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先秦韻文選 | 課文講義

2009-09-10 20:32:21


http://blog.sssh.tp.edu.tw/long0909/640

(一)蒹 葭  佚 名

(二)漁 父  屈 原

 
第三課 先秦韻文選

一、詩經

地位

為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韻文之祖,北方文學代表

內容

分為三部分:十五國風(地方歌謠)、三頌(廟堂樂歌)、二雅(士大夫歌詠)

篇章

311篇,其中小雅6篇笙詩有目無文,計得305

別名

今流傳本為漢毛亨作傳,故又稱毛詩

六義

內容:風、雅、頌。作法:賦、比、興

注疏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

備註

1.      今本詩經是孔子刪定本;又稱毛詩

2.      明清以降之通行本乃朱熹作詩集傳,廢詩序

3.      「賦」是鋪陳直敘的白描寫法;「比」是以彼狀此的譬喻寫法;「興」是託物興辭的聯想寫法

4.      詩經中以國風的篇目最多,後人遂以「風」來代稱詩經,與楚辭合稱「風騷」。

二、楚辭

編者

西漢劉向將屈原及其弟子宋玉與景差、唐勒的作品,以及漢人(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賈誼、嚴忌及劉向自己)摹仿屈原的作品十六卷合編成書,定名為「楚辭」

定名

楚辭所用的語辭多為楚國的方言;所記的地方都是楚地;所用的韻是楚聲;所載的名物是楚物,因此稱為「楚辭」

性質

1.      楚辭是戰國時代楚國的詩歌

2.      創作於長江流域的作品

格式

1.      多長句駢語,句型參差

2.      以六、七言為主;句中間常有助詞「兮」字

3.      篇幅較詩經為長,雖是韻文,但與詩經體製有別

風格

1.      以描寫個人的情志與幻想為多,文字鋪張美化,具浪漫神祕的氣息

2.      全書以屈原作品為主,其餘各篇也都承襲屈賦的形式

文學地位

1.      是南方文學的代表

2.      屬貴族文學

3.      是騷體類文章的總集

4.      是辭賦之祖,開後世漢賦的先河

5.      是繼詩經之後第二部詩歌總集

6.      金聖嘆錄為第二才子書

注疏

1.      東漢王逸收屈原作品二十五篇,附宋玉、景差、劉向等九家作品,併王逸個人作品合為一集,並加注釋,名為楚辭章句,為現存最早的楚辭注本。

2.      宋洪興祖有楚辭補注,朱熹有楚辭集注。

備註

1.      「楚辭」是文體名,也是書名。文體指戰國時代楚地所產生的詩歌;書名則指西漢劉向所編之總集。

2.      楚辭中以屈原的離騷最著名(離騷為辭賦之祖),後人遂以「騷」來代稱楚辭,稱此類文體為「騷體」。

三、詩經與楚辭比較

 

詩 經

楚 辭

作者

除極少數列有詩名以外,其他不可考

屈原、宋玉、景差、賈誼等人

成書

孔子以前已流傳於魯國,經孔子重編後,遂為定本

西漢劉向取屈原、宋玉、景差、賈誼等人的作品合為一集,定名為楚辭

時期

網羅春秋中葉以前五、六百年間的作品

繼詩經而起,為戰國時代的作品

地域

黃河流域

長江流域

字數

是四言古詩的代表

以六,七言為主

句型

多短句疊字

多長句駢語,句型參差

篇幅

篇幅較短

篇幅較長

文詞

典雅樸實

閎富博麗

風格

1.是取材於社會生活的質樸寫實文學

2.是平民文學

1.描寫個人的情志與幻想,文字鋪張華美,有浪漫神祕氣息

2.是貴族文學

影響

1.北方文學的代表

2.中國韻文之祖、純文學之祖

3.中國最早之詩歌總集

1.南方文學的代表

2.開後世漢賦的先河

3.辭賦之祖

注疏

1.西漢毛亨傳

2.東漢鄭玄箋

3.唐孔穎達正義

1.漢王逸楚辭章句

2.宋朱熹楚辭集注

3.宋洪興祖楚辭補注

類別

經部

集部之首

四、經書沿革

請參見第一冊第十二課 論語選

五、集體創作之文學作品

請參見第五冊第一課 大同與小康

六、文學始祖彙整

地位

書名

地位

書名

地位

書名

韻文之祖

詩經

最早的詩歌總集

詩經

辭賦之祖

楚辭,屈原

集部之祖

楚辭

漢賦之先驅

楚辭

以賦名篇之祖

荀子•賦篇

駢文初祖

李斯

第一本文學批評專書

文心雕龍

最早的詩文總集

昭明文選

紀傳體史書之祖

史記

官修史書之祖

唐房喬•晉書

最早談字形結構之書

說文解字

七言詩之祖

曹丕•燕歌行

五言詩之祖

班固•詠史詩

文學批評之祖

曹丕•典論論文

最早的散文

尚書

最早的史書

尚書

編年體史書

春秋/左傳/竹書紀年

通史之祖

史記

斷代史之祖

漢書

國別史之祖

國語

目錄學之祖

七略

現存目錄學之祖

漢書•藝文志

甲骨學之祖

鐵雲藏龜

訓詁學之祖

爾雅

語錄體之祖

論語

說部之先河

世說新語

最早通行的小說

水滸傳

隱逸詩人之祖

陶淵明

桐城派之祖

方苞

最流行的通俗小說

三國演義

詞祖

李白

 

七、屈原重要作品解說

離騷

1.離,猶遭也;騷,為憂也

2.篇中多引類譬喻,以美人香草喻賢君賢人;以惡鳥惡草喻群小、讒佞

3.全篇長373句,2490字,為屈原作品中最長一篇,也是中國文學史上少見長詩

4.為金聖嘆譽第二才子書(莊子、離騷、史記、杜詩、水滸、西廂)

天問

為「問天」的倒裝詞,以四言為主,就自然現象、歷史記載與神話傳說,接連提出一百七十多個問題

九章

實有九篇:橘頌、惜誦、抽思、思美人、涉江、哀郢、悲回風、懷沙、惜往日

九歌

1.      篇目分別為:東皇太一、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十一篇(一種說法是:九為虛數;另一種說法則最後三篇為一組,故九為實數。)

2.      除末篇禮魂及國殤祭鬼外,其餘各篇悉為祀神之曲。由歌辭、音樂、舞蹈混合而成,是中國歌劇之雛形。胡適以為九歌為最古南方民族文學,是當時湘江民族的巫覡文學(宗教歌舞)

贊語

1.司馬遷評屈原作品:「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2.李白評屈原作品:「屈平詞賦懸日月。」

※楚懷王時,屈原第一次遭流放至漢水之北,作離騷;頃襄王時,屈原第二次流放至江南,作九歌。

八、字義比較

 

字 形

字 義

詞 例

1.

迂迴彎曲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

表示方位

硯「右」、左「右」、座「右」銘

崇尚

「右」鬼非命(淮南子)

2.

那個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歐陽脩蝶戀花)

自貽「伊」戚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詩經蓼莪)

3.

停止

白露未「已」

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告子上)

一國百姓好服紫不「已」(韓非子•齊桓公好服紫)

雞鳴不「已」於風雨(顧炎武•廉恥)

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

不久

庭中始為籬,「已」為牆(歸有光•項脊軒志)

世不察,以為鬼物,亦「已」過矣(蘇軾•留侯論)

已經

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顧炎武•廉恥)

日過午「已」昏(歸有光•項脊軒志)

而、以

自今「已」往,吾其無意於人世矣(韓愈•祭十二郎文)

如此

之推不得「已」而仕於亂世(顧炎武•廉恥)

4.

放逐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

亡失

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孟子•告子上)

「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孟子•告子上)

亡失的

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已矣(孟子•告子上)

驅逐

距楊墨,「放」淫辭(孟子•滕文公下)

放縱、任由

竊會計之餘功,而自「放」山水之間(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依據(ㄈㄤˇ)

「放」於利而行,多怨(論語•里仁)

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孟子•離婁下)

5.

是以「見」放

匹夫「見」辱,拔劍而起(蘇軾•留侯論)

看見

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見」漁人,乃大驚(陶潛•桃花源記)

所「見」不過數百里之間(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拜見

「見」翰林歐陽公,聽其議論之宏辯(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項伯即入「見」沛公(史記•鴻門宴)

代詞性助詞

敬請「見」諒

生孩六月,慈父「見」背(李密陳情表)

他人「見」問,固不言(杜光庭虬髯客傳)

顯現、表現(ㄒㄧㄢˋ)

動乎其言而「見」乎其文(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曹丕典論論文)

6.

野老的通稱(ㄈㄨˇ)

對男子的美稱(ㄈㄨˇ)

對爸爸的稱呼(ㄈㄨˋ)

」親

尊稱親族中男性的長輩(ㄈㄨˋ)

叔「

7.

助詞,呢(ㄨㄟˊ)

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如今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史記鴻門宴)

(ㄨㄟˊ)

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孟子•告子上)

介詞,替(ㄨㄟˋ)

「為」人謀而不忠乎(論語•學而)

介詞,向(ㄨㄟˋ)

不足「為」外人道也(陶潛•桃花源記)

8.

「舉」世皆濁我獨清

殺人如不能「舉」(史記鴻門宴)

舉止

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推薦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衛靈公)

提出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論語•述而)

扛抬

吾力足以「舉」百鈞(孟子梁惠王上

9.

形容

形體容貌

「形容」枯槁

描寫

文章氣象難「形容」(耶律楚材詩)

裝飾

以丹素金碧「形容」之

10.

顏色

臉色

「顏色」憔悴

姿色

小女具有幾分「顏色」(吳承恩•西遊記)

色彩

那荷花精神、「顏色」,無一不像(吳敬梓•儒林外史)

厲害手段

給他一點「顏色」看看

九、字形辨析

★相同偏旁

追本源、雕、橫賦詩、

山顛水飛色舞、倒、嫵、玳

道阻且登而上、志而歿、南市、排 、秋春荼、光風月、同

地、下、羊觸藩、毀、償、稿、觸、

時以待、塵餓、痴(愚痴的樣子)、乃(搖船聲)

葭、帛、鰈情深、鬑鬑、抱慊慊

、白璧之、目不給、以辭色、祝

糟歠釃、周公吐時、天蓋地、店、平族、江逃、

酒、泉、酒、

十、課外閱讀

(一)詩經與論語

1.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語譯:三百篇的韻文,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沒有邪念的思想。

2.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語譯:孔子說:「透過詩經,可以興發志向;透過儀禮,可以立身於世;透過樂,可以成就人格。」

3.子教伯魚:「不學詩,無以言。」

語譯:孔子教導伯魚說:「不學詩經,不知如何適當發言。」

4.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語譯:孔子說:「同學們!怎麼不認真學習詩經呢?詩經可以興起志向,可以觀看人性,可以明白群我關係,可以適切表達怨忿;近處可以用以事奉父親,遠處可以事奉國君,並且可以多多認識鳥獸草木的名稱。」

5.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語譯:孔子說:「誦三百篇的詩經之後,如果給予政治任務卻無法貫徹;到四方出使,無法因事而對,讀誦再多詩經篇目,又有什麼用處呢?」

(二)詩經與外交

1.魯定公十四年,吳王率軍敗楚;申包胥至秦求救,立外牆哭七晝夜,哀公感而賦詩經•秦風•無衣篇,達成使命。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脩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脩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脩我甲兵,與子偕行。

語譯:誰說沒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大衣。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和矛,和你同仇敵愾!

誰說沒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內衣。君王要起兵,修整好矛和戟,和你同作準備!

誰說沒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下衣。君王要起兵,修整好鎧甲和兵器,和你共同上前線!

2.魯襄公二十七年,齊慶封使魯國,魯國賦詩經•相鼠諷之。

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相鼠有齒,人而無止,人而無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

語譯:看鼠類尚且有毛皮,你作人卻無容儀,爲人既然無容儀,不死你還作什麽!

看鼠類尚且有牙齒,你作人卻無羞恥,爲人既然無羞恥,不死你還等什麽!

看鼠類尚且有肢體,你作人卻不守禮,爲人既然不守禮,爲何你還不快死!

(三)詩經與愛情

關雎  周南

關關 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語譯:

關關和鳴的雎鳩鳥,棲息在河中沙洲上。美麗善良的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

長短不齊的荇菜,我左一把右一把去撈取它。美麗善良的姑娘,我醒著睡著都想追求她。追求不到,日日夜夜思念不已。思念是如此的深長啊,我翻來覆去,難以成眠!

長短不齊的荇菜,我左一把右一把去採摘它。美麗善良的姑娘,我要彈琴鼓瑟去親近她。長短不齊的荇菜,我左一把右一把去揀選它。美麗善良的姑娘,我要敲鐘打鼓去取悅她。

關關:鳥類求偶的鳴聲。窈窕:美好的樣子。君子:指貴族男子。好逑:美好的匹配。寤:醒著。思服:思念、懷念。悠哉悠哉:形容思念深長。輾轉反側:形容不能安眠。采:採摘。友:結交為友。芼:採擇。鐘鼓樂之:有禮樂成婚之意。

采葛  王風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語譯:

心上人啊去採葛,一天不見她的影,好像隔了三月久。

心上人啊採蘆荻,一天不見她的影,好像隔了三秋久。

心上人啊採香艾,一天不見她的影,好像隔了三年久。

(四)以屈原為對象的詠嘆詩

1.      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戴叔倫三閭廟)

2.      襄王不用直臣籌,放逐南來澤國秋。自向波問葬魚腹,楚人徒倚濟川舟。(唐胡曾汨羅)

3.      何處招魂 香草還生三戶地/當年呵壁 湘流應識九歌心(三閭大夫祠對聯)

4.      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李白•江上吟

5.      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精魂飄何處?父老空哽咽。至今江海上,投飯救飢渴。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烈。(蘇軾屈原塔詩)

6.      白玉徒為潔,幽蘭未謂芳。窮羞事令尹,疎不忘懷王。冤骨消寒渚,忠魂失舊鄉。空餘楚辭在,猶與日爭光。(司馬光屈原詩)

7.      有水的地方就有龍舟/有龍舟競渡就有人擊鼓/你恆在鼓聲的前方引路/哀麗的水鬼啊你的漂魂/從上游追你到下游那鼓聲/從上個端午到下個端午/湘水悠悠無數的水鬼/冤纏荇藻怎洗滌得清/千年的水鬼唯你成江神/非湘水淨你,是你淨湘水/你奮身一躍,所有的波濤/汀芷浦蘭流芳到現今/亦何須招魂招亡魂歸去/你流浪的詩族詩裔/涉沅濟湘,渡更遠的海峽/有水的地方就有人想家/有岸的地方楚歌就四起/你就在歌裡,風裡,水裡(余光中漂給屈原)

8.      把影子投在水上的,都患了潔癖/一種高貴的絕症/把名字投在風中的/衣帶便飄在風中/清芬從風裡來,楚歌從清芬裡來/美從烈士的胎裡帶來/水劫之後,從迴盪的波底升起/猶佩青青的葉似劍/燦燦的花開如冕/缽小如舟,山長水遠是湘江(余光中水仙操)

9.      青史上你留下一片潔白,/朝朝暮暮你行吟在楚澤。/江魚吞食了二千多年,/吞不下你的一根傲骨﹗/太史公為你的投水太息,/怪你為什麼不游宦他國?/他怎知你若是做了張儀,/你不過流為先秦一說客﹗/但丁荷馬和魏吉的史詩,/怎撼動你那悲壯的楚辭?/你的死就是你的不死︰/你一直活到千秋萬世﹗/悲苦時高歌一節離騷,/千古的志士淚湧如潮;/那淺淺的一灣汨羅江水,/灌溉着天下詩人的驕傲﹗/子蘭的衣冠已化作塵土,/鄭袖的舞袖在何處飄舞?/聽﹗/急鼓﹗可愛的三閭大夫﹗/灘灘的龍船在為你競渡﹗/我遙立在春晚的淡水河上,/我彷彿嗅到湘草的芬芳;/我悵然俯吻那悠悠的碧水,/它依稀流着楚澤的寒涼(余光中淡水河邊弔屈原)

10.  你在起伏的山巒間隱逝了/你不回來,你要去哪裡?/傳說你是汨羅江上的一點/流火。淒涼的流火/我始終深信:/所謂香草是你堅貞碧血/化身的一弧芬芳/在荒江以月光來/俯鑑你,竟覺得卓別林/更像你(林廣為黑暗箋注)

11.  你知道嗎?/每到今天/我們就把自己的船雕成龍/把自己的骨骼化做龍骨/把自己怦跳的心臟/敵成喧天的鑼鼓/然後,我們就到全國每一條水中去/找你 ――曲曲折折的找你/我們派遣一滴又一滴的汗水追隨一粒粒的糯米/潛入最深最黑的河底,找你/我們扔出一槳又一槳的吶喊跟蹤一槌槌的鑼鼓/穿透最濃最厚的雲霧,找你(羅青屈原祭)

(五)屈原作品

橘頌

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

綠葉素榮,紛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圓果摶兮。青黃雜糅,文章爛兮。

精色內白,類任道兮。紛縕宜修,姱而不醜兮。嗟爾幼志,有以異兮。

獨立不遷,豈不可喜兮。深固難徙,廓其無求兮。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閉心自慎,終不過失兮。秉德無私,參天地兮。原歲並謝,與長友兮。

淑離不淫,梗其有理兮。年歲雖少,可師長兮。行比伯夷,置以爲象兮。

語譯:輝煌的橘樹啊,枝葉紛披。生長在這南方,獨立不移。綠的葉,白的花,尖銳的刺。多麽可愛啊,圓滿的果子!由青而黃,色彩多麽美麗!內容潔白,芬芳無可比擬。植根深固,不怕冰雪氛霏。賦性堅貞,類似仁人志士。啊!年青的人,你與衆不同。你志趣堅定,竟與橘樹同風。你,心胸開闊,氣度那麽從容!你不隨波逐流,也不固步自封。你謹慎存心,決不胡思亂想。你至誠一片,期與日月同光。我願和你永做個忘年的朋友。不屈不撓,爲真理十到盡頭!你年紀雖小,可以爲世楷模。足比古代的伯夷,永垂萬古!

本詩選自楚辭九章,應為作者年輕時作品。全詩對橘樹作客觀描寫,藉橘樹的特質,象徵人的精神品格,被認為是詠物詩之祖。頌本是在祭祀時歌頌神明或祖先的文體,後也用來歌頌時君,自本篇開始,擴展成頌美一般事物。

卜居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見。竭知盡忠,而蔽鄣於讒。心煩慮亂,不知所從。乃往見太卜鄭詹尹,曰:「余有所疑,願因先生決之。」詹尹乃端策拂龜曰:「君將何以教之?」

屈原曰:「吾寧悃悃款款 ,朴以忠乎?將送往勞來,斯無窮乎?寧誅鋤草茅,以力耕乎?將游大人,以成名乎?寧正言不諱,以危身乎?將從俗富貴,以偷生乎?寧超然高舉,以保真乎?將哫訾栗斯,喔咿儒兒,以事婦人乎?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將突梯滑稽,如脂如韋,以潔楹乎?寧昂昂若千里之駒乎?將氾氾若水中之鳧,與波上下,偷以全吾軀乎?寧與騏驥亢軛乎?將隨駑馬之跡乎?寧與黃鵠比翼乎?將與雞鶩爭食乎?此孰吉孰凶?何去何從?世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吁嗟默默兮!誰知吾之廉貞?」

詹尹乃釋策而謝,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龜策誠不能知此事。」

語譯:

屈原已經被放逐了三年,還不能赦罪召回,他竭盡心力為國君盡忠,卻被小人讒言所掩蔽阻撓,心情煩悶,思慮混亂,不知如何是好,於是前去拜訪太卜鄭詹尹,說:「我對一些事情猶疑不決,希望先生能為我做個決定。」詹尹於是擺正筮草,拭淨龜甲,說:「先生有何見教?」

屈原說:「我該老老實實,守分盡忠嗎?還是逢迎世俗,沒有止盡呢?我該割除茅草,用氣力耕種維生嗎?還是與權貴交往,以求取名聲?寧可說話正直不隱晦,以至於危害自身的安全嗎?還是順從世俗求取富貴,茍全生命呢?應該離世隱居以保全性靈嗎?還是畏畏縮縮,強顏歡笑來侍奉婦人呢?應該廉潔正直,自保純潔嗎?還是要圓滑虛浮,像油脂、柔葦清潔楹柱那般曲合他人呢?寧可像千里馬那般氣勢高昂,還是該像在水中的野鴨一樣,隨波上下苟且保全身軀呢?該與良馬同槽而食?或者要跟隨劣馬的腳步呢?該與黃鵠比翼同飛,或者與雞鴨爭搶飼料?以上所說哪些是吉利的哪些是兇劣的?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呢?現在世間渾濁不清,認為蟬翼較重,反說千鈞較輕;雅樂用的黃鐘被破壞丟棄,瓦釜之類的俗音卻被敲得有如雷響一般;好說讒言的小人氣焰高漲,賢能的才士反而沒沒無聞。我默默地悲嘆著:有誰能了解我的廉潔忠貞!」

詹尹於是放下筮草而謙辭說:「尺雖長有時卻嫌它短,寸雖短有時還覺得他長。物質常有不足之處,智慧也有無法洞察的地方;命運有不可掌握的部分,神靈有不能通達的時候。請用您的心神行使您的意願吧,占卜實在不能知道什麼!」

悃悃款款:忠實誠懇,真心待人。哫訾:阿諛奉承。栗斯:獻媚。儒兒:諂媚。氾氾:飄浮無定。鳧:野鴨。亢:通「抗」,舉。黃鐘毀棄瓦釜雷鳴:指君子道消,小人道長。黃鐘,為古樂十二律第一律,音調最洪亮。)

※卜指占卜,居為自處之,方即處世之道。每對問題上文為他願意做的,下文是他憎惡的,全文只是透過問卜形式,表現屈原不願與同流合汙的高尚情操。

十一、相關名句

詩經名句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關雎)

【釋意】嫻靜美好的姑娘,君子想和她結成雙。(窈窕:音ㄧㄠˇ ㄊㄧㄠˇ,幽雅美好貌。好逑:音ㄏㄠˇ ㄑㄧㄡˊ,美好的匹配)

2.深則厲,淺則揭。(邶風•匏有苦葉)

【釋意】水深則連著衣裳過,水淺則提起長衣裳。描寫女子等待情侶的急切心情。(厲:連衣涉水。揭:音ㄑㄧˋ,提起下衣渡河)今指作事能因時制宜。

3.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衛風•碩人)

【釋意】輕巧的笑流動在嘴角,好看的眼睛黑白分明。此兩句是對衛莊公夫人莊姜笑貌和眼神的讚譽。(倩:音ㄑㄧㄢˋ,口角含笑的樣子)

4.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衛風•木瓜)

【釋意】她送我鮮桃,我用美玉還報。愛情詩。男女相交,盛情回報,以表永遠恩愛之情。(瓊瑤:佩玉)

5.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王風•黍離)

【釋意】知道我的說我心裡憂愁,不知道的以為我有什麼索求。這是對行役憂傷悲愁的詠嘆。

6.人之多言,亦可畏也。(鄭風•將仲子)

【釋意】眾多的流言蜚語,也真叫我害怕。愛情詩。對初戀少女心理狀態的描寫。

7.風雨如晦,雞鳴不已。(鄭風•風雨)

【釋意】風雨交加天昏暗,為什麼雞兒叫不停。愛情詩。描繪一女子在風雨之夜要與情人相見的急切心情。(如晦:天氣昏暗)

8.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

【釋意】昔日出征之時,楊柳輕輕飄拂。而今歸來之時,大雪紛紛揚揚。這是一首哀歌。回歸時的景物已非出征之時,時令的變化引起戍卒的無限感慨。

9.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小雅•鶴鳴)

【釋意】他山有堅石,用來琢磨璞玉。諷諭詩。毛詩序云:「鶴鳴,誨宣王也。」教誨宣王朝廷應該任用人才。(攻玉:琢磨玉器。攻,琢磨)

10.巧言如簧,顏之厚矣。(小雅•巧言)

【釋意】甘言麗辭像吹簧,媚態惑人臉皮厚呀!這是諷刺周幽王時朝廷的進讒者。(簧:樂器中的振動片,吹彈可發音,簧在這裡指簧鼓,即以言惑人)

11.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大雅•蕩)

【釋意】人生無不有個好的開始,但很少能保持終了。政治諷刺詩。詩人藉上帝「蕩蕩」、「疾威」,以含沙射影的手法譏諷周厲王暴虐的政治。

12.不忮不求,何用不臧。(邶風•雄雉)

【釋意】不忌恨加害人,也不貪求,那還有什麼不好的呢?(忮:音ㄓˋ,忌恨加害。臧:音ㄗㄤ,善。)

13.維鵲有巢,維鳩居之。(召南•鵲巢)

【釋意】比喻坐享其成或強占他人居所。

楚辭名句

1.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離騷)

【釋意】老年漸漸到來,擔心賢名難以建立。此二句表現了詩人的使命感和緊迫感。(冉冉:漸進的狀態。修名:賢名、美名)

2.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離騷)

3.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離騷)

4.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

【釋意】路途十分漫長且長遠,我將上天下地去尋找我的愛。

5.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九歌•國殤)

6.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九歌•少司命)

【釋意】人生中最悲哀的莫過於活著而別離,最快樂的莫過於結交新的知音。

7.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漁父)

8.黃鐘毀棄,瓦釜雷鳴。(卜居)

【釋意】青銅的編鐘被毀棄不聽,土製的瓦缽敲得如雷轟鳴。

9.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卜居)

【釋意】尺雖比寸長,但也有它的短處;寸雖比尺短,但也有它的長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