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選補充講義 | 教學講義(五)

2011-09-04 17:25:07


http://blog.sssh.tp.edu.tw/forchin/3157

元曲選補充講義

(一)散曲介紹

起源

曲由詞轉變而來,一稱「詞餘」。

韻部

北曲韻只有平、上、去,而無入聲。至於入聲分別歸於平、上、去三聲之中。元周德清《中原音韻》一書,以為規範。

形式

小令

小令單獨一闋,形式與詞相似,惟可以加襯字。

套數(散套)

1.套數合一宮調中數曲牌,相聯貫而成為一套。

2.每套必有尾聲,以表示全套樂曲已成一闋。

3.連續第一支曲之曲牌,北曲稱么篇,南曲稱前腔。

4.全套首尾須一韻到底。

5.沒有科白。

代表作家

前期:表現北方文學直率的精神,質樸自然,以關漢卿、白樸、馬致遠為代表。後期:吸取了南方文學的含蓄雕琢,步入風雅典麗,以喬吉、張可久為代表。

1.豪放樸實派──馬致遠為代表

2.清麗俊逸派──張可久為代表

曲壇宗匠:張可久

元曲(散曲)雙璧:張可久、喬吉

(       ):〔四塊玉〕酒旋沽,魚新買。滿眼雲山畫圖開,清風明月還詩債。本是個懶散人,又無甚經濟才,歸去來。(馬致遠)

(      ):〔一半兒〕柳梢香露點荷衣,樹杪斜陽明翠微,竹外淺沙涵釣磯。樂忘歸,一半兒青山一半兒水。(張可久)

(二)戲曲介紹

雜劇

起源

1.雜劇盛行於元

2.雜劇之興,遠溯於周之巫觋歌舞

形式

主要是唱詞,加雜「賓白」及「科」,唱出「曲文」,演成故事。(「賓白」是說白,「科」是動作)

特色

1.每本四折是通例,四折即四場。每折之曲文用套數一套,一韻到底。視劇情需要,得加「楔子」,置於全劇之首或在折與折之間。

2.均由一人獨唱。

3.每本都有題目、正名,寫在全劇之末,如馬致遠《漢宮秋》,題目:沉黑江明妃青塚恨。正名:破幽夢孤雁漢宮秋。

代表作家作品

1.元雜劇最著名的有關漢卿《竇娥冤》、王實甫《西廂記》(清金聖嘆評為「六大才子書」之一;另被譽為被讚譽為「雜劇第一」、「北曲之冠」)、白樸《梧桐雨》、馬致遠《漢宮秋》、鄭光祖《倩女離魂》 

2.元曲(雜劇)四大家:白樸、馬致遠、鄭光祖、關漢卿

傳奇

起源

1.明代傳奇即改良之南戲

2.傳奇盛行於明、清

形式

1.雜劇每本四折,而傳奇不限,甚至四、五十齣。

2.每齣不限宮調,且可換韻。

3.傳奇不限獨唱,可以對唱、合唱。

4.每劇之首,必有「家門」,或稱「開場」,或「開場始末」,例由末或副末唱詞兩闋,表明作者編劇用意及劇情概況。

代表作家作品

1.傳奇最早之傑作為:荊(《荊釵記》)、劉(《白兔記》)、拜(《拜月亭》)、殺(《殺狗記》)。後與高明之《琵琶記》合稱五大傳奇。

2.晚明最著名之傳奇作家:湯顯祖,作《還魂記》(《牡丹亭》)、《紫釵記》、《南柯記》、《邯鄲記》,稱為「玉茗堂四夢」。

3.清代作家有:李漁《笠翁十種曲》;「南洪北孔」:洪昇《長生殿》、孔尚任《桃花扇》等。

(三)詩、詞、曲的比較

 

近體詩

異 稱

今體詩

詩餘、曲子詞、樂府、長短句、倚聲、填詞、琴趣、樂章

詞餘、樂府

分 類

絕句(四句)

律詩(八句)

排律

小令(58字以內)

中調(5990字)

長調(91字以上)

散曲:小令、散套

劇曲:雜劇(北曲)

傳奇(南曲)

盛 行

唐朝

宋朝

元朝

句 式

五言或七言,每句字數固定

1.句式長短不一

2.每一詞牌有自己的句式

1.長短句

2.每一曲牌有自己的句式

3.有襯字

用 韻

1.偶數句末字押韻,韻位固定

2.平仄不可通押

1.視詞牌而定

2.平仄可以通押(詞牌內規定押平聲或仄聲韻)

3.可換韻

1.視曲牌而定

2.只有平上去三聲

3.三聲可以通押

4.南曲可換韻,有平、上、去、入四聲

篇 章

不分段落

1.分段稱為「片」、「闋」、「疊」

2.最多可分四段

散曲:支

雜劇:四折(幕)

傳奇:齣(不限)

內 容

以抒情寫景為主,也可以敘事、說理

只宜寫景抒情,唯豪放詞人如蘇、辛能用以說理

相思、退隱、諷刺時事、懷古、抒情、寫景

(雜劇與傳奇:敘事)

語 言

較雅訓,接近文言

較淺白、接近口語

較通俗、更近口語

境 界

莊重、開闊、明朗

清靈、柔美、隱晦

清麗、豪放、隱逸

音 樂

可以吟誦,與音樂不甚相合

可以配樂歌唱

1.散曲:可以配樂歌唱

2.雜劇與傳奇:可以配樂歌唱,還可以表演

()雜劇、傳奇之別

 

雜     劇

傳     奇

樂 曲

北曲

南曲

興起原因

1.受北方胡樂的影響

2.從金諸宮調演變而來

1.受宋詞及南方小曲的影響

2.取雜劇的優點

興盛時期

明、清

家 門

每劇之首,必有「自報家門」,或稱「開場」,或「開場始末」,例由末或副末唱詞兩闋,表明作者編劇用意及劇情概況

分 段

雜劇的一幕稱為一折。通常一本雜劇有四折(趙氏孤兒例外,有五折),視劇情需要,得加「楔子」,置於全劇之首或在折與折之間

傳奇的一幕稱為一齣。通常一本傳奇大抵有十餘齣以至數十齣

題 目

每一折沒有題目。在劇本之末有「題目正名」,如馬致遠《漢宮秋》,題目:沉黑江明妃青塚恨。正名:破幽夢孤雁漢宮秋

每齣之前皆有題目

篇 幅

較緊湊,情節集中

較龐大,情節複雜

宮 調

每折一宮調,且一韻到底

每一齣可換宮調,可換韻

唱 法

四折之中,由首至尾一人獨唱,限男主角(末本)或女主角(旦本)。其餘角色只有對話與動作部分

每個角色皆可唱。唱詞部分,不限獨唱,可對唱、分唱、輪唱,亦可合唱

樂 器

絃樂,以琵琶為主

以管樂為主,配以鼓板

風 格

遒勁樸實

柔緩宛轉

劇 情

多悲劇

多喜劇或先悲後喜

押 韻

平上去三聲,以中原音韻為主

平上去入四聲

動 作

賓 白

較俚俗,多口語白話

較文雅,明後有駢偶語句

角 色

末、旦、淨、丑、雜

生、旦、淨、末、丑、外、貼

名家

名著

1.關漢卿《竇娥冤》、《救風塵》

2.馬致遠《漢宮秋》、《黃粱夢》

3.白樸《梧桐雨》、《牆頭馬上》

4.王實甫《西廂記》

5.鄭光祖《倩女離魂》

1.四大傳奇:《荊釵記》、《白兔記》、《拜月亭》、《殺狗勸夫》 (加高明《琵琶記》為五大傳奇)

2.玉茗堂四夢:《還魂記》、《紫釵記》、《南柯記》、《邯鄲記》

3.清洪昇《長生殿》、孔尚任《桃花扇》被後人稱為「南洪北孔」

1)襯字

一支曲詞中,除了調譜規定的字句以外,又可隨意增加一些字。調譜所規定的字句,稱為「正字」,自由增加的字句,叫做「襯字」。襯字不占譜,不拘平仄,在句首、句中,和板式較緊密的地方,可以酌用襯字,但不能加在句尾。襯字用到曲詞中,使文意流暢,歌唱時亦有清新疏密之致,所以襯字便於歌唱,也利於行文。但襯字加入句中,絕不可影響原文的意義,所謂「宜用虛字,不宜用實字」。

2)楔子

  元雜劇劇本的第一折之前或是折與折之間,往往有一個「楔子」。「楔」原指插在木器榫子縫裡的小木片,以使接榫的地方不活動,也就有補罅隙之意。元雜劇中的楔子是全劇結構的一部分,篇幅比折短小,放在折與折之間,也含有插在縫隙裡的意思。

  楔子通常放在第一折之前,交代劇情的開端,起「序幕」的作用。有些楔子則放在折與折之間,起過脈劇情的作用。有的戲劇史研究者還認為第四折後也可設置楔子。楔子用曲方式和折並不相同,它不用套曲,只用一個或兩個曲牌。

3)題目正名

  元雜劇劇本的末尾,大都寫著兩句或四句或八句的對句,叫做「題目正名」。今舉元刊本《古今雜劇三十種》中的〈諸葛亮博望燒屯〉為例,來作說明。

題目    曹丞相發馬用兵    夏侯惇進退無門

正名    關雲長白河放水    諸葛亮博望燒屯

  以上四句實是全劇內容的概括,第四句則是全劇的名稱,這種名稱還可再簡化為〈博望燒屯〉。

  有的劇本的題目正名被簡化為兩個字:或「題目」或「正名」或「正目」。可見題目和正名實質上並無區別。有些研究者認為題目、正名不是劇本的組成部分,是供貼「紙榜」(類似「海報」)用的。

 

  ()、散曲名篇

(1)關漢卿不伏老

  我是箇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恁子弟每誰教你鑽入他鋤不斷、斫不下、解不開、頓不脫、慢騰騰千層錦套頭。我玩的是梁園月,飲的是東京酒,賞的是洛陽花,攀的是章臺柳。我也會圍棋、會蹴踘、會打圍、會插科、會歌舞、會吹彈、會嚥作、會吟詩、會雙陸。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賜與我這幾般兒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則除是閻王親自喚,神鬼自來勾,三魂歸地府,七魄喪幽冥,天那!那其間才不向煙花路兒上走。

 

  (2)關漢卿大德歌夏

  俏冤家,在天涯,偏那裡綠楊堪繫馬。困坐南窗下,數對清風想念他。蛾眉淡了教誰畫?瘦岩岩羞戴石榴花。

 

(3)關漢卿四塊玉閒適二首

  南畝耕,東山臥。世態人情經歷多,閒將往事思量過:賢的是他,愚的是我,爭什麼!

  舊酒沒,新醅潑。老瓦盆邊笑呵呵,共山僧野叟閒吟和。他出一對雞,我出一個鵝,閒快活。

 

  (4)白樸寄生草飲

  長醉後方何礙,不醒時有甚思。糟醃兩個功名字,醅渰千古興亡事,麴埋萬丈虹霓志。不達時皆笑屈原非,但知音盡說陶潛是。

 

(5)馬致遠天淨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平沙,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6)馬致遠四塊玉恬退

  酒旋沽,魚新買,滿眼雲山畫圖開,清風明月還詩債。本是個懶散人,又無甚經濟才,歸去來。

 

  (7)馬致遠折桂令歎世

  咸陽百二山河。兩字功名,幾陣干戈。項廢東吳,劉興西蜀,夢說南柯。韓信功兀的般證果,蒯通言那裡是風魔?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醉了由他。

 

  (8)張可久折桂令九日

  對青山強整烏紗,歸雁橫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錯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風白髮,蝶愁來、明日黃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陽,數點寒鴉。

 

(9)張可久賣花聲客況

  登樓北望思王粲,高臥東山憶謝安,悶來長鋏為誰彈?當年射虎。將軍何在?冷凄凄、霜凌古岸。

 

(10)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著名雜劇、傳奇內容簡介

(1)關漢卿《竇娥冤》(又名六月雪)

  竇娥的父親竇天章,是個窮秀才,借了寡婦蔡婆的高利貸,無法還債,就把竇娥半抵半送給蔡家做童養媳。竇娥長大後嫁作蔡家媳婦,不到兩年,丈夫就死了。一日,蔡婆向賽盧醫討債不遂,反而差一點被勒死,恰好被張驢兒父子所救。張氏父子本是無賴,趁機就住進蔡家,並要脅婆媳與他們父子成親,意圖財色雙收,但為竇娥堅拒。蔡婆病中想吃羊肚湯,張驢兒趁機在湯中下毒,意圖脅迫並孤立竇娥,不料被張父誤吃,中毒身死。張驢兒趁此威逼竇娥就範,改嫁給他。但遭竇娥拒絕。於是張就告到官府,竇娥不忍婆婆也受酷刑,便含冤招認殺人。臨刑之時,竇娥發下三大誓願:「一要死時血不沾塵土,盡染於旗鎗上之白布。二要天降大雪,掩蓋屍體,不使暴露。三要楚州大旱三年,祝告天地顯靈,以證明他的冤枉。」結果誓願應驗,尤其行刑時正值酷暑六月,卻天降大雪。竇娥死後,他的父親做了兩淮廉訪使,到楚州巡按,由於竇娥鬼魂的控訴,終於審清此

案,將貪官、張驢兒等一一正法。

 

(2)白樸《梧桐雨》

  幽州節度使張守珪帳下裨將(副使、偏將)安祿山,征討契丹失敗,論罪當斬。但張愛其驍勇善戰,於是送京候判。進京後,明皇喜愛祿山善於應旨,便留作白衣將領。又因楊貴妃欣賞安祿山的胡旋舞,明皇將安封為貴妃義子,加封平章政事,留在宮中。

  後因楊國忠、張九齡等屢次進諫,使安祿山離開朝廷,出任范陽節度使。天寶某年七月七日,楊貴妃與明皇在長生殿,因感牛郎織女,年年相見,天長地久,便對星定盟,願百年以後,世世永為夫婦,明皇並賜貴妃金釵鈿盒,以為信物。天寶十四年,秋,安祿山反。明皇率眾倉皇逃難。到馬嵬坡時,軍心大變,不肯前進。右龍武將軍陳玄禮,請誅楊國忠及楊貴妃,以定軍心。明皇無奈,只得命貴妃自盡。安史亂平,明皇返京退位,寂寞冷清。日夜苦思貴妃,在雨打梧桐的秋雨中悲傷地追思往事。

 

(3)馬致遠《漢宮秋》

  漢元帝沉溺聲色,滿朝文武腐朽無能,毛延壽在元帝選美過程中向昭君索賄未遂,便將美人繪像破壞,使昭君不獲君王召見。後因偶然機會見到元帝,被元帝寵幸,封為明妃。毛延壽自知罪惡敗露,於是畏罪潛逃,向匈奴奉獻美人圖形。匈奴王得到昭君畫像,派兵侵犯漢朝邊境,強索昭君。漢朝「兵馬不利」,滿朝文武束手無策。危難之際,昭君情願和番以息刀兵。元帝無奈,在灞橋餞送昭君。昭君行至漢匈交界處,自投黑江而死。元帝孤身隻影,對著美人圖,在秋夜的雁聲淒楚中,無限思念昭君。最後匈奴王見昭君已死,綁送毛延壽來漢朝斬首,情願重新講和。

 

(4)馬致遠《黃粱夢》

  士人呂岩,字洞賓,赴京應試,在邯鄲道黃化店休息吃飯,正陽子鍾離權也進店點化他。洞賓卻不受教化,困倦睡去,鍾離權藉機讓他在夢中輪迴,使他看破酒色財氣。夢中,洞賓已高升為兵馬大元帥,並入贅高太尉家,生有一子一女。因遇到吳元濟造反,洞賓領兵討伐。高太尉設宴送行,洞賓因飲酒嘔血,因此戒酒。在陣前,洞賓受吳元濟金珠行賄,不戰而回。到家,發現妻與人私通,其妻在畏懼下,密告洞賓納賄縱敵,洞賓被發配到沙門島。流放途中,飢寒交迫,投宿在老婦家,其子打獵回來,摔死洞賓子女,又追殺他,不覺驚嚇醒來,才知是浮夢一場。洞賓醒後,見黃化店王婆所煮的黃粱米還未熟,而自身在夢中已歷盡酒、色、財、氣、人、我、是、非;貪、嗔、癡、愛;風、霜、雨、雪。於是省悟,隨鍾離權學道,位列仙班。

 

(5)鄭光祖《倩女離魂》 

  張倩女與王文舉指腹為婚。後來王的父母與張父均已過世,王家家道中落,無力完婚。王文舉赴長安應試,順道探望張氏母女,張母命以兄妹之禮相見,而不提親事。文舉問張母原因,張母以其功名未就,張家不婚白衣秀才婉拒,文舉失望離開。倩女心繫文舉,見其離去,黯然消魂。從此朝夕想念,奄奄成病,一晚,魂魄竟離家去尋找文舉。文舉夜裡泊舟江上,忽見倩女來訪,文舉感其情意,便偕同進京。文舉考上狀元後,寄信給張母,謂即將攜女返家,張母納悶,因倩女正臥病不起。文舉偕倩女魂魄回來,張母大驚,以為妖孽。女魂走到內室,和原體復合,倩女如夢初醒,家人稱奇不已,於是安排完婚。

 

(6)湯顯祖《牡丹亭》

此劇描寫了南宋時期的南安太守杜寶獨生女杜麗娘一日在花園中睡著,與一名年輕書生在夢中相愛,醒後終日尋夢不得,抑鬱而終。杜麗娘臨終前將自己的畫像封存並埋入亭旁。三年之後,嶺南書生柳夢梅赴京趕考,適逢金國在邊境作亂,杜麗娘之父杜寶奉皇帝之命赴前線鎮守。其後柳夢梅發現杜麗娘的畫像,杜麗娘化為鬼魂尋到柳夢梅並叫他掘墳開棺,杜麗娘復活。隨後柳夢梅趕考並高中狀元,但由於戰亂發榜延時,仍為書生的柳夢梅受杜麗娘之託尋找到丈人杜寶。杜寶認定此人胡言亂語,隨即將其打入大獄。得知柳夢梅為新科狀元之後,杜寶才將其放出,但始終不認其為女婿。最終鬧到金鑾殿之上才得以解決,杜麗娘和柳夢梅二人終成眷屬。

 

  () 西廂記:

(1)原名崔鶯鶯待月西廂記。

(2)婉曲細膩的刻劃了書生張珙(君瑞)與崔鶯鶯兩人綺麗的戀愛心境,及曲折艱辛終而結合的情愛歷程,文辭優美,詩意淳厚,在藝術上有極高的成就。是一部冠絕一時且光照千古的愛情劇作。

(3)清金聖嘆評為六大才子書(莊子、離騷、史記、杜詩、水滸傳、西廂記)之一。

(4)西廂記被讚譽為「雜劇第一」、「北曲之冠」。

(5)梗概:唐貞元間書生張珙,在普救寺邂逅已故崔相國之女鶯鶯,發生愛情。時河橋守將孫飛虎兵圍普救寺,強索鶯鶯為妻,崔夫人當眾許願:有退得賊兵者以鶯鶯許之,張珙馳函好友白馬將軍杜確發兵解圍。然崔夫人嫌張貧寒而賴婚,張珙相思成疾,鶯鶯在侍婢紅娘撮合下,夜奔西廂探慰張珙,事為崔夫人發覺,拷問紅娘,紅娘據實以告。夫人不得已而將鶯鶯許配張珙,但又藉口不招白衣女婿,迫張上京趕考,鶯鶯與張珙滿懷離愁而別。鶯鶯空守西廂,思君心切,和紅娘一道耐心苦等。張生終於中了狀元,衣錦榮歸,和鶯鶯團圓。

《鶯鶯傳》:原名會真記,為唐傳奇短篇小說,從元稹以來,崔、張故事,經董解元、王實甫再創作,其所反映的社會生活內容、人物性格、藝術形式及文藝格調,皆有顯著的改變。元稹的鶯鶯傳為悲劇,一說是元稹寫自己與表妹私合,始亂終棄的故事。乃殘酷社會生活中,一首被任意侮辱與棄擲女性的哀歌。

《西廂記諸宮調》:董解元與王實甫的西廂記為悲喜劇,結局是「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大團圓。描寫出舊時代的青年男女,為自由、幸福及生活權利而勇於奮鬥的宏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