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課 先秦韻文選
一、詩經
地位 |
為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韻文之祖,北方文學代表 |
內容 |
分為三部分:十五國風(地方歌謠)、三頌(廟堂樂歌)、二雅(士大夫歌詠) |
篇章 |
共311篇,其中小雅6篇笙詩有目無文,計得305篇 |
別名 |
今流傳本為漢毛亨作傳,故又稱毛詩 |
六義 |
內容:風、雅、頌。作法:賦、比、興 |
注疏 |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 |
備註 |
1. 今本詩經是孔子刪定本;又稱毛詩
2. 明清以降之通行本乃朱熹作詩集傳,廢詩序
3. 「賦」是鋪陳直敘的白描寫法;「比」是以彼狀此的譬喻寫法;「興」是託物興辭的聯想寫法
4. 詩經中以國風的篇目最多,後人遂以「風」來代稱詩經,與楚辭合稱「風騷」。 |
二、楚辭
編者 |
西漢劉向將屈原及其弟子宋玉與景差、唐勒的作品,以及漢人(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賈誼、嚴忌及劉向自己)摹仿屈原的作品十六卷合編成書,定名為「楚辭」 |
定名 |
楚辭所用的語辭多為楚國的方言;所記的地方都是楚地;所用的韻是楚聲;所載的名物是楚物,因此稱為「楚辭」 |
性質 |
1. 楚辭是戰國時代楚國的詩歌
2. 創作於長江流域的作品 |
格式 |
1. 多長句駢語,句型參差
2. 以六、七言為主;句中間常有助詞「兮」字
3. 篇幅較詩經為長,雖是韻文,但與詩經體製有別 |
風格 |
1. 以描寫個人的情志與幻想為多,文字鋪張美化,具浪漫神祕的氣息
2. 全書以屈原作品為主,其餘各篇也都承襲屈賦的形式 |
文學地位 |
1. 是南方文學的代表
2. 屬貴族文學
3. 是騷體類文章的總集
4. 是辭賦之祖,開後世漢賦的先河
5. 是繼詩經之後第二部詩歌總集
6. 金聖嘆錄為第二才子書 |
注疏 |
1. 東漢王逸收屈原作品二十五篇,附宋玉、景差、劉向等九家作品,併王逸個人作品合為一集,並加注釋,名為楚辭章句,為現存最早的楚辭注本。
2. 宋洪興祖有楚辭補注,朱熹有楚辭集注。 |
備註 |
1. 「楚辭」是文體名,也是書名。文體指戰國時代楚地所產生的詩歌;書名則指西漢劉向所編之總集。
2. 楚辭中以屈原的離騷最著名(離騷為辭賦之祖),後人遂以「騷」來代稱楚辭,稱此類文體為「騷體」。 |
三、詩經與楚辭比較
|
詩 經 |
楚 辭 |
作者 |
除極少數列有詩名以外,其他不可考 |
屈原、宋玉、景差、賈誼等人 |
成書 |
孔子以前已流傳於魯國,經孔子重編後,遂為定本 |
西漢劉向取屈原、宋玉、景差、賈誼等人的作品合為一集,定名為楚辭 |
時期 |
網羅春秋中葉以前五、六百年間的作品 |
繼詩經而起,為戰國時代的作品 |
地域 |
黃河流域 |
長江流域 |
字數 |
是四言古詩的代表 |
以六,七言為主 |
句型 |
多短句疊字 |
多長句駢語,句型參差 |
篇幅 |
篇幅較短 |
篇幅較長 |
文詞 |
典雅樸實 |
閎富博麗 |
風格 |
1.是取材於社會生活的質樸寫實文學
2.是平民文學 |
1.描寫個人的情志與幻想,文字鋪張華美,有浪漫神祕氣息
2.是貴族文學 |
影響 |
1.北方文學的代表
2.中國韻文之祖、純文學之祖
3.中國最早之詩歌總集 |
1.南方文學的代表
2.開後世漢賦的先河
3.辭賦之祖 |
注疏 |
1.西漢毛亨傳
2.東漢鄭玄箋
3.唐孔穎達正義 |
1.漢王逸楚辭章句
2.宋朱熹楚辭集注
3.宋洪興祖楚辭補注 |
類別 |
經部 |
集部之首 |
四、經書沿革
請參見第一冊第十二課 論語選
五、集體創作之文學作品
請參見第五冊第一課 大同與小康
六、文學始祖彙整
地位 |
書名 |
地位 |
書名 |
地位 |
書名 |
韻文之祖 |
詩經 |
最早的詩歌總集 |
詩經 |
辭賦之祖 |
楚辭,屈原 |
集部之祖 |
楚辭 |
漢賦之先驅 |
楚辭 |
以賦名篇之祖 |
荀子•賦篇 |
駢文初祖 |
李斯 |
第一本文學批評專書 |
文心雕龍 |
最早的詩文總集 |
昭明文選 |
紀傳體史書之祖 |
史記 |
官修史書之祖 |
唐房喬•晉書 |
最早談字形結構之書 |
說文解字 |
七言詩之祖 |
曹丕•燕歌行 |
五言詩之祖 |
班固•詠史詩 |
文學批評之祖 |
曹丕•典論論文 |
最早的散文 |
尚書 |
最早的史書 |
尚書 |
編年體史書 |
春秋/左傳/竹書紀年 |
通史之祖 |
史記 |
斷代史之祖 |
漢書 |
國別史之祖 |
國語 |
目錄學之祖 |
七略 |
現存目錄學之祖 |
漢書•藝文志 |
甲骨學之祖 |
鐵雲藏龜 |
訓詁學之祖 |
爾雅 |
語錄體之祖 |
論語 |
說部之先河 |
世說新語 |
最早通行的小說 |
水滸傳 |
隱逸詩人之祖 |
陶淵明 |
桐城派之祖 |
方苞 |
最流行的通俗小說 |
三國演義 |
詞祖 |
李白 |
|
七、屈原重要作品解說
離騷 |
1.離,猶遭也;騷,為憂也
2.篇中多引類譬喻,以美人香草喻賢君賢人;以惡鳥惡草喻群小、讒佞
3.全篇長373句,2490字,為屈原作品中最長一篇,也是中國文學史上少見長詩
4.為金聖嘆譽第二才子書(莊子、離騷、史記、杜詩、水滸、西廂) |
天問 |
為「問天」的倒裝詞,以四言為主,就自然現象、歷史記載與神話傳說,接連提出一百七十多個問題 |
九章 |
實有九篇:橘頌、惜誦、抽思、思美人、涉江、哀郢、悲回風、懷沙、惜往日 |
九歌 |
1. 篇目分別為:東皇太一、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十一篇(一種說法是:九為虛數;另一種說法則最後三篇為一組,故九為實數。)
2. 除末篇禮魂及國殤祭鬼外,其餘各篇悉為祀神之曲。由歌辭、音樂、舞蹈混合而成,是中國歌劇之雛形。胡適以為九歌為最古南方民族文學,是當時湘江民族的巫覡文學(宗教歌舞) |
贊語 |
1.司馬遷評屈原作品:「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2.李白評屈原作品:「屈平詞賦懸日月。」 |
※楚懷王時,屈原第一次遭流放至漢水之北,作離騷;頃襄王時,屈原第二次流放至江南,作九歌。
八、字義比較
|
字 形 |
字 義 |
詞 例 |
1. |
右 |
迂迴彎曲 |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 |
表示方位 |
硯「右」、左「右」、座「右」銘 |
崇尚 |
「右」鬼非命(淮南子) |
2. |
伊 |
那個 |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歐陽脩•蝶戀花) |
自貽「伊」戚 |
是 |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詩經•蓼莪) |
3. |
已 |
停止 |
白露未「已」 |
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告子上) |
一國百姓好服紫不「已」(韓非子•齊桓公好服紫) |
雞鳴不「已」於風雨(顧炎武•廉恥) |
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 |
不久 |
庭中始為籬,「已」為牆(歸有光•項脊軒志) |
太 |
世不察,以為鬼物,亦「已」過矣(蘇軾•留侯論) |
已經 |
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顧炎武•廉恥) |
日過午「已」昏(歸有光•項脊軒志) |
而、以 |
自今「已」往,吾其無意於人世矣(韓愈•祭十二郎文) |
如此 |
之推不得「已」而仕於亂世(顧炎武•廉恥) |
4. |
放 |
放逐 |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 |
亡失 |
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孟子•告子上) |
「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孟子•告子上) |
亡失的 |
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已矣(孟子•告子上) |
驅逐 |
距楊墨,「放」淫辭(孟子•滕文公下) |
放縱、任由 |
竊會計之餘功,而自「放」山水之間(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
依據(ㄈㄤˇ) |
「放」於利而行,多怨(論語•里仁) |
至 |
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孟子•離婁下) |
5. |
見 |
被 |
是以「見」放 |
匹夫「見」辱,拔劍而起(蘇軾•留侯論) |
看見 |
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
「見」漁人,乃大驚(陶潛•桃花源記) |
所「見」不過數百里之間(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
拜見 |
「見」翰林歐陽公,聽其議論之宏辯(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
項伯即入「見」沛公(史記•鴻門宴) |
代詞性助詞 |
敬請「見」諒 |
生孩六月,慈父「見」背(李密•陳情表) |
他人「見」問,固不言(杜光庭•虬髯客傳) |
顯現、表現(ㄒㄧㄢˋ) |
動乎其言而「見」乎其文(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
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曹丕•典論論文) |
6. |
父 |
野老的通稱(ㄈㄨˇ) |
漁「父」 |
對男子的美稱(ㄈㄨˇ) |
尼「父」 |
對爸爸的稱呼(ㄈㄨˋ) |
「父」親 |
尊稱親族中男性的長輩(ㄈㄨˋ) |
叔「父」 |
7. |
為 |
助詞,呢(ㄨㄟˊ) |
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
如今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史記•鴻門宴) |
作(ㄨㄟˊ) |
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孟子•告子上) |
介詞,替(ㄨㄟˋ) |
「為」人謀而不忠乎(論語•學而) |
介詞,向(ㄨㄟˋ) |
不足「為」外人道也(陶潛•桃花源記) |
8. |
舉 |
全 |
「舉」世皆濁我獨清 |
殺人如不能「舉」(史記•鴻門宴) |
舉止 |
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
推薦 |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衛靈公) |
提出 |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論語•述而) |
扛抬 |
吾力足以「舉」百鈞(孟子•梁惠王上) |
9. |
形容 |
形體容貌 |
「形容」枯槁 |
描寫 |
文章氣象難「形容」(耶律楚材詩) |
裝飾 |
以丹素金碧「形容」之 |
10. |
顏色 |
臉色 |
「顏色」憔悴 |
姿色 |
小女具有幾分「顏色」(吳承恩•西遊記) |
色彩 |
那荷花精神、「顏色」,無一不像(吳敬梓•儒林外史) |
厲害手段 |
給他一點「顏色」看看 |
九、字形辨析
★相同偏旁
朔 |
追本溯源、雕塑、橫槊賦詩、朔風 |
眉 |
山顛水湄、眉飛色舞、倒楣、嫵媚、玳瑂 |
齊 |
道阻且躋、躋登而上、齎志而歿、濟南市、排擠 、秋薺春荼、光風霽月、同儕 |
氐 |
坻地、低下、羝羊觸藩、詆毀、抵償、底稿、牴觸、砥礪 |
矣 |
水涘、俟時以待、塵埃、挨餓、痴騃(愚痴的樣子)、欸乃(搖船聲) |
兼 |
蒹葭、縑帛、鶼鰈情深、鬑鬑、抱歉、慊慊、謙虛 |

|
蒹葭、白璧之瑕、目不暇給、假以辭色、祝嘏 |
甫 |
餔糟歠釃、周公吐哺、晡時、鋪天蓋地、店鋪、平埔族、江浦、逋逃、酺宴 |
酉 |
醨酒、醴泉、釃酒、酹 |
十、課外閱讀
(一)詩經與論語
1.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語譯:三百篇的韻文,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沒有邪念的思想。
2.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語譯:孔子說:「透過詩經,可以興發志向;透過儀禮,可以立身於世;透過樂,可以成就人格。」
3.子教伯魚:「不學詩,無以言。」
語譯:孔子教導伯魚說:「不學詩經,不知如何適當發言。」
4.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語譯:孔子說:「同學們!怎麼不認真學習詩經呢?詩經可以興起志向,可以觀看人性,可以明白群我關係,可以適切表達怨忿;近處可以用以事奉父親,遠處可以事奉國君,並且可以多多認識鳥獸草木的名稱。」
5.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語譯:孔子說:「誦三百篇的詩經之後,如果給予政治任務卻無法貫徹;到四方出使,無法因事而對,讀誦再多詩經篇目,又有什麼用處呢?」
(二)詩經與外交
1.魯定公十四年,吳王率軍敗楚;申包胥至秦求救,立外牆哭七晝夜,哀公感而賦詩經•秦風•無衣篇,達成使命。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脩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脩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脩我甲兵,與子偕行。
語譯:誰說沒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大衣。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和矛,和你同仇敵愾!
誰說沒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內衣。君王要起兵,修整好矛和戟,和你同作準備!
誰說沒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下衣。君王要起兵,修整好鎧甲和兵器,和你共同上前線!
2.魯襄公二十七年,齊慶封使魯國,魯國賦詩經•相鼠諷之。
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相鼠有齒,人而無止,人而無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
語譯:看鼠類尚且有毛皮,你作人卻無容儀,爲人既然無容儀,不死你還作什麽!
看鼠類尚且有牙齒,你作人卻無羞恥,爲人既然無羞恥,不死你還等什麽!
看鼠類尚且有肢體,你作人卻不守禮,爲人既然不守禮,爲何你還不快死!
(三)詩經與愛情
關雎 周南
關關① 雎鳩,在河之洲。窈窕②淑女,君子③好逑④。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⑤寐思服⑥。悠哉悠哉⑦,輾轉反側⑧。
參差荇菜,左右采⑨之。窈窕淑女,琴瑟友⑩之。參差荇菜,左右芼⑪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⑫。
語譯:
關關和鳴的雎鳩鳥,棲息在河中沙洲上。美麗善良的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
長短不齊的荇菜,我左一把右一把去撈取它。美麗善良的姑娘,我醒著睡著都想追求她。追求不到,日日夜夜思念不已。思念是如此的深長啊,我翻來覆去,難以成眠!
長短不齊的荇菜,我左一把右一把去採摘它。美麗善良的姑娘,我要彈琴鼓瑟去親近她。長短不齊的荇菜,我左一把右一把去揀選它。美麗善良的姑娘,我要敲鐘打鼓去取悅她。
(① 關關:鳥類求偶的鳴聲。②窈窕:美好的樣子。③君子:指貴族男子。④好逑:美好的匹配。⑤寤:醒著。⑥思服:思念、懷念。⑦悠哉悠哉:形容思念深長。⑧輾轉反側:形容不能安眠。⑨采:採摘。⑩友:結交為友。⑪芼:採擇。⑫鐘鼓樂之:有禮樂成婚之意。)
采葛 王風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語譯:
心上人啊去採葛,一天不見她的影,好像隔了三月久。
心上人啊採蘆荻,一天不見她的影,好像隔了三秋久。
心上人啊採香艾,一天不見她的影,好像隔了三年久。
(四)以屈原為對象的詠嘆詩
1. 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戴叔倫•三閭廟)
2. 襄王不用直臣籌,放逐南來澤國秋。自向波問葬魚腹,楚人徒倚濟川舟。(唐•胡曾•汨羅)
3. 何處招魂 香草還生三戶地/當年呵壁 湘流應識九歌心(三閭大夫祠對聯)
4. 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李白•江上吟)
5. 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精魂飄何處?父老空哽咽。至今江海上,投飯救飢渴。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烈。(蘇軾•屈原塔詩)
6. 白玉徒為潔,幽蘭未謂芳。窮羞事令尹,疎不忘懷王。冤骨消寒渚,忠魂失舊鄉。空餘楚辭在,猶與日爭光。(司馬光•屈原詩)
7. 有水的地方就有龍舟/有龍舟競渡就有人擊鼓/你恆在鼓聲的前方引路/哀麗的水鬼啊你的漂魂/從上游追你到下游那鼓聲/從上個端午到下個端午/湘水悠悠無數的水鬼/冤纏荇藻怎洗滌得清/千年的水鬼唯你成江神/非湘水淨你,是你淨湘水/你奮身一躍,所有的波濤/汀芷浦蘭流芳到現今/亦何須招魂招亡魂歸去/你流浪的詩族詩裔/涉沅濟湘,渡更遠的海峽/有水的地方就有人想家/有岸的地方楚歌就四起/你就在歌裡,風裡,水裡(余光中•漂給屈原)
8. 把影子投在水上的,都患了潔癖/一種高貴的絕症/把名字投在風中的/衣帶便飄在風中/清芬從風裡來,楚歌從清芬裡來/美從烈士的胎裡帶來/水劫之後,從迴盪的波底升起/猶佩青青的葉似劍/燦燦的花開如冕/缽小如舟,山長水遠是湘江(余光中•水仙操)
9. 青史上你留下一片潔白,/朝朝暮暮你行吟在楚澤。/江魚吞食了二千多年,/吞不下你的一根傲骨﹗/太史公為你的投水太息,/怪你為什麼不游宦他國?/他怎知你若是做了張儀,/你不過流為先秦一說客﹗/但丁荷馬和魏吉的史詩,/怎撼動你那悲壯的楚辭?/你的死就是你的不死︰/你一直活到千秋萬世﹗/悲苦時高歌一節離騷,/千古的志士淚湧如潮;/那淺淺的一灣汨羅江水,/灌溉着天下詩人的驕傲﹗/子蘭的衣冠已化作塵土,/鄭袖的舞袖在何處飄舞?/聽﹗/急鼓﹗可愛的三閭大夫﹗/灘灘的龍船在為你競渡﹗/我遙立在春晚的淡水河上,/我彷彿嗅到湘草的芬芳;/我悵然俯吻那悠悠的碧水,/它依稀流着楚澤的寒涼(余光中•淡水河邊弔屈原)
10. 你在起伏的山巒間隱逝了/你不回來,你要去哪裡?/傳說你是汨羅江上的一點/流火。淒涼的流火/我始終深信:/所謂香草是你堅貞碧血/化身的一弧芬芳/在荒江以月光來/俯鑑你,竟覺得卓別林/更像你(林廣•為黑暗箋注)
11. 你知道嗎?/每到今天/我們就把自己的船雕成龍/把自己的骨骼化做龍骨/把自己怦跳的心臟/敵成喧天的鑼鼓/然後,我們就到全國每一條水中去/找你 ――曲曲折折的找你/我們派遣一滴又一滴的汗水追隨一粒粒的糯米/潛入最深最黑的河底,找你/我們扔出一槳又一槳的吶喊跟蹤一槌槌的鑼鼓/穿透最濃最厚的雲霧,找你(羅青•屈原祭)
(五)屈原作品
橘頌
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
綠葉素榮,紛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圓果摶兮。青黃雜糅,文章爛兮。
精色內白,類任道兮。紛縕宜修,姱而不醜兮。嗟爾幼志,有以異兮。
獨立不遷,豈不可喜兮。深固難徙,廓其無求兮。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閉心自慎,終不過失兮。秉德無私,參天地兮。原歲並謝,與長友兮。
淑離不淫,梗其有理兮。年歲雖少,可師長兮。行比伯夷,置以爲象兮。
語譯:輝煌的橘樹啊,枝葉紛披。生長在這南方,獨立不移。綠的葉,白的花,尖銳的刺。多麽可愛啊,圓滿的果子!由青而黃,色彩多麽美麗!內容潔白,芬芳無可比擬。植根深固,不怕冰雪氛霏。賦性堅貞,類似仁人志士。啊!年青的人,你與衆不同。你志趣堅定,竟與橘樹同風。你,心胸開闊,氣度那麽從容!你不隨波逐流,也不固步自封。你謹慎存心,決不胡思亂想。你至誠一片,期與日月同光。我願和你永做個忘年的朋友。不屈不撓,爲真理十到盡頭!你年紀雖小,可以爲世楷模。足比古代的伯夷,永垂萬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