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
機構 |
發展 |
1914 |
同化會 |
成立於台北,由日人板垣退助首倡,強調台灣住民應享有與日本國民同樣待遇,遭總督府解散 |
1920 |
新民會 |
林獻堂、蔡惠如為主要領導人,主張撤廢六三法
發行《台灣青年》雜誌 |
1921 |
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
時間 |
1921-1934(共15次) |
發展 |
1.主張擁有立法權和預算權台灣議會
2.未達成果,但有效喚醒台人政治意識 |
台灣文化協會 |
時間 |
1921成立(於台北靜修女中),1927分裂 |
路線 |
1.文化啟蒙:林獻堂、蔡培火為代表
2.全民運動:蔣渭水
3.農工運動(左派):連溫卿、王敏川 |
發展 |
1.謀求台灣文化向上,和台灣人的文藝復興,藉活動達到啟迪民智,批判殖民統治
2.發行《台灣民報》→1930《台灣新民報》
3.辦巡迴演講、讀報社、夏季學校(霧峰林家萊園) |
1923 |
治警事件 |
蔣渭水、蔡培火組織「台灣議會期成同盟會」,遭到當局以違反治安警察法逮捕 |
1925 |
二林蔗糖事件 |
台灣第一個農民運動團體
要求蔗農可參與訂價、過磅,與林本源製糖會社因甘蔗採收價格爆發衝突 |
1926 |
台灣農民組合 |
簡吉邀集各地農民團體組成「台灣農民組合」 |
1927 |
新文協 |
路線之爭,連溫卿等人取得主導權,採激進農工運動
1929為共產黨滲透,分裂,台共蘇新主導 |
台灣民眾黨 |
台灣史上第一個合法政黨 (1927-1931)
1.強調民族運動和農工階級運動併行,倡政治改革
2.舉辦「政談演講會」,並沿襲文化協會的文化啟蒙工作
3.1931年因主張「以工農階層為中心的農民運動」遭總督府解散 |
1928 |
台灣工友總聯盟 |
台灣民眾黨外圍組織,由蔣渭水主導,以勞工運動為主,積極介入勞資爭議,其中以淺野水泥會社罷工為代表 |
台灣共產黨 |
成立 |
於中國上海成立,為日本共產黨的台灣支部 |
成員 |
謝雪紅、林木順、翁澤生(中共 |
發展 |
1.提出台灣民族論,主張建立台灣共和國
2.,藉加入其他社會組織發展,如新文協分裂
3.逐漸轉變為激進的大型示威活動,1931年為總督府大肆搜捕台共份子,轉為地下化 |
1929 |
二一二事件 |
總督府對農民組合、工會和台共等組織全面鎮壓 |
1930 |
台灣自治聯盟 |
1.提出公民普選、州市街庄自主,向總督府請願
2.1935年台灣史上第一次選舉,半數官派、半數民選的協議會會員,且台人投票權有財產限制,並非全民普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