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補充講義 | 教學講義(三)

2010-02-03 19:04:35


http://blog.sssh.tp.edu.tw/forchin/1782

《詩經》補充講義

  ()十三經簡述

書名

簡 述

毛詩

(1)最早詩歌總集。(2)韻文之祖。(3)純文學之祖。

尚書

(1)最早史書(記言為主)。(2)散文之祖。

周易

(1)原為卜筮之書。(2)孔子作十翼,加以闡釋,乃成哲理之書。

周禮

(1)原名周官。(2)西漢劉歆改稱周禮。(3)內容為古代理想官制。

儀禮

(1)原名士禮。(2)內容為周代一切禮儀規範。(3)孔子、漢儒只稱「禮」。

禮記

(1)原名小戴禮記。(2)西漢戴聖編撰。(3)為秦漢儒者對禮的記錄與主張。

左傳

(1)春秋三傳之一,以記事為主。(2)又名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3)相傳為魯史官左丘明撰。(4)十三經中篇幅最長者。

公羊傳

(1)春秋三傳之一,以解經為主。(2)公羊高所撰。

穀梁傳

(1)春秋三傳之一,多釋義例。(2)穀梁赤所撰。

論語

(1)孔子學說之代表文獻。(2)共二十篇,始學而,終堯曰。

孝經

(1)記孝道之書。(2)十三經中字數最少者。(3)唯一自始即稱「經」者。

爾雅

最早的訓詁書(字書)。

孟子

最晚加入十三經者。

 

()詩經

書名

1.詩:春秋時只稱「詩」,論語中孔子提到此書皆稱為「詩」。

2.詩三百:詩有三百十一篇,扣去有目無辭的六篇,共三百零五篇,簡稱詩三百。

3.毛詩:漢初四家傳詩後來只剩毛詩傳世,故也有人以「毛詩」稱之。

4.詩經:詩、經二字連用,且作為書名,約自南宋初年以後

時代

來源

1.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而是匯集 春秋中葉以前五、六百年間的作品而成

2. 詩經詩篇之來源大致有二:即「采詩」與「獻詩」。

(1)采詩:朝廷所派的采詩官(或行人之官)到民間蒐集而來

(2)獻詩:士大夫為朝會宴饗、祭祀和頌揚功德所作

作者

作者多不可考

階層分布很廣,有王公貴族之作,也有「不識字的無名氏作品」

地區

黃河流域、(    )方文學

形式

(    )言為主,多重章疊句 (一唱三嘆)

內容

社會生活

風格

質樸寫實、溫柔敦厚(寫實主義文學)

價值

最早的詩歌總集、韻文之祖、純文學之祖

分部

四庫列入(    )

 

 

()詩六義

作法

意  義

例  證

風土之音曰風。各地民歌,反映各地的風俗習尚與人民的生活與情感,

十五國風

朝廷之音曰雅。流行於中原一帶為王朝所推崇的「正聲」。

1小雅是宴請賓客所用的音樂。

2大雅則是正式朝廷集會,國君接受臣下朝拜、陳述勸戒時所用的音樂。

宗廟之音曰頌。周王和諸侯用於祭祀典禮的樂歌

周、魯、商 (周頌最早)

鋪陳直敘(直敘)

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邶風靜女)

藉物比擬(譬喻)

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鄘風相鼠)

因物起興(聯想)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王風黍離)

 

()、孔子與《詩經》-

    古代有所謂「采詩」、「獻詩」之說,由采詩之官及公卿列士採集呈獻,以觀施政得失與民情風俗。孔子之前,流傳於各地的詩的篇數不可確知,但經孔子對詩篇加以整理,並取之教育學生,遂成為儒家六經之一。

(一)《論語》記孔子語:

1.「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2.「不學詩,無以言。」

3.「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4.「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5.「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6.「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二)《禮記.經解》引孔子語:

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絜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

 

()、傳承-漢時傳《詩》有四家:

    (  )詩、(  )詩、(  )詩(今文經)及(  )詩(古文經),後僅存《毛詩》及《韓詩外傳》。 《十三經注疏》中的《詩經》,即為西漢毛亨傳、東漢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時至今日,《毛詩》亦是《詩經》的別稱之一。

()、關於四始-

《詩經》有所謂「四始」之說。見於詩大序與《史記.孔子世家》。其說謂:<關雎>為風之始;<鹿鳴>為小雅之始;<文王>為大雅之始;<清廟>為頌之始。

 

()、關於詩序-

儒家所謂「詩教」,具體表現於詩序之中。詩序又有大序小序之分。

(一)詩大序-《詩經》首篇<關雎>詩前有一大段話,被視為「大序」,總論詩旨。如: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

(二)詩小序-每首詩前都有題解,稱為「小序」,多以道德或政治的觀點解詩。

     如:  <蒹葭>之小序云:「 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

後朱熹作《詩集傳》,盡廢詩序之說,另立新義。

 

()、成語集錦

  由詩經衍生的成語很多,以下列舉常見的例子及代表意義:

()秋水伊人 面對景物而思人。(秦風 蒹葭)

()桃灼呈祥、宜室宜家、于歸之喜 賀人嫁女之辭。(周南 桃夭)

()膚如凝脂、手如柔荑、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形容女子貌美。(衛風 碩人)

()未雨綢繆 比喻事先準備,防患未然。(豳風 鴟鴞)

()摽梅之年 女子到了適婚的年齡。(召南 摽有梅)

()宴爾新婚 形容新婚之甜蜜。(邶風 谷風)

()一日三秋 比喻思慕心切。(王風 采葛)

()遇人不淑 指女子誤嫁了不好的丈夫。(王風 中谷有蓷)

()輾轉反側 因心事而翻來覆去睡不著覺。(周南 關雎)

()螽斯衍慶 祝人子孫繁盛。(周南 螽斯)

(十一)搔首踟躕 以手抓頭,來回走動,形容心情焦慮著急的樣子。(邶風 靜女)

(十二)人言可畏 比喻輿論力量之大,令人心生畏懼。(鄭風 將仲子)

(十三)切磋琢磨 互相研討,彼此砥礪。(衛風 淇奧)

(十四)無忝所生 指不辱父母,對得起父母的意思。(小雅小宛)

(十五)臨深履薄 形容人遇事戒慎恐懼,小心應對。(小雅小旻)

(十六)瓜瓞綿綿 指子孫繁盛,傳世久遠。(大雅 綿)

(十七)投桃報李 指彼此互相饋贈。(大雅 抑)

(十八)風雨如晦,雞鳴不已 比喻處於險惡環境中,不改其操守。(鄭風 風雨)

 

 

()、各版本《詩經》選文

原文

翻譯

〈靜女〉

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

彤管有煒,說懌女美。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

匪女以為美,美人之貽。

嫺靜姑娘真美麗,在城樓角隅等我。

她故意躲藏起來,害我看不見她,直忙著抓著頭皮,徘徊不定,不知如何是好。

嫺靜姑娘真漂亮,送給我一支紅管。

紅管鮮紅有光澤,我很喜歡它(,就如同喜歡她一樣)。

她從郊外特地採來茅荑送給我,白荑實在美麗又稀奇。不是草兒有多美麗,而是因為這是美人送給我的。

〈關睢〉

關關睢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採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關關和嗚的雎鳩,並棲黃河的沙洲。

嫺靜美麗的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

 

長短不齊的荇菜,她左右順流去採。

賢淑美麗的姑娘,日日夜夜追求她。

想要追她追不到,醒時睡時都心焦。

相思情意綿又長,翻來覆去睡不好。

 

長短不齊的荇菜,她左右兩邊都採。

嫺靜美麗的姑娘,彈琴鼓瑟相親愛。

長短不齊的荇菜,她左右邊都採摘。

嫺靜美麗的姑娘,敲鐘打鼓使她樂。


新詩欣賞-陳義芝<蒹葭> 

秋水潺湲地走進相望的瞳仁深處

玉臂已覺清寒的時節

我突然想起圈點過的詩經

恰恰攤開在最美的蒹葭那頁

且心痛地想著萋萋的蒹葭

是長在懷思的水湄啊

 

這般情懷遠從溱水洧水流向南

紛歧的水路錯落的澤鄉

再南,如候鳥南飛

渡過山原及海峽

如今駐停

島上心怯的急流邊

這樣的纏綿世世有人傳唱

以古典的現代詠嘆最最赤裸的白話

最早應是周代正昇平那年

在多情的鄭風、秦風中

直到晚唐五代宋

剪燭的燈下或騎驢的背上

始終低徊

 

總是疼惜著伊人

疼惜今生未了的情緣

當苔濕而又迷茫的路如秋意長

我感覺不論白露未已或已

恍惚的身影都成了夢裡的蓮花

那比七世更早以前

就注定要使人痛苦的人啊

亭亭那朵,在蒹葭的水域

在孤鶩斜飛的水中央

我偷眼望著,簌簌垂淚

費神地

為夜空繫上一顆顆

晦澀的星結

 

此後

應溯洄而上或溯游而下

應褰裳涉水或放棹流渡

啊,泠泠的弦音仍不斷從上游漂來

我隨手截撈,默默地咀嚼

白蓮清芬

萬種的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