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2第四冊第五課外部效果 | 講義及學習單

2012-05-23 11:09:22


http://blog.sssh.tp.edu.tw/jinmei/3457

第五課  外部效果  講義

班級        座號         姓名

一、        外部效果造成的市場失靈

外部效果

1.      外部效果:如果當事者的行為影響到他人,我們就稱這個行為有外部效果(external effect)或稱外部性(externality),如:阿妹愛唱歌,鄰居幾乎天天聽到她的歌聲。

2.      外部成本與外部不經濟:

(1)   外部成本:如果當事者的行為影響到他人是負面的效果,如:阿妹不但五音不全,而且唱得像殺豬一樣,即發生外部成本(external cost)

(2)   外部不經濟external diseconomy:當外部成本不需由製造此外部效果者負擔損失,而是由他人來負擔者,稱為外部不經濟,如:噪音、空氣污染、水污染等製造者並沒有負擔其行為造成的外部成本,而係由鄰居、整體社會、甚至整個地球居民及後代負擔的情況。

(3)   外部成本的經濟效果: 假設市場上只有某一電腦公司,其生產電腦相關零件,其生產過程會產生空氣與噪音的污染,如右下圖所示。

A.     沒有考慮外部成本的情況:

資料來源:龍騰版學習手冊p.

 

 
在沒有考慮外部成本的情況的前提下,假設此時無外部效益,則D是消費者需求線等於消費者效益線等於社會需求線等於社會效益線;而市場供給線等於廠商供給成本線等於社會成本線。其產品的市場需求D與市場供給(私人成本)S1交於A點,均衡產量為Q1,均衡價格為P1

B.     有考慮外部成本的情況:如果將生產產品時對社會(鄰近居民)造成的外部成本考慮進來,假設其外部成本是P0N,則社會成本線應該為S2就是生產第Q1個產品時,所形成的外部成本,(S2S1)垂直距離即為外部成本,市場需求與社會成本S2交於新的平衡點E點,此時產品產量變成為Q2,價格增為P2

C.     由此可知:

外部成本=社會成本S2)-私人成本S1。而:

(A)   當無外部性時,自由市場均衡點A,是社會福利最大:

社會福利=MAP0=生產者剩餘P1A P0+消費者剩餘MAP1

(B)   當有外部性時,自由市場均衡點A,不是社會福利最大點,均衡點E是社會福利最大:

因有部分成本生產者不需自己負擔,故會生產量為Q1,造成Q1Q2生產過多,反而使社會福利減少了MENBEAMEN)。即:當有外部成本時,生產量為Q1市場均衡點A社會福利=MAQ1ONBQ1O= MENBEAMEN,會發生無謂損失BEA

(4) 解決外部不經濟的方法:外部成本內部化(internalization)

即對這些產生外部成本的經濟行為,政府採公權力介入干預。干預的原則,就是將外部成本內部化,即對產生「外部不經濟」的行為者課稅,使外部成本讓產生者自行負擔或享受。當政府對廠商課稅後,供給量將由Q1減少為Q2,市場均衡點E社會福利MEN=生產者剩餘MEP2+消費者剩餘P2EN。此時外部成本=0

3.      外部效益與外部經濟:

(1) 外部效益:如果當事者的行為影響到他人是正面的效果,如:阿妹的歌聲如黃鶯出谷,令人有餘音繞樑的感受,即發生外部效益(external benefit)

(2) 外部經濟External economy:當外部效益不能歸由製造者享受或得到補償,而係由他人享受時,稱之為外部經濟。如:新產品研發的成果,可改善生活品質,若遭受仿冒,而讓仿冒者無償坐享別人的成(Free Rider);又如:普及教育可提昇國民素質,讓整體社會環境變好,全民共享教育普及的好處等

(3) 外部效益的經濟效果:假設花媽農場種植花卉的行為,不但本身可以營利增加收入,附近鄰居也因為這個花卉農場而提昇環境生活品質,因此具有外部效益,如右圖所示。

A.     文字方塊: 資料來源:龍騰版學習手冊p.



在沒有考慮外部效益情況:花卉的市場需求(私人效益)D1與市場供給S交於A點,花卉產量為Q1,價格為P1。假設此時無外部成本,S是私人供給線(私人成本線)等於社會供給線(社會成本線),市場需求線等於私人需求價格線等於私人效益線等於社會效益線。

B.     若考慮外部效益:假設其產生的外部效益=MP3,則社會效益線應該為D2BA線段就是生產第Q1個產品時,所形成的外部效益,(D2D1)垂直距離即為外部效益,社會效益D2與市場供給S交於新的均衡點E點,此時花卉產量為Q2,價格為P2

C.     由此可知:

外部效益=社會效益D2)-私人效益D1

(A)   無外部性時,生產量為Q1自由市場均衡點A社會福利最大點:

即社會福利= P3AN=生產者剩餘P1 AN+消費者剩餘P3A P1

(B)   當有外部性時,自由市場均衡點A不是社會福利最大點,市場均衡點E社會福利最大:

因為沒有考慮外部效益會使得農場(廠商)生產太少(不足),市場市場均衡點A,生產量為Q1,價格為P1亦偏低,社會福利減少了BEA即當有外部效益時,社會效益D2)才是真正的市場需求線,最適生產量應為Q2市場市場均衡點為E此時社會福利最大。

社會福利= ME Q2 ONE Q2 O= MENMBAN,但因為有部分利益生產者無法自己享受,所以生產少了(Q2Q1),產生無謂的損失BEA

 

(4) 解決外部經濟的方法:外部效益內部化(internalization)

對這些產生外部效益的經濟行為,政府可採公權力介入干預,將外部效益內部化。即生產者可以得到其他獲益者的額外補貼,則產量會增加,繼續生產使效益提高,社會福利由梯形MBAN增為三角形MEN,增加範圍為三角形EAB

4.      外部效果的認定是主觀的::阿妹五音不全,但勇於嘗試且很快樂,對支持她的人而言,覺得應該鼓勵此精神,而且享受此娛樂效果,但對於不支持她的人而言,則是不讚賞、厭煩此行為;又如:某人抽煙,他的行為,菸商而言具有外部效益,但對反菸人士而言則是外部成本;再如:對麵包店的鄰居而言,有的人認為烤麵包的味道很香,是一種外部效益,有的人則不能接受,是一種外部成本。

5.    跨世代的外部效果:外部效果不僅存在於同世代,也存在於跨世代,如:父債子還、前人種樹後人乘涼。

市場失靈

1.      市場失靈:指當有外部效果產生,導致生產者因無須負擔外部成本生產過多,或因未獲得補貼而生產過少,無法透過價格來反映消費者的效益或生產者的成本,讓市場機能自由運作,資源配置達到社會福利最大的經濟效率,產生社會無謂損失時,稱之為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

2.      市場失靈主要的原因:除了上述的外部效果外,其他分述如下:

自然獨占

A.     又稱自然壟斷:指的是一種產業,因生產的「規模經濟」特別顯著,以致長期平均成本線(LAC)隨產量不斷下降;或者雖然此產業的「經濟規模」並不顯著,廠商的LAC線呈先下降後上升之U形,但因社會上對此產品需求太小,以致市場需求線D與廠商的LAC線相交在LAC線的下降階段,如此所形成的壟斷即是。

B.     自然壟斷解決方法:

(A)  政府干預:由政府對自然壟斷的企業做某種程度的干預,另一種方式則是將有自然壟斷性質的企業由政府自行經營。

(B)  公營事業:如郵政、電力、自來水、交通等公用事業皆具有此特性。

公共財

A.   公共財(public goods):是指一種財貨同時能被每一個人消費且沒有任何人可以排除其他任何人享用此財貨,如: 公園、公共圖書館、塔、國防等。

 

敵對性(非共享性)

非敵對性(共享性)

排他性

個人專屬的房子、汽車、衣服、銀行存款等。

有線電視、公路、橋樑等。

非排他性

海洋中的魚、空中的飛鳥、空氣等。

公園、公共圖書館、塔、國防等

敵對性:財貨不可任意讓多人共用,若如此,則會減少該財貨的效用
排他性:技術上是可以使用需付出代價的方式來阻止某人使用具排他性的商品

B.     公共財的特性:純粹的公共財本身即具有「非敵對性」和「非排他性」等特性。

(A)非敵對性:又稱共享性是指這種財貨的享用是每一個人都可以任意享用,不會因為某人的享用就影響其他人享用的機會;

(B)非排他性:是指某人享用這種財貨並不能排除其他人一同享用的意思。例如:國防是在特定的領土範圍內,每一個人都受到國防保護;當人口增加時,原來的居民受到的保護並不會減少。

C.     政府是公共財的生產者:一般的私人企業並不喜歡生產公共財,原因就在於非排他性的緣故;非排他性會讓產品輕易的就被別人免費享用,降低消費者想要付費使用的意願,進而降低生產者想要生產的誘因,因為人人都等著別人生產,然後免費享用。所以這樣的產品就必須由政府來生產及辦理。

D.     非純粹公共財:國家興建的道路雖然是公共財,但其特性並非完全屬於純粹的公共財,例如為了維持高速公路的品質與秩序,高速公路就有車速、車種、繳費等的限制,這種公共財即具有「排他性」的特性。

資訊不足

資訊不足

定義

發生問題

資訊不完全(imcompelete information)

指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做決策時,未必能充分知曉所有的資訊,例如:你買一部二手機車,你未必能充分了解這部機車過去的行車紀錄;或當你買某一公司的股票,不一定完全清楚那家公司真正的營運狀況;或保險公司在招攬健康險或壽險時,若沒有經過嚴密的體檢未必知道被保險人的健康狀況,而保險人在投保時可能也未必清楚所有保險產品的內容,而僅就保險員的介紹者進行投保等等。

當資訊不完全時,可能會因為缺乏某些重要的資訊,而影響決策的效率,如買錯車、買錯股票、招錯險、買錯險等,而增加交易成本影響市場交易的運作。因此,資訊愈公開、透明時,其負擔的代價愈低,反之,愈高。這也是為何政府近年來一直努力要讓資訊公開化、透明化、法制化的主要原因,以降低資訊不完全的問題。

資訊不對稱(asymmetric infomation)

指交易中的各人擁有的資料不同。一般而言,賣家比買家擁有更多關於交易物品的資訊,但相反的情況也可能存在。
「資訊不對稱」的最古典事例:「檸檬原理」,即在舊車市場當中,由於買方對交易標的物的資訊遠不如賣方,在無從分辨(表面相同的舊車)品質差異性之餘,買方傾向於以平均價格出價。此時,品質優於平均值的舊車就會退出市場。當買方看到一部份舊車退出市場,就知道尚未退出的舊車,其品質一定劣於平均值,因而就會降低出價。但如此一來,剩下的舊車之中品質尚可者,就會陸續退出市場。最後的結果:或者交易不成,或者買方買到一個「檸檬」,即一輛品質極差的車子。

資訊不對稱產生的問題,以保險為例主要有兩種:

( 1 ) 逆選擇(adverse selection): 這是因為隱蔽性特徵(hidden characteristics)產生低風險者不買或少買保險,而高風險者會選擇購買高額保險的現象。

( 2 ) 道德危機(moral hazard):是因為隱蔽性行為發生的道德危機,而使得發生事故的機率增加。

:購買二手車,若賣方知道是泡水車,而買方不知道,則讓買方做出不利於己的選擇,而產生損失或風險,賣方則因此導致二手車市場交易無法順利進行的損失與道德危機。

 

二、            外部效果的原因

財產權問題

1.      財產權:是對於財產的擁有、使用與交換的權利,如果財產權明確,則財產擁有者就會有效率的使用、移轉該財產;如果財產權制度不完整,則不利於政府對於擁有財產權者的管理與控制,將不利於社會經濟發展。

2.      有效率的財產權制度的條件

(1)排他性(exclusivity):擁有與使用某一資源的成本與效益,都歸於該資源的所有者。

(2)可移轉性(transferability):自願交換的情況下,所有財產權可以由一個所有人移轉到另一個所有人。

(3)可執行性(enforceability):所有的財產權都要受到法律的保護,能夠免於他人的侵犯與奪取。

3.      財產權問題:不完整的財產權→解決之道:使財產權明確。

不完整的財產權

公有財產(state property):由政府擁有並控制的財產。在公有財產之下官僚人員對於資源使用規則的訂定與運用方式,可能會有背離大眾利益的情形發生,如河川地的管理不善,以致濫墾、爛棄的情形發生。

財產權明確化

寇斯定理Coase Theorem:在交易成本很低的情況下,只要能界定財產權,人們就會自動透過市場交易來解決外部效果的問題,不一定靠政府介入。如:某工廠在一社區所排放的空氣污染或溫室效應,因為資訊不易掌握,社區住戶必定支付交易成本取得資訊,再跟工廠進行協商交易,看是工廠支付社區補償金取得繼續經營的地位,或是居民支付補償金請工廠搬遷。因此,寇斯認為交易成本應係社會成本的一部分,尤其在解決污染問題方面,如果交易成本高到無法進行私人協商時,市場機制將無法啟動,經濟學的「以最低的成本獲得最大滿足」將無法成立,資源配置將是浪費的。

共有財(common propertycommons):多人共同擁有的財產。對於共有財的使用可能有正式的特殊法則可以遵循,也可能只是依照非正式的習慣或傳統方式為之。但由於社會變遷,如人口增加或外來人口湧入,當此共有財使用的規範失去作用時,就會有過度使用該共有財,最後終將影響到每個人的使用或收益,而產生共有才的悲歌(Tragedy of the Commons)。如屯墾區的草地、水源的使用,早期因為共同開墾者共同遵守約定有節制的使用,但後來人口越來越多,此共同約定無法規範及於後來者,而產生無效率的情形發生。

無主物(no propertyres nullius):沒有任何人擁有並控管的財產。無主物因財產權無所歸屬,人人可以自由進出或使用,最後將因無人管理而毀損,或過度使用而消耗殆盡。

資訊不足

經濟學中常見資訊不足的問題:

1.      消費者不知道生產者所製造商品真正的品質

2.      股東不知道公司經營者是否全力以赴

3.      老闆不知道員工是否混水摸魚

4.      銀行不知道貸款人的償債能力

5.      壽險公司不知道保險人是否隱瞞病情

6.    凶宅、泡水車問題

解決之道:政府制定相關規範

1.    消保法:審閱期、商品注意事項及其成份標示的規範等

2.    公平交易法:避免聯合壟斷、不公平競爭的相關規範等。

3.    民法、行政法:誠信原則的相關規範。

交易成本

1.    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是指除了產品價格以外,為了促成交易所發生的一切費用。生產者的交易成本包括財產權界定、執行與排除他人使用等費用,如:智慧財產權的取得與權益保全等;消費者的成本包括蒐集訊息的成本、議價的成本等。當交易成本大於交易收益時,市場就無法順利成立。

2.      寇斯認為財產權或契約權的界定、監督與執行都須使用資源,而這些必要的活動皆隱含交易成本的支出。所以,財產權的配制決定了社會行為與經濟結果,而交易成本是影響財產配置與執行的關鍵因素。

 

三、                台灣的環境與生態問題

海洋資源汙染耗竭

汙染物質不當

排放

各種家庭廢棄物、工廠化學物質、農業用除蟲藥等,排入河川後流入海洋,造成海洋生物中毒或死亡,破壞海洋生物鏈與資源。海洋魚類體內累積各種化學物質,人類食用後間接影響身體健康。

過度

捕撈

臺灣近海漁場魚源豐富,海洋物種曾占全球的1/10,然而長期過度的捕撈,資源逐漸衰竭。臺灣有將近1/22/3的漁種已從過去的數量豐富變成稀有,甚至絕跡。漁民捕撈時,許多非對象的漁獲或小型魚類常被作為下等魚貨處理,浪費了1/31/4的漁業資源。海洋魚類過度捕撈產生許多外部成本。

過度

開發

海岸過度開發亦帶來外部成本,海岸被開發為工業區、發電廠、垃圾掩埋場、魚塭和港口等,破壞海岸環境結構與魚類生存空間。

環境生態破壞

廢棄物處理

臺灣家庭製造的垃圾與事業廢棄物量,每年超過2,000萬噸,且逐年增加中。廢棄物若未經適當處理,其毒性物質隨雨水沖刷汙染土壤、河川與海洋。如果丟棄廢棄物需負擔成本,棄置量將有效降低,例如:使用付費垃圾袋,臺北市已實施多年,新北市也已實施。

水資源汙染

根據政府水質監測資料顯示,臺灣河川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汙染。由於工業、家庭廢水不當排放,垃圾堆棄於河川地情形仍相當普遍,水源保護不足而影響飲用水品質,並進而從河川汙染至海洋資源。

土壤

汙染

土壤是維繫生物環境的系統之一,也是人們賴以生存的要素。一但土壤遭受汙染,生長其間的農作物及食用這些農作物的我們亦遭受影響。臺灣歷年發生土壤汙染事件,例如:煉鋼廠掩埋廢爐渣造成戴奧辛汙染鴨隻、工業廢水排放造成鎘米事件等。

空氣

汙染

人類生存需要乾淨的空氣,新鮮乾淨空氣是健康生活的保障。臺灣空氣汙染問題隨著人口不斷增加,工廠家數不斷增多,汽機車、廠房及營建工地等均是造成空氣汙染的主要汙染源。

環保運動

公害抗爭

及解決

林園事件:高雄林園石化工業區於1976年興建完成,1982年一些石化公司排放廢水廢菸造成汙染,引起民眾強烈抗爭。1988年該工業區工業廢水隨著雨水排入溪流中,造成河海魚蝦大量死亡,長期忍受臭水臭氣的居民終於爆發強烈抗爭,包圍工廠,要求停工協調賠償,最後由經濟部、高雄市政府(原縣政府)與居民協調給予合理補償,部分工廠也關閉停止生產。林園事件亦引發了連鎖環保運動,包括桃園縣蘆竹鄉等鄉民要求林口火力發電廠賠償農作物受損等。但賠償只能反映當地居民受傷害的部分成本,無法真實呈現工廠汙染造成的環境與海洋資源破壞的外部成本。

預防公害

反杜邦運動:1986年杜邦公司取得政府同意計劃在彰化鹿港興建化學廠,鹿港鎮鎮民以化學生產的廢氣廢水,勢必造成環境汙染為理由而展開抗議,透過數萬人聯署,不斷向各單位陳情。杜邦公司雖曾舉辦說明會,當地民眾反對意向仍未改變,給杜邦公司及政府單位極大的壓力,在幾度溝通無共識下,杜邦宣布放棄在鹿港的投資案。這是民間基於環保的立場,抗拒汙染工業投資第一個成功的案例。

生態保護

方面

自然生態保育協會與野生動物保育法:1982年國內各界成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推動自然生態環境保護,呼籲重視紅樹林破壞與候鳥等問題。1992年英國對臺灣進口犀牛角一事,指控臺灣違反國際公約,引發美國對臺灣進行貿易制裁,生態保育議題更備受關注。1995年環保團體遊說立委與政府,促成國內野生動物保育法的修法,野生動物獲得更多的保障。一些以維護動物權為宗旨的協會紛紛成立,關心生態環境的破壞對動物鳥類生存的影響。

國際約束

氣候變化

綱要公約

溫室氣體排放的管制:1992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主要在宣導各國共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以保護氣候系統。並於1997年通過京都議定書訂定二氧化碳減量目標,落實溫室氣體減量排放。我國亦擬定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以為因應。

蒙特婁

議定書

破壞臭氧層物質的管制:聯合國於1987年簽署關於管制消耗臭氧層的蒙特婁議定書,將氟氯碳化物(CFCs)等列為管制化學物質,希望各締約國減少破壞臭氧層物質的生產量與消費量。我國配合訂定蒙特婁議定書列管化學物質管理辦法,並積極參與國際會議加強企業溝通,以達成削減目標。

斯德哥爾摩

公約

有機汙染物的管制:聯合國推動斯德哥爾摩公約以避免有機汙染物的擴散,於2004年生效,各締約國需嚴格管制戴奧辛(Dioxins)、多氯聯苯(PCBS)等物質,降低其對環境之危害。我國配合作法是依毒性化學物質管理法全面禁用有毒物質。

華盛頓

公約

稀有動植物的管制:1973年,國際自然與天然資源保育聯盟的各會員國政府於美國華盛頓簽署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簡稱華盛頓公約,公約目的在限制野生動植物的國際進出口以確保野生動植物的延續。公約將野生動植物分為三級,第一級為瀕臨絕種的物種,禁止在國際間交易;第二級為沒有立即滅絕危機,但需管制國際交易;第三級為保育生物物種,屬區域性貿易管制情況。

海洋法

公約

海洋資源的管理:1982年,聯合國於召開的海洋法會議中決議的海洋法公約,對內水、領海、臨接海域、大陸架、專屬經濟區、公海等重要概念做了界定。對當前全球各處的領海主權爭端、海上天然資源管理、汙染處理等具有重要的指導和裁決作用。

生物多樣性

公約

整體生態的保育:1992年,聯合國舉行地球高峰會議並召集簽署生物多樣性公約,公約規定各國對其國內的生物資源擁有主權,但也有責任保育其國內生物多樣性,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多樣性,以保障永續發展的基礎。

 

四、            政府的對策

制度性因素

()建立財產權制度

目的

財產權制度的不完整是造成外部性問題的根源。因此,政府應建立明確的財產權制度,對於財產權的擁有、使用與交換都有明確的規範,只有擁有財產權的人才可以享用該資源的效益,並獲取他人使用的收益,如此資源的使用才能達到最大的效率。

 

 

 

舉例

碳權

歐盟成立的國際碳排放交易市場,即是界定財產權的一種制度,定義排放額定義財產權。各國政府訂出一定的總碳排放量後,發放汙染排放許可權證給各企業公司,公司擁有許可權證後可進行市場交易,若廠商改良生產技術而降低排放量時,就可將多出的排放權出售給需要的廠商,透過此種碳交易方式以控制整體碳排放量。

智慧

財產權

各種發明或藝術創作的智慧財產權若沒有獲得保護,個人或廠商可以任意抄襲,在沒有成本下能以較低價格出售產品,此舉將打擊發明的意願。我國為保護作者的著作權等的智慧財產權制度,即是將著作權引入市場機制,以解決著作被他人不當使用的市場失靈。

()建立資訊公開制度

目的

政府通常會要求交易雙方有公開資訊的義務,因資訊透明公開,可避免資訊不對稱造成的外部效果,也可降低交易成本,促進交易的順暢。

舉例

保險

1.被保險人最了解個人身體狀況,保險公司不了解被保險人的身體狀況,故保險公司就以「平均健康水準」訂出保費,較健康者會覺得保費太高,造成只有健康不佳者願意投保,而造成保險公司的保戶都是健康高風險者的反向選擇的現象。

2.故目前簽訂健康保險契約時,保險公司通常會要求被保險人據實填寫其目前健康情形、過往的病史、甚至家族的病史,如有隱瞞,則不予理賠,此用意在使被保險人揭露更多資訊,並依此針對不同健康風險程度的人設定不同的保費,以降低保險公司的反向選擇(逆選擇)問題。

產品

標示

1.產品標示不清會影響消費者知的權利,進而影響其選擇。故政府應訂定相關規定,賦予企業對產品提供真實資訊的責任,保障資訊確實公開,以避免消費者蒙受損害。

2.例如:食品衛生管理法規定業者須將食品品質及內容以正確的標示方式顯示在包裝外觀上,代表對其產品的負責態度。

污染者付費

目的

排放廢棄物到環境中必須支付費用,這項費用如同使用環境的使用費,汙染者依據其所排放汙染物的質與量直接付費給政府,使外部成本可以內部化

舉例

我國環保署徵收的使用者付費包含排放費與使用費,都是基於汙染者付費原則,以經濟誘因導引汙染者改善汙染。

排放費

包含使用汽油或燃料的空氣汙染防制費,及尚未徵收的水汙染防治費。

使用費

包括垃圾清除處理費、汙水處理費等。

直接管制

目的

直接管制是政府以公權力為後盾,干預私部門經濟活動之行為。政府可以藉由允許或禁止某種行為來調整外部性,達到直接管制目的。

舉例

外部

效益

對於有外部效益的行為,給予許可以增加效益,例如:私立學校的設立、國家公園或自然保留區的設立等。

外部

成本

對於產生負外部效果的行為,則通過頒布嚴格的標準控制其經濟活動,包括限定捕魚的數量大小、對汙染物排放設定嚴格的標準。例如:我國水汙染防治法為訂定河川水質標準及放流標準,規定各事業需先取得廢汙水排放許可證,始得排放廢水,且應定期檢驗申報廢汙水排放情形,凡超過規定限度則予懲罰。

課稅與補貼

()課稅

目的

課稅是將外部成本內部化,因為當存在外部成本時,私人成本小於社會成本,即向企業徵稅,使其承擔外部成本並減少產量。若政府透過課稅方式將外部成本內部化,此種稅稱為「皮()古稅」(Pigouvian tax)。

舉例

碳稅

對於汙染者依其汙染量的大小,課以「汙染稅」,增加汙染者的成本,因此,汙染者會減少汙染排放。常見的汙染稅為二氧化碳稅(簡稱碳稅)。在1990年初期,北歐各國首先以租稅方法,開徵二氧化碳稅來達成減量目標。該稅制是用二氧化碳排放量作為計稅依據,以從量計徵的比例稅率形式課徵。目前為止,歐洲地區共有芬蘭、德國等多國開徵二氧化碳稅。開徵二氧化碳稅的政策目標是提升能源使用效率,鼓勵節約能源,以達成各國的溫室氣體減量目標。

能源及環境稅

我國環保署研擬推動兼顧環境與競爭力的能源及環境稅(俗稱汙染稅),課徵標的包括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氣、煤炭等,性質類似歐洲碳稅,以期能達到節能減碳與反應外部成本的效果。

 

()補貼

目的

補貼是將外部效益內部化,因為在有外部效益下,生產者的產量會少於具外部效益時的產量,因此政府可以利用補貼的方式,讓生產者獲得外部效益好處,提高該行為的誘因,進而增加產量。

舉例

再生能源

對再生能源的發明給予補貼,可以鼓勵人們多從事這方面的發明。

私人興學

教育對社會具有外部效益,政府可以補助私人興學,以利社會效益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