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冊第一課講義 | 講義及學習單
2009-09-11 14:24:35 |
||||||||||||||||||||||||||||||||||||||||||||||||||||||||||||||||||||||||||||||||||||||||||||||||||||||||||||||||||||||||||||||||||||||||||||||||||||||||||||||||||||
http://blog.sssh.tp.edu.tw/jinmei/666 |
||||||||||||||||||||||||||||||||||||||||||||||||||||||||||||||||||||||||||||||||||||||||||||||||||||||||||||||||||||||||||||||||||||||||||||||||||||||||||||||||||||
第一章 自我與社會 壹、本課學習重點 一、自我的意義與發展 (一)自我概念的形成 1.自我(self):自我就是一個人對自己是什麼樣子的人的一種想法。自我是先天和後天相互作用的結果,先天方面如:身體特徵、聰明才智等生物因素,後天方面如:社會文化、環境。 2.自我的形成:個人隨著年齡的成長與互動範圍的擴大,會逐漸認識自我,瞭解自己與他人的差異,而形成自我。 (二)社會化與再社會化 1.社會化(socialization):個人經由家庭、同伴、學校、大眾傳播等社會化途徑和社會環境交互作用,學習社會上得各種知識、技能、行為規範、價值觀念與生活方式,以適應社會的過程。 2.再社會化:係指學習一套與先前不同的價值、規範、信仰、態度和行為的社會系統。其類型包括下列三者: (1)繼續社會化(continuing socialization):從成年到死亡不斷學習新角色和價值的發展過程。 (2)新社會化(new socialization):個人到一個新的社會或環境必須接受新的社會化,學習新的文化或社會系統。 (3)洗腦(brain-washing):採取強制迅速的灌輸方式,徹底改變或放棄原來的角色價值。 3.社會化的過程: 社會化是個人生存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社會有效運作不可或缺的連續過程。即經由社會化→扮演各種不同的社會角色→社會文化傳承→角色期望造成自我概念的混淆→再社會化→價值觀、行為方式的自我調整→適應與融入社會。 (三)自我概念形成的理論: 1. 顧里的「鏡中自我」(looking-glass self) (1)顧里(Charles Cooley﹐1864-1929)是美國的社會學家,從「將心比心」、「同理心之想像」發展出「鏡中自我」的概念,主張自我是社會互動的產物,人會「以人為鏡」或「以社會為鏡」來反映出自己的影像,形成個人的自我概念,即I am who I think you think I am. (2)換言之,其強調自我概念是透過個人與社會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即透過與他人的接觸意識到他人對於自己的看法,亦即站在別人的角度反觀自己的結果。例如:當一個人被稱為帥哥、美女,與另一個人被稱為醜男、醜女所產生的自我概念,很明顯的就會不同。 (3)運作過程: 呈現 (想像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為何) ↓ 判斷 (想像別人如何評斷自己) ↓ 主觀解釋 (在想像別人對自己的評斷後,自己的反應與感受) **周哈裡窗」(Johari Window)
2. 米德的「社會自我」 (1)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1863-1931)是美國的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及哲學家,主張自我係源於社會相互作用,兒童並不是天生即具有自我意識,而是在與他人互動過程中,對於語言符號的學習、理解與角色扮演中,經由社會回饋,學會自己作為客體的思維而形成自我的概念。 (2)其認為自我發展是社會經驗的累積,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會透過對重要他人(如父母、照顧者等)的角色模仿與扮演,來擴大自己的經驗,強調環境塑造人類行為的重要性。 (3)其將個人行為分為「主我」(I)與「客我」(Me),透過主我和客我不斷互動與對話,客我對主我提供約束反應,主我對客我做出有利的反應,而發展出自我的概念。 A.「主我」(自然我,nature I):是個人的本能的、獨特的自然特性,這些自然的特性基本上是動物性的特質,易衝動、較主觀、較主動、具創造力、未經社會化的我,是實在的我、個別性的我。 B.「客我」(社會我,social Me):是經過社會薰陶、客觀、被動、遵守規範、已社會化的我,是因襲社會文化的產物,已將社會的期待與需求內在化,是整合過的我。 (4)兒童期是發展自我的關鍵期,兒童社會化的過程分為:
(5)米德在此理論中提出兩個重要的概念: A.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係指孩童所羨慕、模仿的對象,對其個人的評估較具影響力,這些人也將變成是他的參考團體(reference group),這個團體足以影響其對個人形象、行為與決定的評估。 B.概括化他人(generalized others):即社會大眾對個人自己的期待或個人自我的評估。個人隨著生活領域的拓展與認知的增長,他人對個人的影響力會逐漸由重要他人轉移至概括化他人,即發展出客我的概念。 (四)「身體」與「心理」的社會特質 1.身體意象(body image):是個人為自己身體特徵的客觀認知及主觀評價,以及個人感受他人對自己外觀的評斷;亦即個人對自己身體美醜強弱的整體評價。 2. 自我意識反應的社會規範 (1)自我意識:個人注意到自己的某些特徵的傾向 (2)私密的我&公眾的我: 私密的我通常會比較在意自己的感受,當被強迫去改變態度時,抗拒力會比較強烈,對於外界愉快或不愉快的刺激,情緒反應也會比較強烈;公眾的我通常比較能從別人的角度去看他自己,較能準確預測別人對自己產生的印象。 3. 自我中心(egocentrism):自我中心意識表現於「假想的觀眾」、「個人傳奇」。 (1)假想的觀眾(imaginary audience):認為個人是舞台的焦點,他人會注意自己的一舉一動,隨時隨地都在審查自己、評斷自己,所以,很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是否會遭人議論或成為他人的話柄。 (2)個人傳奇(personal fable):是個人錯誤的以為自己的思考內容與方式是與眾不同,而產生自我中心的現象,認定自己的想法獨一無二或自己有著強大的抗力,當受到批評時,會認為「根本沒有人瞭解我﹗」的感觸,或自認不會被毀滅而誤入歧途。 (3)青少年期間因身體意象和自我中心而對自我認識的偏差,可透過學習與自我省思改變。 二、人格類型與發展 (一)建構人格類型 1.人格(personality):源於希臘字personna,是面具(mask)的意思,衍生為一個人的「內在自我」(inner self)的外顯表現。 (1)心理學上:指個人獨特的性格特質,例如:你的興趣、個性等。 (2)社會學上:個人時常表現的行為傾向,例如:你的能力、職業選擇等。 2.人格形成:是生物遺傳、文化、地理、社會,以及個人獨特經驗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即人格是由遺傳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 3.人格類型 (1)榮格的人格類型: A.榮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是瑞士心理學家,與佛洛依德共創國際精神分析學會,是分析心理學的創始者,在解夢方面有傑出的貢獻,其認為夢不是偽裝和欺騙,而是一部用特殊語言寫成的書。另外,其在人格類型、潛意識等方面也有非常專業的研究與新的見解。 B.榮格的人格類型分為:
(2)愛森克的人格類型: A.愛森克(Hans Jurgen Eysenck﹐1916-1997)是德國心理學家,挑戰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支持行為治療與基因研究,認為不同格特質的人,除其行為模式不同之外,生理特質也會有差異。 B.其人格特質理論以「內向—外向」區分一個人社會性的程度,內向者比較喜歡獨自感受內心波動,選擇不把話說出來;外向者則比較勇於表達;以「穩定—不穩定」區分一個人情緒性的程度,認為每個人都會有情緒的波動,情緒變化的強度及頻率也各自不同。
(3)賀蘭的人格類型: A.賀蘭(John Holland﹐1929-)是美國生涯大師,從事與生涯相關的各種測驗、研究,1960年提出「生涯類型理論」強調個人的事業要與個人的性格協調,所以,主張在選擇職業時除了認識自我以外,還應該要對工作世界多加瞭解。 B.其認為個人的職業選擇為其人格的反應,即每個人會去從事和自己人格類型相似的職業,並將職業歸納為六大類型,基於「物以類聚」的假設,同一職業的工作者具有相似的人格特質,所以相對地,產生了六種不同的人格類型,分別為實際型(R)、研究型(I)、藝術型(A)、社會型(S)、企業型(E)及傳統型(C)。
(二)人格發展的相關理論 1.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 (1)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是奧地利的醫生兼心理學家,他認為神經病症狀的主要原因是慾望在潛意識內作祟,將人的心(mind)比作一座冰山,浮出水面較少的部份代表意識經驗(conscious experience),這部份是人們可以意識或知覺到的;另有一部分是掩蓋在水面下的代表潛意識,這一部分是人們無法意識或知覺到的;再有一部分是介於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前意識,一般狀況下,這一部份意識不到,但若努力回想或思考就可以知覺到。潛意識是衝動、熱情及原始本能的儲藏庫,深深影響我們的想法、行為,所以,要瞭解一個人最好先瞭解他的潛意識。 (2)佛洛伊德對於「我」的見解:認為人格是由本我(生物的我)、自我(真實的我)、超我(社會的我)三個部份所組成。其認為在自我心理狀態尚未發展之前,我們的行為受本能需求的「本我」(id)駕馭,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學習分辨是非對錯,發展出強調道德感的「超我」(super ego),當本我與超我產生衝突時,扮演協調角色的「自我」(ego)也就漸漸發展出來,使得本我和超我達到平衡。
(3)人格發展的過程是潛意識與社會約束力的拉鋸戰,在本我、超我、自我三者交互作用下,本我通常會被壓抑,隱藏起來變成潛意識。若三者能和諧運作,就會發展成適應良好的人,若受到過份限制或放縱,未能獲得適度滿足,就可能產生發展遲滯的「固著作用」(fixation),導致個人生活適應困難,甚至心理異常。 (4)人格發展階段:口腔期(0-1歲)、肛門期(1-3歲)、性器期(3-6歲)、潛伏期(7-青春期)、兩性期(青春期後)。
2.艾瑞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危機發展階段理論) (1)艾瑞克森(Erick Erikson﹐1902-1994)是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1950年提出「心理社會期」(psychosocial stages),將人生全程分為八個階段,強調人格發展中社會環境的重要性,認為人格是否在每一階段中順利形成完全決定於個人與社會環境的互動,且每一階段的發展是否順利與其前一階段的發展有關。艾瑞克森屬於新精神分析學派。 (2)因其認為人生的每一階段的發展各有其特定的問題與困難,這些問題與困難為解決前,心理的危機將會持續存在著,困難解決、危機化解後,就是一個轉機,人生就會順利繼續發展,因此,此說又稱為「危機發展階段理論」。 (3)心理社會發展對人格的影響:
三、青少年發展 (一)青少年的發展 1.認知發展:皮亞傑認為青少年已發展至形式運思期,個體能運用抽象的、合於形式邏輯的推理方法思考解決問題;但是其會依情緒好壞而對人、事產生直接反應,對他好的人就是好人,反之,則是壞人。 2.道德發展:科爾堡認為青少年已經能以一個人的行為是否遵守團體規則、善盡責任或義務、尊重法律、服從權威來判斷是非對錯,但其反抗意識強烈,在道德實踐上較不受傳統權威拘束。 3.情緒發展:認為自己已長大成人應該有獨立自主的空間,心態上傾向不依賴父母喜歡獨自做事,但因荷爾蒙分泌的影響,情緒起伏變化很大,反應也較強烈。 4.群性發展: 艾瑞克森強調青少年階段是團體認同階段,青少年朋友因年齡、興趣、喜好相近,在同儕活動中感受到被接納,比較容易得到歸屬感與安全感的需求滿足,而深受朋友影響。 **皮亞傑(Jean Paul Piaget﹐1896-1980)是瑞士哲學家和心理學家,兒童心理是其主要研究領域,「認知發展四階段論」是其最有名的研究,認為每個人必然經過不會改變、井然有序的四個過程:
**科爾堡(Lawrence Kohlberg﹐1927-1987)是美國芝加哥大學及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其最有名的研究是「道德認知發展階段論」(stages of moral development):
(二)青少年時期的特性:美國心理學家霍爾(Granville Stanley Hall﹐1844-1924)因青少年情緒起伏很大而稱青少年時期為風暴期(storm and stress period)。 1.身心成長,角色混淆 2.反抗權威,展現自我 3.同儕接納,偶像崇拜 (三)年輕不要留白 1.積極認識自我:測驗法、自省法、鏡子法、活動法。 2.改善人際關係:以真誠待人、多參加各種社團活動、學習和不同朋友相處的方法等。 四、壓力與調適 (一)壓力及其形成原因 1.壓力:是生活事件所引發的刺激或反應,以及其交互作用的結果,所以,壓力可能是一種來自內在或外在環境的刺激,所引發生理、心理、行為上的反應,動態的歷程與結果。 2.壓力的特性: (1)主觀性:同樣的事件有人覺得有壓力,有人卻不覺得。 (2)評價性:同樣的壓力有人認為是正面的壓力,有人則認為是負面的壓力。 (3)活動性:壓力會因為對每個人造成的嚴重性的不同,而產生程度不同的壓力。 3.形成因素 : (1)壓力源(因子):即壓力的原因,可分生理性和心理社會性的壓力源,例如:考試太多、親子溝通不良、被同學拒絕等。 (2)壓力反應:對引起壓力的事件產生情緒、生理與行為的反應,例如:很生氣、心跳加快、打架。 (二)情緒管理與壓力調適 1.自我情緒管理: (1)體察自己的情緒,避免在情緒中輕率的做出決定。 (2)適度表達情緒,改變心態,換個角度、想法對待自己和周遭的人、事、物。 (3)合宜紓解情緒,保持身心健康,例如:飲食適當、規律運動、接納自己和他人的缺點,以及欣賞自己和他人的優點。 2.尋求外界支援:自我評估壓力、人際和諧。 貳、分組討論 一、人有哪些正面、負面的情緒? 二、請舉例說明當有這些情緒時,你們會怎麼處理?其結果如何? 三、當別人有負面的情緒時,你們如何因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