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補充講義 | 教學講義(三)

2009-09-11 18:24:43


http://blog.sssh.tp.edu.tw/forchin/688

桃花源記補充講義

() 序跋類文體

內 容

用以說明著作的旨趣及經過的文章

異 稱

序:敘、緒、說、引   跋:後序、書後、後足、讀、跋尾

序 跋

例 作

作 者

內 容

篇位

 

 

史記太史公自序

司馬遷

陳述修撰史記之由

說文解字序

許 慎

陳述修撰說文解字之由

黃花崗烈士事略序

  

陳述黃花崗烈士事蹟

詩 序

桃花源記

陶 潛

為桃花源詩前序

琵琶行前序

白居易

為琵琶行之本事

正氣歌前序

文天祥

說明正氣歌詩創作緣由

春夜宴桃李園序

李 白

為家人兄弟賦詩作樂而寫

詩集序

贈 序

師說

韓 愈

贈李蟠,闡明從師問學及尊師重道

 

古人在親朋師友離別之際,設宴餞別,飲酒賦詩,詩成集結成冊,由在場某人為之序,如蘭亭集序,作者( 王羲之 );滕王閣序,作者( 王勃 )

其他

唐文學家劉禹錫父親名緒,與序同音,劉禹錫避諱,將序寫作「引」。

蘇洵父親名「序」,蘇洵為避諱,也改序為「引」。

 

() 詩派的創始

1.陶淵明:田園詩人之宗、隱逸詩人之宗。   5.曹丕燕歌行:七言詩正式形成。

2.謝靈運:開創山水詩派。                  6.宋之問、沈佺期:完成五言律詩之格律。

3.白居易、元稹:新樂府運動的提倡者。     7.杜審言:完成七言律詩之格律。

4.班固詠史詩:五言詩正式成立。         8.杜甫:寫實詩先聲。

 

()中西的理想世界

《先秦諸子的理想世界》

(1)   儒家:大同世界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禮記 禮運 大同

(語譯:大道實行的時代,天下為天下人所共有,選舉賢能的人共治天下,人人講求信用,敦行和睦。人們不只是親愛其長上,不只是慈愛其兒女,更能推廣其慈愛於一般人,使年老的人皆得終養,安享天年,壯年的人都能為社會奉獻其才力及能力,年幼的人皆獲得良好的教養以成人,老而無妻、老而無夫、幼而無父、老而無子以及殘廢、久病的人均能獲得撫恤安養。男有其職業,女有其歸宿。如果厭惡財貨棄置不用,則當與人共享,不必藏私於己;如果厭惡勞力不出於自身,則當服務他人,不必只為自己做事;不良的企圖就止塞而不會產生,偷竊的宵小和作亂的賊寇也不會出現;大門也就不用關閉。這就叫做『大同』。)

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 公冶長

孟子「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孟子 梁惠王上)

(2)道家:小國寡民

   老子:「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第八十章)

(語譯:理想的國家是國土小,人民少,即使擁有眾多的器物,卻派不上用場,使人民看重生命、愛惜生命,而不輕易冒險向遠方遷徙。雖然有船有車,卻沒有乘坐的必要;雖然有鎧甲兵器,卻沒有使用的機會,讓人民回復到結繩記事的狀況。在這樣的國度裡,人民滿足於他們日常的飲食,以其食物為甘美,認為自己樸素的服飾是美觀的,安居於他們的住所,滿意自己的風俗。鄰國之間可以互相望見,雞鳴狗吠之聲可以互相聽聞,而人民從生到死可以不相互往來。)

 

《柏拉圖的理想國》

(1)「理想國」一詞的譯名

  柏拉圖將他理想中的國家狀態寫在對話錄中的「理想國」一篇。「理想國」的譯名是根據對話錄的內容而來,希臘原文為Politeia,是來自城市polis一詞,因為希臘的民主政治是以城邦為單位,獨立的城市即為一個國家,因此文譯為Republic,源自拉丁文,由respublic兩字合成,意為「公眾的事情」,在文和文的意義上都代表「代議政治」,和城邦政治中人民擁有直接公民權的政治型態並不相同,所以用Republic直接翻譯為文「共和國」,是不符合柏拉圖原意的,為避免曲解氏思想,還是以「理想國」稱之較為合適。

(2)國家的源起與組織

  柏拉圖處於城邦政治的時代,因此,他的理想國篇裡所追求的是一個理想的城邦,也是每一個實際城邦所應努力效法的模範。這篇對話錄中,指出城邦是為了滿足人們的需求而產生。人類生活所需的各種器具無法獨力完成,必須互助合作,因此結成團體,共居一處,便成城鎮。所以,城鎮最初起因於人們經濟上的依存,而人的天賦才幹不同,於是分工與專化原則產生,由特定專業的人提供其專業技術以供其他人的需要。所以,理想的城邦(或國家)公民將包含三個階層:

1.勞工(一般平民):包括各行各業的人,如農夫、鐵匠、商人、醫師、教師、詩人、音樂家等,是人數最多的階層,負責供養所有的公民。

2.衛士:以戰爭為職業,身分不同於其他專職之公民,必須具備大無畏的勇氣和智慧,懂得分辨善惡,因此要透過教育的養成。

3 領袖:需要經過特別的訓練,智慧與德性都必須高於一般的平民和衛士,所以應由衛士階層中選拔出來。

(3)領袖(哲人)的養成教育

  在這樣的國家中,領袖具備最高的德行與智慧,因此需要教育的養成,而且必須從兒童教育著手。柏拉圖主張由國家有計畫、有系統地教育孩子,十四歲到十六歲學習詩歌;十六到十八歲學數學,訓練抽象思考的能力,認知觀念界的事物;十八到二十歲從事軍事訓練。到二十歲,才智較差的成為衛士,身體弱的成為平民,而才智較高的一批則繼續訓練。三十歲舉行考試,最優秀的少數再接受五年的觀念論和辯證法訓練,畢業後才能從政。十五年之後,也就是五十歲,通過考驗才算是「哲人」,才能成為人民的領袖。

《托瑪斯·摩爾的烏托邦》

《烏托邦》是斯·摩寫的一部拉丁的書的名字,全名為《關於最完美的國家制度和烏托邦新島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書》。它出版于约1516。烏托邦的原詞来自兩個希腊的詞根:ou是没有的意思,另一個說法是eu是好的意思,topos是地方的意思,合在一起是“没有的地方”或“好地方”的意思,是一種理想國,並非ㄧ個的國家,而是一個虛構的國度,有著至美的一切,没有纠纷。

 

今天烏托邦往往有一個更加廣泛的意義。它一般用來描寫任何想象的、理想的。有時它也被用來描寫今天社會试圖将某些理論變成實現的嘗試。往往烏托邦也被用來表示某些好的,但是無法實現的(或幾乎無法實現的)建議

 

托馬斯·摩爾的烏托邦是一個社會主義的理想國度,在這個國家裡所有的財產都是共有的,在戰爭時期它寧可僱用鄰近好戰國家的佣兵(“塞波雷德人”),而不輕易使用自己的公民;而這個國家的宗教信仰也是自由的,婦女可以担任神職,男性職人員也可以结婚

 

()、相關詩文

【桃花源詩】陶淵明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復湮,來逕遂蕪廢,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

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

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製。

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

雖無紀曆志,四時自成歲。怡然有餘樂,于何勞智慧!

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

借問游方士,焉測塵囂外?願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

 

秦王朝攪亂了皇天的秩序,賢人就去避世隱居。夏黃公、綺里季去了商山,這些人也就來到了桃花源裡。

往日的行蹤漸漸湮沒,進來的小路於是荒廢。互相招呼致力農耕,太陽下山便同去休息。

桑樹竹林投下陰影,豆子高粱按時種在地裡。春養蠶收得長絲,秋穀成熟不交王稅。

荒山幽徑不便往來,互相聽得雞叫狗吠。祭祀還是遵循古禮,衣裳沒有新的款式。

小孩縱情行歌唱,老人歡樂去遊憩。芳草開識季暖,樹葉落知風厲。

雖然沒有備曆書,春夏秋冬自成歲。怡然自得多歡樂,為何要去勞心機!

奇跡隱蔽五百年,一旦敞開境界奇。淳厚輕薄不同源,敞開立即又隱蔽。

請問塵世庸俗人,哪知世外如此美?願乘輕風離塵世,遠走高飛尋知己。

桃花源記〉與〈桃花源詩〉的關係

連結桃花源詩與桃花源記在內容上的關係,找出兩者之間相互呼應的語句。

【參考資料】

 

桃花源詩

桃花源記

1.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2.

往跡浸復湮,來逕遂蕪廢。

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3.

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

其中往來種作。

4.

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5.

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6.

衣裳無新製。

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7.

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8.

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

1.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2. 南陽劉子驥,欣然規往。未果。

9.

借問游方士,焉測塵囂外。

後遂無問津者。

 

《後代以桃花源為題材的詩作舉隅》

()王維桃源行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去津1。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人。

山口潛行始隈隩2,山開曠望旋平陸。遙看一處攢3雲樹,近入千家散花竹4

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

月明松下房櫳5靜,日出雲中雞犬喧。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

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

峽裡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縣。

出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游衍6。自謂經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變。

當時只記入山深,青溪幾度到雲林。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注釋】

1去津:流去的溪流。  2隈隩:音ㄨㄟ ㄩˋ,山水彎曲處。  3攢:音ㄘㄨㄢˊ,聚集貌。   4散花竹:花卉竹林散布各處。   5房櫳:窗戶,借指房舍。櫳,音ㄌㄨㄥˊ。  6遊衍:遊歷。

【譯文】

  漁船順溪而行觀賞山中的春景,溪流兩岸都是桃花。坐看桃花忘卻究竟走多遠,行至青溪的盡頭已不見人煙。一開始洞內行走的路徑十分曲折,出洞後立即看見平地廣闊。遠遠望見一處聚集雲朵的樹林,近看卻是千家萬戶種滿花卉竹林。樵夫首次聽聞漢代的姓名事蹟,源中居民都沒改變秦代的衣服。他們一同住在武陵的桃花源,還在世外仙境興建起家園。明月高照松下房舍一片清靜,雲中朝陽初露源內雞犬鳴吠。大家驚訝聽到有外來客爭相聚攏過來,競相引領回家打聽家鄉的事。天亮時他們清掃街巷落花,傍晚時漁人樵夫便乘船回村。當初先人因為避亂離開人間,等到了這神仙境地就不想回返人間了。誰會料到峽谷中尚有人間事,外界人們只遙見渺遠的雲山。漁人並不懷疑仙境的難以見聞,但俗心未斷仍思念著家鄉。出洞後儘管與桃花源山水遠隔,始終打算離家到桃花源長期遊歷。自以為走過的舊路不會迷路,怎知山峰溝壑如今已經改變。當時只記得進入深遠的山中,順著青溪幾經轉折才到入雲的山林。春天來臨遍溪都是桃花流水,但已分不清該到何處找尋桃源仙境了。

 

()張旭桃花谿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谿何處邊?

【譯文】

  隔著原野上的煙霧隱約望見高橋。在石灘西邊問漁船上的漁翁。桃花整天隨著溪水流去,但桃花源洞口究竟在溪流的哪一處呢?

 

()王安石桃源行

望夷宮1中鹿為馬,秦人半死長城下。避時不獨商山翁2,亦有桃源種桃者。

此來種桃經幾春?採花食實枝為薪。兒孫生長與世隔,雖有父子無君臣。

漁郎漾舟迷遠近,花間相見因相問。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豈料今為晉?

聞道長安吹戰塵,春風回首一霑襟。重華3一去寧復得,天下紛紛經幾秦?

【注釋】

1望夷宮:秦二世胡亥的宮殿。

2商山翁:到商山隱居的夏黃公、綺里季等人。

3重華:舜帝之名。

【譯文】

  秦皇宮中指鹿為馬,秦朝人民累死長城下。當時避亂的不只有商山四皓,還有桃源裡種桃的人。來到這裡種桃已經許多年,總是採桃花吃桃果用桃枝作柴薪。子孫生長在此與世隔絕,雖有父子人倫之親卻無君臣之義。漁夫泛舟而行忘了走多遠,桃花林中遇見桃源人因此互相詢問。世上的人哪還記得古代有秦朝,山中的人哪料得到現今是晉代?聽說長安興發戰亂,在春風中回首淚已沾溼衣襟。舜帝遠離後哪能再找到,紛亂的天下已經過幾次像暴秦的朝代呢?

 

()梅堯臣桃花源詩

鹿為馬,龍為蛇,鳳凰避羅麟避罝1。天下逃難不知數,入海居嵓皆是家。

武陵源中深隱人,共將雞犬栽桃花。花開記春不記歲,金椎自劫博浪沙。

亦殊商顏採芝草,唯與少長親胡麻。豈意異時漁者入,各各因問人閒賒。

秦已非秦孰為漢,奚論魏晉如割瓜。英雄滅盡有石闕,智慧屏去無年華。

俗骨思歸一相送,慎勿與世言雲霞。出洞沿溪夢寐覺,物景都失同迴槎。

心寄草樹欲復往,山幽水亂尋無涯。

【注釋】  1罝:音ㄐㄩ,泛指捕捉鳥獸的網。

 

「桃花源」、「桃源」、「武陵」「武陵人」均已成了理想國度與理想人物的象徵。

 

() 與桃花相關成語

成 語

解 釋

投桃報李

彼此之間的良性贈答

夭桃穠李

讚美女子美貌或賀女子出嫁之題辭

桃灼呈祥

祝人家女子出嫁時所用的題辭

李代桃僵

比喻代人受罪

命帶桃花

異性緣極佳

面如桃花

形容臉像桃花一樣紅豔美麗

桃腮杏臉

形容女子貌美

桃李不言

比喻為人真誠篤實,自然能感召他人

桃李之教

老師的教誨

人面桃花

比喻男子思念的意中人或與意中人無緣再相見

桃之夭夭

形容桃樹的花葉茂盛美麗。後因「桃」與「逃」諧音,故用以比喻逃跑

二桃殺三士

比喻運用計謀殺人。春秋時,齊相晏嬰向景公獻計以二桃賜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三勇士,令其論功領賞,欲其自相殘殺以除後患。三人因此而自殺

 

() 各家評論

淵明作品計有詩一百二十四首,文十一篇,作品不算多,但都能表達自己真實的情感,或揭露政治的腐敗,或諷刺官場的汙濁,或探索人生哲理。故從唐朝以後,陶淵明及其詩文越來越受人喜愛、推崇,宋代 曾紘譽之:「詩人之冠冕」(論陶),明代 胡應麟稱之:「開千古平淡之宗」(詩藪),明代 何孟春更是讚其為「兩以還第一等作家」(陶靖節集跋),茲再舉文人對陶淵明的評論,以顯淵明中國文學史上的成就與地位:

(1)孟浩然:「嘗讀高士傳,最嘉陶徵君。日耽田園趣,自謂羲皇人。」(仲夏歸漢南園寄京邑舊遊

(2)白居易:「常愛陶彭澤,文思何高玄。」(題潯陽樓

「予夙慕陶淵明為人,往歲渭川閒居,嘗有效陶體詩十六首,今遊廬山,經柴桑,過栗里,思其人,訪其宅,不能默默,又題此詩云:『……我生君之後,相去五百年;每讀五柳傳,目想心拳拳。……每逢姓人,使我心依然。』」(訪陶公舊宅并序

(3)歐陽脩:「無文章,唯陶淵明 歸去來兮辭。」(戲書拜呈學士三丈

(4)蘇軾:「吾於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自諸人,皆莫及也。」(與蘇轍書

和陶詩一百零九首,自言「我即淵明淵明即我也」。(和東方有一士

(5)姜夔:「陶淵明天資既高,趣詣又遠,故其詩散而莊、澹而腴,斷不容作邯鄲步也。」(白石道人詩說

(6)陸游:「我詩慕淵明,恨不造其微。」(讀陶詩

「學詩當學,學書當學。」(自勉

(7)元好問:「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淵明人。」(論詩絕句

「君看陶集中,飲酒歸田。此翁豈作詩,真寫胸中天。」(繼愚軒和黨承旨雪詩

(8)陳繹曾:「陶淵明心存忠義,心處閒逸,情真景真,事真意真,幾於十九首矣;但氣差緩耳。至其工夫精密,天然無斧鑿痕跡,又有出於十九首之表者,盛諸家風韻皆出此。」(詩譜

(9)王世貞:「淵明托旨沖淡,其造語有極工者,乃大入思來,琢之使無痕跡耳。後人苦一切深沉,取其形似,謂為自然,謬以千里。」(藝苑卮言

(10)唐順之:「陶彭澤未嘗較聲律,雕句文,但信手寫出,便是宇宙間第一等好詩。何則?其本色高也。」(答茅鹿門知縣

(11)錢鍾書:「淵明文名,至而極。永叔歸去來辭文獨一;東坡 和陶,稱為所不及。自是厥後,說詩者幾於萬口同聲,翕然無間。」(談藝錄