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第二章 普世宗教與文明
◎導論:200AD-1000AD時代的特色
1. 民族的遷徙:胡人和日耳曼的遷徙,遊牧民族向農業地區的擴展。
2. 宗教信仰盛行: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普及
2-1東亞的宗教與社會
壹、佛教在印度的發展
一、印度王朝的演變
時間 |
王朝 |
文化特色 |
2300BC-1700BC |
印度河古文明 |
哈拉帕文明 |
1500BC-900BC |
早期吠陀文明 |
此時阿利安人的主要活動是遷徙和對土住居民進行征服。自然神靈信仰。 |
900BC-600BC |
晚期吠陀文明 |
由印度河流域漸入恆河流域
種姓制度
崇拜毗濕奴、濕婆和梵天三大主神 |
600BC-300BC |
列國時代 |
又稱佛陀時代,列國爭強,佛教和耆那教出現 |
323BC-184BC |
孔雀王朝 |
印度第一個統一帝國
阿育王在位期間(273-232BC),因戰爭之禍改信佛教,定為國教,並成立宗教部,使佛教外傳 |
45AD-250AD |
貴霜王朝 |
掌握中亞絲路貿易而興,迦膩色迦在位時國力強大,和羅馬、安息和漢朝並列同時期四大帝國
1.王朝初建時,大乘佛教開始興盛
2.疆域包含中亞、阿富汗和印度北部
3.犍陀羅藝術雕刻佛像,佛教偶像化 |
320AD-540AD |
笈多王朝 |
旃陀羅‧笈多建立,中央集權
梵文文學的黃金時期(迦梨陀娑)
在印度北部建那難陀寺,成為佛教學術中心
婆羅門教融和佛教義理,形成六派哲學 |
540AD-770AD |
華拉比王朝 |
戒日王在位時極盛(590-640AD)
玄奘《大唐西域記》記載當時盛況 |
二、佛教的創立和初期發展
(一)佛陀傳法期間
1. 首先向追隨他的侍者傳佛法,是佛陀成道後首次傳法(鹿野苑),稱為初轉法輪。
2. 組織僧伽(僧團),先收比丘,再收比丘尼。
3. 建立僧院,不分種姓貴賤皆可加入,並在家信徒亦是佛陀弟子。因為佛教不認為有一主宰世界的神或創世主,任何人都可以依自己的努力而成佛,依循佛陀知苦滅苦的修行達到解脫。
(二)佛滅後的發展
1. 第一次佛教結集,彙編《律藏》、《經藏》
2. 第二次佛教結集,因地域、文化、風俗差距,形成根本分裂。分裂為保守的上座部(小乘佛教、南傳佛教)和自由的大眾部(大乘佛教、北傳佛教)。進入部派佛教時期。
|
教義 |
修持方法 |
其它 |
大乘
佛教 |
1. 首重佛陀的基本精神
2. 普渡眾生 |
布施、守戒、忍辱、精進、坐禪、智慧 |
1.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大乘佛教主張
2. 其教義具彈性,可順應不同文化和風格 |
小乘
佛教 |
1. 著種原始經義的疏釋
2. 個人解脫 |
戒、定、慧 |
活動以寺院內修行為主,具強烈出世色彩。 |
(三)孔雀王朝與佛教
1. 阿育王皈依佛教,設立宗教部弘法,召開第三次佛教結集。確定佛教的基本教義和定律,編纂《論事》佛典,是印度佛教的黃金時代。
2. 阿育王死後的孔雀王朝分裂,傾向婆羅門教而排佛。佛教經陸路(絲路)傳入中國,經海路傳入東南亞。
(四)貴霜王朝時期
1. 佛教轉往犍陀羅發展。迦膩色迦崇佛,召開第四次佛教結集。
2. 犍陀羅藝術融合希臘和印度雕塑風格,佛像(人像式)誕生。
3. 大乘佛教成型,馬鳴和龍樹(空論、中道)為代表。經絲路傳入中國(約西漢末年)。
(五)笈多王朝佛教的式微
1. 國家採取宗教寬容政策,那難陀寺為佛教重地(法顯、玄奘、義淨來此)。
2. 婆羅門教揉合佛教和耆那教思想,淡化繁瑣教義,此後稱「印度教」。吠檀多哲學闡述《奧義書》內容,追求梵我和一,流行於日後印度思想界。
3. 印度教繼承婆羅門信仰,信奉三位主神,但包容性大增,又得統治者支持,成為主流信仰。佛教日漸式微(供養問題和教義深奧)。
4. 嚴格的種姓制度:闍提(依照不同行業、不同階級,世襲);制定《摩奴法典》。
三、(北傳)佛教與東亞社會
(一)中國
1.傳入與發展
朝代 |
紀要 |
漢至三國 |
佛教於西漢末年傳入;三國時期,百姓可受戒為僧。 |
魏晉 |
魏晉南北朝時局動盪,佛教傳播,信仰者眾。
敦煌石窟藝術,以及大型石窟佛像(如雲岡石窟)的造建。 |
1.北方:鳩摩羅什弘法,翻譯《金剛經》。
道安置定寺院戒律,規定出家人姓釋。 |
2.南方:竺道生提出「人人皆有佛性」、頓悟說。
慧遠 ,開啟南方譯經風氣,促近佛教中國化。
法顯,自長安置印度求法。 |
唐代 |
佛教中國化,出現各佛教宗派,禪宗最受歡迎 |
宋代 |
以儒家思想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形成理學 |
2.衝突
思想上:無後不孝、不拜父母、沙門不敬王者論(慧遠 )等。
政治上:「三武滅佛」─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武帝
(二)朝鮮:由中國傳入
世紀 |
中國 |
朝鮮發展 |
四 |
東晉
魏晉南北朝 |
中國北方統治者派僧侶來訪,高句麗為之興建佛寺 |
五 |
高句麗將佛教傳入新羅 |
七 |
唐朝 |
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學問僧入唐,華嚴宗最為盛行 |
七至十三 |
五代十國
至元朝 |
高麗王朝扶持佛教,國王自稱「護法仁王」,刻《高麗大藏經》。以佛教「鎮護邦國」,僧侶地位崇高。 |
十四 |
明初 |
李成桂建李朝,尊儒排佛。 |
(三)日本
世紀 |
中國 |
日本發展 |
六 |
隋初 |
佛教傳入前,神道教(天照大神)和天皇統治相結合。
朝鮮僧侶攜經書至日本,大和朝廷支持佛教。 |
七 |
唐初 |
遣唐使入華,建東大寺(奈良大佛),中國佛教宗派進入日本。
鑑真和尚六渡日本,成為日本律宗之祖。 |
八 |
唐朝 |
奈良時代,佛教僅在京都區域流行。 |
1.平安時代後期,神道教與佛教融和,發展出民族化佛教特色。
2.當時密宗盛行,受貴族信仰,以出家為風尚。
3. 平安時代末期戰爭頻仍,淨土宗「極樂往生」教義受到歡迎,並具武力保護信徒。 |
十二 |
宋朝 |
禪宗進入日本,得鎌倉幕府支持,用以訓練心志。
鎌倉時代,日本佛教宗派出現,以淨土宗以及日蓮宗為代表。 |
十三 |
元朝 |
室町時代,臨濟宗成為日本禪宗主流。
禪宗影響日本茶道、花道、書法、劍道等層面。 |
(四)藏傳佛教
世紀 |
中國 |
西藏發展 |
七 |
初唐 |
中國佛教傳入
松贊干布娶唐朝文成公主和尼泊爾公主為妻 |
八 |
中唐 |
密宗傳入西藏,結合苯教(西藏傳統信仰)
形成藏傳佛教(喇嘛教) →滿、蒙
1. 政教合一
2. 是全民的普遍信仰
3. 強烈神秘色彩 |
九 |
晚唐 |
西藏佛教分裂為數派(不同時間出現):
派別 |
俗稱 |
特色 |
寧瑪派 |
紅教 |
依密咒創立 |
薩迦派 |
花教 |
以瑜珈見解為主 |
噶舉派 |
白教 |
主張顯密兼修 |
格魯派 |
黃教 |
恪守戒律,後採「活佛轉世」制度 |
|
十三 |
元 |
薩迦派大師八思巴,為元朝國師,喇嘛教外傳蒙古、青海 |
十四-十八 |
明清 |
格魯派規定僧人不可取妻,並且帶黃色僧帽
創立活佛轉世繼承法,逐步形成班禪和達賴兩大活佛系統 |
◎在課堂中有提到的梵文歌手:薩頂頂(←點我聽歌),沒聽過梵文吧,非常特別呢!
她其實是蒙古和漢族的混血,梵文和藏文都是以自學的方式學會的呢。
四、東南亞的宗教與社會
(一)古代東南亞的歷史
地理 |
民族 |
經濟 |
重要國家 |
中南半島 |
漢藏語族 |
農業 |
越南、高棉(吳哥)、緬甸(蒲甘) |
南洋群島 |
馬來語族 |
商業 |
室利佛逝(印尼)、滿者伯夷(印尼)、滿剌加 (麻六甲) |
(二)東南亞的宗教與社會
文化 |
影響 |
儒家 |
越南是中國文化南傳的代表 |
婆羅門信仰
(印度教) |
東南亞 |
1. 柬埔寨「吳哥文化」;吳哥窟原為毗濕奴廟,後來有有佛教建築顯示印度教和佛教並存的共生現象
2. 馬來西亞、新加坡在15世紀以前信仰印度教和佛教,至今印度教的「屠妖節」是馬來西亞國定節日
3. 印尼爪哇漢蘇門答臘島都曾盛行印度教 |
尼泊爾 |
13世紀伊斯蘭統治印度,許多印度王公和印度貴族流亡至尼泊爾,使印度教勢力超過佛教,成為國教。
首都加德滿都有千座寺廟,每戶人家皆供奉神像 |
錫蘭 |
北部信仰印度教,南部信仰佛教 |
佛教信仰 |
1. 佛教和婆羅門教同時傳入東南亞,小乘佛教影響力較顯著
2. 蒲甘國王阿奴律陀致力佛教推廣,興建佛塔(雪吉根塔)和藏經樓
3. 室利佛逝王室信仰
4. 爪哇婆羅浮屠遺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