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發展 與 「古文運動」的發展及影響 |
一 、先秦散文的發展歷程 “先秦”指的是秦統一之前的歷史時期,包括原始、奴隸、封建社會初期三個階段。先秦文學是中國文學發生和發展的最初階段,是中國文學的源頭。 1.、最早產生的兩種文學樣式是原始詩歌和原始神話。二者均是集體創作的口頭文學,原始詩歌具有詩、樂、舞三位一體的特徵, 原始神話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開端。 2、殷商甲骨卜辭、《周易》古經、殷商及西周銅器銘文,都是早期書面散文的萌芽。蘊涵著一定的文學因素。 3、先秦散文的主要形式,是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歷史散文是在史官文化傳統的基礎上漸進產生並成熟起來的。 歷史散文的發展大體上可分為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以《尚書》和《春秋》為代表。《尚書》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彙編,在中國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 義。此外,《逸周書》也是一部類似《尚書》的史籍。孔子編著的《春秋》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斷代史,是編年體史書之 祖,其體例和「筆法」-褒貶是非、微言大義。對後世散文都產生了經典式的影響。二書體現了早期歷史散文的特徵。 (2)第二階段,以《左傳》和《國語》為代表。《左傳》是中國第一部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也是先秦歷史散文中思想性和 藝術性最為突出的著作。《國語》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體史書,由各國的史料匯集而成。二書標誌著歷史散文發展到了 一個新的階段。 (3)第三階段,以《戰國策》為代表。《戰國策》也是一部國別體史書,主要記敘的是戰國時期謀臣策士們的言行。在語言藝 術上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諸子(哲理)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覺醒的背景下和百家爭鳴的學術氛圍中形成並繁榮起來的。諸子散文的發展大體上經歷了 三個階段: (1)春秋戰國之交:以《論語》、《墨子》、《老子》為代表。 (2)戰國中期:以《孟子》、《莊子》為代表。 變化萬端。 (3)戰國末期:以《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為代表。 <論語>-簡潔流暢,人物鮮明。<莊子>,使用寓言,文字新奇靈活。<荀子>,駢儷文先河。<韓非子>,大量使用寓言,為先秦諸子第一。 二 、漢、魏、晉、南北朝散文 西漢初-賈誼:《過秦論》、《陳政事疏》-善鋪張,好用比喻。鼂錯:帶有論辯性質。 王充:《論衡》質樸淺近,與當時文風不同。 曹植:《與楊德祖書》《與吳季重書》。 三、唐代散文 初唐、盛唐-駢文。 (一)、韓愈的散文及其影響 韓愈一生致力於古文運動,留下散文三百多篇,是文學史上出色的散文家。其散文內容 豐富,形式多樣。 李翊書》等。 《送董邵南序》等。 (二)、柳宗元的散文 柳宗元散文結合內容和形式看,可分為論說、傳記、寓言、遊記四大類。 《蝜蝂傳》等。 (一) 、歐陽修的散文 獎掖後進:歐陽修在嘉右二年(1057)知貢舉時,就通過科舉考試來提倡平實樸素的文風,排斥了 繼西昆派氣焰被打擊後而起來的“險怪奇澀之文”,使「場屋之習,從是遂變」《宋史·本傳》。至於王安石、曾鞏 、蘇軾、蘇轍等人的詩文,名重一時,和他的提拔是分不開的。 ※ 韓愈與歐陽修的散文 歐陽修的散文雖以學習韓愈相標榜,風格實各不相同: 韓文滔滔雄辯,歐文娓娓而談; 韓文沈著痛快,歐文委婉含蓄。 (二)、王安石的散文 王安石的散文以政論性的為多。這些作品,大都針對時弊,根據深刻的分析,提出明確的主張,具有極強的說明力量。 《答司馬諫議書》,剖析司馬光對新法的指責,言簡意賅,措詞委婉而堅決,表現了他堅持原則的政 治態度。 《讀孟嘗君傳》對歷史實際的分析,指出雞鳴狗盜之徒出其門正是不能得士的明證,駁斥了孟嘗君善 養士的傳統觀念。 《遊褒禪山記》《傷仲永》議論勝記述。 王安石的散文比較重視理論的說服力,較少注意醞釀氣氛,描摩物象,從感情上打動讀者,因此他 散文一般立意超卓,具有較強的概括力與邏輯性,語言簡練樸素。這是他的文學主張實踐的結 果。 曾鞏 (1019-1083), 備受當時文壇領袖歐陽修賞識。有濃厚的儒家思想,主張先道後文,極重視作家的 道德修養。 他的學術和文章,生前已傳譽遐邇,身後更盛名不衰。曾鞏散文作品甚豐,尤長於議論和記。 蘇軾的散文向來同韓、柳、歐三家並稱。他的政治論文,從儒家的政治理想出發,廣引歷史事實加 以論證,而文筆縱橫恣肆,又顯見《戰國策》的影響。如:《教戰守策》《刑賞忠厚之至論》。 (五)、蘇洵的散文 蘇洵的散文以議論擅長,《權書》、《衡論》等篇,縱談古今形勢及治國用兵之道,帶有戰國縱 橫家的色彩。《權書》中的《六國》借六國割地事秦諷刺北宋王朝對遼和西夏的屈辱政策,表現作者的愛國思想。 (六)、蘇轍的散文 蘇轍的議論文不如父兄,記為文卻紆徐曲折,饒有情致,如《黃州快哉亭記》等。蘇軾說他「汪洋澹泊,有一唱三歎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 《答張文潛書》。 五、明代散文 前七子,指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以李、何為最著名。在文學上,他們「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 ,反對“台閣體”,一時起了很大的影響。他們使人知道,在“台閣體”和八股文之外,還有傳統的、優秀的古代文學,但是他們放棄了唐宋以來既成的文學發展,走上了盲目尊古的道路。 (二)唐宋派 嘉靖間,反前後七子的有王慎中、唐順之、茅坤、歸有光等,因為提倡唐宋古文,所以被稱為“唐宋派”。 (三)公安派 萬曆間,繼續起來猛烈反對前後七子的擬古主義,以公安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為代表的“公安派”,時稱三袁。 袁宏道認為文學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有各個不同的時代,即有各種不同的文學反對貴古賤今,反對類比古人。 袁宏道更從作家或文章的主觀要求提出了“性靈說”。他讚美袁中道的詩說:「大都獨抒性靈,不拘格套,非從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筆” 」 《小修詩敘》。袁宏道所謂“性靈”,就是上文袁中道所說“性情”。由於重視“性靈”或“性情”,袁宏道並不怎樣強調“學問”、“意見”或“理”,而特別強調了自然天真或自然趣味。 反對擬古主義,和“公安派”同時,還有以竟陵人鍾惺、譚元春為代表的“竟陵派”。 六、清代散文 (一)桐城派 方苞、劉大魁、姚鼐努力提倡古文,正式樹立起古文理論。由於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因此稱他們的散文流 派為「桐城派」。 (二)陽湖派 清代乾嘉年間,治古文者,桐城派外,尚有惲敬、張惠言為代表的「陽湖派」,因二人都是陽湖人,故其文稱「陽湖派」。這一派實際上是桐城派的一個旁支,因劉大魁門徒,除姚鼐外,尚有王灼、錢伯坰。而王、錢二氏,便正是惲敬、張惠言的老師。 惲敬(一七五七 -- 一八一七),字子居,號簡堂,江蘇陽湖(今常州)人。乾隆舉人,官吳城同知。學識淵博,少喜駢文,後致力古文。和張惠言的思想傾向大致相同,有《大雲山房文稿》。張惠言(一七六一 -- 一八○二),字皋文,也是陽湖人。嘉慶進士,官翰林院編修。著有《茗柯文編》、《茗柯詞》。 二人同為「陽湖派」創始人。陽湖派之所以有別於桐城派者,大抵在於: 1﹒惲、張喜作古文,間或作駢文。 2﹒惲、張除取法《六經》、唐宋八大家外,並兼取《子》、《史》、《雜 家》。 3﹒惲、張發現桐城派「體氣纖弱」、「取經太狹」,因而變換方法,提倡 (三)、 湘鄉派 他奉命主持湘軍時,好延攬人才,以學問文章相切磨,一時文壇英俊多被網為幕府中成員,俞樾、郭嵩絒燾、薛福成、吳南屏、吳汝綸、張裕釗等,均有盛名,可稱桐城派後勁。經過曾氏的推展,桐城派能延至清末,深受他影響的,有嚴復、林紓,以至譚嗣同、梁啟超等,因而說是清代獨霸文壇的主流,並非過譽。 壹、 背景 一 文學因素:魏晉齊梁以下駢體文盛行,其流弊為內容空洞,遠離實際。 二 社會因素:中唐之後國勢日漸衰微,內有藩鎮割據,朝綱不振有牛李黨爭、又有宦官把持朝政,外有強敵,士子文人想恢復大唐國風、重振國家勢力,於是從古代的思想、文學中找出可以改變當時社會的精神價值----儒家思想與先秦兩漢散文。 貳、先驅 初唐柳冕、陳子昂等力主以散文矯正駢文之弊,然未成為風氣。 一 唐 韓愈 1思想: (1)提倡聖學:聖學即儒家學說即「仁義道德」 。容易明白、實行。 (2)推尊孟子,建立道統: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孟子(原道)。自言:「非聖人之志不敢存」。 (3)排斥佛老:韓愈認為佛教與與儒家倫理道德不合。佛教為異族宗教,非本土所有。佛教妨害國計民生。 2文學主張: (1)文以載道:文章的內容要合儒家的倫理道德,符合教化,有益人心。 (2)反對駢文:駢文至中唐已僵化無生氣、空洞無內容。 (3)提倡散文:以先秦、兩漢內容 蘊含教化、樸實無華、形式自由、語言簡潔、風格雄渾健 朗的散文取代六朝以來華麗纖弱的駢文。自言:「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 (4)務去陳言、詞必己出:雖是學習古人文章,但只師其意不師其辭。 (5)文從字順:文句要妥貼流暢,要求語言要繁簡適宜。 1韓愈有完備的文學理論,又有傑出的作品。 2韓愈曾在國子監三任博士、一任祭酒,故門生眾多,如皇甫湜、李翱、李漢等,人多勢眾。 3朋友同道的襄助:尤其是柳宗元主張「文以明道」 ,與韓愈在理論上互勵,以文章相聲援。 一 宋散文流變: 1西崑體: 唐代的古文在愈、元去世之後便漸沒落,此後唐末五代,駢體又佔壓倒優勢,宋朝楊億、 劉筠 、錢惟演等,主盟文壇,詩文學李商隱,他們喜作駢文,一樣是不顧文章的內容,只注意形式上的 對偶工巧、音調和諧,和字句的美麗而已。由於楊億編有一本《西崑酬唱集》,是故宋代這樣的文體被後代稱為西崑體。 2文學反動:提倡古文 北宋的古文運動是以復古為號召的文學革新運動,在歐陽修、王安石和三蘇的大力倡導之下,繼承了韓、柳的成就,使古文成為文學主流,蔚為風氣。 (1)歐陽脩力尊韓文,力主明道致用。 (2)先有范仲淹、宋祁、司馬光應和,繼有曾鞏、王安石、三蘇等人響應,古文遂為風氣。 3影響: 晚明的歸有光、唐順之(唐宋派)、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公安派)、鍾惺、譚元春(竟陵派)和清代的姚鼐(桐城派)、曾國籓等,都是沿著八大家的道路前進。這 個運動的餘波,到了近代五四新文學運動起來,才衰落下去。 二 、明代散文流變 1明初古文家:宋濂,其文醇雅。劉基其文雄奇。方孝孺其文雄健。 2擬古派: (1)前後七子:前七子----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為代表。後七子----李攀龍、王世貞、謝榛、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吳國倫為代表。 (2)反對「臺閣體」----以楊士奇、楊榮、楊溥「三楊」為代表的詩文。三楊都是當時的「臺閣重臣」,都位至宰相,時人稱為「臺閣體」,這種文章,歌功 頌德,粉飾現實,缺乏內容,在藝術上,也平庸呆板,毫無生氣。 (3)主張: 文必秦漢、 詩必盛唐 。 (4)流弊:一味在形式上復古,缺乏自身文采與特色,食古不化。 3唐宋派: (1) 代表人物:歸有光、唐順之、王慎中、茅坤。 (2) 主張:反對擬古。強調文章須文從字順,推崇史記及唐宋散文。強調本色、自胸臆中 流出與自然真誠。 (3) 茅坤編唐宋八大家文鈔,文學史上始有「八大家」之名。 4公安派: (1) 代表人物:三袁---- 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2) 主張:貴獨創、反復古、擬古。獨抒性靈,不拘格套。重視民歌、小說。作品要有生活內容。 (3) 影響:開啟明清小品文創作風氣。 (4) 流弊:風格輕佻、內容貧弱、脫離現實。 5竟陵派: (1) 代表人物:鍾惺、譚元春。 (2)主張:重視性靈。提倡 幽深孤峭 的風格。 6晚明小品: (1)代表人物:張岱。 (2)特色:篇幅小,題材廣,語言清新,形象生動,簡潔有力。 (3)作品:<陶庵夢憶>、<西湖夢尋>。 三、清代散文流變 1清初三儒與清初三家 (1)三儒: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 (2)共同主張:經世致用。文學要有益於世道人心、重視內容與生活實踐。 (3)三家:侯方域、魏禧、汪琬 (4)魏禧文學主張:尚用、立本、貴變。 2桐城派: (1)桐城三祖:方苞、劉大櫆、姚鼐 (2)宗風:義理、詞章、考據三者並重 (3)文學主張:a取法六經、左傳、史記、唐宋八大家、歸有光之文。 b嚴標義法----義:言有物----其指文章內容上要符合聖道教化。 法:言有序----指文章形式上要有條理有方法。 c文重雅潔。 (4)方苞:論學以宋儒為宗,推衍程朱之說。自期「學行繼程朱之後,文章介韓歐之間」。 (5)姚鼐編有古文辭類纂,為桐城教科書。 3陽湖派:為桐城別派,代表人物:惲敬、張惠言。 4湘鄉派:亦屬桐城別派,曾國藩為中興桐城古文的名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