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3-3 亞州大帝國的發展 | 高二講義

2011-01-03 16:51:59


http://blog.sssh.tp.edu.tw/cwchistory/2757

高二歷史3-3 亞洲大帝國的發展

壹、近世的東亞國家

一、中國

(一)蒙古(征服王朝or滲透王朝)

1.      興起:12世紀後期興於漠北草原,1206AD鐵木真(成吉思汗)統一各部

2.      治理政策 (1)種族區隔:南人、漢人、色目人(如馬可波羅)、蒙古人

                (2)暢通的馳道系統,重視商業活動 

                (3)宗教寬容政策,羅馬教廷遣人傳教

3.      三次西征  →羅盤、火藥、印刷術西傳

次數

時間

主帥

範圍

大事紀

回師原因

第一次

1218

成吉思汗

黑海北岸

1.滅西遼國

2.滅花剌子模,主攻中亞

 

第二次

1235

拔都

義大利

威尼斯

1.滅基輔大公國(斯拉夫民族)

2.擊潰波蘭和神聖羅馬帝國聯軍

3.進軍布達佩斯(匈牙利)

4.建立欽察汗國

窩闊台死

第三次

1252

旭烈兀

敘利亞一帶

1.滅阿拔斯王朝

2.進攻敘利亞,建伊兒汗國

蒙哥死

  

(二)帝制晚期的明清

朝代

時間

1368-1644

1644-1911

政治

君主獨裁制的完成

1.廢宰相,皇帝直領六部

2.君尊臣卑:跪叩、廷杖

3.特務機關監視皇室朝臣

4.科舉取士,八股文為文體,《四書集注》為考試內容

君主獨裁制的高峰

1.強制剃髮留辮

2.一方面以修史編書(四庫全書)攏絡士人,另一方面大興文字獄控制思想

3.設立軍機處

4.密奏制度掌握各地情報

經濟

1.      明末(17世紀)美洲作物傳入:蕃薯、玉米、馬鈴薯、花生

2.      人口成長快速,手工業發達,專業市鎮

3.      明中業後白銀流入中國,銀銅雙本位制

動亂

明末(17世紀)

1.      宦官亂政和黨爭,造成社會動盪

2.      饑荒形成流寇問題(李自成、張獻忠 )

3.      明末清初,攻陷屠城,如揚州十日

清朝中葉後(18世紀)

1.      人口壓力和天災人禍

2.      集結會黨:天地會(洪門)

3.      1796AD白蓮教起事

學術

王陽明學說(心學)盛行

1.      主張「知行合一

2.      提倡致良知,重心性道德

1.      明末清初因亡國之感,經世致用為思想主流,以顧炎武、黃宗羲為代表

2.      清代樸學盛行:重經史考據和訓詁,以實事求是的態度辨偽,並考訂古籍(避文字獄),至乾嘉時期考據學最盛

3.      提高朱子學的官學地位。朱熹強調讀聖賢書而之萬物根本 格物致知

4.      嘉慶、道光後,因外患轉向經世致用之學,重視微言大義,力圖政治改革

 

二、日本

名稱

中國

內容

大和時代

(300-592)

魏晉

至隋

又稱古墳時代,大和朝廷統一日本

飛鳥時代

(592-710)

隋唐

聖德太子掌權,確立以天皇的中央集權國家

646AD孝德天皇推動大化革新

1.模仿唐朝律令和官制,依長安規劃平城京(奈良)和平安京(京都)

2.採行租庸調,並配合均田制,土地公有可防止兼併問題

3.以中國楷書偏旁為片假名,草書為平假名,開始使用假名文字

奈良時代

(710-794)

因國家戶籍和地籍不清,改行莊園制,土地集中在少數權貴手中

平安時代

(794-1192)

唐至南宋

8世紀末由徵兵改為募兵,選地方健壯武士為官軍

官軍為地方武士集團取代:平氏(京都)VS源氏(關東)

1160AD平清盛挾天皇而掌權,象徵天皇威權沒落 武家政治時代

鐮倉幕府

1185-1331

南宋至

1185AD源賴朝起兵消滅平氏,建鐮倉幕府

統領「御家人」=  守護(各國地方首長,負責軍事和治安)

                 +地頭(受中央貴族所託,經營地方莊園之代理人)

12741281AD蒙古(忽必烈)征日失敗,幕府軍費歸於民,引起不滿

13世紀朱子學傳入日本

14世紀後,御家人窮困,與幕府漸疏遠

室町幕府

1331-1573

元明

足利尊氏在京都成立室町幕府

統治基礎不強,依賴大名間的均勢來維持政權,大名與將軍分享政權

1467AD應仁之亂,進入戰國時代(1467-1603) →特色:下剋上

16世紀中葉,葡萄牙人和耶穌會教士進入日本,西方槍砲亦傳入

武士結合農民,以農民步卒和洋槍炮壓制傳統騎兵

織田信長

1573AD統一日本,但本能寺之變遇刺

豐臣秀吉

1590AD統一日本,出兵朝鮮(文祿、慶長之役),明神宗派兵援朝

1598AD病逝

德川幕府

(1603-1867)

明清

1603AD德川家康於東京建立江戶幕府,採幕藩體制

以血緣、親疏和功勞等級區分大名等級

政策

1.      厲行「士農分離」,集武士於城下町,農民固定於農村

2.      參覲交代:大名一年於江戶,一年至領地;留妻子於江戶

3.      公布〈一國一城令〉和〈武家諸法度〉規範大名勢力與行為

4.      控制農村:不可買賣土地,不可擁有武器和佩刀

外交

1.      禁教1637AD島原之亂,鎮壓基督教

2.      鎖國(1633-1639AD):禁止日本人出國,僅開放長崎,只有中國和荷蘭船隻才能前往貿易

3.      1853AD黑船事件,美國培里率艦隊要求通商

文化

儒學

1.朱子學:為德川幕府之官學,重君臣、父子之別,助統治

2.陽明學:重實踐改革和批判現實            

3.古學派:回歸孔孟原典,還原最初儒家精神   

蘭學

日本禁教,荷蘭表明重商貿不傳教,並配合日本政策(居於出島)

蘭學成為日本認識西方學術的重要管道,透過荷蘭文書,吸取西方醫學、天文曆法、地理、兵學等知識

18世紀前野良澤、杉田玄白譯《解體新書》,開啟日本近代醫學

19世紀蘭學被視為實學,列為御用學問,幕府派員訪荷學習

貳、俄羅斯的發展與東進

時間

內容

9世紀

斯拉夫人奧列格在烏克蘭建立基輔大公國

拜占庭派西瑞爾和梅索迪向斯拉夫民族傳希臘正教,並創發斯拉夫文字

10世紀基輔大公佛拉基米爾接受希臘正教(因:政教衝突)

11世紀

斯拉夫人開始進入西伯利亞活動,進行皮貨交易

13世紀

蒙古(拔都)滅基輔大公國,建欽察汗國(金帳汗國)

國家重心北移,莫斯科公國興起,與蒙古人合作而逐漸壯大

東正教成為俄人的精神支柱

15世紀

1480AD伊凡三世推翻蒙古統治,滅欽察汗國

16世紀

1547AD伊凡四世採沙皇尊號,稱俄羅斯沙皇國

排除貴族與教會對王權的干預,建立絕對專制政權  →「恐怖伊凡」稱呼

哥薩克盜匪葉馬克受羅曼諾夫商人資助,向西伯利亞開拓,進獻土地給沙皇

17世紀

前期

政府設立西伯利亞部,鼓勵東拓,向遠東推進至鄂霍次克海

中葉

開發至黑龍江一帶,攻雅克薩,築尼布楚城,經常劫掠清廷邊境

後期

1.      1682AD彼得一世即位(1682-1689其姐蘇菲亞執政)

2.      推動西化運動  →聖彼得堡成為「俄羅斯面向西方的窗口」

3.      1685AD(康熙)俄爆發雅克薩戰爭  1689AD簽訂尼布楚條約

18世紀

1727AD與中國簽訂恰克圖條約1劃分蒙古和西伯利亞邊界

                            2開放互市

                             3俄人可至北京學習語言,並駐教士於使館

18世紀中期,俄羅斯轉型為西方國家,與歐洲國家並列

參、伊斯蘭世界的變化

(一)土耳其勢力的興起

塞爾柱土耳其

興起

為突厥人,十世紀後漸往中亞和阿拉伯地區移動,接受伊斯蘭信仰

入阿拔斯帝國中任傭兵,1055AD取得政權,引發十字軍東征

衰微

1258AD蒙古人攻陷巴格達,塞爾柱勢力瓦解

鄂圖曼土耳其

興起

11世紀建定居於小亞細亞,得塞爾柱土耳其人保護

後接受蒙古統治,奧斯曼Osman自立→鄂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

發展

1326AD奧爾汗,正式稱號「蘇丹」,為鄂圖曼土耳其之開始

鄂圖曼帝國擴張迅速之因:

1.      當時歐洲困於英法百年戰爭、黑死病、政教衝突

2.      鄂圖曼以武力宣揚教義

3.      招募帝國中基督徒兒童從軍,改宗伊斯蘭,稱為新軍(常備兵)

中衰

1399AD為帖木兒所敗

復興

1453AD滅東羅馬,以君士坦丁堡為新都

但帝國中多民族,如希臘、土耳其、阿拉伯人等,增加統治的困難

 

(二)中亞的伊斯蘭勢力:14-15世紀帖木兒帝國

君王

跛子帖木兒(Timur,1336-1405),出身突厥化的蒙古家庭,信仰伊斯蘭教

興起

1360AD帖木兒於撒馬爾汗自立為大汗,欲重建蒙古一統版圖

1370滅察合台汗國和伊兒汗國→1398攻印度德里蘇丹國→1399擊敗鄂圖曼土耳其

1402AD藉中國靖難之變,出兵中國,但中途病逝

成就

1.重視經濟與文化發展,戰爭途中攜回財富和工匠,建設撒馬爾汗

2.獎勵學術,創立大學,撒馬爾汗成為伊斯蘭學術中心

3.帖木兒雅好文墨,著有回憶錄,是研究蒙古史的重要文獻

衰微

以血腥統治國家,政權基礎不穩,帖木兒死後子孫相爭,帝國迅速瓦解

 

(三)印度的伊斯蘭帝國

德里蘇丹國

(突厥人)

興起

13世紀信仰伊斯蘭的突厥人,穆罕默德‧古爾印度西部和北部建立

時間:1206-1526AD,亡於蒙兀兒帝國

政權

德里蘇丹國是少數波斯化的穆斯林       

但政權更迭不斷,1398AD帖木兒入侵印度,重創德里蘇丹國

軍事

自中亞招募伊斯蘭傭兵,亦為政權支柱

宗教

宗教迫害,佛教自印度本土消失;逼迫印度教徒改宗伊斯蘭

蒙兀兒帝國

(蒙古人)

興起

1526AD帖木兒後裔巴布爾自阿富汗南侵,攻占德里,建蒙兀兒帝國

鼎盛

阿克巴(Akbar,1542-1605)時期

1.領土擴張,併吞孟加拉、喀什米爾和坎達哈城

2.文化融合:將波斯的伊斯蘭文化融入印度文化

  如波斯語+印度語 →印地語(印度)和巫獨語(巴基斯坦)

  沙賈汗(1682-1658)建泰姬瑪哈陵,融波斯、印度建築風格

3.宗教寬容政策,免除印度教徒之宗教稅,並擢用印度教徒任官員

滅亡

17世紀開始國勢衰弱;1858亡於大英帝國,英國設總督治理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