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秦論補充講義 | 教學講義(五)

2011-09-04 17:44:46


http://blog.sssh.tp.edu.tw/forchin/3159

過秦論補充講義

() 屈原、賈誼之比較

 

屈原

賈誼

字號

名平,字靈均

賈生(以其年少)、賈太傅、賈長沙(皆以其官位)

時代

戰國

西漢

籍地

洛陽

政治立場

親齊派(親秦派靳尚、鄭袖、子蘭)

改革派(反對者周勃、灌嬰)

生平經歷

1.為左徒之官

2.三閭(ㄌㄩˊ)大夫

3.原受懷王信任,後因靳尚爭寵,受譖而被疏遠,放逐漢北

4.頃襄王時被放江南

5.投汨羅江,以死明志

1.文帝召為博士(22歲),深得器重,不久升為太中大夫

2.勸文帝改正朔,未見用

3.上疏國事,多所建言,但遭權貴讒毀,貶為長沙王太傅(25歲)

4.任梁懷王太傅(28歲)

5.梁懷王墜馬死,自傷為傅無狀,憂傷抑鬱而卒

作品

〈離騷〉〈九歌〉〈九章〉〈天問〉〈遠遊〉等二十五篇

〈治安策〉(陳政事疏)〈惜誓〉〈弔屈原賦〉〈鵩鳥賦〉、《新書》十卷

文學地位

〈離騷〉為辭賦之祖,金聖嘆評為「六大才子書」之一

1.(陳政事疏)為後世萬言書之祖

2.〈弔屈原賦〉〈鵩鳥賦〉開漢賦先河

影響

1.造端辭賦一體

2.後世稱詩人、詞人為「騷人」

辭賦上承屈宋、下開枚馬,在漢賦發展史上,佔重要地位

二、形音義辦析

 

ㄧㄣ

1.沿襲。

2.依憑。

3.於是。

4.接連。

5.親近、依附。

1.(1)蒙故業,因遺策。

(2)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論語為政)

2.(1)因河為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2)因文靜見之可也。(虬髯客傳)

3.(1)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史記項羽本紀)

(2)起矯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4.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論語先進)

5.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論語學而)

 

ㄧˋ

延及。

施及孝文王、莊襄王。

1.實行。

2.張揚。

3.鋪,陳列。

4.緩慢的樣子。

1.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2.願無伐善,無施勞。(論語公冶長)

3.施薪若一,火就燥也。(荀子勸學)

4.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ㄐㄧㄣ

1.矛柄。

2.憐憫。

3.莊重。

1.鋤耰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鎩也。

2.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論語子張)

3.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論語衛靈公)

ㄍㄨㄢ

老而無妻之人,同「鰥」。

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禮記禮運大同章)

ㄩˇ

1.親附、交好。

2.讚許。

3.替。

4.選舉,通「舉」。

5.贊助。

1.合從締交,相與為一。

2.吾與點也!(論語先進)

3.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孟子離婁上)

4.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禮記禮運大同章)

5.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公孫丑上)

() 燔、皤、幡

ㄈㄢˊ

焚燒。

燔百家之言。

ㄆㄛˊ

頭髮白的樣子。

白髮皤皤。

ㄈㄢ

一種狹長、垂直懸掛的旗幟。

幡旗。

三、詞義辯析

烝民

眾民、百姓。

天生烝民,有物有則。(詩經大雅烝民)

兆民

萬民、百姓。

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尚書呂刑)

民人

人民、百姓。

今海內更始,民人歸本。(漢書卷二十二禮樂志)

民夷

人民、百姓。

不置長吏,皆以祭酒為治,民夷便樂之。(三國志張魯傳)

小民

人民、百姓。

君撫小民以信,訓諸司以德,而威莫敖以刑也。(左傳桓公十三年)

黔黎

黔首、黎民的合稱。泛指群眾、百姓。

黔黎竟何常?政成在民和。(文選潘岳河陽縣作二首之二)

芻狗

借代為百姓。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老子第五章)

白屋

古代平民的房子不塗彩繪,因名「白屋」,後以此代指平民。

今士見者皆先露索挾持,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禮,致白屋之意。(漢書蕭望之傳)

白身白士

百姓大多沒有官職,因而又稱「白身、白士」。

1.桂陽少年西入秦,數經甲科猶白身。(高適送桂陽孝廉)

2.以白士而居重位,何能不以盛滿受責乎?(晉書羊祜傳)

褐夫

古代對貧民百姓的稱謂。「褐」為獸毛或粗麻製成的短襖,為貧賤人之服。「褐夫」為衣褐之人。

視刺萬乘之君,若刺褐夫。(孟子公孫丑上)

藜藿

本指粗劣飯菜。貧民生活困難,常以野菜充飢,就以「藜藿」代替百姓,意為吃粗劣飯菜的人,用以區別食肉者。

肉食謀何失,藜藿緬縱橫。(陳子昂感遇二十九)

丁口

我國古代社會中以成年男子為勞動力(人丁),因而又以此稱代百姓。

里胥猾黠,假此科歛丁口。(聊齋誌異促織)

民眾

古時對百姓的稱謂。

趙穿緣民眾不悅,起弒靈公。(公羊傳宣公六年)

野人

我國是農業大國,在田野裡耕種的人就是百姓。因此又用「野人」代指百姓。

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孟子滕文公上)

四、修辭精華

() 致使動詞

  有致使動詞的句子,就是「使動用法」的結構,有「使它怎樣」的意思。如:「春風又綠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即春風「使」江南沿岸變成一片綠。又如:「項伯殺人,臣活之」(史記項羽本紀),即項伯殺了人,應當判死罪,是我(張良)「使他活命」的。

1. 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 使諸侯相鬥。

2. 於是廢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使百姓愚昧。

3. 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招八州而「朝」同列 使同列來朝。

() 錯綜

1. 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天下、宇內、四海、八荒」、「席卷、包舉、囊括、并吞」、「意、心」皆為抽換詞面。

2. 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取、舉、割、收」皆為「占領」之意。

3.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亡」、「遺」皆「亡失」之意。

4. 率罷散之卒,將數百之眾 「率」、「將」皆「率領」之意。

() 轉品

1. 執捶拊以鞭笞天下 鞭笞,名詞作動詞用。

2. 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愚,形容詞作動詞用。

3. 會盟而謀弱秦 弱,形容詞作動詞用。

4. 天下雲集而響應,贏糧而景從 雲、景,名詞作副詞用。

5. 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 席、包、囊,名詞作副詞用。

6. 秦有餘力而制其敝,追亡逐北 敝,形容詞作名詞用。亡、北,動詞作名詞用。

() 借代

1. 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宇內、四海、八荒皆代指「天下」。

2. 至尊而制六合 至尊,代指「天子之位」;六合,即指「天下」。

3. 以愚黔首 黔首,指「百姓」。

4. 始皇既沒,餘威震於殊俗 殊俗,指蠻夷地區。

5. 然而陳涉,甕牖繩樞之子 甕牖繩樞,即「貧窮」。

() 誇飾

1.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2. 伏尸百萬,流血漂櫓。

3. 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4. 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遁逃而不敢進

() 鑲嵌

1. 九國之師,逡巡遁逃而不敢進 「遁逃」,同義複詞,乃「增字」格。

2. 宰割天下,分裂河山 「宰」、「割」,「分」、「裂」,皆同義。

3. 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 「恐」、「懼」同義。

4. 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也 「異」、「變」,皆「不同」之意。

() 排比

1. 秦孝公據殽、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2. 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3. 於是六國之士,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兒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

4.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5. 然而陳涉,甕牖繩樞之子,甿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6. 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鋤耰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曩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也。

五、本文特色

1. 敘述多於說理:一至四段都是歷史事實的敘述,只有第五段才是議論的文筆。

2. 「對比映襯」手法道出本文主旨:寫六國之強,襯秦之強(將秦國與六國比較);寫陳涉之迅速得勝,對比九國合縱之難以得勝(將陳涉起義之軍與九國之師比較);寫陳涉之平凡反襯滅秦之易(將秦王朝與陳涉比較);秦國從興盛之不易(累積六世)與速亡(十五年亡國)。因對比映襯使文章間的氣勢有起伏而將文旨映照地更清楚顯見。

3. 辭賦家誇張、渲染的手法:第二、三段六國人才之盛、舉兵氣勢之弱,秦國威勢之強與武力之壯,及第四段寫人民奮起支持陳涉的句子:「天下雲集而響應,贏糧而景從」都是誇飾筆法,洋溢情感、氣勢強。

4. 排比對偶的句式:寫秦的開疆拓土,則用「南取」、「西舉」、「東割」、「北收」等排列鋪敘;強調陳涉之弱,則以「非尊於」、「非銛(ㄒㄧㄢ)於」、「非抗於」、「非及曩時」等相同句型列舉。鋪陳累疊的寫法,凝重逼人,語勢與秦勃興遽亡之史實協調,具形式與內容和諧呼應之美。

5. 全文運用「欲抑先揚」的手法:先以鋪張渲染、對偶的技巧,極力鋪寫秦國勢之強,再以亡國之速、一夫隳七廟之容易,說明「暴政」之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