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課 總體經濟指標 講義 | 講義及學習單

2011-04-22 09:23:14


http://blog.sssh.tp.edu.tw/jinmei/2948

第四課  總體濟指標  講義

年級                學號          姓名

總體經濟基本經濟指標

()國民所得帳的概念

1.國民所得(national incomeNI):乃是一個國家(或一定地區)之常住居民在一定期間生產之總成果,亦即一國國民提供各種生產要素所得的報酬的加總;是一國衡量其總體經濟活動的指標之一。

文字方塊: 補充資料: 國民所得會計之父 1971年得到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顧志耐(Simon S. Kuznets,1901-1985),於1934年提出國民所得帳或稱國民會計帳的概念,如:國民生產毛額(gross national product﹐GNP)、國民生產淨額(net national product﹐NNP)、國民所得(national income﹐NI)、個人所得(personal income﹐PI)與可支配所得(disposable income﹐DI)等,用以衡量全國經濟活動的總產出水準,大幅提升經濟實務分析的基礎,因而被尊稱為「國民所得會計之父」。

2.國民所得帳的衡量:

(1)固定期間計算的國民所得:在固定期間內(通常以年為單位),一個國家可以從產品市場或要素市場來衡量其經濟活動,所以,國民所得帳可以從生產面、需求面(產品市場)或分配面(要素市場)來計算,藉以闡明各部門經濟活動之相互關係及其發展趨勢。

(2)計算國民所得考慮國境時,可有GNPGDP兩種衡量方法:因一國國民包括居住在國內和國外的國民,也同時存在本國籍和外國籍居民,所以,政府在衡量最終財貨與勞務價值時,可以採取以國籍為標準的GNP,或以區域為標準的GDP(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這兩者最大的差別就是:國外要素所得淨額(net foreign factor income),即本國要素在外國獲取的所得與外國因素在本國獲得的所得的差額。本國要素在外國獲得的所得,如:廠商到國外投資的收益或本國國民到外國工作的所得等;外國因素在本國獲得的所得,如:外資在我國投資的收益或外籍勞工的所得等。

(3)只計算最終價值,中間產品的價值不計算:為精確計算總產出的價值,只能計算一次產品的價值,因此中間產品的價值不可再列入計算。若是採用附加價值法衡量國民所得,則累加生產過程中每一階段附加價值的總值,將等於最終產品的價值。

(4)只計算市場交易的價值:一個國家的產品只有經過市場交易的,才會列入國民所得的計算,沒有透過市場交易行為的非生產性產品則不列入本期GNPGDP計算中。

A.家務活動、地下經濟活動等因沒由價格紀錄,所以,無法列入本期GNPGDP計算;但有兩項例外:一是自有房屋的設算租金,一是農民自產自用的農產品,因為較容易估價,所以,會被列入本期GNPGDP計算。

B.舊貨交易,如中古車、舊機器、中古屋、骨董等非本期生產的產品,因之前的交易已列入計算,為避免重複計算亦不能列入本期GNPGDP計算。

C.救濟金、退休金、撫恤金、公債利息等移轉性支付不計入本期GNPGDP計算。支付各種社會保險費、捐款或罰款等社會安全支付亦不計入本期GNPGDP計算。但前兩項於計算個人所得(PI)時則應計入計算。

D.土地、證券買賣、預售屋等現有資產移轉或未上市的資產產品等不計入本期GNPGDP計算。但其交易手續費或佣金則應計入本期GNPGDP計算。

 

3. 國民所得相關指標計算

(1) 國內生產毛額(GDP) 的計算:GDP代表一個國家在特定期間內所製造的商品和勞務的價值總和。

A.生產面GDP :在產品市場裡,一個國家在一個年度之內,所生產的最終財貨與服務以市場價值衡量的總和。亦即:生產面GDP =國境內最終財貨+最終服務=各產業附加價值的總額(即產品銷售總額-中間產品的價值)=農業產值+工業產值+服務業產值。

B.支出面(需要面) GDP :在產品市場裡,一個國家的消費者消費的總支出包括國內消費者、廠商、政府和國外消費者的消費性支出與資本性資出,所以,支出面(需要面) GDP =民間消費(C)+民間毛投資 (I)+政府支出(G)+國外消費〔出口(X)-進口(M)〕,其中民間毛投資=固定投資毛額+存貨增加。

C.分配面(所得面)GDP :即在要素市場裡,各種生產要素報酬的總和,亦即:分配面(所得面) GDP =工資(w)+利息(i)+租金(r)+利潤(π) +折舊(企業固定資本的消耗)+間接稅淨額(企業交給政府的稅)               

4-1  經濟的運行:GDP三面等價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文字方塊: 補充說明: 固定資本形成、固定資本存 國民所得帳中與資本設備相關的概念有兩個: 1. 固定資本形成:又稱固定投資毛額,包括家庭、廠商、政府購買資本財的支出,是一種流量(flow)的概念。流量是指某一段期間內的數量,如:國民所得、投資、市場交易量等。例如:2010年的固定投資毛額是指各部門在該年當中所購置的資本財支出,就一種流量的概念。 2. 固定資本存量: 是一種存量(stock)的概念,是指在某一時點固定資本財數量的總和,如國民財富、資本、人口量等。某一段期間起點的存量加上該期間內的流量,即是期末的存量,例如:2010年初固定資本的存量加上2010年的固定資本形成淨額,就是資本存量。固定資本形成淨額(又稱投資毛額)即是該年度固定資本實際增加的價值。 (2)國民生產毛額(GNP)的計算:

A.生產面GNP:在產品市場裡,一個國家所屬的全體國民(包括居住在國內與國外的國民),在一個年度之內,所生產的最終財貨與服務以市場價值衡量的總和,即:生產面GNP=生產面GDP+國外要素所得淨額

B.支出面(需要面)GNP=支出面(需要面) GDP+國外要素所得淨額

C.分配面(所得面)GNP =分配面(所得面)GDP國外要素所得淨額

 

3.國民生產淨額(NNP) = GNP-折舊

 

4.國民所得(NI)=NNP-間接稅 (IT)

 

5.經濟成長率=(當期實質GNPGDP-前期實質GNPGDP)/前期實質GNPGDP〕×100%

(1)名目GNPGDP:以當期市價計算的GNPGDP。例如2010年名目GNPGDP就是以2010年物價計算的GNPGDP

(2)實質GNPGDP:以基期價格計算的GNPGDP。例如: 2010年實質GNPGDP就是以基期2006年的物價計算2010GNPGDP。基期:作為價格與產量比較標準的年度。

(3)平減GNPGDP:(名目GNPGDP/實質GNPGDP)×100%,可以用來反應最終產品價格的平均變動情形。因為各個期間依照市價所計算出的名目GDPGDP,除了反映經濟量的變動,通常也包含了價格變動的因素在內,將價格變動因素剔除的作法,稱之「平減」,平減後所計算出的GDPGDP,稱為固定價格GDP,其隱含了「數量」及「品質」之變動固定價格GDP之年增率即為「經濟成長率」

不勞而獲

 

勞而不獲

 
文字方塊: 國民所得帳計算公式 國內生產毛額(GDP) + 國外要素所得淨額 國民生產毛額(GNP) - 折舊 國民生產淨額(NNP) - 間接稅 (IT) 國民所得(NI) - 保留盈餘 - 公司所得稅 - 社會安全支付 + 移轉性支付 + 公債利息 個人所得(PI) - 個人所得稅 可支配所得 - 消費(C) 儲蓄(S) *社會安全支付:包括支付各種社會保險費、捐款或罰款等。

*移轉性支付:指實際資源的使用權從某部門移轉到另一部門,對國民所得而言沒有任何改變,故應從經濟成本或效益終剔除。包括政府或國外對民間(如特定國民)的贈與或各種補貼、醫療補助、低所得房屋津貼、貧病救濟、失業救濟金、退休金,甚或老人年金等,均屬之。

 

()國民所得帳的應用和限制

  

  

具有記錄和檢查的作用,可以看出變化和潛在問題。

作比較時應注意基準是否同一,作跨國比較時應注意考慮幣值和匯率。國民所得帳無法看出物價水準與人口的變動狀況。所以,必須剔除物價或人口變動對GNPGDP的影響。如以實質GNPGDP,平均每人GNPGDP來做比較,才能實質顯示人民真正經濟生活的水準。

可將時間和範圍擴大,以作跨時和跨地的比較,對經濟活動有更完整的了解。

無法看出所得分配的良窳。例如:一國國民所得可能很高,但只集中少數人手中,這在國民所得帳中則無法看出。

政府可以根據各種指標,以擬定政策,題升公共政策的品質。

未列入非市場經濟活動,例如自製自用、商品或勞務交換、家庭主婦勞務價值、休閒價值等。

 

忽略環境污染、天然資源的折耗等公害問題。

 

 

() 經濟福利衡量概念與綠色國民所得帳

1.經濟福利衡量概念

(1)經濟福利:是指一個社會或國家的經濟績效與經濟成果如何分配於其成員的問題。其概念討論包括經濟、社會、政治、哲學及群體的價值觀(意識形態)等。

(2)通常以「平均每人實質所得」作為衡量一個國家的經濟福利指標。這是為了解決國民所得帳忽視的問題,如:沒有市場交易的活動、無法反映所得分配、忽略產品品質的改進、沒有考慮休閒價值、公害問題,以及地下經濟問題等。

(3)美國經濟學者諾霍斯(W. Nordhaus)和托賓(J.Tobin)提出經濟福利的衡量概念(Measure of Economic WelfareMEW ),與197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獎人薩穆爾遜(P. A. Samuelson)提出「經濟福利淨額」(Net Economic WelfareNEW)相同,其計算方式是將NNP加上對經濟福利有益的項目,如:休閒時間的增加、技術品質的提高、家務DIY活動等,再減去對經濟福利有損的項目,如:噪音、水汙染、空氣汙染、生活品質低落、治安惡化等,以便真實反映國民生活素質的改變。到目前為止,NEW計算上仍有很多爭議。

 

2. 綠色國民所得帳

(1)綠色國民所得帳:又稱「環境與經濟綜合帳」,係透過紀錄經濟活動與環境的關係,提供環境資源變化資訊,以反映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能了解經濟發展對於自然環境與資源的利用程度的衝擊與效應。

(2) 1987年聯合國世界銀行設計出綠色國民所得(green GDP)以衡量及作為國民福利水準、生態平衡與環境發展的指標,又稱「經過環境調整的國民所得」。其計算方法是:GDP減去自然資源消耗及環境品質變化兩項成本所得到的結果。

(3) 臺灣地區自然資源折耗目前估算項目包括地下水、原油、天然氣、煤炭、土石、大理石、石灰石、白雲石及蛇紋石,有關過度漁撈、珊瑚礁盜採及土地過度開發導致之土石流損失及自然資源復原,如恢復森林時的植樹事業、河川和湖泊的淨化事業、地下水污染淨化事業等項目之估算,囿於資料來源暫未納入。關於正面效益,如森林之休憩及娛樂價值、溫度調節等,目前尚未列入。

(4) 我國環境品質的質損計算空氣、水質及廢棄物之環境折耗,噪音污染及其他污染項目在多數國家未編製且原始資料缺乏,暫未納入,另較難量化且爭議仍多之間接污染影響,如對人體健康之損害程度及金額尚不在編算範圍。

 

文字方塊: 經濟福利淨額NEW: NNP +對社會有益項目 休閒價值 技術進步 品質提升 未經市場交易活動 未上市產品價值 -對社會有危害項目 負產品:環境汙染、 公害 無益產品:國防 警察 消防 經濟福利淨額NEW 文字方塊:

二、就業與失業

()就業

1.勞動人口(勞動力):凡年滿15 歲,有能力參與工作且目前已有工作,或雖無工作但正在積極尋找工作者,皆屬於勞動人口。

勞動人口=就業人口+失業人口

就業參與率=(就業人口+失業人口)/ (滿15歲以上總人口-軍人、服刑者)〕×100%

(1)   就業人口:係指擁有支領報酬的工作者,或在自己的家庭企業每週工作15 小時以上、但未支領報酬者。

就業率=(就業人口/勞動人口)×100%

(2)   失業人口:係指現在並無工作,但可以馬上工作且正在尋找工作者。

失業率=(失業人口/勞動人口)×100%

(3)就業率+失業率=1

 

2.非勞動人口:年滿15 歲但不在勞動力人口定義之中,則屬於非勞動力,這些人包括因衰老或身心殘障而無能力參與工作者、全職學生、家庭主婦及有能力工作但未尋找工作者。  
3.  非民間人口:包括現役軍人、服刑受監管的人等。
 

 

()失業

1.失業的種類:

(1)摩擦性失業:是一種過度性或暫時性的失業,包括新舊工作交替或取得第一份工作之前的暫時性失業。政府應提供充分的就業資訊,讓工作媒合率得以增加。

(2)結構性失業:是因為產業結構調整或技術進步等原因,造成就業者因而失去工作機會或不能適應所產生的失業。政府應該提供教育與職業訓練,以增加工作技能,得以順利就業。

(3)季節性失業:是因為產業特殊性質,受到旺季與淡季影響,所產生的失業。其解決的方法是教育訓練及增長工作時間。

(4)自然失業:摩擦性失業與結構性失業是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得正常且自然的現象,所以稱之為自然失業,這是狹義的自然失業率;廣義的自然失業率尚包括季節性失業。自然失業占勞動人口的比率,稱為自然失業率,一般而言,自然失業率低於4%是一個國家可容許的範圍。

文字方塊: 補充資料: 景氣循環 景氣循環:是一種國家總體性經濟活動的波動,一個循環是指許多經濟活動大約同時發生擴張,隨後發生收縮、衰退,然後又開始復甦的情形。這一連串的波動會週而復始但不定期的發生,其持續期間由一年以上到十年不等。一個景氣循環週期包含一個擴張期(expansion,即介於景氣谷底(trough)至景氣高峰(peak)之期間)及一個收縮期(contraction,即介於景氣高峰至景氣谷底之期間)。實務上,擴張期及收縮期個別應持續至少5個月,全循環至少需15個月。 圖5-2 景氣循環圖 資料來源:經濟建設委員會 (5)循環性失業:是因為受到景氣循環的影響而產生的失業。有效的總體經濟政策可以減緩循環性失業,政府可以藉著政府收之的調節,來影響「自發性支出」,來維持充分就業。

5-3  景氣對策信號圖

 
文字方塊: 補充資料:景氣指標 一、景氣領先指標(Leading indicator): 指具有領先景氣變動性質之指標,其轉折點常先於景氣循環轉折點發生。台灣領先指標由由外銷訂單指數、實質貨幣總計數、股價指數、製造業存貨量指數、工業及服務業加班工時、核發建照面積(住宅、商辦、工業倉儲)及SEMI接單出貨比7項構成項目組成,每月由經建會編製、發布。因指標具領先景氣變動之性質,可預測未來景氣之變動。 二、景氣同時指標(Coincident indicator): 指具有與景氣變動性質同步之指標,其轉折點常與景氣循環轉折點同步發生。台灣同時指標由工業生產指數、電力(企業)總用電量、實質製造業銷售值、批發零售及餐飲業營業額指數、非農業部門就業人數、實質海關出口值、實質機械及電機設備進口值7項構成項目組成,每月由經建會編製、發布,代表當時的景氣狀況,可衡量當前景氣。 三、景氣對策信號(Monitoring indicator):又稱「景氣燈號」,係以類似交通號誌方式的5種不同信號燈代表景氣狀況的一種指標。景氣對策信號各燈號之解讀意義如下:若對策信號亮出「綠燈」,表示當前景氣穩定、「紅燈」表示景氣熱絡、「藍燈」表示景氣低迷,至於「黃紅燈」及「黃藍燈」二者均為注意性燈號,宜密切觀察後續景氣是否轉向。  

2.失業問題的解決:

(1)美國布朗大學經濟學教授何維特(P. Howit)認為「提高教育水準與鼓勵新企業的產生,是解決失業問題的好方法」。

(2)失業代表勞動市場失衡,勞動市場的供給者(參與就業的人)應該不斷的學習新知能,增加自己在職場上的競爭力;而好的投資環境與經濟成長的提高會讓勞動市場的需求者(企業)的需求增大,所以政府應該創造有利的投資環境並鼓勵企業增加生產與僱用,才能降低失業人口及其衍生的對社會的影響。

 

三、物價問題

()通貨膨脹(inflation):又稱物價膨脹,是指一般物價水準持續上升的現象,且日常生活中各種物價上漲持續了相當的時間。當社會經濟在一定期間內,貨幣供給量增加的額度大於財貨供給量的增加幅度時,造成幣值下降,物價就會呈現上漲的現象。

()物價膨脹率(inflation rate):表示物價水準的成長率。通常以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CPI)的年增率來表示。

物價膨脹率=(tCPI-第(t-1)CPI)/第(t-1)CPI〕×100%

()通貨膨脹的因素

1.需求拉動的物價膨脹:一般常見的狀況是各國政府為加速經濟成長,採行擴張性財政政策,而導致巨額財政赤字,遂大量發行貨幣因應,產生貨幣過多,而產品太少的現象,引發需求拉動的物價上漲。

2.成本推動的物價膨脹:成本推動的物價膨脹的狀況則包括:

(1)因工資上升而造成成本推動的物價上漲。

(2)原物料價格上漲,導致生產成本提高而推升物價。

(3)具壟斷力企業,試圖透過聯合行為,哄抬物價以提高企業利潤,進而推升物價上漲。此外,物價膨脹預期心理也是引起全面性物價持續上漲的重要成因之一。

3.進口或出口的膨脹:

(1)輸入性通貨膨脹:國際原油、原物料、繼器設備或產品等價格上漲,進口這些產品以後,因而帶動本國物價上漲的現象。

(2)輸出性通貨膨脹:因為出口順暢,企業獲利增加,因而增加其購買能力,提高生產意願,因而帶動物價上漲的現象。

4.預期心理的膨脹:社會大眾預期通貨膨脹會持續發生,因而不願意持有貨幣而加速貨幣流通速度引發的物價上漲現象。

 

()通貨膨脹的類型

1.溫和性通貨膨脹:物價水準以溫和的速度持續緩緩的上漲,一般認為此類型通貨膨脹為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現象,會讓企業獲利增加,因而促使其繼續投資,對經濟成長與充分就業有所助益。

2.惡性通貨膨脹:物價水準在短期內急遽上漲的現象,會發生此現象大都是因為社會大眾對貨幣已失去信心,在預期心理下,加速通貨的流通,其解決的對策就是「貨幣改革」,如:1949615日臺灣省政府以新台幣1元兌換舊台幣4萬元。

3.停滯性通貨膨脹(stagflation):是指經濟成長停滯與高通貨膨脹同時並存的現象。此時,一國的經濟成長緩慢物價持續攀升,進而引發廠商獲利率降低民間消費支出縮減失業率攀升等負面現象。「停滯性通膨」一詞起源於1970 年代的第一次石油危機。1974年臺灣通貨膨脹率高達47%,經濟成長大幅降至1.1%,即是停滯性通膨的一個實例。

 

()通貨膨脹的影響

1.所得重分配:商人因為商品價格調漲、收入增加,物價膨脹因此對他有利。反之,薪水階級以及靠社會福利金、退休金,和定利息過日子的人,在物價膨脹之下,購買力降低了,生活因此會受到影響。

2.財富重分配:在物價膨脹的年代裡,甲君向A 銀行借貸300 萬元,並以每月薪資所得的一部分按月償還至期滿。A 銀行雖然最終仍如實收回300 萬元的借款,但這300萬元的實質購買力,卻已因物價膨脹而大不如前了。所以在其他情況不變下,物價膨脹對債權人不利,對債務人有利。

3.實質稅賦加重:物價膨脹會使得個人名目所得上升,使得個人所負擔的課稅稅率上升,造成稅賦負擔加重、課稅後的可支配所得下降 。

4.經濟、政治及社會的不安定:物價膨脹嚴重時,民眾會因物價膨脹預期心理而產生惜售、囤積、搶購、投機的風潮,資金會從儲蓄中抽離,造成正常的生產事業因而缺乏資金來源,使得資金成本上升、投資停頓,嚴重影響經濟成長。

 

()通貨緊縮(deflation):物價水準以相當幅度持續下滑的現象。是當經濟社會在一定期間內,貨幣供給量加的額度小於財貨供給量的增加幅度,造成幣值上升,物價呈現下跌的現象。如果通貨緊縮的現象是來自於供給過剩或需求不足所造成的物價走跌,長期可能會促使生產活動緊縮,薪資、利率、股價全數下跌,失業率升高,惡性循環的結果會使經濟狀況更加惡化;但如果是因為生產技術的進步,帶動產品價格下跌,例如3C數位商品,功能愈來愈好,價格卻愈來愈便宜,就不能稱為通貨緊縮。依據國際貨幣基金(IMF)定義,因需求減少致物價持續兩年下跌,始視為通貨緊縮。

 

()通貨緊縮的因素 :

1.來自技術進步與解除管制:例如開放電信市場帶動之生產效率提升,此為1990年代全球物價得以持穩之關鍵因素。

2.緊縮性貨幣政策或生產過剩及消費減退:促使物價下跌,長期則造成生產萎縮。

 

()通貨緊縮的影響:

1.所得重分配:短期內對固定收入者有益;長期時,對顧定所得與非固定所得者皆不利。

2.財富重分配:短期內對債權人有利,對債務人不利;長期時,對債權人與債務人均不利。

3.資源配置不當:價格機能的效能降低,無法誘使資源有效配置。

4.對經濟成長與社會秩序不利:生產減少、就業降低、造成社會秩序紊亂,不利經濟發展,經濟犯罪增加。

 

補充資料1:所得分配指標

一、家庭可支配所得五等分位差距倍數 (The ratio of household income, top 20% to lowest 20%) :將全國家庭依其可支配所得大小排序後,再將戶數5等分(每等分均包含全國20%的家庭),計算最高20%家庭的平均所得為最低20%家庭所得之倍數,即5等分差距倍數,倍數愈大,所得分配愈不均;倍數愈小,所得分配愈平均。                        

   5等分位差距倍數=    最高20%家庭可支配所得 /  最低20%家庭可支配所得

 

二、羅倫滋曲線(Lorez Curve:係以戶數累積百分比為橫軸,所得累積百分比為縱軸之所得分配曲線表示所得分配的狀況,該圖為一正方形,其對角直線代表所得分配完全均等,若所得分配不均時,羅倫滋曲線必是一條位於對角直線下方的弧形曲線,此曲線與對角直線間之距離,即可測定分配不均程度之大小,距離愈大,表示不均等程度愈高。

吉尼係數圖示

文字方塊: 圖5-4羅倫滋曲線三、吉尼係數(Gini coefficient) :根據經濟學家羅倫茲(Lorenz)的定義,假設一國每個家庭所得全然相等,這條曲線應為與橫軸呈45度角的直線(絕對均等線),一國所得差距愈大,羅倫茲曲線的彎度即愈大,而羅倫茲曲線與絕對均等線所夾半月形面積占右下方三角形面積的比率,即稱為吉尼係數。換言之,吉尼係數係測量羅倫滋曲線與完全均等直線間所包含之面積對完全均等直線以下整個三角形面積之比率,此項係數愈大,表示所得分配不均等的程度愈高,反之,係數愈小,表示不均等的程度愈低。

 

 

 

 

 

國民所得帳練習題:

1.      下列項目何者應計入GDP?何者應計入GNP?其原因為何?

(1)   小王是木工,日薪$3000元,利用閒暇時間幫自己的孩子做了一個超實用的書桌。

(2)   外籍勞工參與高速公路建設,其收入為$200000元。

(3)   小黃慶祝工作六個月,運用儲蓄$50000元買了一部二手車代步。

(4)   小陳是房屋仲介的超級營業員,這個月成交兩戶,共計2400萬元,獲得佣金72萬元。

(5)   曉郁家裡不幸發生火災,政府提供緊急救助金20萬元。

(6)   王伯伯退休後每個月領3萬元的退休金。

(7)   王媽媽包的水餃超好吃,每個月平均要包300個,若拿到市場賣,大概可以賣1500元。

(8)   老夏住在美國的兒子每年收入約300萬元,每個月會寄3萬元給他補貼家用。

(9)   老劉收到今年勞保局的保費收據24000元。

(10)       今年景氣很好,林老闆增加投資3千萬元。

 

 

 

 

 

 

 

 

 

 

2.      某國國民所得帳的資料如下:(單位: 億元)

最後財貨4000、營利事業所得稅230、外籍勞工薪資100、本國人在國外的所得90、資本折舊250、最後勞務2000、社會保險費160、社會救濟金55、公司未分配盈餘180、間接稅1050、退休金450、綜合所得稅280

試求:(1)GDP(2)GNP(3)NNP(4)NI(5)PI(6)DI

 

 

 

 

 

 

 

習作第四課選擇題解答:ACCAABACCBBCD(ACE)CBABCDCBAD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