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3-2 日治台灣社會文化的變遷 | 高一講義

2010-12-05 23:55:54


http://blog.sssh.tp.edu.tw/cwchistory/2680

高一歷史 3-2日治台灣社會文化的變遷

一、社會結構和差別待遇

 

人口數

社會結構

社會

特色

自然增加

(死亡率下降)

領導階層職業多元化

差別待遇和種族岐視存在於整個統治時期

內容

1905年人口普查

(310)

1943658

前期:紳章和保甲

和政府配合的富豪

1.      同工不同酬

2.      日人佔據多數公職

後期:新式教育帶動各項專業人士

 

二、民族運動的展開

(一)背景

1.      新思想、新形勢的啟發與衝擊

2.      接受新式教育者者,不滿日本殖民統治,推動政治改革

3.      武裝抗日的失敗,轉向非武裝(文化)抗日

()發展

時間

機構

發展

1914

同化會

成立於台北,由日人板垣退助首倡,強調台灣住民應享有與日本國民同樣待遇,遭總督府解散

1920

新民會

林獻堂、蔡惠如為主要領導人,主張撤廢六三法

發行《台灣青年》雜誌

1921

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時間

1921-1934(15)

發展

1.主張擁有立法權和預算權台灣議會

2.未達成果,但有效喚醒台人政治意識

台灣文化協會

時間

1921成立(於台北靜修女中)1927分裂

路線

1.文化啟蒙:林獻堂、蔡培火為代表

2.全民運動:蔣渭水

3.農工運動(左派):連溫卿、王敏川

發展

1.謀求台灣文化向上,和台灣人的文藝復興,藉活動達到啟迪民智,批判殖民統治

2.發行《台灣民報》→1930《台灣新民報》

3.辦巡迴演講、讀報社、夏季學校(霧峰林家萊園)

1923

治警事件

蔣渭水、蔡培火組織「台灣議會期成同盟會」,遭到當局以違反治安警察法逮捕

1925

二林蔗糖事件

台灣第一個農民運動團體

要求蔗農可參與訂價、過磅,與林本源製糖會社因甘蔗採收價格爆發衝突

1926

台灣農民組合

簡吉邀集各地農民團體組成「台灣農民組合」

1927

新文協

路線之爭,連溫卿等人取得主導權,採激進農工運動

1929為共產黨滲透,分裂,台共蘇新主導

台灣民眾黨

台灣史上第一個合法政黨 (1927-1931)

1.強調民族運動和農工階級運動併行,倡政治改革

2.舉辦「政談演講會」,並沿襲文化協會的文化啟蒙工作

3.1931年因主張「以工農階層為中心的農民運動」遭總督府解散

1928

台灣工友總聯盟

台灣民眾黨外圍組織,由蔣渭水主導,以勞工運動為主,積極介入勞資爭議,其中以淺野水泥會社罷工為代表

台灣共產黨

成立

於中國上海成立,為日本共產黨的台灣支部

成員

謝雪紅、林木順、翁澤生(中共

發展

1.提出台灣民族論,主張建立台灣共和國

2.,藉加入其他社會組織發展,如新文協分裂

3.逐漸轉變為激進的大型示威活動,1931年為總督府大肆搜捕台共份子,轉為地下化

1929

二一二事件

總督府對農民組合、工會和台共等組織全面鎮壓

1930

台灣自治聯盟

1.提出公民普選、州市街庄自主,向總督府請願

2.1935年台灣史上第一次選舉,半數官派、半數民選的協議會會員,且台人投票權有財產限制,並非全民普選

 


    公共電視曾播過「台灣百年人物誌」的影集,許多人物都是上課時曾學到的人們。
  老師在
youtube上找到一些影片,影片也不會太長,大約四到六分鐘,
   可以點選你有興趣的人物加以了解:
)

八田與一1
八田與一2

林獻堂

杜聰明

(台灣第一位醫學博士)

蔣渭水


三、現代社會生活的塑造

項目

內容

三大惡習的改善

(先舊慣調查→漸禁)

1.吸鴉片

1897年將鴉片收歸專賣,持有許可證才可購買,不可賣日人

2.身體形象的改造:放足斷髮,穿新鞋戴新帽

透過教育和報章宣傳,以衛生、文明為訴求,改去台人舊有形象

1900年黃玉階在台北成立天然足會,倡解纏足

1911年中國革命,斷髮風潮影響台灣

生活作息的革新

1.農曆記時→陽曆(新曆)

2.一周七天星期制,星期日為例假日→休閒生活(公園、表演活動)

3.標準時間制1910全台報時系統,氣象、郵電、鐵路時刻表

4.強調守時概念,6/10時的紀念日

醫療衛生的推廣

1.自來水和下水道設施 →巴爾頓:台灣下水道之父

2.實施社區清潔,防治傳染病,隔離檢疫

3.1897年台北病院設立醫學講習所,是台灣醫學教育之始;1899年創設台灣總督府醫學校,培育台灣醫師人才

4.各地設立公立醫院,結合公醫制度,大幅降低台灣死亡率

現代法治

1.1896年建立法院制度,設法官、檢察官、律師

2.設立西式監獄,國家獨占刑罰權,不可私刑

3.刑罰無身分差異,以個人為處罰對象(以前士紳有刑罰豁免權,並且中國律法有株連九族之罪)

4.透過學校和社會教育教導法治觀念

 

文學的提倡

(一)新文學運動興起

背景

1.      新式教育

2.      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影響(黃朝琴、陳炘、黃呈聰、張我軍)

3.      民族自覺的風潮

主張

使用白話文普及知識,並關懷弱勢

代表

賴和

(台灣新文學之父)

以台灣方言、俚語描寫台灣庶民生活,關懷弱勢人民,筆鋒銳利,又稱為「台灣的魯迅」,代表:《一桿秤仔》

楊逵

代表:《送報伕

呂赫若

代表:《牛車》

龍瑛宗

代表:《植有木瓜樹的小鎮》

吳濁流(鐵血詩人)

代表:《亞細亞孤兒

組織

台灣文藝作家協會

1931年台灣作家和日本作家,倡文藝大眾化

發行《台灣文學》

兩者目的相似(大眾化)

台灣文藝聯盟

皆台灣作家,攻擊舊文學,強調文學大眾化

發行《台灣文藝》

 

(二)詩社林立與民間文學的發展

項目

發展

詩社

北部瀛社

中部櫟社(以霧峰林家為活動中心)

南部南社

民間文學

提倡台灣語文運動,如連橫《台灣語典》

 

五、藝術的發展

美術

繪畫

東洋畫

台展三少年:陳進、林玉山、郭雪湖

西洋畫

廖繼春、陳澄波、李梅樹

展覽會

官方:1927台灣美術展覽會

民間:1934台陽美術協會

雕塑

黃土水:山地牧童、甘露水、水牛群像

音樂

1.江文也:〈台灣舞曲

2.鄧雨賢:〈望春風〉、〈雨夜花〉

3.呂泉生:收集整理台灣歌謠,辦榮星合唱團,台灣合唱團之父

4.張福興:創立台灣第一個管絃樂團「玲攏會」,台灣新音樂之父

戲劇與電影

民俗劇

歌仔戲、布袋戲

文化劇

「打破舊俗,以演劇教化社會」,諷刺時政,提倡政治改革

1.      張維賢「民烽劇團」

2.      林博秋「厚生演劇研究會」

電影

1926美台團

廣播

1930後漸成民眾獲取時事的重要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