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2-2 基督教會與中古歐洲 | 高二講義

2010-11-20 16:43:22


http://blog.sssh.tp.edu.tw/cwchistory/2635

高二歷史2-2基督教會與中古歐洲           

一、基督教的興起與傳播

()基督教的興起

發展

內容

耶穌

耶穌誕生於加利利地區的拿撒勒。

受施洗約翰施洗;基督原義為受膏油者或救世主。

耶穌在世的行蹟和訓示可見於馬太、馬可、路加和約翰福音。

重要教義

1.耶和華是唯一的神,信者永生

2.宣示「上帝王國」的來臨,意味人類歷史將有結局(猶太史觀)

3.耶穌是彌賽亞(救世主)但並非是傳統猶太教徒所認知和等待的民族救星,而是全人類救贖者。

4.悔改則洗淨罪惡,可進入天國

5.強調上帝的慈愛和寬恕之心(有別猶太教認知的上帝嚴厲無情)

6.愛人如己,世人彼此友愛

7.世界末日、最後審判、天國降臨

傳播

 

彼得

1.在巴勒斯坦建立第一個基督教會

2.是安提阿(地中海東岸)和羅馬教會第一任主教,因此被視為教會的領導人,羅馬教會特殊地位的形成

保羅

1.保羅提出選民應包含所有信仰上帝的人,向「外邦人」傳福音,提升基督教成為世界性的信仰。

2.強調使徒傳福音的責任,並提出「因信稱義」,人的原罪和神的恩典

3.儀式的制定:洗禮、聖餐禮

 

 

    猶太教和基督宗教的比較

猶太教

基督宗教

一神教(耶和華)

一神教(上帝)

等待舊約聖經中的彌賽亞

視耶穌為彌賽亞,拯救世人

舊約

舊約、新約

敬畏上帝,嚴守律法

相信神愛世人,信仰上帝則獲救贖

相信猶太人是上帝的選民

容忍異民族,將其感化為基督徒

民族宗教或部落信仰

普世性宗教

()從教難到國教

1.政策:迫害(64AD羅馬大火,尼祿在位) →時緊時鬆 →信仰者日眾→寬容

  基督教遭迫害原因

(1)   基督教受下層社會歡迎,崇拜活動隱密

(2)   一神信仰,否定羅馬傳統信仰,拒絕膜拜皇帝肖像

(3)   關注永生而不關心現世,不擁護羅馬政權

2.轉折:君士坦丁頒布〈米蘭詔令〉(313AD),基督教合法化

  (1)325AD召開尼西亞大公會議,頒布《尼西亞信經》,規範基督教基本信仰內容,防止信仰上的爭論導致帝國的分裂。

   (2)亞略派盛行於西亞地區,反對三位一體,在會議後被定為異教。

   (3)以君王之姿召開宗教會議,開啟以政領教、政教合一的問題。

  3.國教:狄奧多西一世尊基督教為國教(392AD)


(
)教會組織的發展

1.五世紀,基督教依附羅馬原有的行政系統發展出教會組織

羅馬皇帝 →行省         →省級之下

    教宗 →主教區(主教)  →堂區(神父)

羅馬主教何以成為教宗(pope)

(1)羅馬是帝國首都,其教會擁有優越地位

(2)「彼得磐石說」:使徒彼得在羅馬傳教,是羅馬第一位主教。

(3)羅馬皇帝傾向支持羅馬主教成為教宗(易於控制)

2.六世紀(520AD)聖本篤清規程為教會準則:貞潔、安貧和服從

  「懶散是靈魂的敵人」,要求修士從事耕作、抄書或治病工作。

 

二、基督教會與中古西歐

  ()日耳曼民族與歐洲:封建歐洲

◎西羅馬滅亡後,有三個主要的文明在地中海四周崛起:拜占庭帝國、伊斯蘭文明和西歐日耳曼。查士丁尼時代的拜占廷帝國結合羅馬君權與官僚系統,提倡基督教信仰。穆罕默德開啟伊斯蘭文明,師法羅馬普世帝國的概念。西歐日耳曼在文化和物質文明上, 雖然不及前兩個文明,在政治和宗教上卻留下深遠影響。

◎以羅馬為首的基督教會是西歐中古初期唯一擁有大規模組織和行政能力的機構,透過修院進行有系統的傳教,同時保存古典文化。教會和日耳曼王國建立密切關係,歐洲的歷史發展離開地中海,朝萊茵河與北海地區發展。

1.政權發展

地區

王朝

高盧(法國)

克洛維建立法蘭克王國(梅羅文王朝)

鐵鎚查理抵抗伊斯蘭勢力

丕平建立加洛林王朝,查理曼到達頂盛,被羅馬教宗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

查理曼死後,依照《凡爾登條約》協定,帝國一分為三

東法蘭克

今德國,鄂圖一世建神聖羅馬帝國

中法蘭克

今義大利,後為東、西法蘭克瓜分

西法蘭克

今法國

 

義大利

東哥德王國、倫比底王國

北非

汪達爾王國

西班牙

西哥德王國

英國

盎格魯薩克遜王國

 

2.查理曼帝國

軍事

1.      擊敗倫巴底人,北義大利與法蘭克王國合而為一

2.      攻入西班牙,阻擋伊斯蘭勢力

3.      征服萊茵河流域和東歐

4.      於交通和軍事要衝建立城堡,成為12世紀商業復興據點

文化

1.      廣建修院

2.      「卡洛林文藝復興」,教授拉丁文和七藝

政治

1.採行封建制度,藉由封臣與封地賜予,形成權力和責任層層相扣的社會關係。

2.派遣巡迴特使,考察封臣表現

3.教宗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實為教宗干預政治的武器。


(
)封建與莊園

1.時間:西元8-9世紀,10-13世紀達到高峰

2.形成背景→長期歷史環境中醞釀而成

  (1)古代日耳曼民族,青年人自願附從年長者,擔任跟班或附庸。

  (2)中古前期社會混亂,百姓尋求保護,和地主結成依附關係。

  (3)重裝騎士戰術的使用,要求高裝備和騎術佳,興起騎士職業的戰士貴族。

  3.實施

政治

1.      封建制度是以土地(封地、采邑)的所有權為基礎,領主透過分封附庸,建立臣屬關係

2.      契約關係,農奴自由受限,但仍有保障。

經濟

採行莊園制度(自給自足的社區)

1.      土地為領主所有,農奴為主要勞動力。

2.      商業衰退,貨幣經濟消失,以物易物和勞務交換構成中古歐洲主要經濟關係。

3.      實施三田制(春耕、秋耕和休耕),輪耕保持地力

4.      實施敞田制,土地為長條狀,便於使用重犁和馬匹耕作

社會

階級社會 →教士負責祈禱;貴族專司戰爭;平民從事勞動

貴族是封建社會骨幹,需要受過騎士培訓,具備騎士精神


(
)教會與歐洲中古生活

  1.教會(宗教)成為生活重心,從生到死都和教會有關

  2.投入社會救助和公益,並發展教育,保存古典文獻

  3.維護社會秩序,推動「天主的和平」與「天主的休戰」,消弭私戰


(
)修道院和中古學術

演變

個人隱修運動

修院制度

本篤會 →聖本篤清規

時空

埃及(3AD)

西歐(4AD)

義大利(6AD)


(
)政教關係

1.合作:教會賴世俗政權支持和保護,世俗政權需要教會認可其政權合法性。同時,教會協助安定國家,國王賜與大量土地給教會。

2.衝突:教產眾多,政教權力衝突。

中古西歐政權與教權的發展

時間

政權與教權的理論與實例

五世紀

教宗拉西烏斯一世提出「雙劍論」:上帝把象徵最高宗教權力的劍交給教宗執掌,把象徵最高世俗權力的劍交給皇帝執掌

五到八世紀

王權與教權互相依存,君主向教會奉獻土地和財富,借助神權來神話統治。

例一:克洛維建立法蘭克王國,和高盧北部的主教建立良好關係,並皈依基督宗教。於是克洛維的擴張獲得宗教上的支持,教會亦從克洛維手中得到大量土地和財富。

例二:751AD法蘭克王國的矮子丕平在教會的支持下當上國王,為酬謝教會,丕平兩次向與教宗為敵的倫巴底人開戰,將佔領的土地連同羅馬城一起獻給教宗,稱為「丕平的獻禮」。

八到九世紀

君王權力高漲,透過經濟、土地操控教會,教會走向世俗化。由於神職多牽涉複雜的政治、經濟利益,教會成為有心人競逐的場所。

十一世紀到

十二世紀

教會發動改革,希望能杜絕教會腐敗狀況,令教會不受世俗控制,並確立教宗的選舉法,使教宗一職較不容易為皇帝所把持。

1122AD〈沃爾姆斯宗教協定〉簽訂,規定皇帝必須放棄對教會控制,而教宗則承認選舉主教時,必須有皇帝或其代表在場,漸化解雙方衝突。

十六世紀

宗教改革和新興民族國家興起,政權不受教權控制,各自立派。

 

三、希臘正教與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
◎東西羅馬的分裂

 

君王

政策

戴克里先

284AD帝國分為東西兩部
迫害基督徒

君士坦丁

1.      統一羅馬

2.      313AD〈米蘭詔令〉,基督教合法化

3.      尼西亞會議

4.      遷都君士坦丁堡

瓦倫廷尼安

帝國分為東西,自己為西帝;其弟為東帝

戴克里先

1.380AD獨尊基督教→392AD基督教為國教
2.395AD
帝國正式分裂為東西羅馬 →476西羅馬滅;1453東羅馬亡

() 拜占庭帝國

演變

1.戴克里先將帝國正式分為東西羅馬(395AD)

2.君士坦丁將羅馬帝國首都遷往拜占庭(又名君士坦丁堡)

特色

政治宗教化

1.      結合羅馬的政治傳統、希臘文化與基督宗教信仰三大要素

2.      政教合一,皇帝是宗教領袖

文化宗教化

1.      學者常引用希臘哲學來解釋基督宗教教義,將信仰學術化或理性化,遂而開啟中古西方神學的傳統

2.      宗教文化盛行。文學上盛行宗教詩;藝術上多宗教題材表現

3.      東羅馬帝國是東方基督宗教的核心力量,影響斯拉夫民族信仰

4.      帝國滅亡後,俄羅斯等斯拉夫語系國家相繼自主建立教會,並結合當地風俗,形成東正教

拜占庭國祚千年的原因

1.      大一統帝國,中央集權,如查士丁尼(跨歐亞非帝國)

2.      具有豐富的文化資產

3.      經貿能力(君士坦丁堡是東西貿易中心)

4.    具政治手腕,對外戰爭以交涉或談判減低傷亡

法律

《查士丁尼法典》,皇帝的詔令就是法律,東方的專制精神注入

藝術

1.將希臘化或羅馬的長方結構體,與波斯圓頂合於一體,代表作為聖索菲亞大教堂(聖智堂)

2.鑲嵌畫是著名藝術成就,多採宗教故事為題材

文化

保存希臘文化(哲學、科學、文學等),為學術重鎮

傳教

對於斯拉夫人的影響尤深,促使斯拉夫民族接受基督教信仰

重要性

1.      拜占庭帝國融合羅馬、希臘和基督教元素 (語言為希臘文)

2.      政教合一,埋下1054年東西教會分裂的遠因

3.      保護歐洲不被穆斯林完全征服(堡壘帝國)

經濟活動

商業

地處東西貿易樞紐,是歐亞交會處最繁榮的城市

政府管控國家的經濟活動

行會制度,職業世襲,無選擇職業的自由

專賣制度,政府或貴族獨占利潤

農業

大莊園制度,地主擁有大量土地

       

 

()希臘正教的形成:東西教會的分裂

名稱

希臘正教

羅馬公教

名稱涵義

強調其正統性

強調其普世性

信仰地區

東歐與俄羅斯(斯拉夫人)

西歐(日耳曼人)

政治上

不接受教宗體制,政教合一

拜占庭皇帝是宗教領袖

皇帝是世俗君主,教宗為宗教領袖,教宗可藉開除教籍名義,制衡君權干預

教義上

1.主張聖經本身的權威性

2.神學內容強調神意,具神秘色彩

3.不許崇敬神像,曾有破壞神像運動

4.信仰聖母

1.除聖經外,亦重視聖徒和學者對教義的詮釋(由教宗裁決教義問題)

2.認為耶穌即神性本身

3.准許崇敬聖像

分裂

(1054AD)

1.      八世紀時,東羅馬帝國進行破壞聖像運動(受伊斯蘭教影響),皇帝李奧三世禁用聖像,視同偶像;但西方的教宗卻支持使用聖像,把皇帝李奧三世驅逐出教。

2.      三位一體(聖父、聖子和聖靈三位一格);東方教會認為聖靈出自聖父,西方教會則是增加了聖父和聖子。

3.      1054AD羅馬教宗和君士坦丁堡教長互相把對方驅逐出教。

()教會與社會生活

1.在拜占庭帝國,希臘正教深入社會各層面,婚喪禮俗、社會救助、公益活動

2.投入勞動生產,對改善生產技術多有貢獻

3.保存文化(如繪畫或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