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組報告 | 學生學習檔案--116
2010-06-14 11:00:43 |
||
http://blog.sssh.tp.edu.tw/jinmei/2298 |
||
台北市立松山高中98學年度第一學期公民與社會科小論文
撰稿人-班級:116 組別:第四組 姓名:12 黃雅婷 13 楊雅婷 19 謝明穎 38 潘柏宏 39 鄭立昌 共同製作
一、 前言 第46屆金馬獎頒獎典禮昨晚舉行,竟出現史上第一對雙影帝,黃渤、張家輝分別以《鬥牛》、《証人》中的演出,雙雙稱帝,其中黃渤更是拿下人生中第一座最佳男主角獎,令他直呼感動。 張家輝以《証人》中的盲眼反派演出獲評審青睞,戲分甚至壓過原本的男主角謝霆鋒,與一人貫串全片、與乳牛對戲的《鬥牛》黃渤兩雄相爭,他說,之前看了《鬥牛》,就認定黃渤是最大勁敵,這是最完美的結果。張家輝還開玩笑說:「獎金是瓜分還是每人一份啊?」他一得獎,馬上打電話通知老婆關詠荷,「她當場尖叫、興奮、很開心。」但他表示,獎金不會拿來送老婆禮物,而是先請劇組大吃一頓。 黃渤每個鏡頭都拍逾百遍黃渤則說,[A1] 他翻開場刊中的歷屆得獎名單,裡面都是劉德華、梁朝偉、張曼玉等俊男美女,「現在這座獎,就是他們拿過的獎,我真的可以拿嗎?」黃渤拍《鬥牛》拍了四個月,「這是我拍過最苦、受傷最多、又耗費最長時間的電影,每個鏡頭幾乎都拍了一百多遍,但現在證明都是值得的。」 一度拒演二度入圍終奪獎 李冰冰接拍《風聲》前,導演將小說原著大變動,主線從她扮演的「李寧玉」換成周迅飾演的「顧曉夢」,她一度不想演,但她成功演繹被姊妹背叛、遭男友出賣的解碼師。二度入圍的她如願封后,致詞時哭得梨花帶淚,「感謝發生在我身上一些戲劇性的事。」令人聯想她與朱孝天喧騰一時的緋聞。 正巧爹生日 李冰冰漏謝爸 李冰冰從演電視到躍為影后,擊敗頭號勁敵周迅,她一路情緒激動、語無倫次,自嘲致詞是她最不好的表演,「很難相信是事實,謝謝我的團隊不離不棄。」在後台她才想起昨天是爸爸生日,尷尬笑說:「對啊,忘了謝謝爸爸,真不孝。」(註一) [A2] --<摘自中國時報【金馬採訪團文字記者:張士達、李雨勳、葉宜欣、葉君遠、王雨晴、朱梅芳、宋志民、洪秀瑛、賴怡鈴、陳于嬙、黃識軒、徐亦橋、郭家崴】>[A3] ◎研究動機: 電影是現代人生活的一部分,是休閒活動,也是藝文欣賞。今年第46屆的金馬頒獎典禮日前才落幕,精彩的演出、眾多的入圍電影,平日滿天飛的明星八卦,一波接一波新片強打預告,長江推後浪新秀崛起,不斷的輪迴著,在我們的生活中上映,引發我們對電影研究的興趣,到底電影是什麼?那炫麗的大螢幕上,一幕幕快速飛逝的影像,訴說著不同的故事,到底演員們、導演們想告訴我們什麼?讓我們一起抽絲剝繭,探索其中的祕密吧! ◎研究目的: 藉由電影類型的差異性了解各國文化的相異處,從不同面相進行剖析:親情、友情、愛情、價值觀、歷史、環保……,探討電影對人類日常生活的影響以及文化意涵。 ◎研究架構: 以文化、意涵、國界為主軸進行分類,情感面向包含:親情、友情、愛情、手足之情君臣之情等,歷史背景:古今未來,國與國的文化:語言的藝術、權利的鬥爭等。不同的面向帶來不同的價值觀。
◎研究方法: 透過各大報章雜誌媒體、網路部落格、論壇、全球各地影展之消息,以及小組共同討論,了解電影界生態與其文化。 ◎研究範圍: 各國影片不拘,具文化意涵、經典代表性、無情色及暴力負面影響之影片。 二、 正文 說到電影首先必須了解,關於「電影」一詞的定義:「電影」,意稱映畫或映畫戲,是一種視覺藝術,利用膠卷、錄像帶或數位媒體將影像和聲音捕捉,再加上後期的編輯工作而成。電影於1896年傳入上海,當時稱為「西洋影戲」、「電光影戲」等,簡稱「影戲」。至於歷史上第一部電影是眾說紛紜,但一般認為是1895年法國盧米埃兄弟在巴黎咖啡廳公開放映世界上第一部電影《火車進站》,從此就宣告了一個偉大的時代的開始。 早期的電影都是黑白無聲的電影(默片),至於史上第一部有聲電影直到1927年才推出--爵士歌手。隨著科技的進步,彩色電影於1930年左右的引入,而彩色電影取代黑白電影更是個逐漸轉變的過程。 二十一世紀是個資訊爆炸的時代,電影的數目更是難以計量,於是我們決定各自挑出自己喜愛的片子作介紹,或許無法將經典的代表片一一介紹出來,但經典依舊會是經典,並永存於人們的心中。 《暮光之城[A5] 》描寫純情吸血鬼愛上高中女生的禁忌戀情,女主角貝拉從繁華的鳳凰城搬到偏僻且陰雨不斷的福克斯,她原本認為往後的日子會很無聊,但當她遇上神祕又迷人的愛德華之後,生活開始變得刺激有趣,心也深深地被吸引。到目前為止,愛德華一家人身為吸血鬼的秘密,在福克斯是不為人知的,因一連串的意外,所有人都陷入險境,特別是貝拉──愛德華最摯愛的人。他們之間濃烈的愛意,讓兩人就像在刀尖上行走,在慾望與危險間掙扎著求取平衡。乍看是言情小說般情節,但暮光之城系列小說全球銷量高達7000萬冊,改編電影更是狂賣,從小說到電影所引爆的全球「暮光狂潮」,連流行文化專家都嘖嘖稱奇。由美國家庭主婦史蒂芬妮梅爾所創作的《暮光之城》四部曲小說,自首部電影《暮光之城:無懼的愛》問世後,凡是與電影沾上邊的相關商品都成為熱賣品。影壇新人男主角羅伯派汀森更是一夕爆紅,擊敗《夜訪吸血鬼》的布萊德彼特、湯姆克魯斯等人,被時人雜誌選為史上最性感吸血鬼。連書中重要場景,遠在西雅圖旁邊溼冷偏僻的福克斯小鎮,也成了觀光景點。吸血鬼不再恐怖,反成了最受歡迎的潮品。 暮光之城魅力何在?梅爾筆下的吸血鬼,完全打破傳統刻板印象,他們不睡棺木改住豪宅開名貴跑車,陰雨白天一樣可以外出,就算陽光出現也不會燒死他們,只會讓他們像鑽石般閃閃發光。男主角愛德華一家人還非常善良,他們學習控制慾望不吸人血改食動物血。 當然小說吸引人的元素不光是這樣創意,重點在禁忌的愛情。因父母離異被迫來到小鎮與父親生活的貝拉,外貌平凡害羞,甚至有些孤僻不合群,貝拉對渴望吸她的血的俊美吸血鬼一見傾心,兩人的愛情遊走在生死危險邊緣。但暮光之城系列為何也吸引人?只能說人們對愛情的渴望,從不因年齡的增長而止息。(註二)[A6] (二)海角七號 接著來談談前陣子最火紅的國片--海角七號,六十多年前,台灣光復,日本人撤離。一名日籍男老師隻身搭上了離開台灣的船隻,也離開了他在台灣的戀人:友子。無法當面說出對友子的感情,因此,他把懷念與愛戀化成字句,寫在一張張的信紙上。 海角七號的底蘊是人生的殘酷、記憶與感情的空虛。為了開發台灣的商業市場、挑動網路鄉民的口味,導演魏德聖做了成功的妥協,讓觀眾覺得看到一部詼諧幽默、沒有冷場的本土劇。但魏德聖還是沒忘記他學電影的初衷,努力地將他許多創作意念埋藏在電影裡等待人來探索。 面對的是一個不健全的觀影環境、對侷限的資源,沒有太多時間與預算去挑演員,只能找出「不紅的音樂人演音樂電影」這最簡便快速的方法。為了藏拙,魏德聖高明地選擇讓海角七號「動起來」。這是一部快速移動的電影,從一開始高砂丸在海面上奔馳、阿嘉騎機車回恆春、載運模特兒的小巴穿不過恆春城門,劇中十字路口車流交錯、茂伯和阿嘉騎機車送信、美玲跑到飯店外攔車差點被撞倒,到最後中孝介的歌迷向海灘奔跑、阿嘉將七封情書送到海角七號,整部戲不斷奔馳,快速串接鏡頭,配合著音樂的律動,讓觀眾一直保持在高亢的情緒,配合笑點,不會煩膩。(註三) (四)投名狀 再來也是一部大卡司的華語片--投名狀,十九世紀中葉,舉世都在動盪變革中:歐洲─德意志帝國成立;美國─南北戰爭;日本─明治維新;中國─鴉片戰爭、香港被割讓、太平天國定都南京,風起雲湧,此起彼落。時代的巨輪不會稍一止息,全世界在戰亂中走向現代,時勢造就了英雄的誕生,亦摧毀了人性的純真。 (五)明天過後 明天過後這部片子以特效展現天災地變的可怕,來提醒人類文明對大自然造成的傷害及大自然的反撲。片中男主角對兒子的親情,妻子對病人的責任,兒子對女孩的愛,又一次提醒觀眾患難見真情的道理。雖然是標準的好萊塢賺人熱淚模式,片中除了讓人怵目驚心的龍捲風、冰雹、夏日的降雪,最發人省思的是人在面對危機時的態度。 本來和兒子喜歡的女孩搞曖昧的男孩,看見女孩有危險,忙著逃跑而從未想到女孩。有些人平常看似很有決斷力,看似熱心優秀,一旦遇到了危險,就完全不是那一回事了。為了躲避大水而湧入市立圖書館的人群,聽從了警衛的意見一同往南方去。主角的兒子不斷的大聲疾呼阻止,群眾仍不為所動。走到半路就下起了雪,有些人開始後悔了。"早知道就留在圖書館..."最後的下場,是滿街的凍死骨。一直固執己見的副總統,打從心底不相信男主角的預測。直到天災地變至無可挽回的階段,才頓時悔悟。 也許觀眾會不斷的罵這個副總統,罵他不下決定。也許會不斷的罵那個警衛,怪他妄自行動。但是事後說"早知道"誰都會,在螢幕前謾罵也誰都會,當自己身為副總統,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會影響世界的時候,他用什麼立場來相信整個美國會進入冰河時期,要所有的北方居民馬上撤離?這些劇情固然是顯露人們在面對危機時的處理態度,明智或愚闇其真正要透漏給觀眾的訊息是:你能在面對危機時做出正確的決策嗎?很多人一旦面對危機就慌了手腳,或妄自判斷。別說面對危機了,甚至有些人連日常生活的事情都無法做出正確判斷。到了卅歲還跟小孩子沒兩樣。我們該如何培養準確的判斷力?那需要平日累積的經驗、客觀的態度、不恥下問和不妄自尊大。這是需要無時無刻提醒自己的。 另外一點,這部電影反映了現今社會的狀況:西方富強國家vs所謂的第三世界落後國家。西方國家會強大,其中一項很重要的因素是地利。適宜的氣候條件和地形幫助國家的經濟發展,而熱帶地區的國家就處於劣勢。當你強勢的時候,就可以看輕他人嗎?當面對大自然的災變,連美國也被迫向鄰居第三世界的墨西哥低頭。墨西哥政府怕美國難民湧入,封鎖邊境,直到美國政府開出條件,所有墨西哥向美國的借債一筆勾銷,邊界才被開放。除了有風水輪流轉的感嘆之外,也會讓人看見西方國家和第三世界的關係。這部電影要我們看見的,不只是人類對環境的危害,還有人類自己的缺點,和國家對國家的互動。(註五) (六)不能沒有你 最新一屆的金馬獎剛揭曉,國片「不能沒有你」成為最大贏家,一共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著劇本、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加上觀眾票選最佳影片,勇奪五匹金馬。「不能沒有你 」是由六年前真實社會案件改編(註一),描述一名父親因為爭取不到女兒監護權,面臨骨肉分離的親情割捨,走投無路下,使出激烈手段,被迫抱女兒跨坐跳天橋抗爭。 《不能沒有你》用最安靜的筆觸,寫出了人生最沈重的一聲歎息,那就是生命的藝術了。 註一:今年金馬獎最大贏家《不能沒有你》改編自真實故事情節感人,賺人熱淚,這一對父女歷經了多少波折,才能繼續生活在一起。 三、結論 電影,有親情、友情、血腥、戰爭、文化、環保 …… 雖然只是短短的幾小時,總卻深深烙印在心中;雖然只是零星片段,但卻漸漸影響價值觀。其中,文中的《不能沒有你》就是屬於濃厚的「親情」,父愛的偉大,斷不了的愛。當下,腦中浮現的是我與爸爸相處的「慘狀」,心想得中是離他越遠越好,總覺他礙事。想想,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電影,是人性化的,彷彿身歷其中,而我就是那個主角,給人一股安慰的感覺。 看完''明天過後''使我非常震撼,也開始反省我們人類對地球的危害,人類因著自己的自私,不斷的破壞生態環境,也破壞了大自然的美好,而我們人類對地球所做的種種危害,地球也會像戲中所演的像人類反撲,如同戲中的劇情一一上映,雖然這部片子給人不安的感覺,但這些問題是我們必須去探討的,也彷彿暗示著我們人類對環境生態的破壞,地球總有一天會受不了的,也會一一的反撲........所以我們要漸漸的開始注意環境生態,再謀求人為利益和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要開始留意環境的保護,使人類可以和大自然並存。 陷入了電影世界,無法自拔,每個音效,每段劇情,每個動作,沒有一個允許漏掉。 綜觀投名狀兄弟情義,讓人扼腕與心痛,當坑殺四千蘇州人時,掬了點淚,覺得十分不值本片,讓人對兄弟情義,感傷中,心灰意冷!本心難改,本性難脫,當每個人各自有其價值觀時,共命共力之兄弟情,瞬間亦可反目成仇。 引用魏德聖的話:「最後的場面是整部電影的原點,是愛情遺憾的開始。一個八十歲的老人收到她初戀的情書,她頭腦裡浮現的難道不是那個青春年少的自己和鍾愛的情人…如果二十年後還有人記得《海角七號》這部電影,頭腦裡第一個浮現的畫面一定是,那個帶白帽的少女孤單地站在人潮蜂湧的碼頭,等著他的情人出現!」 綜觀上述之見,有些感動是無法用文字描寫的,只有親身經歷才能理解。這次報告的製作時間過於倉促,加上事前的規劃過於完美,設定的範圍過廣,導致和現實有些落差,執行時無法達成目標,所以我們只好選擇每人分工合作的方式,或許讓文章看起來無連貫性、架構鬆散,但卻是集大家的心血而成之作。 四、資料來源 ü 維基百科 ü Yahoo新聞--中國時報 ü Yahoo知識﹢ ü http://tw.myblog.yahoo.com/jw!Uc4Mcd6fHwOhicuYuQtm.XpFyQ--/article?mid=19100 ü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5%B7%E8%A7%92%E4%B8%83%E8%99%9F ü tw.movie.yahoo.com/movieinfo_main.html/id=2278 ü http://tw.myblog.yahoo.com/jw!GpqEKTKZBQQAyv2J1yEJynu4/article?mid=215 ü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212/17/1ws4i.html ü http://tw.movie.yahoo.com/movieinfo_main.html/id=768 五、工作分配 撰稿:全組(統整:13) 資料查詢:全組 美工設計:19 印製:12 上台報告:38、39 六、 附錄 1.電影宣傳照:
2.明天過後延伸時事議題: 哥本哈根會議 關鍵五議題 哥本哈根氣候變遷高峰會7日召開,各國領袖必須在五個關鍵議題上達成共識,才能把未來氣溫的增幅控制在攝氏2度以內。各國已大致同意,為了達成這項目標,全球溫室暖化氣體的排放量必須在2050年時,減至1990年時的一半。其中八大工業國家更進一步,願把減碳目標設在80%。但首先浮現的是富國中期減碳的目標,爭議點是2020年。發展中國家要求富國在2020年減碳25%到40%,但少有富國願意承諾這種減碳水準。
富國減碳 2020年拚減40% 日本最接近,願意在2020年減碳25% 。歐盟承諾減碳20%,而如果發展中國家願意一同減碳,就把減碳目標提高到30%。 問題卡在美國,根據參議院還在審議的法案,2020年僅比2005年減碳17%。 而對於發展中國家,哥本哈根會議將不會要求絕對的減碳目標。這是因為當前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絕大多數都是先進富有國排放的,而目前發展中國家的人均排碳量也遠低於先進國家。 因此,關鍵在於提高發展中國家的能源運用效率、增加再生能源運用。第二個議題就是開發中國家的「排碳緩和」作法。巴西承諾以替代能源與乾淨發電科技,讓2020年的排碳量與「依照現狀」發展下去相比,可以少掉36-39%。也就是說,巴西的「緩和目標」是39%。 金援談判 尚無具體承諾 而為了協助發展中國家減碳,富裕國家必須出錢出力,於是有了第三與第四個議題:資金援助與技術轉移。在全球經濟仍舊低迷、政府財政吃緊的狀況下,富國對窮國的減碳金援恐怕相當困難。富國也希望以金援作為最大的談判籌碼,放在最後談。因此,除了歐盟已經承諾提供30億到150億歐元資金,其他富國仍未有具體承諾。 另一種「間接金援」的方式,是建立全球排碳權市場,讓富國向窮國購買碳權。這也是京都議定書原本的架構,但目前全球碳市場必須大幅翻新。在技術轉移方面,富國現在傾向不免費提供低碳能源技術,而是以合作開發的方式進行。 這是因為像是中國這樣的高速工業化國家,已經領受了西方企業大量的新能源投資。不過印度仍希望採取像是愛滋病用藥的模式,讓窮國有權可以在必要時,低價或免費使用綠能科技的專利。 簽約方式 各國還有得喬 最後,第五個問題是減碳架構的簽約方式。 發展中國家堅持以1992年簽署的京都議定書,作為新公約的基礎,而美方表明絕不接受京都議定書。新的國際條約還牽涉到主權問題,美方堅持要由政府自行提出減碳目標,而非寫進國際條約。 這些爭議目前仍缺乏共識,因此,本次哥本哈根會議幾乎不可能簽訂具有實質規範內容的國際公約,而需留待明年解決。
----摘自聯合新聞網 雅婷你們的資料很豐富,也很有耐心的整理,所以這是一篇架構完整、內容豐富的報告,只是,有些地方,如註解的部份,若能再加以潤飾或修正,這篇小論文將會更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