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耀東出門訪古早 | 教學檔案

2009-12-18 18:37:24


http://blog.sssh.tp.edu.tw/daisy810501/1552

 

一、逯耀東與飲食文學

逯耀東教授以文人的趣味、學者的素養經營飲食散文,藉飲食文化作為一個縱向的緯度研究歷史,將酒、鹽、柴、米、醬、醋、茶等瑣事系統化,提升至文化的層次。出門訪古早一書分更上長安、出門訪古早、港人食 三輯,分別敘民國六十八年前後走訪北京、長安、蘇杭、南京、武昌、閩粵,和居香港所嘗所聞的美食,以及探究飲食文化發展變化的歷程。作為一位中國飲食文化研究專家,他以飲食入景,從北平到江蘇,從西北到閩、粵,並「出門訪古早」,為的是喚起故園故鄉故土綿綿的記憶。寫飲食、訪小吃,其實是寫縈迴心頭的懷舊之情,以及菜餚背後古早以來所流傳的生活智慧與習慣,隱藏濃重的歷史意識和在地文化意義。

  尋味、史實論證是他的寫作基調,即使只是輕鬆的飲食隨筆,也充分反映飲食文化的精神與內涵。再者,一個人對於食物的態度,多少也透露出對於生命的態度,因此在文章中可以讀到的不只是逯耀東的飲食美學,更是生活理念與對生命堅持的想法。

  逯耀東不認為自己是美食家,他把自己定位為飲食文化工作者,所欲從事的是飲食和生民之間息息相關的生活習慣、歷史源流、社會文化變遷一脈銜接的探究。他強調:「對於吃,我一直認為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環節,而且是長久生活習慣積累而成的」、「飲食雖小道,但五花八門各有門徑,自有淵源」。因為特別關注生民飲食,所以他對地方小吃情有獨鍾,如蚵仔煎、永和豆漿、貢丸湯……的歷史,是以文中不僅記錄他個人私密的記憶,也同時涵攝飲食與文化的對話。

  本文貫徹作者向來獨有的風格兼有旁徵博引的歷史考察與各地訪食的人間情懷,以溫婉的文學筆觸娓娓道來。當中有飲食之妙的敘述,有名菜與歷史掌故,也有身邊的飲食變遷描寫,將文史典故、現實生活、懷舊憶舊融為一體。

二、舌尖上的閱讀─文學與飲食

()行家的飲食品味

  文學以飲食入文,自古有之。打從詩經、楚辭、禮記、周禮、儀禮等儒家經典即有大量關於飲食的記載。論語鄉黨:「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可見孔老夫子不但喜歡烹調精緻的食物,也講究衛生,非季節性產物,肉沒切得方正,調醬不對,統統不吃;連市面上買的肉,唯恐不夠新鮮,也不吃。

  唐詩宋詞裡,讀者也可以爬梳文人由於當官、貶官或因時代動盪住過許多地方,有關飲食經驗的回憶。例如蘇東坡在黃州自創「東坡肉」、韓愈於廣州初嘗「生魚片」。明、清之際的散文家張岱講究生活品味,對生活情趣一環的飲食也頗有著墨,袁枚甚至留下詳實論述烹飪技術和南北菜點的隨園食單,其他如李漁閒情偶寄.飲饌部也敘述對飲食的品味與調理。

  中國人愛吃,許許多多的美食傳統因文字傳世而得以發揚光大,以四大名著為例,紅樓夢、西遊記、三國演義和金瓶梅都充滿飲食,可見,當食物完成從文學家的口到文學家的心這段旅程,形而下的吃也就昇華為形而上的藝術。

()開闢飲食書寫版圖的文學家

  近代周作人知堂談吃,不厭其煩繞著故鄉的飲食寫掌故、藥效、民情、傳說、歌謠;其他作家如梁實秋雅舍談吃,所談口味雖五湖四海,卻總不脫老北京佳餚,而趣味就在他的東拉西扯中海闊天空地展開。

  有道是:「富貴三代才曉穿衣吃飯」,在過去資訊封閉的時代,能稱得上吃過、見過的美食家,幾乎都是世家子弟,好比唐魯孫。唐魯孫是旗人,清末貴族後裔仕宦名澤之後,珍、瑾二妃的曾孫,嫺熟舊京民俗掌故,有「臺灣美食第一人」之譽。著有中國吃南北看凡十一冊,談的是晚清皇族膳食記憶,還有民間飲食品嘗描述,妙筆之下,食用過程和細節尤其精彩,令人稱絕。

 

()臺灣飲食文學現狀

  焦桐在主編的臺灣飲食文選序言中指出臺灣飲食散文的兩大主題懷人情或懷鄉味,以及藉飲食描寫親情,尤其藉由飲食書寫來處理記憶中的地理人文風景。

  唐魯孫以嗜吃、會吃、能吃等美食家本色知名;逯耀東整理歷史掌故,漫談古今飲食種種學問,偏重史學性質,於其飲食散文中盡顯歷史關懷的深度;林文月飲饍札記一書藉精緻細膩的食譜,懷念故人往事,文學抒情性較強。焦桐的完全壯陽食譜以食譜形式創作現代詩以及二十四道菜,企圖「以兩性之間的情色愛慾來解構壯陽迷思」,創造飲食文學新話題。

  九十年起韓良露陸續寫出其積累二十多年的旅遊及美食經驗,如:美味之戀微醺之戀食在有意思雙唇的旅行等。韓良露是個純粹的「美食作家」,或者說是廣義的「生活作家」,後來寫在味蕾的國度,飛行臺灣生活滋味玩味:Yilan 的味蕾筆記的葉怡蘭也繼承了這個身分有方梓的采采卷耳,寫菜蔬與親情;汪曾祺的五味,文字間穿插圖片,增添閱讀效果;而張曼娟散文集黃魚聽雷,寫的是家常飲食與成長記憶以及生活;小說家李昂的愛吃鬼等均嘗試以文字拼湊出一幅飲食地圖。

  女作家寫飲食多半是細微的記憶、母親的味道,猶有溫度的過往情事,以飲食作為複製記憶的媒介,追尋的是「失去的童年,喚不回的青春」,以及親情或百味雜陳的人生。但周芬娜品味傳奇──名人與美食的前世今生走的是旅遊美食路線,談在上海、浙江、江蘇、廣西一路探訪名人美食足跡。書中文章配有彩色應景照片,口腹視覺均得享受,卻有別於美食地圖,倒也雅致。

  黃寶蓮芝麻米粒說,吃的地域範圍較廣,作者二十年間居住紐約、香港、倫敦,口味早已西化。按她遊走的經歷,講述各國飲食美味,兼及習俗風情。讀者只要看到「村上春樹是個從文字到飲食都混種的現代作家」,就知道她要談義大利烏魚子與北海道鱈魚子的口感,儘管書名中國化,內容卻充塞西洋滋味。

  曾經是媒體文化記者的蔡珠兒,移居香港後出版的飲食散文南方絳雪不只有文采,更有厚度。南方絳雪一文主題是荔枝,實則是名物之學和抒情述感交錯而成的某種小論文兼重量級散文。另有饕餮書紅燜廚娘,號稱「以漢字下廚,用文學烹飪」,以現代生活的時尚筆觸,敘寫女性感受。

  中生代作家藉著飲食懷舊憶往,同時勇闖江湖吃出新人生新氣象,新世代作家自然也當仁不讓,如高翊峰的料理一桌家常得中國時報散文大獎,利用烹調的手法和過程,演化出父親形象,和父母之間的衝突;徐國能以一篇寫飲食與人生的第九味,徐徐形繪出父親的刀工,和對他的人生影響,得到聯合報散文大獎。

()飲食文學成為文學主流類型之一

   飲食從文人作家的閒情逸致、學者教授的野史之筆發展為一股文學風氣,藝文界更召開以飲食文學為中心的研討會、舉行把飲食文學還原為文學飲食的饗筵、編撰出版飲食文學選集等,使飲食成為「主題文學」。飲食文章結集,如范用編文人飲食談、焦桐編文學的餐桌…… 適時地整理了飲食主題,這些文字構成了永不散席的飲食文化閱讀盛宴,對飲食書寫運動有推波助瀾之效。焦桐夫妻兩人經營二魚出版社,專出飲食書籍和雜誌,意在推廣飲食文化,影響廣泛,民國九十二年所編臺灣飲食文選出版,共收入五十二位老、中、青壯輩作家的飲食心得,和他們的心情紀事,飲食文學正式成為臺灣文學的主流類型之一。洪健全基金會設的敏隆講堂也推出「飲食文學」課程,講授東京夢華錄紅樓夢飲膳札記臺灣飲食文選的飲食滋味與人生百態,至於要如何在宛如後現代的臺灣當代飲食景觀中吃得有「文化」,就要認真去讀廖炳惠的吃的後現代了。

(資料來源:蘇惠昭臺灣飲食文學的多重滋味,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 book/2004-08/17/content_1803257.htm;焦桐臺灣飲食文選,臺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林慶弧主編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飲食基金會,民國84年;陳嘉英著感官的獨奏與越界,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民國9412月等)

三、現代作家

作者

生平

學術

著作

王鼎鈞

1925~

筆名:寇節、方以直、董還主。曾任編輯、記者、祕書、教師等職,現旅居美國,專事寫作,抗戰末期,因從軍而輟學,遍歷中國大陸東北、西北、東南各地

創作分三類:1.雋永文字,寓言方式,短小篇章寫人生哲理。2.感性抒懷敘事。3.海外中國人之流浪意識,中西文明差異。整體觀之,以理性為基素,題材求新,不斷試驗

書集:人生三書、

我們現代人、碎琉璃

篇章:紅頭繩兒、

看大

余光中

1928~

民國44年與覃子豪創藍星詩社;48年主編現代文學;50年與洛夫論戰,又與國語派作家有文白之爭;60年提倡民歌,倡詩樂結合

臺灣詩壇最勇悍之健將;對臺灣新詩發展貢獻卓著;所著詩大抵皆富感性而有陽剛之美;中國意識濃厚

書集:等你在雨中

篇章:成都行、尋李白、你的耳朵特別名貴、聽聽那冷雨

逯耀東

19332006

臺大歷史系畢業,曾任臺大及香港中文大學教授

一生致力史學與飲食文化研究,歷史論述集中魏晉南北朝史;飲食散文縱橫古今,融合文學筆觸與歷史考察,反映飲食源流與社會變遷,將飲食散文從掌故和資料提升到文化層次

篇章:肚大能容、

出門訪古早

學術專論:魏晉史學

司馬中原

1933~

本名吳延玫,未接受正規教育,在軍中自學,逐漸走上寫作之途

著作甚豐,長篇以民國以來歷史為背景,描寫一般人民的苦難;短篇以鄉野傳奇故事為主,具抒情氣息

書集:加拉猛之墓

篇章:沙窩子野鋪

林文月1933~

生於上海,光復後返臺就學,畢業於臺大中文系,並至日本京都大學研究,曾任臺大中文系教授

集學者、散文家、翻譯家於一身。長期專研六朝文學,曾譯源氏物語等日本古典文學名著;散文質而膏腴,具平淡細膩風格

書集:午後書房、

飲膳札記

篇章:蘿蔔糕

楊牧

1940~

本名王靖獻,筆名葉珊、楊牧。十九歲起即致力於散文與詩的創作,不停推陳出新,自我突破,獲得極可觀之成就,現任教於西雅圖華盛頓大學

早年作品重抒情貴唯美,筆名楊牧後,力求融鑄知性與感性,塑造新一代美文典範,為臺灣當代極重要之散文家

書集:葉珊散文集、楊牧詩集、搜索者

篇章:野櫻、十一月的白芒花、柏克萊精神

張曉風1941~

筆名:曉風、桑科、可叵。夙慧作家,現任教於陽明醫學院

早期散文意象優美純淨;後期社會批判增強,由小我拓展至大我,風格以知性提升感性,為亦秀亦豪的健筆。作品以散文為主,涉及戲劇與小說

書集:地毯的那一端 、我在、再生緣

篇章:玉想、從你美麗的流域

陳冠學

1944~

曾任教師和編輯,七十年後專心從事寫作與研究工作

氣質溫柔敦厚,有關懷社會的思想,期待以文學喚起土地之愛,提升人生境界,文字明白曉暢,樸拙自然

書集:田園之秋、論語新注、訪草

余秋雨

1946~

為當代中國傑出的文化史學者、戲劇美學專家。曾獲上海十大高教精英榮號

所撰散文抒發歷史幽情,關懷山水人文,肯定人生命存在價值

書集:文化苦旅、山居筆記

篇章:柳侯祠、三峽、沙漠隱泉

洪素麗

1947~

臺大中文系畢業,赴美習畫,專攻木刻版畫,後跟隨江兆申、喻仲林兩位大師學國畫,現旅居美國,專事文學與藝術創作

寫作方面,早年詩文並進,後以散文享譽文壇。散文閒雅從容,帶陽剛雄勁;自在適性,意到筆隨,近作多抒發生態保育理念,關注臺灣人文史地

書集:港都夜雨、盛夏的南臺灣

篇章:萬鴉飛過廢田

龍應台

1952~

成大外文畢業,至美國獲英文系博士學位,後任教於中央大學,從事專欄寫作,後旅居瑞士、德國,在海德堡大學任教

所著野火集批評社會,文字辛辣,帶動言論自由風氣;後期文風趨向溫馨委婉

書集:野火集、

看世紀末向你走來

篇章:焦急、正眼看西方

廖鴻基

1957~

先後任職水泥公司、養蝦工人、縣議員助理等職,後創立黑潮海洋環境保護協會,積極從事海洋環保

作品以海洋為題材,描寫討海人生活,海洋生態環境與漁業危機等,文字風格質樸

書集:討海人、

鯨生鯨世

篇章:黑與白――虎鯨

簡媜

1961~

本名簡敏媜,臺灣宜蘭人;臺大中文系畢業,曾任文學雜誌及出版社編輯,現為專業作家;高中即開始創作散文,曾獲多項榮譽

作品以抒情散文為主,文思縱放而細緻,句法流動而鮮活,風格繁複多變;鄉土田園、宗教信仰、都會生活、女性內心世界等皆是其創作題材

書集:女兒紅、水問

篇章:夏之絕句、碗公花、竹枝詞、問候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