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府與古詩補充講義
《第一單元:樂府詩》
一、樂府詩
由來 |
「樂府」原是官署名稱,職在採集民間歌謠,後人乃將所採集的詩,都稱為樂府,後世則舉凡民歌或合樂的詩,都稱樂府詩 |
特色 |
常用「歌、行、吟、怨、弄、謠、辭、引、曲、調、詠、唱、操」等為名,如長歌行、長干行、琵琶行、遊子吟等 |
格律 |
句數、字數不限,以五、七言為主,不重平仄,不重用韻 |
異稱 |
宋、元人稱「詞」、「曲」也叫樂府,如《東坡樂府》乃是蘇東坡的詞集,《東籬樂府》乃是元人馬致遠的曲集 |
詩集 |
昭明文選中有樂府古辭;宋人( 郭茂倩 )輯漢、魏至唐、五代的歌辭,編為《樂府詩集》,是我們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樂府詩總集。分樂府為十二類 |
例作 |
1.飲馬長城窟行、陌上桑、長歌行為漢代古樂府,屬「古辭」
2.孔雀東南飛為漢代樂府詩,屬雜曲歌辭,為中國第一首長篇敘事詩
3.長干行為李白仿樂府舊題而作,屬雜曲歌辭
4.白居易
琵琶行屬中唐時期的新樂府 |
※中國四大韻文:( 賦 )、( 詩 )、( 詞 )、( 曲 )。
二、樂府之發展
產生於兩漢 |
1.「樂府」本漢官署名,職司國家祭典樂制,兼採民間音樂,經採集者稱為「樂府」(漢武帝擴大樂府官署規模)
2.漢武帝時正式成立樂府官署,漢書.禮樂志云:「至武帝定郊祀之禮,乃立樂府,採詩夜誦。」以李延年為協律都尉,多舉司馬相如等數十人造為詩賦,命李延年作新聲曲。漢書.藝文志:「自孝武立樂府而採風謠,於是有趙、代之謳,秦、楚之風,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亦可以觀風俗、知厚薄云。」後人便把那些協律的詩歌稱為樂府,此為「樂府」之所本 |
發達於南北朝 |
南朝作品婉轉,如長干曲;北朝作品樸質雄渾,如木蘭詩 |
沒落於隋 |
與音樂逐漸脫節,樂府徒存其名 |
變調於唐 |
中唐白居易、元稹提倡「新樂府」,力求平易,戒絕無病呻吟,以抒發生民之痛為務,但是「不依舊譜,不入樂」,故稱變調 |
三、新樂府運動
4. |
原因: 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宦官擅政、賦稅繁重(見「柳宗元 捕蛇者說」),有志之士,希望透過改良政治以使王室中興,因此有韓柳的古文運動、元白的新樂府運動。 |
5. |
新樂府:為樂府新題之簡稱,與樂府舊題相對稱。指唐人自立新題而作的樂府詩。 |
6. |
文學主張:
1.(文人詩)不合樂,只能誦。
2. 內容側重寫實,以反映社會問題為主。
3.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詩歌要能「上以補察時政,下以洩導人情」,「非求宮律高,不務文字奇,惟歌生民病,願得天子聞。」白居易以諷喻詩改革時政之舉,使他「始得名於文章,終得罪於文章」,得罪權貴,以致遭貶江州司馬。故白居易之詩力求〔老嫗能解〕,為中唐社會寫實派代表。
|
四、重要的文學「總集」
1. |
昭明文選:南朝 梁 昭明太子 蕭統 主編,凡六十卷。選錄秦漢至齊梁的詩、賦、文、書、論等,為第一本文學總集。 |
2. |
玉臺新詠 :南朝 徐陵。所選自漢至梁之詩,梁簡文帝為太子時,好作豔詩,晚年欲取綺羅脂粉之詞,合於溫柔敦厚之風者,後乃以纖豔之詩為「玉臺體」。 |
3. |
樂府詩集:宋、郭茂倩編,上起唐虞、下至五代,總括歷代之樂府詩,分為十二類。 |
《第二單元:古詩》
一、古詩的發展
(一)兩漢
1、五言詩――班固的〈詠史詩〉
2、七言詩――曹丕的〈
燕歌行〉為首篇
3、古詩十九首
(二)魏晉南北朝
1、
三曹――東漢末葉,建安時代(196〜220)成熟的五言詩大量出現,如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之作。曹氏父子的詩,被稱為「建安體」。
曹操長於四言,不可羈握。〈短歌行〉的風韻古直悲涼。
曹丕的五言詩清雅婉約,其〈燕歌行〉是七言詩最早的成熟作品。
曹植的五言詩稱建安之傑,鍾嶸《詩品》列之於上品。
2、建安七子――圍繞三曹的「建安七子」形成建安時期的文學集團:
曹丕稱劉楨的五言詩「妙絕時人」,文心雕龍則譽王粲為「七子之冠冕」。
3、
正始詩人――魏末詩人以「竹林七賢」為代表:阮籍、嵇康、山濤、向秀、劉伶、阮咸、王戎,所處時代在魏(明帝)正始年問,故又稱「正始詩人」。其中以
阮籍的
〈詠懷詩〉為代表。
4、
太康詩人――晉代的古詩名家,有「二陸」、「兩潘」、「一左」,。「二陸」是陸機、陸雲兄弟,「兩潘」是潘岳、潘尼叔侄,「一左」是左思。
左思〈詠史詩〉,筆力雄健,直逼漢魏。
5、永嘉時期,郭璞被譽為過江以後,中興第一。
6、東晉義熙年間,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五首及〈飲酒〉詩二十首,蘇軾評曰:「質而實綺,癯而實腴」,不見重於當世,至唐宋之後才為世所重,被譽為「古今
隱逸詩人之宗」、「
田園詩人之祖」。
7、南朝宋‧
謝靈運(大謝)與陶淵明並稱「陶謝」,其詩(刻畫山水),為
山水詩人之祖。
南朝齊‧謝朓(小謝)繼之,與謝靈運並稱「大小謝」。
8、南朝齊梁之間,詩風輕豔,以寫宮廷女子的體態、閨閣女子的怨思,成為「
宮體詩」的代表,唯格調低靡,華麗無實。
9、徐陵、庾信文采華美,風格綺麗,稱「
徐庾體」。
(三)唐宋
1、因近體詩興起,所作已不如以往之專精。
2、唐之李白、杜甫、韓愈、白居易,宋之蘇軾、黃庭堅,諸家古詩仍極出色。
二、古詩十九首
(1)梁代昭明太子蕭統編纂文選時,將失去主名的十九首古詩並列為名,題曰「古詩十九首」,此後「古詩十九首」遂成專稱。
(2)古詩十九首產生時代大約在東漢後期的桓帝和靈帝之間,反映當時中下層知識分子的生活遭遇和思想感情,內容大致可分為兩類:
1描寫仕途失意的苦悶和悲哀:如西北有高樓、生年不滿百。
2抒寫遊子思婦的別離相思之情:如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
(3)古詩十九首在詩歌發展史上的重要意義:
1繼承詩經「溫柔敦厚」、「思無邪」的精神,為建安詩風作準備。
2它是漢代詩歌由民間文學發展到文人創作的重要轉折點。
3確立五言抒情古詩在詩壇上的獨立地位。 |
《第三單元:、「樂府詩」與「古體詩」之比較》
地位 |
漢代詩歌文學之雙葩 |
詩體 |
樂 府 詩 |
古 體 詩 |
起源 |
漢武帝成立樂府官署,經樂府署採集保存之詩歌,稱為樂府詩。 |
兩漢已有古詩,然古詩之名實始於唐,為有別於〔近體詩〕。 |
作者 |
多為「民間」所作(俗) |
多為「士大夫」作(雅) |
音樂 |
入樂,可歌 |
不入樂,徒誦不歌 |
內容 |
多記功「敘事」,反映時代,
貴「遒勁」。 |
多「言情」,溫柔敦厚,尚「溫雅」。 |
句法
|
句式自由,多長短句,亦有句法整齊者。 |
句式嚴整,多五、七言,少六、雜言。 |
格律相同
|
句數不限,字數亦不限。平仄不分,對仗不須。只求韻諧(寬),可以換韻。 |
發展
|
創始於兩漢,成熟於魏晉,衰頹於南北朝,復古於唐宋(新樂府運動)。 |
產生於兩漢,發達於魏晉,衰落於唐宋。 |
流變 |
為詞取代 |
演化為近體詩 |
《第四單元、樂府、古詩、近體的比較》
詩體 |
時代 |
分類 |
字數 |
平仄 |
押韻 |
對仗 |
特色 |
樂府 |
兩漢 |
以音樂分成十二類 |
五言或雜言 |
不限 |
和諧 |
不要求 |
必合樂而歌,大半為民間歌謠,作者多不可考,敘事詩多,如陌上桑、孔雀東南飛。風格遒勁。常用歌、行、吟、曲、調、引為標題。 |
古詩 |
兩漢、魏、晉 |
五古
七古 |
五言、七言(可夾雜非七言句) |
不限 |
和諧,
可轉韻 |
不要求 |
只誦而不能歌,大抵為文人創作,敘事少、抒情多。古詩十九首樸質傷感;魏晉多勁直;陶潛則以自然醇厚取勝,南朝則以唯美著稱。 |
近體詩 |
唐 |
律詩、絕句、排律 |
四句(絕)八句(律) |
有定格 |
一韻到底 |
律詩中間兩聯一定要對仗 |
分初、盛、中、晚四期,各種詩風兼備,名家、詩人輩出,為我國詩歌的黃金歲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