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1-3 西方古典文化的形成 | 高二講義

2010-10-19 16:32:16


http://blog.sssh.tp.edu.tw/cwchistory/2549

高二歷史1-3 西方古典文化(希羅文明)的形成

 

壹、希臘文明與希臘化文明

一、希臘城邦時代

(一)背景

1.       地形破碎,部落林立。

2.       西元前8世紀人口增加,耕地不足,引發戰爭而興築衛城。

(二)組織:獨立自主的政治體系

(三)性質:親族共同體,軍事上組成「重裝步兵方陣

(四)影響  戰術:騎兵→重裝步兵

          兵制:貴族→公民制

(五)代表城邦:雅典和斯巴達

 

斯巴達

雅典

地點

伯羅奔尼撒半島

巴爾幹半島南端

經濟

農業城邦

(美西尼亞人為農奴)

商業發達

1.       建立海外殖民地

2.       種植經濟作物,換取糧食

社會

軍國主義(全民皆兵)

富有階層掌權,與農民階層對立,社會因而不安。

政治

貴族共和政體,實行二王制。

重大問題由30人組成的長老會議決定,但須經由公民大會通過方為有效。

594BC民主改革(梭倫)

立法權:公民大會行使

行政權:抽籤產生官吏

 

(六)政治演變

1.       雅典早期政治情形(王政時期~貴族)

時間

西元前8至前7世紀

體制

國王:權利被貴族會議剝奪

貴族會議:擁有立法權,最高權力機關,成員出身貴族,任職終身,決定國家大事

執政官:設三人,由公民大會選舉產生,一年一任。

公民大會:有公民權者皆可參加,但有名無實

 

2.        梭倫改革

(1)    廢除雅典公民以人身來抵押債務或抵押借債

(2)    依財產多寡將公民劃分四個等級。一、二等級有資格當選為執政官,第三等級的公民可擔任普通官吏,第四等級的公民無權擔任官職,但有參加公民大會的權利。

(3)    設立400人會議,由雅典四個部落各選出100人參加,為公民大會準備和提出議案,目的是制衡貴族議事會的權力。

(4)    設立公民法院,並制定新法典。

3.       僭主政治:皮西斯特拉妥

4.       克里斯提尼的政治改革  →雅典民主之父

(1)    重組雅典部落,撤銷四個傳統部落,因為它們產生於家庭關係,容易導致獨裁統治。

(2)    500人會議代替400人會議:500會議由10個部落各推50名代表組成,成為一個委員會負責管理國家日常行政,由一人為主席,任期一天。

(3)    創立十將軍會議(將軍委員會),由十個部落各選一人組成,一年一任,輪流統率軍隊。

(4)    實施陶片流放法,防止對民主制度的破壞。

5.        伯里克里斯的政治改革→促成「雅典是希臘人的學校」盛況

(1)    將包含執政官的所有官職平民開放,對用抽籤的辦法產生執政官。

(2)    公民大會為最高權力機構,具行政權和立法權。

(3)    有限民權:自由人有血統、財產、性別的限制。

(七)外患內憂

1.外患:波希戰爭(499-479BC)

希臘各聯盟合作抵抗波斯進攻,其中又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最為重要,戰後希臘進入黃金發展時代。

2.內憂:伯羅奔尼撒戰爭(431-404):雅典VS斯巴達

提洛同盟VS伯羅奔尼撒同盟

◎兩次戰役的比較

 

波希戰爭

伯羅奔尼撒戰爭

起因

波斯征服小亞細亞後,意圖向東南歐擴張,雅典領導希臘城邦抵抗

兩大聯盟爭奪領導權

時間

波斯三次進攻希臘

(492BC. 490BC. 480BC)

431-404BC

經過

最著名是490BC馬拉松戰役

斯巴達與波斯結盟,建立艦隊,擊敗雅典

意義

1.       史家認為此戰役是民主與專制的對抗

2.       希臘的勝利,使雅典人對於自己的生活方式更有信心,戰後希臘文化進入燦爛期

1.       它是希臘兩大同盟之間自我毀滅的戰爭

2.       戰後,希臘城邦陷入長期內戰

 

二、希臘文化的成就

哲學

希臘三哲

文學

荷馬史詩《伊里亞德》和《奧德賽》

《伊索寓言》

史學

希羅多德《歷史》

修昔提底斯《伯羅奔尼撒戰史》

戲劇

悲劇較多

建築

1.以帕德嫩(巴特農)神廟為代表

其主結構仿效埃及列柱,簡單而對稱,表現和諧和秩序

2.重視公共設施

宗教信仰

1.       多神信仰:希臘的神有情有欲

2.       舉辦奧林匹克運動會酬神

3.       相信神諭

教育

人文教育:七藝培養公民

天文、藝術、幾何、音樂、邏輯、修辭和算數的教導

科學

具有較高思辨及推理性質的學科,有較好的發展

例如幾何或醫學理論的建立(希波克拉底)

 

三、亞歷山大的興起:希臘化時代

()版圖的形成

1.征服小亞細亞,使當地希臘僑民投靠,幫助其東征。

2.與波斯大流士三士對戰於敘利亞

3.南下埃及,轉進兩河流域

4.東征至大夏和印度

()統治措施

1.保持當地原有制度

2.鼓勵士兵與當地女子通婚

3.統一幣制

4.建立城市,成為當地傳播希臘文化的中心(如埃及亞歷山大城)

()帝國分裂

王朝

統治地區

紀要

安提哥那王朝

歐洲部份

(1)政治

  1.中央集權

  2.行省制度

(2)經濟

  1.統一貨幣

  2.經濟統制

(3)社會

  1.貧富懸殊

塞流卡斯王朝

亞洲部份

托勒密王朝

非洲部分

(獎勵學術)

柏迦曼王朝

位於小亞細亞西北部

(藝術文化頗有成就)

帕提亞王朝

(安息)

統治伊朗(商業發達)

《史記》記載安息:「有市,民商賈,用車及船行旁國,或數千里,以銀為錢,錢如其王面,王死輒更錢,效王面焉。」

 

()希臘化時代的文化成就

政治

受近東神權統治影響,盛行專制主義,實行中央集權。

城邦政治→大一統帝國

哲學

公共議題的討論→尋求個人精神慰藉

1.伊比鳩盧學派:芝諾所創,循理性生活追求快樂

2.斯多噶學派:伊比鳩盧創立,以理性克制情慾,強調責任。對羅馬社會有相當影響。

數學

1.       歐幾里德《幾何原本》

2.       阿基米德創立立體幾何

物理學

阿基米德

1.       對於週期、拋物線、球體、圓柱體的研究

2.       槓桿和滑輪的使用。

3.       浮體力學

天文學

1.       伊拉托西尼斯以計算出地球圓周的長度

2.       亞里斯塔克提出太陽為宇宙中心的學說

藝術

古典均衡→寫實、華麗和誇張

個人欣賞之藝術品,並且表現個人情感與容貌

 

貳、羅馬文明

()羅馬的興起:王政→共和(羅馬擴張時期)→帝國

  1.王政時期:伊特拉斯坎人遭到平民推翻

時間

西元前7世紀末,伊特拉斯坎人建羅罵

體制

國王:具行政、宗教、軍事和司法特權

貴族:元老院,為施政諮詢機構

公民大會:平民和貴族共組,但權力為貴族掌有

社會

重視家庭,父親為一家之主(家父長中心),富團體概念

多神信仰

  2.共和時期

時間

509BC-27BC

體制

◎執政官:兩名,互相牽制,任期為一年,有行政權和司法權。

◎元老院:為施政諮詢機構,貴族和卸任執政官組成,決定國內一切重大問提,是國家真正的掌權者。

◎公民大會:由全體成年男子參加,負責選出執政官和檢察官,會議表決經元老院批審的議案,沒有討論權。

◎檢察官:分擔執政官工作,由公民大會中選舉。進行戶口普查,確認人民的政治軍事地位及納稅數額,還必須檢查公職候選人的品格和有關紀錄等工作。

◎護民官:兩名,出身平民,任期一年。以保護人民生命財產為唯一職責,其住宅日夜開放,隨時準備平民造訪;對政府行政、選舉和立法及元老院議案有否決權。

法律

十二表法(451BC)

(1)    樹立國家基本大法與公私行為規範

(2)    保障公民大眾的權利

 

()共和體制(509BC-27BC)

結構

特色

1.制衡特色

2.公民參政

3.十二表法

波里比烏斯論羅馬政制:混合政體

王權(執政官)

貴族政制(元老院)          三者制衡

民主政治(公民大會)

◎羅馬共和時代擴張無往不利的原因

1.政府組織健全,效率又高

2.法律完整且具有彈性

3.軍事訓練嚴格,軍事組織能力強

4.不斷釋放權力給平民,擴大共和的社會基礎

 

統一義大利

布匿克戰爭

(腓尼基人)

打敗馬其頓

   第三次

  布匿克戰爭

凱撒征服高盧、不列顛

  征服埃及、西亞等地

 

 

()從共和到帝制

1.共和危機

  (1)因領土擴張,職業軍人成為戰力來源,軍隊職業化,公民權下降。

  (2)派駐各地的總督和行政長官長期駐兵在外,不受元老院制衡。

  (3)長期徵調民力導致農地乏人耕種,義大利糧食減產

  (4)貪污和土地兼併問題,擴大貧富差距,增加社會不安

2.政爭與內戰─共和晚期的動盪

社會改革

(1)格拉古兄弟改革 →失敗

以護民官身分主導平民會議,進行土地分配,而不理會元老院。

(2)馬律亞斯

私自募集軍隊,並保證士兵生計,導致軍閥出現。

政治權鬥

蘇拉恢復原老院獨大傳統 → 前三雄(凱撒) →後三雄(屋大維)

3.       帝國時代(27BC-476AD)─條條大路通羅馬

(1)    羅馬和平:從「第一公民」屋大維(奧古斯都)到奧里略去世,兩百多年期間。

(2)    百年戰亂:元首繼承制不穩,軍人爭權。

(3)    中興:戴克里先、君士坦丁、狄奧多西

(4)    瓦解:

軍事

1.軍隊腐化,難以節制

2.兵員枯竭,招募日耳曼民族為兵

3.羅馬駐重兵於城市,防禦採守勢

4.邊區蠻族化,日耳曼民族不斷滲透南下

財經惡化

1.       勞力流失(奴隸枯竭),農產下降

2.       為保障稅源,加強管制企業,工商失去活力

政治

繼承不穩,元老院無法控制軍隊。

 

()務實的羅馬文化

西元前三世紀,羅馬人開始接觸希臘文化,學習其菁華,引入人文教育。從偏重實用和職業訓練的傳統羅馬教育,逐漸重視廣泛的知識教育和批判性的思考訓練。

拉丁文學

1.       賀拉西善於抒情

2.       味吉爾長於敘事

3.       奧維德以輓歌著名

4.       西塞羅的演講說詞和論著是拉丁文學的典範

5.       凱撒《高盧戰記》

史學

1.       李維《羅馬史》

2.       塔西陀《編年史》,強調歷史的鑑誡作用。

法律

1.       民法:以十二表法為基礎,適用於羅馬公民

2.       萬民法:各國人民

3.       自然法:宇宙的自然法則,代表理性、公理與正義

4.       《查士丁尼法典》集大成,成為歐美大陸法系的基礎

建築

重視公共建築,特色為拱門、圓頂、厚牆。

人像雕刻寫實逼真

哲學

深受希臘化哲學影響,斯多噶學派最受歡迎

1.       西塞羅:主張依理性的指導生活

2.       奧里略(哲學家皇帝):在私人道德和公共服務上實踐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