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Script!

    第四課 發現事理的樂趣   理查費曼

一、翻譯文學作家

作 者

筆名籍貫

生 平

學 術

著 作

梭羅

18171862

亨利•大衛•梭羅

美國人,十歲即寫下第一篇散文――四季,大學畢業後從事教職,因反對體罰被免職。自此被視為違反傳統的怪人,為更多時間寫作讀書,擔任多種職業,一生為肺病所苦

擅長以新鮮具體的形容詞描摹景物,以敏銳的觀察和想像捕捉精彩場景,寄寓深刻哲思。另有非暴力反抗一文,甘地以之號召印度人反抗殖民統治。曾獲諾貝爾獎

梭羅日記、

湖濱散記、

湖濱散記選

亞米契斯18461908

義大利人

1862年考進莫那德軍校,參加過統一義大利愛國戰爭以及抗擊奧地利侵略的民族解放戰爭。他在參軍時便開始寫作,戰爭結束退伍後從事教育工作。他熱中教育、關心教育,並爲之奉獻大半生命,被譽為「義大利民族作家」、「人民教育者」

1870年以前,軍旅生活的體驗反映在他的作品中,1870年以後,開始從事教職,反應教育事業的愛的教育、一個教師的故事、學校與家庭之間等作品相繼出版,廣受全球讀者喜愛,為他奠定了在文壇的不朽地位

戰地生活、愛的教育、

爸爸的看護者

芥川龍之介18921927

本姓新原,被姨媽撫養,後改姓芥川

世代為士族,家中充滿琴棋書畫的趣味及文學藝術的氣氛,自幼耳濡目染,天資聰穎秀異。日本文壇巨擘夏目漱石的入門弟子,今芥川獎為紀念他而設

小說羅生門中最知名的作品為竹藪中,為黑澤明改為電影,借「羅生門」為名,獲金棕櫚獎。畢生追求完美,被文評者認為是日本近代文學的基石之一

芥川龍之介的世界

蜘蛛之絲、

竹藪中

理查•費曼

19181988

美國紐約人

麻省理工學院畢業,普林斯頓大學物理博士,曾任康乃爾大學、加州理工學院等校教授。西元一九六五年與美國史溫格等人共同獲諾貝爾物理獎。為二十世紀傑出的物理學家

有關物理的科普著作,被翻譯成多國文字,暢銷全球。擅長以深入淺出、活潑有趣的筆調,讓人感受物理之美

別鬧了,費曼先生

你管別人怎麼想

二、翻譯文學大家

1.      晚清的林紓譯法國小仲馬名著巴黎茶花女遺事

2.      五四之後代表者為:夏丏尊、梁實秋、徐志摩、冰心。

(1)   夏丏尊翻譯愛的教育。

(2)   梁實秋翻譯莎士比亞全集。

三、字義比較

 

字 形

字 義

詞 例

1.

姑且、暫且

我不太能「苟」同的觀點

隨意、草率

一絲不「苟」

如果

「苟」志於仁,無惡也(論語里仁)

「苟」虧人愈多,其不仁茲甚 (墨子非攻)

犬守夜,雞司晨,「苟」不學,曷為人(三字經)

2.

內心

極為熱「衷」、言不由「衷」

心意

有所苦「衷」

真誠的

互訴「衷」情

3.

快速

「捷」足先登

戰勝、勝利

連戰皆「捷」

戰功

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

四、字形辨析

★相同偏旁

精竭慮、記、邯學步、食瓢飲、雞毛子、肆無忌丸之地、讓、宗、噤若寒

離奇、秦公、紅灘頭、莪、寥寥無幾、人、力同心、

五、課外閱讀

科學的價值――擁有懷疑之自由主張   理查•費曼

常有人說,科學家應該多關心社會問題,尤其應該多關心科學對社會的影響。似乎大家都認為,只要科學家肯稍稍注意一下嚴重的社會問題,別花那麼多時間在次要的科學問題上,事情就會成功。

在我看來,我們科學家其實是常常在思考這些問題的,只是沒有全心投入。原因是,我們知道自己並沒有解決社會問題的妙方,我們知道社會問題遠比科學問題困難,我們雖然思索,通常也無能為力。

我認為,科學家面臨科學之外的問題時,就如同任何其他人一般沒有創見-他談起科學以外的事情,和其他非本行的人一樣無知。我現在要談的「科學的價值」,不是一個科學問題,所以正好可以做為例證,來證明我上述的論點。

誰能欣賞浪濤之美

科學的第一項價值是大家所熟悉的。有了科學知識我們可以做各種事情,製造各種東西。當然,我們製造出的東西若是「好」的,這不只要歸功於科學,還要歸功於道德的抉擇。有了科學知識,人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科學知識本身並不指導你為善或是為惡。科學的力量有明顯的價值;雖然它可能為誤用所抵消。

在一次檀香山之旅中,我學到了表達這個尋常人性問題的另一種方法。在一座佛寺裡,住持為觀光客講解一些佛教的義理,最後他用一句佛教偈句作結,讓人永難忘懷。他說:

人生而擁有開啟天堂之門的鑰匙,但這支鑰匙也可以用來打開地獄之門。

那麼,天堂之鑰的價值何在?真的,假如沒有人明白指示我們如何區分天堂之門與地獄之門,使用鑰匙就變成危險的事。

但是,鑰匙當然有用,沒有它,怎麼進入天堂?沒有鑰匙,空有指示,並無意義。所以顯然,科學雖可能為世界製造出可怕的災難,其價值卻不容否認,因為它就是能製造出東西來。

科學的另一項價值是樂趣──一種知性的樂趣,有些人在閱讀、學習和思考科學問題的過程中得到,有些人則在實際研究科學中得到。這一點很重要,那些要求我們負起社會責任的人,對此並不夠了解。

這只是純屬個人的樂趣,對社會整體有沒有價值?沒有!但關心社會本身的目標,也是一種責任,我們的社會是不是應讓人們有樂趣呢?如果真是如此,則享受科學的樂趣與其他事物同等重要。

但是科學帶來的世界觀,也不容低估。科學引領我們進入各種各類的想像世界,其奇妙有趣遠勝古往今來詩人和愛做夢的人所有的想像;這說明自然的想像力,遠非人類所能及。例如,我們人類全被一股神祕的力量吸附在一個旋轉的大球上,其中一半的人還是腳朝上,頭朝下的,而那大球已經旋轉了幾十億年之久。這樣的想像力,不知要比人類想像出來的,大家坐在象背上,象站在龜北上,龜游在無底的大海上這種說法高明多少。

我常常獨自思考這些問題,相信你們很多人也都想過,所以如果你們覺得沒什麼新鮮,請稍微忍耐一下。這些問題,從前的人是無從想像的,因為他們沒有今天人類的資訊。

試想我單獨一人,站在海邊沉思……

洶湧的海浪,蘊含

山一樣多的分子

自顧自走

千萬億個小東西,卻

堆砌成浪頭的一致

打從洪荒闢

混沌未開之際

年復一年

驚濤反覆拍遍海岸

卻是為誰

又是為何?

這是個死寂的星球

誰能欣賞浪濤之美?

 

不能止息 只因

能量催動

陽光無情蒸騰 不由得

散入無垠天空

微不足道的水分子

卻能讓海洋咆哮

深海中小分子

彼此重複模仿

組合成新模樣

複製自己 於是

又是一首舞曲奏起

 

生物──

原子、DNA、蛋白質的團塊

變大 變複雜

舞步更交錯迷離

爬出搖籃

踏上堅實的地面

站在這兒的 已經是

有知覺的分子

會好奇的物體

海濱獨立

思索著:我──這個奇觀 是

原子組成的宇宙 也是

宇宙中的一粒原子

  深入探討任何問題時,一再感受到同樣的震顫,同樣的敬畏和神祕。知識愈多,愈能領會深沉美妙的神祕,誘使我們繼續鑽研。不必擔心得不到具體答案,懷著喜悅和信心,我們翻轉每一顆石頭,都會發現想像不到的新奇東西,引發更有趣的問題、更奇妙的神祕──那絕對是偉大的探險!(節選自費曼的主張一書,天下文化出版)

這個不科學的年代――費曼談科學精神的價值

科學到底是什麼東西?

「科學」到底是什麼東西呢?一般來說,科學指的是三種東西的其中一種,又或者是三種東西的混合體。我不覺得我們需要說得十分精確;太精確未必一定是個好主意。

有些時候,科學指的是追根究柢的某些特別方法。在另一些情況,科學指的是追根究柢之後湧出來的一堆知識。科學也可以是指追根究柢發現了些什麼之後,因此可以做到的新事物、新計畫,又或者指實際著手進行新事物和新計畫本身。最後這個領域一般叫作「技術」(technology)──但如果你讀一讀時代雜誌(Time)的科學專欄,就會發現專欄中大約有一半的篇幅是用在介紹新事物的發現,另外一半篇幅涵蓋的卻是新事物是些什麼以及如何弄出來的。因此,一般大眾對科學的定義,是包含了技術的成分在內的。

而我想把科學的這三個層面反過次序來討論。首先我會從你能夠弄出什麼新東西談起──換句話說,從技術談起。科學最明顯的一個特徵,就是它的應用特性,即是說,由於科學的發展,結果我們就具備了做某些事情的力量。而這個力量的效應已經不太需要再多費唇舌來說明了,如果不是科學的發展,整個工業革命差不多不可能發生。今天,我們不必靠奴隸制度,我們容許眾人自由存活、全力生產,而且有能力生產足夠數量的食物以應付這麼龐大的人口,以及控制疾病;此一事實極可能就是由於發展出科學化的生產工具而出現的結果。

現在我要說的是,這種「做新事物」的力量並沒有附上使用說明指示,不管是用於善的或用於惡的都沒有。因此事實上,這種力量的產出物是善是惡,完全要看它被如何運用。我們很喜歡看到全球生產有改善,但對於自動化大家都很有意見。我們對醫療的發展很滿意,然後又擔心新生人口的數字,擔心由於我們把某些細菌消滅掉之後,再沒有人會因這些疾病而死亡。又或者,同樣是掌握了關於細菌的知識,有些人卻建立起祕密的實驗室,拚命地、偷偷地想製造出無人能治的疾病。我們很滿意航空運輸的各種進展,那些巨大的飛機真是令人印象深刻,但我們也警覺到空戰的諸般恐怖。我們更加高興眼下國與國間的通訊容易,不過大家又擔心會很容易被監聽。人類進入太空固然令大家很興奮;唔,毫無疑問,以後這方面也一定會碰到麻煩。類似的不平衡感覺之中,最有名的要算核能和因它而來的問題了。

你可以上天堂,也可以下地獄

那麼,科學到底有沒有什麼價值呢?

我覺得,這種讓人能達成一些什麼的力量,總是有它的價值的。至於達成的結果是善的事抑或是惡的事物,就要看這力量如何被運用;但力量本身是具備價值的。

有一次在夏威夷,別人帶我去參觀一座由佛教徒蓋的廟宇。廟裡面有個人跟我說:「我要告訴你一些你永遠忘不了的事情。」接著他說:「上天給每個人一把打開天堂之門的鑰匙,而這把鑰匙也可以用來打開地獄之門。」

科學的情形也一樣。

從某些角度來看,科學是打開天堂之門的鑰匙,但它同時也是打開地獄之門的鑰匙,而我們沒接到任何關於哪道門是哪道門的指示。我們是否應該把鑰匙丟掉,從此也放棄進入天堂的方法?還是說,我們繼續跟這個「怎樣善用鑰匙」的問題搏鬥?當然,這是很嚴肅的議題,但是,我想我們不能就此否定了這把可以打開天堂之門的鑰匙的價值吧。

所有由於「社會和科學兩者之間的關係」而衍生出來的重大問題,其實都不出這個範圍之外。當科學家被告知他必須為自己對社會的影響負點責任時,一般指的都是科學的應用部分。如果你研究的是核能,那麼你必須也明白它也能用在對人有害的用途上。因此,在某些科學家的討論會中,你會預期這將成為最重要的議題。但我不會再作進一步的討論了,我覺得,把這些當作科學問題來處理實在太誇張了,它們比較屬於社會問題。事實是,這力量如何運作是十分明確清楚的,但怎樣駕馭控制它則十分不明顯,而且也不是什麼科學的事,這更是科學家不怎麼懂的議題。

說個巴西的小故事

讓我再舉個例子,來說明為什麼我不想談這些。前些年,大約在一九四九或一九五年的時候,我跑去巴西教物理。當時有一個叫作「點四」的援助計畫,那很叫人興奮──每個人都準備去援助那些未開發國家。當然,他們需要的是技術知識囉!

在巴西時我住在里約市。里約市內有些小山丘,山上的房子都是用撿回來的破木塊搭建成的,那些人真的窮得不得了,他們沒有下水道也沒有自來水。取得日用水的方法,是找個舊汽油罐,頂在頭上走下山來,走到一個工地。因為那裡正在蓋新房子,由於攪拌混凝土,工地用到很多水。於是那些窮人把舊汽油罐注滿水,再帶回山上。隔沒多久你就會看到,有些水經過一條髒水管又從山上流到山下來。整個情況十分可憐,慘不忍睹。

而就在這些山丘旁邊,卻是科帕卡巴納灘(Copacabana Beach)的精采建築、漂亮樓房等等。

我跟「點四」計畫的朋友說:「問題是否出在技術知識上?他們不懂得怎麼從山下鋪條水管到山上嗎?難道他們不懂得鋪條水管到山頂之後,至少大家可以提著空罐子上山,再把罐子裝滿髒水帶到山下倒掉嗎?」

因此,這並不是技術知識的問題,鐵定不是。因為就在鄰近的高樓大廈裡,水管唧筒一應俱全,終於我們弄清楚了這點。現在我們又覺得,這是一個經濟援助的問題,我們也不知道援助究竟有沒有用。但在我看來,計算每座山鋪一條水管、安裝唧筒要花多少錢等等問題,並不值得討論。

儘管我們不知道解決這個問題的答案,讓我先指出,至少我們試過兩樣方法:技術支援和經濟援助。這兩方面都不成功,令人沮喪,目前我們正在試別的,而等一下你們就會發現,我覺得這些新嘗試令人鼓舞。我想,做任何事情的不二法門,就是不斷地嘗試新方法。

這些就是科學的應用層面,它們是那麼的明顯,我想我們不必再討論下去了。

驚心動魄、狂野十分

科學的另一層面,是它的內容本身,所有的新發現本身。這是收穫,是黃金,是令人興奮的部分,是你克苦思考努力工作之後的回報,這些努力全不是為了某種應用而做的,完全是為了發現新事物時的振奮人心。也許你們之中大部分的人都知道這種感覺。但如果你不明瞭這種感覺,我差不多不可能就在這場演講中讓你理解科學的這個重要面相,無法讓你了解這教人興奮的部分、而且也是做科學的真正原因。但如果不了解這些,你就根本沒抓到重點。如果你不理解、不懂得欣賞這場劃時代的偉大冒險,你簡直就無法弄清楚科學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也弄不清楚科學跟其他事物的關係。除非你明白到這是場驚心動魄、狂野十分、令人興奮的大冒險,你就根本沒有活在這個世代裡。

你覺得科學沉悶嗎?其實它一點都不沉悶。這真是最難說清楚的部分了,但也許我可以略說一二。讓我隨便講起吧,就從一個概念開始好了。

比方說,古代的人相信,地球是一隻大象的背部,大象站在一隻烏龜上,烏龜則在一個海裡游來游去,海是沒有海底的。當然,這個海又是由什麼支撐著,就完全是另一個問題了,那時候的人對此沒有答案。

古人這信念,來自他們的想像力。這是個充滿詩意、十分美麗的想法。看看我們今天如何看待同樣的問題吧,會沉悶嗎?我們現在說,這世界是一個不斷轉動的球,球上黏滿了人,有些人在倒立著,而我們繞著太陽呼嘯而過,就像一小塊吐出來的小骨頭般在一個大火球面前亂轉。這是更羅曼蒂克、更刺激了。我們是靠什麼留在地球上?重力,重力不單只是地球上的「東西」,而且它正是打一開始使地球變成球狀的東西,使太陽成為太陽,使地球繞著太陽飛、不要老想脫離軌道的力量。重力不單只控制著星球,更主宰著星球與星球的運作。眾多星球在星系中不分方向,不分遠近,全都被安置在各自的位置上。

已經有很多人嘗試過描述我們的宇宙了,但這會繼續下去,永遠摸不到邊,就像前面那個想法中沒有海底的海一樣──同樣的神祕、同樣讓人耳目一新、啟迪心靈,也同樣不完整,跟古老充滿詩意的描述一模一樣。

我的偶像   戴森

作者簡介:戴森(Freeman J. Dyson,1924~)二十九歲即成為美國普林斯頓高研院物理學教授迄今,為量子電動力學第一代巨擘, 但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他一生優游數學、物理、核能工程、生命科學、天文學等領域,不僅是一位優秀的大科學家,更是一位關心人類命運、嚮往無限宇宙的睿智哲人。著有全方位的無限、想像的未來、自傳──宇宙波瀾等書,中文版皆由天下文化出版。

英國伊莉莎白一世女王時代,有一位著名戲劇作家班•強生(Ben Jonson, 15721637)曾經寫道:「我愛此人之甚,幾如崇拜偶像。」句中「此人」乃指強生之益友兼良師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先生,即大名鼎鼎之莎翁是也。強生與莎翁是同時期的成名劇作家,強生以博學多聞、極富學者氣質見稱,而莎翁則粗枝大葉、卻天才橫溢,雖各擅勝場而竟惺惺相惜。

莎翁年長強生九歲,在強生開始寫作劇本之前,倫敦的劇場已是莎翁名著演出的天下。根據強生的描述,莎翁「秉性誠懇、開放,崇尚自由」,打開始就對強生這位年輕後進深具好感,不吝傾力指導,且處處獎掖有加。莎翁對強生一生最大的一次幫助,乃是莎翁本人不惜粉墨登場,一五九八年為強生所寫的第一部戲碼「人皆幽默」(Every Man in His Humour)首演時擔綱要角。該劇演出竟一炮而紅,賣座鼎盛、佳評如潮,從此奠定了強生在戲劇界中的崇高地位。

當時強生年僅二十五歲,莎翁則年三十四歲。一五九八年以還,強生繼續努力從事詩歌與劇本之寫作,他所寫就的戲劇作品,經常交由莎翁的劇團演出。強生後來著作等身,成為一代著名詩人跟學者,身後榮獲葬進西敏寺,得以與英國歷代有頭有臉的人物為伴。不過在他有生之年,從未忘懷這位忘年友人的恩澤,當莎翁歸隱道山之際,強生為他寫了一首悼念詩,標題是:「以是懷念我所敬愛之導師,莎士比亞」,其中包括以下名句:

他不僅屬於這一個時代,他將永垂不朽。

雖然你未能擅長拉丁文,更甭提希臘文,

如今為要榮耀你,我不必遍尋合適詞藻,

只求呼喚古希臘名振遐邇的悲劇作家們:

埃斯奇勒斯、尤里匹迪斯、索佛克利士……

起死回生,來聽你在戲臺上走路的聲音。

大自然顯然甚得意於他的巧思跟創作,

以致樂於替他在字裡行間錦上添花……

然我不能讓大自然搶去你的全部光彩,

我寬厚的莎士比亞啊!你必須分享一些,

因為雖則大自然是詩人不可缺少的背景,

詩人的巧藝創造並帶給人們風尚,而那

能夠寫下名言的人,少不得要絞盡腦汁……

詩人之美好作品,得來不易,猶如產子。

我愛此人之甚,幾如崇拜偶像

你一定會奇怪,班•強生和莎翁的故事跟費曼有啥關係?答案很簡單,我正好可以套用強生的名句:「我愛此人之甚,幾如崇拜偶像。」

命運給了我天大的眷顧,得到費曼的親炙啟發。我年輕時在家鄉英國完成了大學教育,正如當年的強生,在旁人眼中,也是個博學強記、一副學者的模樣。一九四七年,我橫跨重洋,來到位於美國紐約州的康乃爾大學,由而一頭栽進了粗枝大葉的天才費曼的門牆。當時年輕氣盛的我,不自量力的決定要充當現代強生,把費曼當作我的莎翁。當然,來美國之前我從未夢想過,我會在美國土地上遇到一個莎士比亞,但是當我見到他時,卻毫無困難的認出他來。

在我遇到費曼之前,我曾發表過數篇數學論文,內容老實說全是一些中看不中用的花拳繡腿。當我遇到費曼時,我馬上就知道我闖入了另一個世界。費曼對發表裝飾用的論文毫無興趣,他當時正在孜孜不息的用功,比我以往見過的任何人都更用功。幹什麼呢?他在重新整頓全部物理學,以期能更進一步了解大自然的各項運作。他那次用功前後長達八年,在他還在惠勒(John Wheeler, 1911~)教授手下當研究生時,即已開始。

我有幸在他開始後的第七年才與他結識,因而沒讓我等得太久,就眼見到他終於完成這項漫長統合工作,發展出一套對大自然更合理的看法,這套看法他稱為「時空進路」(space-time approach)。而在一九四七年我首次見到他的時候,他這個看法尚只具雛形,內容仍然相當支離破碎,矛盾問題層出不窮。但是我才經接觸,內心即刻知道,最後的答案將非此莫屬。於是我把握住每次機會,仔細聆聽費曼談論此事的細枝末節,學習在他狂嘯的思潮內,載波沉浮而不被淹沒。他極愛發表談話,也似乎不嫌惡我這個傾聽者,所以我們一拍即合,成了一輩子的好朋友。

我在一年內,看費曼用圖形跟線條,逐步修正他描述自然的新方法,直到他把所有的片段連繫起來,牴觸的地方清除乾淨。然後用他的圖解當作指標,開始進行數值計算。他把實際數值代進公式,再拿得到的答案去跟實驗值做比較。在這個階段裡,他的進展迅速,若有神助,所有實驗值都跟他的計算數值一一吻合。於是一九四八年夏天,我們真是看到強生悼念詩裡的文句,在眼前實現:「大自然顯然甚得意於他的巧思跟創作,以致樂於替他在字裡行間錦上添花……」

在那一年內,在時時陪著費曼散步、聽他討論新方法的同時,我也拿了些施溫格(Julian Schwinger, 19181994)和朝永振一郎(Sin-Itiro Tomonaga, 19061979)兩位物理學家的論文來研究。這兩位用較為傳統的方法,獲致了跟費曼所得類似的結果。施溫格和朝永振一郎雖然都達到了目標,卻分別使用了遠為麻煩跟複雜的計算方法,不像費曼的圖解法,可以讓結果直截了當顯現出來。施溫格和朝永振一郎沒有再造物理學,他們仍舊待在物理學舊有的窠臼裡,只是加入了一些新的數學方法,以便從物理中搾取數據。

當我看到他們各自的計算結果,跟費曼演繹出來的果然不謀而合時,我知道這是上天有意賜給我一個獨特的機會,去把這三個表面不同的理論聯繫起來。於是我寫了一篇論文,題目就叫〈朝永、施溫格及費曼各自的輻射理論〉,論文主旨是解釋這三個理論雖然看似不一,骨子裡卻是同一回事情。我的論文發表在一九四九年的物理評論期刊上,可算是我這輩子真正跨入學術門檻的第一步,也正猶如強生當年藉由「人皆幽默」一劇,打開他的一生事業一般。而我那年正好是二十五歲,跟強生當年的年齡完全一樣。而是年費曼三十一,比一五九八年的莎翁年輕了三歲。

我在論文中特別小心翼翼,平等對待涉及的三位主角,賦予他們同樣分量的尊嚴跟敬重。但是我心中明白,費曼是其中最偉大的一位。我那篇論文的主要目的,是要在世界各處的物理學家之間,宣揚費曼的諸多革命性觀念。當時費曼主動鼓勵我發表他的這些觀念,言詞之間從未埋怨過我的越俎代庖,搶了他的光芒。因此在我這齣人生戲劇裡,費曼正是獨一無二的主角。

既是天才,亦是丑角

當年我從英國漂洋過海首途美國時,身邊攜帶的數件長物之中,有一本威爾遜(J. Dover Wilson)寫的莎翁本事(The Essential Shakespeare)。該書是簡短的莎翁傳記,也是這篇序文中所引用的大部分強生文字的出處。威爾遜這本書既不是虛構小說,亦非純粹歷史,而係介乎兩者之間。它是根據強生和其他人士的第一手資料、極少數的歷史文件,然後加上威爾遜豐富的想像力,穿鑿附會的讓莎翁風采再現。其中最特別、也最為戲劇性的一幕,就是莎翁擔綱主角,演出強生處女作的故事。據稱書中此折,乃根據一份註明為一七○九年的原始文件,年代離事情的發生已超過百年!不過我們知道莎翁生前不只以寫劇本著名,也曾是舞台上的一流演員。既然有威爾遜如是說,我找不出理由懷疑當時的情形並非這樣。

幸好,證明費曼生平往事和思想的文件,不似莎翁的那般難尋。你手上這本書就是一冊此種文件的集錦,其中大部分是費曼的演講錄音,間雜少數幾篇原始文字作品。這些文字均非官樣文章,對象是以普通老百姓為主,而非科學界同仁。從這些篇幅裡,我們看到費曼的真實面貌,雖然似乎永遠嬉戲於不同觀念之間,然而從不輕易放過他認為關鍵的三件事,那就是在誠實、獨立之外,還得有承認不知為不知的雅量。他厭惡世俗的階級制度,喜愛跟社會上各行各業人士交往,這點又依稀是莎翁的翻版,兩人都是天生的喜劇演員。

除了對科學有超凡的熱愛之外,費曼對開玩笑捉弄人,以及一般大眾嚮往的各種嗜好,也是胃口奇大。記得初次遇到他的一星期後,我寫了一封家書給住在英國的父母,描寫費曼為「半是天才,半是丑角」。在全力以赴貫注於研究自然律之餘,他也喜愛跟朋友一塊輕鬆休憩,打擊森巴鼓,用些惡作劇和說故事,跟周遭的人打成一片。在這方面,他又和莎翁非常神似。

在威爾遜的書中,引用了一段班•強生的敘述:

當他一開始寫作的時候,他會日以繼夜,不眠不休,決不讓自己有片刻懈怠,直到勞累暈倒亦不以為意。而在作品殺青之後,他會擱下筆沉迷於各種活動跟放縱之中,似乎再也不可能回到劇作上去。所以不論工作抑或遊樂,他都是專注其中,且愈來愈起勁,毫不牽掛其他事情。

這是強生眼中的莎翁,也正是我所愛戴的費曼寫照,我們各自的偶像!

六、相關名句

1.    不給自己壓力,也不要管別人如何期待自己,輕鬆去做有趣的事。生命將有莫大的改變。(別鬧了,費曼先生)

2.    「天才」必須具備下列幾個特質:
―不隨波逐流。
―能掌握問題重點,不妄加臆測。
―能採用多種觀點,一種觀點行不通時,立刻採用其他觀點。
(站在牛頓的肩上――二十世紀物理學大師的生平與學說)

3.    古代閃族人的格言:「傻瓜能做的,別人也能。」這句話是費曼一輩子的座右銘。
(站在牛頓的肩上――二十世紀物理學大師的生平與學說)

4.    費曼說:「科學是一種手段,告訴我們如何去了解一些事物,以及哪些是我們不了解的;如果了解,那麼究竟了解到什麼程度(完全了解是不可能的);遇到有疑問或不確定的東西時,我們應該如何處理;所謂證據應該遵守哪些規則,在下判斷以前如何思考,以及如何由一些跡象去辨別真偽。」
(站在牛頓的肩上――二十世紀物理學大師的生平與學說)

5.    費曼對了解大自然有一番精闢的見解:「大自然是諸神對弈的一局棋,我們有幸得以在旁觀看;這盤棋局的遊戲規則就是所謂的基礎物理學,而了解這些遊戲規則是我們的目標。」(站在牛頓的肩上――二十世紀物理學大師的生平與學說)

6.    費曼:「除非親身實證,否則不算真正了解。(What I cannot create, I do not understand.)」
(站在牛頓的肩上――二十世紀物理學大師的生平與學說)

7.    我想畫家並不是透過繪畫表達自己的靈感,而是靈感透過畫家將自己表現出來。(天才費曼)

8.    如果猜測和實驗不符,它就是錯的。這就是科學的祕訣。只要它不符合經驗,它就是錯的。這就是唯一的規則。(天才費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