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3-1殖民統治的建立
一、日本併吞台灣的動機與背景
背景 |
內容 |
明治維新後
南進(海軍) |
征台論 |
先攻台灣
後併琉球 |
北進(陸軍) |
征韓論 |
先圖朝鮮
後侵中國 |
|
事件 |
結果 |
同治13年(1874)
牡丹社事件 |
中日簽訂北京專約,承認日本保民義舉。日併琉球 |
光緒2年(1876)
江華島事件 |
日本否認中國宗主權
中國將英美介紹予朝鮮(以夷制夷) |
光緒8年(1882)
大院君政變 |
中日駐兵朝鮮 |
光緒10年(1884)
開化黨政變,日本利用清法戰爭時出兵朝鮮 |
亂事由袁世凱快速平定,中日簽天津條約:中日均自朝鮮撤兵,再出兵需互相照會 |
光緒20年(1894)東學黨之亂,甲午戰爭爆發 |
簽馬關條約 |
─資料來源:泰宇《高中歷史指考速成攻略》,1995年
二、甲午戰爭
原因 |
朝鮮東學黨事件:東學黨反日,日本藉口出兵朝鮮且不退兵 |
戰役 |
甲午戰爭 |
意義 |
日本取代清朝成為東亞第一強國
列強在中國的瓜分風潮
顯示自強運動成效有限,推行戊戌變法(百日維新) |
條約 |
馬關條約
(1) 割讓台灣、澎湖和遼東半島→三國干涉還遼
(2) 朝鮮獨立
(3) 列強可在中國內地設廠投資 |
三、台灣民主國與日軍接收
(一) 台灣民主國
成立目的 |
自主獨立+ 引列強干涉→阻止日本接收台灣 |
組織內容 |
國家象徵 |
藍地黃虎旗,年號永清,發行郵票 |
重要成員 |
唐景崧(總統)、丘逢甲、劉永福 |
失敗原因 |
參與者意志不堅,且駐台軍隊意志薄弱
列強不願插手台灣問題 |
(二) 日軍接收過程
上岸 |
澳底(今北縣貢寮) |
接收過程 |
北部 |
台北士紳推辜顯榮為代表,無血開城迎日軍 |
中部 |
中部抗日活動激烈,客籍義軍組織抗日
八卦山戰役,吳湯興(電影1895)、吳彭年戰死 |
南部 |
1.劉永福軍隊駐守,但劉永福離去後台灣民主國瓦解
2.巴克禮與日軍協商,台南無血開城 |
1895.10日軍進佔台南,日本舉行全島平定祝賀會 |
四、抗日活動與統治方針
時間 |
政策 |
總督 |
抗日 |
殖民法規 |
|
1895-
1919 |
漸進同化(無方針)
1.鎮撫兼施
2.各項調查
3.警察保甲 |
武官 |
前期 |
1895-1902
抗日三猛為代表
以地方游擊戰為主 |
六三法(1896)總督集行政、立法、司法和軍事權 |
|
後期 |
1907-1915
民族革命特色
苗栗事件和西來庵事件為代表 |
|
三一法(1906)
台灣總督府的律令不可違反日本法律 |
|
1919-
1936 |
內地延長
(同化政策)
1.教化認同
2.內台共學 |
文官 |
文化抗日:議會設置請願
台灣文化協會 |
|
法三號(1922)
配合內地延長主義,日本法律適用於台灣 |
|
原住民抗日:1930霧社事件 |
|
1936-
1945 |
皇民化
1.南進跳板
2.改造皇民 |
武官 |
總督府壓制台灣政治運動,嚴格管控社會秩序 |
|
◎今年正好是霧社事件80周年,在台南的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特別展出霧社事件的特展,
但博物館在台南實在很遠,沒關係,同學可以點入下列網址,看看也聽聽霧社事件:
http://wushe.nmth.gov.tw/xhibit04.html
五、基礎建設的的推展
項目 |
內容 |
土地調查 |
時間:1898-1904年
成效(1)增加土地稅收
(2)解決一田二主問題:確定小租戶為土地所有權人,以公債做為大租戶的補償
(3)掌握地形,消弭抗日勢力 |
林野調查 |
時間:1910年
成效:確立無主林地為國有地,交由資本企業開發
問題:影響當地百姓生計,如三菱製紙廠在南投竹山的開發引發抗日,為林圯(ㄧˊ)埔事件 |
幣制改革 |
1899年設立台灣銀行;1911幣制統一,採用日圓 |
度量衡統一 |
1900年台灣度量衡條例 ◎賴和〈一桿秤仔〉 |
人口調查 |
藉由警察和保甲制,進行戶口清查
1905年台灣首次人口普查 |
交通建設 |
陸 |
1908年完成基隆至高雄縱貫鐵路
公路網建立(1925) ◎呂赫若〈牛車〉 |
海 |
基隆(1930)、高雄(1925)兩港 |
空 |
1936松山機場落成 |
電力系統 |
水力、火力發電廠
1934年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完工 →工業台灣之準備 |
灌溉工程 |
籌建桃園大圳和嘉南大圳(八田與一) |
其他 |
郵政系統、電話、電報 ◎陳柔縉《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 |
六、糖米經濟的發展:「農業台灣,工業日本」
時間 |
發展內容 |
1920年代 |
措施 |
1.設立農業研究機構2.改善農業組織3.興修水利工程 |
特色 |
以蔗糖為主要外銷出口農作,獨厚日本資方
1. 排除台人經營的傳統製糖廠,給予日本資本企業資金補助(by台銀)
2. 指定原料採取區,確保原料
3. 市場保護 |
衝突 |
1925年二林蔗糖事件 |
1930年代 |
背景 |
1. 1922年蓬萊米研發成功,大量輸日
2. 1930年代全球經濟恐慌 |
衝突 |
米糖相剋+ 限制台米銷日 |
七、近代教育的推展:存有差別待遇和種族歧視
時間 |
發展內容 |
1895-1919 |
1. 攏絡台人士紳,尊重漢人文化
2. 建立近代學校制度和基礎教育,中學以上很少
(公學校、小學校、蕃童教育所)
3. 重視日語推廣(1899國語傳習所)和基礎技術
◎1915中部士紳集資創台中中學(今台中一中) |
1919 |
改變 |
1919、1922兩次台灣教育令的頒布 |
政策 |
1. 日台共學
2. 增設中等以上學校
3. 1928台北帝國大學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