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諫逐客書 | 課文講義

2009-09-10 20:35:34


http://blog.sssh.tp.edu.tw/long0909/642

  第七課 諫逐客書                            李 斯

一、奏議類文體

釋名

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

異稱

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表、奏、議四類;而後有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

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分類

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異

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

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

例作

進策

蘇軾•教戰守策

李密•陳情表;諸葛亮•出師表

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李斯•諫逐客書

二、奏議類文章比較

篇名

時代

作者

對象

主旨

諫逐客書

李斯

秦始皇

論逐客之過失,使秦王取消逐客令

出師表

蜀漢

諸葛亮

劉禪

「親賢臣,遠小人」勖勉後主

「討漢賊,復舊都」自誓

陳情表

李密

武帝

以祖母年高乏人奉養,懇辭太子洗馬之職,武帝賞賜奴婢二人,郡縣供應祖母膳,密得終養

諫太宗十思疏

魏徵

太宗

以十思進疏,說明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教戰守策

北宋

蘇軾

仁宗

國家承平時,須使民眾接受軍事訓練,而後才能處變不驚,臨危制亂

三、論政之文

篇目

作者

內容大義

文體

文章深義

出處

宮之奇諫假道

左丘明

左傳僖公五年,晉國二度向虞國借道攻虢國,宮之奇以為不可,虞君一意孤行,自食惡果

史書

記敘文

闡明國之存亡,在人君之德而不在神

左傳

諫逐客書

李斯

秦王政驅逐留秦外來人才,李斯以秦國史實及秦王之霸心說之

奏議類

論逐客之過失,主張王者不卻眾庶

史記•李斯列傳

出師表

諸葛亮

蜀後主建興五年,諸葛亮準備伐曹魏,出師前上書勸後主尊賢納諫,復興漢室

奏議類

以親賢臣,遠小人勖勉後主,以討賊興復自誓

昭明文選

諫太宗十思疏

魏徵

以十思進疏,陳述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和立德建業的要道

奏議類

應用文之上行公文

論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貞觀政要

教戰守策

蘇軾

主張國家承平的時候,懍懷憂患意識,才能面對突發災患

策議類

對策

時論

論居安思危,教民戰守,矯陳時弊,顯現謀國之忠及憂世之忱

東坡全集

六國論

蘇洵

藉戰國時六國因賂秦而自取滅亡的事例,諷北宋當時對契丹、西夏納幣求和之退怯政策

論說文

史論

藉古諷今

提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的建言,警誡當朝勿蹈六國破亡之覆轍

嘉祐集

指喻

方孝孺

由鄭仲辨發疾、求醫、用藥經過,推演出謀國治天下的道理

寓言體

論說文

禍患常積於忽微,警惕人當慮患於未形,治亂於始發

遜志齋集

廉恥

顧炎武

士大夫一向注重節操,五代風俗敗壞,廉恥掃地,清初士夫變節求榮,因而提出行己有恥

論說文

論廉恥和國運興衰的關係,強調禍敗亂亡皆由於寡廉鮮恥所致

日知錄

四、駢文與散文

文體

散文

駢文

別稱

古文

四六文

性質

無韻

無韻

時代

始於秦、漢以前,復興於唐、宋

盛於六朝

特點

樸實無華,蘊含教化

對偶工整,詞藻華麗,音韻和諧,用典繁多

主張

文以明道

追求形式的美

態度

認真,嚴謹

散淡,超然

駢文演進

起源:中國文字單音階、孤立語特性產生之天然的對偶本質

秦漢

即有對偶句,如:李斯•諫逐客書

齊梁

聲律說興起;陸機•文賦;庾信•哀江南賦

唐代

駢文嚴格對偶,重詞性,重平仄,如:李商隱、初唐四傑、燕許大手筆(燕國公蘇頲、許國公張說)

清代

清代力追漢、魏、六朝,如:汪中、袁枚

聯考題例

1.下列關於駢文的敘述,何者正確?A駢文語句講求對偶 B一般用四字和六字,故稱四六文 C講究平仄 D以用典為工 E注重藻飾。答案:全

2.有關駢文的敘述,何者正確?A六朝最盛行 B南北朝著名作家有徐陵、庾信等 C四六文即駢文 D清汪中長於駢文 E多用典故、注重辭藻。答案:全

五、四史

請參見第二冊第十二課 出師表

六、賦

請參見第三冊第八課 赤壁賦

七、文字演變

使用年代

文字名稱

說明

殷商

甲骨文

刻畫書寫在龜甲獸骨之上,又稱為卜辭

商周

金文

多鑄刻在銅器上,又稱鐘鼎文

周秦東土

孔壁古文

漢武帝末,魯恭王由孔子宅壁發現,又稱蝌蚪文

周秦西土

籀文

全亡於晉代,今可見只有說文解字,又稱大篆

小篆

李斯作倉頡篇,取大篆省改,今全可見於說文解字之9353

隸書

秦人程邈造,形體脫離六書原則

魏晉

楷書

後漢完備成體;唐開成石經使用文字

備註:1.草書初創於漢代,為書寫簡便而作。張芝善作草書,人稱草聖

2.行書為最後產生之字體,約在魏之後出現,以晉王羲之最佳

八、字義比較

 

字形

字義

詞例

1.

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

忽聞「叩」門而聲低者(杜光庭•虬髯客傳)

以杖「叩」其脛(論語•憲問)

磕、觸

「叩」頭、「叩」首

「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牽、拉住

伯夷、叔齊「叩」馬而諫(史記•伯夷列傳)

2.

推辭、捨棄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責備

夫人姐妹「讓」之曰(漢書李夫人傳)

勸說

獨有鳳姐、鴛鴦二人撐著,還只管「讓」劉姥姥(曹霑•紅樓夢

3.

控制

「制」鄢、郢

制定

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孟子•梁惠王上

先王「制」禮,而弗敢過(禮記檀弓)

規模、格局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范仲淹岳陽樓記)

修葺南閤子,其「制」稍異於前(歸有光項脊軒志)

掣、高舉(ㄔㄜˋ)

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

4.

拒絕

「卻」賓客以業諸侯

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

推辭

兼議從容,無前「卻」也(杜光庭•虬髯客傳)

此係公事,先生幸勿推「卻」(羅貫中三國演義)

擊退

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蘇洵六國論)

退

少「卻」,吾惡紫臭(韓非子•齊桓公好服紫)

「卻」收頭囊中(杜光庭•虬髯客傳)

「卻」坐促絃絃轉急(白居易琵琶行)

追至大洋,且戰且「卻」(宋濂秦士錄)

於此失「卻」局(杜光庭•虬髯客傳)

再、且

「卻」說魯肅領了周瑜言語(羅貫中三國演義)

探他虛實,「卻」來回報(羅貫中三國演義)

我且和夫人廝見了,「卻」來吃酒未遲(魯智深大鬧桃花村)

魯智深提起禪杖,「卻」待要發作(魯智深大鬧桃花村)

明日即將來射曹軍,「卻」不甚便(羅貫中三國演義)

但是

肅允諾,「卻」不解其意(羅貫中三國演義)

把柳條鞭打那馬,「卻」跑不去(魯智深大鬧桃花村)

雖然

好「卻」是好,只是不要捋虎鬚(魯智深大鬧桃花村)

 

 

 

 

 

 

5.

 

 

 

 

 

 

順從、服從

諸侯親「服」

予嘗愛晏子好仁,齊侯知賢,而桓子「服」義也(錢公輔•義田記)

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論語•為政

不夠吃一「服」藥(賴和•一桿「稱仔」)

食用

不多花錢的漢藥「服」食(賴和•一桿「稱仔」)

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方孝孺指喻)

穿著

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韓非子•齊桓公好服紫)

亦不敢「服」垢弊以矯俗干名(司馬光•訓儉示康)

衣物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司馬光•訓儉示康)

佩帶

「服」太阿之劍

文車二駟,「服」劍一(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奉行

汝非徒身當「服」行,當以訓汝子孫(司馬光•訓儉示康)

從事

有事弟子「服」其勞(論語•為政)

6.

合適

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

恰好

左右「適」有衣紫而進者(韓非子•齊桓公好服紫)

靖以左僕射同平章事,「適」東南蠻入(杜光庭•虬髯客傳)

子「適」衛,冉有僕(論語子路)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朞年出之,抱以「適」市(劉基工之僑為琴)

悅樂

吾與子皆所共「適」(蘇軾赤壁賦)

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剛才

「適」才歡喜的有些引動了痰(儒林外史范進中舉)

偶然、偶爾

「適」從父入市,見帽肆挂狐尾,乞翁市之(蒲松齡聊齋志異)

舒服、自得

舒「適」

專主(ㄉㄧˊ)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里仁)

7.

通「穆」(ㄇㄨˋ)

昔「繆」公求士

纏繞(ㄌㄧㄠˊ)

山川相「繆」(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纏補(ㄇㄡˊ)

未雨綢「繆」

錯誤(ㄇㄧㄡˋ)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繆」賞(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九、字形辨析

★相同偏旁

之壤、阿信、人焉

之別、尊王夷、紛紜擾解、吵

之衣、形容枯、撐、茼賞、白、矢(響箭)

駿馬、高、疏巡、叫、曰削月、怙惡不

彈箏搏肉復生、奴顏膝、胃、酒、鼓雷動、登益、睨、能自立、躬屈節、有口皆官野史、闔縱橫、一一笑

公、巧、未雨綢論、莪、含問疾、 柱鼓瑟、人、若晨星、力同心

離、抽悔、一語成

纓、越、移默化、讒味含甘

行、諤(直言)、翥(飛躍)、拔、衣(拉起下擺)

頊、征、想、慄、開、急、特此送、苟延殘

盜糧、志而歿、登而上、排 、秋春荼、光風月、同

十、方位與詞語

西席

賓客

 

東宮

太子

 

東儲

太子

東道

主人

 

左遷

貶官

 

北面

俯首稱臣

東市

刑場

 

東家

雇主

 

南面

君主

西席

私塾教師

 

左派

激進分子

 

右遷

升官

聲東擊西

略施小計,希望行動無阻

 

追亡逐北

追逐戰敗而逃的敵人

東窗事發

陰謀或罪行敗露

 

中飽私囊

利用公務之便從中牟利

南轅北轍

行動與目的方向相反

 

終南捷徑

謀取官職名利的捷徑

東施效顰

巿出模仿,適得其反

 

抱痛西河

喪子之痛

河東獅吼

悍妻大怒

 

南柯一夢

富貴得失無常

南船北馬

處地不同,各有專長

 

南橘北枳

生活環境影響本質優劣

斗杓東指

冬盡春來的現象

 

付之東流

前功盡棄,希望落空

左支右絀

難以應付的窘狀

 

難出其右

才華登峰造極,無人能及

旁門左道

不合主流想法的作法與門派

 

虛左以待

禮賢敬士

中流砥柱

動蕩環境中能擔當任

 

中饋猶虛

男子尚未娶妻

東山再起

失敗後重新做起

 

東海揚塵

世事多變

西窗剪燭

親友歡聚暢談

 

南箕北斗

徒具虛名無實際用處

南蠻鴃舌

譏刺不同語言難聽

 

穩操左券

對事情極具把握

十一、相關名句

1.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李斯•諫逐客書)

2.國有三不祥:有賢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晏子•春秋•諫下)

3.無求備於一人。(論語•微子)

4.任人之道,要在不疑。(歐陽脩•論任人之體不可疑札子)

5.收羅英雄,棄瑕錄用。(三國志•魏書•袁紹傳)

6.因其才之取之,審其能以任之,用其所長,掩其所短。(吳兢•貞觀政要•擇官)

7.君子之於人才,無所不取。(韓愈•上宰相書)

8.取士之方,必求其實;用人之術,當盡其材。(歐陽脩•詳定貢舉條狀)

9.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10.正直的規諫才是君王們所應該聽取的,因為他們同屬煩人,不能沒有錯誤。(英國莎士比亞)

11.廣樹敵人乃不智,失卻賢臣是大凶。(印度瓦魯瓦爾•古拉爾箴言•政事篇)

12.禮賢下士,任人唯賢,如此君王,力量無邊。(印度瓦魯瓦爾•古拉爾箴言•政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