叫你認得洒家!」輪起禪杖,著地捲起來。那大頭領逼住鎗,大叫道:「和尚,且休要動手。你的聲音好廝熟。你且通個姓名。」魯智深道:「洒家不是別人,老种經相公帳前提轄魯達的便是。如今出了家做和尚,喚作魯智深。」那大頭領呵呵大笑,滾下馬,撇了鎗,撲翻身便拜,道:「哥哥,別來無恙?可知二哥著了你手!」魯智深只道賺他,托地跳退數步,把禪杖收住;定晴看時,火把下,認得不是別人,卻是江湖上使鎗棒賣藥的教頭打虎將李忠。原來強人「下拜」,不說此二字,?軍中不利;只喚作「翦拂」,此乃吉利的字樣。李忠當下翦拂了,起來扶住魯智深,道:「哥哥緣何做了和尚?」智深道:「且和你到裡面說話。」劉太公見了,又只叫苦:「這和尚原來也是一路!」

魯智深到裡面,再把直裰穿了,和李忠都到廳上?舊。魯智深坐在正面,喚劉太公出來。那老兒不敢向前。智深道:「太公,休怕他,他是俺的兄弟。」那老兒見說是「兄弟」,心裡越慌,又不敢不出來。李忠坐了第二位;太公坐了第三位。魯智深道:「你二位在此:俺自從渭州三拳打死了鎮關西,逃走到代州雁門縣,因見了洒家齋發他的金老。那老兒不曾回東京去,卻隨個相識也在雁門縣住。他那個女兒就與了本處一個財主趙員外。和俺廝見了,好生相敬。不想官司追捉得洒家甚緊,那員外陪錢送俺去五臺山智真長老處落髮眾僧。洒家因兩番酒後鬧了僧堂,本師長老與俺一封書,教洒家去東京大相國寺投了智清禪師討個職事僧做。因為天晚,到這莊上投宿。不想與兄弟相見。卻纔俺打的那漢是誰?你如何又在這裡?」李忠道:「小弟自從那日與哥哥在渭州酒樓上同史進三人分散,次日聽得說哥哥打死了鄭屠。我去尋史進商議,他又不知投那裡去了。小弟聽得差人緝捕,慌忙也走了,卻從這山下經過。卻纔被哥哥打的那漢,先在這裡桃花山札寨,喚作小霸王周通,那時引人下山來和小弟廝殺,被我嬴了他,留小弟在山上?寨主,讓第一把交椅教小弟坐了;以此在這裡落草。」智深道:「既然兄弟在此,劉太公這頭親事再也休提:他只有這個女兒,要養終身;不爭被你把了去,教他老人家失所。」太公見說了,大喜,安排酒食出來管待二位。小嘍囉們每人兩個饅頭,兩塊肉,一大碗酒,都教喫飽了。太公將出原定的金子緞疋。魯智深道:「李家兄弟,你與他收了去。這件事都在你身上。」李忠道:「這個不妨事。且請哥哥去小寨住幾時。劉太公也走一遭。」

太公叫莊客安排轎子,別了魯智深,帶了禪杖,戒刀,行李。李忠也上了馬。太公也乘了一乘小轎。卻早天色大明,眾人上山來。智深,太公來到寨前,下了轎子。李忠也下了馬,邀請智深入到寨中,向這聚義廳上,三人坐定。李忠叫請周通出來。周通見了和尚,心中怒道:「哥哥卻不與我報仇,倒請他來寨裡,讓他上面坐!」李忠道:「兄弟,你認得這和尚麼?」周通道:「我若認得他時,須不喫他打了。」李忠笑道:「這和尚便是我日常和你說的三拳打死鎮關西的便是他。」周通把頭摸一摸,叫聲「呵呀,」撲翻身便翦拂。魯智深答禮道:「休怪衝撞。」三個坐定,劉太公立在面前。魯智深便道:「周家兄弟,你來聽俺說。劉太公這頭親事,你卻不知。他只有這個女兒,養老送終,奉祀香火,都在他身上。你若娶了,教他老人家失所,他心裡怕不情願。你依著洒家,把他棄了,別選一個好的。原定的金子緞疋將在這裡。你心下如何?」周通道:「並聽大哥言語,兄弟再不敢登門。」智深道:「大丈夫作事卻休要翻悔。」周通折箭?誓。劉太公拜謝了納還金子緞疋,自下山回莊去了。

李忠,周通,殺牛宰馬,安排筵席,管待了數日,引魯智深,山前山後觀看景致。果是好座桃花山:生得兇怪,四圍險峻,單單只一條路上去,四下里漫漫都是亂草。智深看了道:「果然好險隘去處!」住了幾日,魯智深見李忠,周通,不是個慷慨之人,作事慳吝,只要下山,兩個苦留,那裡肯住,只推道:「俺如今既出了家,如何肯落草。」李忠,周通,道:「哥哥既然不肯落草,要去時,我等明日下山,但得多少,盡送與哥哥作路費。」次日,山寨裡面殺羊宰豬,且做送路筵席,安排整頓許多金銀酒器,設放在桌上。正待入席飲酒,只見小嘍囉報來說:「山下有兩輛車,十數個人來也!」李忠,周通,見報了,點起?多小嘍囉,只留一二個伏侍魯智深飲酒。兩個好漢道:「哥哥,只顧請自在喫幾杯。我兩個下山去取得財來,就與哥哥送行。」分付已罷,引領眾人下山去了。

且說魯智深尋思道:「這兩個人好生慳吝!見放著有許多金銀,卻不送與俺;直等要去打劫得別人的,送與洒家!這個不是把官路當人情,只苦別人!洒家且教這廝喫俺一驚!」便喚這幾個小嘍囉近前來篩酒喫。方才喫得兩盞,跳起身來,兩拳打翻兩個小嘍囉,便解搭膊做一塊兒捆了,口裡都塞了些麻核桃;便取出包裹打開,沒緊要的都撇了,只拿了桌上的金銀酒器,都踏匾了,拴在包裹;胸前度牒袋內,藏了真長老的書信;跨了戒刀,提了禪杖,頂了衣包,便出寨來。到山後打一望時,都是險峻之處,卻尋思道:「洒家從前山去時,一定喫那廝們撞見,不如就此間亂草處滾將下去。」先把戒刀和包裹拴了,望下丟落去;又把禪杖也攛落去;卻把身望下只一滾,骨碌碌直滾到山腳邊,並無傷損,跳將起來,尋了包裹,跨了戒刀,拿了禪杖,拽開腳步,取路便走。

再說李忠,周通,下到山邊,正迎著那數十個人,各有器械。李忠,周通,挺著鎗,小嘍囉吶著喊,搶向前來,喝道:「兀!那客人,會事的留下買路錢!」那客人內有一個便撚著朴刀來鬥李忠,一來一往,一去一回,鬥了十餘合,不分勝負,周通大怒,趕向前來,喝一聲,眾小嘍囉一齊都上,那夥客人抵當不住,轉身便走,有那走得遲的,早被搠死七八個,劫了車子財物,和著凱歌,慢慢地上山來;到得寨裡打一看時,只見兩個小嘍囉捆做一塊在亭柱邊,桌子上金銀酒器都不見了。周通解了小嘍囉,問其備細:「魯智深那裡去了?」小嘍囉說道:「把我兩個打翻捆縛了,捲了若干器皿,都拿去了。」周通道:「這賊禿不是好人!倒著了那廝手腳!卻從那裡去了?」團團尋蹤跡到後山,見一帶荒草平平地都滾倒了。周道看了,道:「這禿驢倒是個老賊!這般險峻山岡,從這裡滾了下去!」李忠道:「我們趕上去問他討,也羞那廝一場!」周通道:「罷,罷!賊去了關門,那裡去趕?──便趕得著時,也問他取不成。倘有些不然起來,我和你又敵他不過,後來倒難廝見了;不如罷手,後來倒好相見。我們且自把車子上包裹打開,將金銀段疋分作三分,我和你各提一分,一分賞了眾小嘍囉。」李忠道:「是我不合引他上山,折了你許多東西,我的這一分都與了你。」周通道:「哥哥,我和你同死同生,休恁地計較。」看官牢記話頭:這李忠,周通,自在桃花山打劫。

再說魯智深離了桃花山,放開腳步,從早晨走到午後,約莫走了五六十里多路,肚裡又饑,路上又沒個打火處,尋思:「早起只顧貪走,不曾喫得些東西,卻投那裡去好?……」東觀西望,猛然聽得遠遠地鈴鐸之聲。魯智深聽得道:「好了!不是寺院,便是宮觀;風吹得簷前鈴鐸之聲。酒家且尋去那裡投奔。」

不是魯智深投那個去處,有分教:半日裡送了十餘條性命生靈;一把火燒了有名的靈山古蹟。直教:

黃金殿上生紅焰,碧玉堂前起黑煙。

畢竟魯智深投甚麼寺觀來,且聽下回分解。

十、水滸傳名句

1.          樂極生悲,否極泰來。(第二十六回)

2.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第二十二回)

3.          長別人志氣,滅自己威風。(第二回)

4.          上天無路,入地無門。(第三十三回)

5.          不怕官,只怕管。(第二十八回)

6.          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第三十四回)

7.          早知今日,悔不當初。(第四十一回)

8.          送君千里,終有一別。(第九十回)

9.          惺惺惜惺惺,好漢識好漢。(第十九回)

10.      飢不擇食,寒不擇衣。(第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